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5915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17+Word版含答案

学案17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知识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1.背景

(1)两大阵营的严重对立。

(2)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扼杀新中国。

2.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方针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4.成就

(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概念阐释]

三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

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图解识记]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易混易错]

“一边倒”≠放弃独立自主

“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它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也不意味着中国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思维点拨]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依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作出的正确决策,对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探究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

材料二 我们要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媚外。

否则不是狂妄便是自卑。

不卑不亢才是我们的态度。

——1949年11月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 

(1)据材料一,新中国“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新中国实行了哪些外交政策?

概括在这些政策指引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答案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知识点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目的:

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

①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召开目的:

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召开:

1954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

(3)意义: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3.参加万隆会议

(1)召开:

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举行。

(2)概况: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3)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会后,许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易混易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并不矛盾。

前者保证了外交的自主地位,后者是在建国初期特殊条件下为维护独立自主而产生的,两者相辅相成。

[知识点拨]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求同存异”方针的关键是“求同”,而不是消除差异。

亚非各国之间由于国情不同,确实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历史与现实中又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减少意见分歧,理应成为亚非各国的共同追求。

[思维点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的关系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论基础。

(2)“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中的具体体现。

探究点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一 如图为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二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曾说:

“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

思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怎样的特点?

对中国外交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二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 

(1)特点:

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2)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公认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基础。

探究点2 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使会议取得积极的成果。

思考 

(1)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2)“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赢得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3)万隆会议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情况:

帝国主义国家阴谋干扰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作用:

促使会议取得成功。

(2)“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亚非各国抛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3)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

(1)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存,以双边外交为主。

(2)外交的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向利益外交的转变。

主要体现在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

(3)出现两次外交高潮:

第一次是1949年~20世纪50年代初,以中苏建交为起点,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第二次是1955年万隆会议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

(4)立足点:

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知识点三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新中国政府多次提出正义要求。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3.意义:

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历史认识]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一方面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发展相关,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易混易错]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用“恢复”一词,而不能说中国“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图解识记]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探究点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材料 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

“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思考 

(1)乔冠华因何大笑?

他的笑那么潇洒豪放、痛快淋漓,他的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说明了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1)原因: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说明:

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宣告失败;中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2)一是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知识点四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①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变化:

美苏争霸激烈、中苏关系恶化。

②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2)经过

①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20多年对抗的结束。

③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背景:

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尼克松访华。

(2)经过: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

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易混易错]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签署《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思维点拨]

中美关系的解冻是中国外交关系获得突破的关键

(1)美国作为“冷战”时期的一个超级大国,在西方各国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2)美国长期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步伐。

(3)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带来世界众多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

[教材互补]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中日联合声明》的签订,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

(岳麓版)

[误区警示]

(1)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

(2)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

探究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

材料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忆道: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思考 

(1)为什么杜勒斯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

(2)为什么尼克松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答案 

(1)拒绝原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

握手的原因: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2)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

受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大多未与中国建交,而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建交公报》是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上。

另外,从影响看,后者为以后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奠定了基础,前者则使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课堂小结

1.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

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

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答案 C

解析 注意时间“1950年”和“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的理解。

首先可以排除A,“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依据所学知识,“另起炉灶”是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材料无法体现;“一边倒”是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D。

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驱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符合题意。

2.(2016·福州高一检测)“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实行“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答案 D

解析 抓住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成熟的重要标志,故D项正确。

3.“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讲这段话是在(  )

A.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B.与缅甸总理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日内瓦会议时

答案 C

解析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即万隆会议。

在万隆会议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明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题干材料体现了这一方针中的“求同”,故C项正确。

4.给下图反映中美间复杂关系的画面配上一个主题,最佳的选择是(  )

A.中美在联合国相互制约

B.“台湾问题”是制约中美关系的因素之一

C.在重大国际事务影响力上中美并驾齐驱

D.中美同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力量之一

答案 B

解析 “中国——美国——台独”是关键信息,只有B项能全面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5.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签订《中苏友 图二中国代表 图三中国代表在

好同盟互助条约》 团访问印度  日内瓦会议上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出新中国的什么外交政策或原则?

两图所反映的内容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三中我国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有什么收获?

(3)三幅图反映了我国外交的什么发展趋势?

答案 

(1)图一:

“一边倒”政策;图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

图一:

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图二:

加强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原因: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苏联的推动。

收获:

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向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转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逐渐发挥重大作用。

[学业达标]

1.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

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建立以后,提出“另起炉灶”等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故C项正确。

2.下图是中国1950年发行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邮票,它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

A.不结盟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易错选C项或者D项。

原因在于混淆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的内容。

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落实这一方针,毛泽东访问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它“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材料宗旨的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 C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4.有西方报纸说: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

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

”此次会议应是(  )

A.日内瓦会议B.亚非会议

C.第26届联大会议D.布雷顿森林会议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可知选择A项。

B项美国没有参加;中国是在第26届联大后重返联合国的,排除C项;D项周恩来没有参加。

5.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

“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

”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  )

A.“求同存异”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答案 A

解析 1955年,在万隆召开亚非国际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赞同,促使会议取得成功。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B项不正确;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1953年,C项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D项不正确。

6.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决议使用“恢复”一词而不是“加入”等其他提法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B.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答案 C

解析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中国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但不是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

7.(2016·济宁高一检测)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这个转折点是指(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美国不再操纵联合国

C.联合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答案 A

解析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美国政府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破产的转折点。

8.(2016·新疆学业水平测试)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A.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来华访问

B.基辛格秘密访华

C.尼克松访华

D.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答案 C

解析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

9.柴泽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美全权大使。

下图是关于他外交活动的一张珍贵照片,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

柴泽民大使向卡特总统递交首份国书

A.1972年B.1975年

C.1979年D.1980年

答案 C

解析 照片中“递交首份国书”,应该拍摄于中美正式建交的时期——1979年。

10.20世纪70年代,日本民间兴起“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

据此可知(  )

A.中日经济交往升温促进文化交流

B.邦交正常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C.经济文化交流为邦交正常化创造条件

D.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影响

答案 B

解析 在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后,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日本对华舆论逐渐认识到合则两利,战则两败,“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主流。

[能力提升]

11.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

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

A.对苏和对西方贸易额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B.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C.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D.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

答案 B

解析 从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看出,中国与苏联贸易上升,与西方国家贸易下降,但没有停滞。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西方国家遏制新中国,中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得到苏联帮助,国民经济发展较快。

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符合史实。

12.(2016·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高一检测)周恩来在某次会议期间说:

“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

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

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会说出一些很不恰当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

”这说明中国(  )

A.和平共处不称霸B.尊重差异求合作

C.加强团结不结盟D.区域互利谋发展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并未提到是否称霸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体现出了我国尊重差异求合作的态度,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不结盟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区域发展信息,故D项错误。

13.下面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

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1950

1956

1960

1966

1970

1971

支持票

10

24

34

47

51

76

A.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

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C.投支持票的主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D.直接推动了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而1950年至1971年间,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国家越来越多,故C项正确;A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B项“放弃”说法错误;D项“直接推动”说法错误。

14.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

促使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科技领先,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国力增强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两国关系紧张,所以中国在大多数美国人心中是一个负面形象。

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进了中美两国的交往和认识,使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也发生了改变,故选A项。

15.下图是1972年9月25日,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向周恩来敬酒的镜头。

当田中角荣谈到茅台酒很好喝时,周恩来说:

“茅台酒比‘伏特加’好,不上头,疲劳的时候喝一点能起振奋作用。

你觉得好喝我们送一点给你,把你的‘威士忌’改成茅台。

”周恩来的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