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7649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docx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docx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

  这是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第1篇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柱的体积》。

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

  二、学情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三、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运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

  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

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六、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

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利用实验,引出体积。

  复习旧知:

什么叫体积?

你会计算下面那些图形的体积?

  2.质疑,揭示学习目标

  质疑: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揭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圆柱的体积。

  通过质疑、揭示目标,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观察、质疑、大胆猜想、培养想像能力。

  观察质疑:

利用两个环节1.等底不同高,2.不同底等高两个环节,比较两个圆柱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圆柱体积的大小与高和底面积有关。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理由。

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极力想办法,找出推导圆柱体积的方法。

  (三)演示操作,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的猜想,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交流中探究出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例题:

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六)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你有什么收获?

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9~20页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运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

圆柱教具。

多媒体

  学具:

圆柱学具,数学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问难

  1.复习

  教师出示圆柱教具,让同学们回忆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是正方形)。

  2.利用实验,回忆体积概念。

  在一盆装满水的容器中放入圆柱形物体,水会溢出。

师:

为什么水会溢出?

溢出的这部分水是谁的体积?

  得出:

圆柱的体积占有了一定的空间。

溢出的水就是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3.我们还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

拿出题卡完成题卡一的内容。

完成导学案题卡一

  第一题填空

  长方体体积=用字母表示正方体体积=用字母表示第二题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只列式子不计算)

  二、猜测并验证(利用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师:

猜测一下,圆柱的体积与圆柱的哪些量有关?

  课件出示圆柱的底面积相同,高不同,谁的体积大?

高相同时,底面积不同,谁的体积大?

  完成导学案题卡二

  第一题.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第二题.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圆柱的哪些量有关系?

第三题.验证猜测的结果:

(括号里填大、小或相等)

  

(1)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比较大小,高长的圆柱体积

  

(2)高相等的两个圆柱比较大小,底面积大的圆柱体积

  (3)通过观察,你认为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和有关。

  二、利用图形转化,猜想推理圆柱体积公式

  

(一)试着求出圆柱的体积

  预设一:

  将圆柱体放在盛满水的容器中,测出流出水的体积,就得到了睡得体积。

  预设二: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

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

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

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

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

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

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

1米=210厘米

  50X210=10500(立方厘米)

  答:

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

14X

  =3。

14X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X25

  =7850(立方厘米)

  =7。

8(立方分米)

  答:

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

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一)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15

  高h(米)3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6.4

  

(二)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三)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

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

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五、课后作业

  

(一)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图中单位:

厘米)

  

(二)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4。

5分米,体积为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第3篇

  一.老师的基本素质很高。

  语速的控制得当、教态从容大方,板书整齐认真、练习题设计极具梯度性,并且有新意,这一点体现在练习题的设计思路和题目的取名上。

  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对小学课堂的要求。

  首先:

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老师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

其次: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作用。

  合作探索阶段,老师给出明确的要求之后,便大胆的把时间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经历冲突、探索、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练习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很多老师都会给学生点出来应该先求出半径,但翟老师没有,而是设计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底面没有圆心的情况,另一种是底面有圆心的情况。

她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通过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整节课体现了从问题-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

  四.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

  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而且在阐述结论的同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孩子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几点建议:

  一:

语言再丰富一些,语调再抑扬顿挫一点。

  二:

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独立总结的机会,比如在复习完圆面积推导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用的数学思想。

  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替孩子解释问题,这样容易掩盖问题。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第4篇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

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

谢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如:

基础练习中设计的各个问题,说说下列各题是求圆柱的什么?

1、大厅里的圆柱形柱子的占地面积是求();2、圆柱形水池可蓄水多少升是求();3、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的面积是求()等。

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

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谢老师的课堂中,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

  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中,谢老师设计的根据信息,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可以说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众所周知,复习课很多老师会上成单纯的练习课,而谢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完全避免了这一点。

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了,提问题既把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现,而且把各个知识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最快的时间里充分展示出来。

  三、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谢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合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谢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听了这节课的总体感受,一点建议是:

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