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5894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为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

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B.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

C.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2.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但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以示皇帝优宠,史称“三独坐”。

“三独坐”的出现

A.实现了思想统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完善了封建官僚体制

D.表明皇权进一步发展

3.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

《魏书·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B.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C.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D.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官员日趋专业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B.C.吏治渐趋清廉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C.5.下图为清代进士地理分布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A.南方教育水平全面超越了北方

B.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国家统一使进士分布更为合理

D.进士分布与经济政治发展有关

6.在近代公共场所,上海规定:

“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

”青岛规定:

“无事闲人等不准在铁路两翼已占地内游玩,倘有犯者,(欧洲人)即罚洋5元,若系华人亦可责打二十五板。

”汉口规定:

“华人擅入江边草坪者,拘罚。

”这说明

A.立法中蕴含了国际化因素B.中国的立法主权遭到破坏

C.某些规定具有殖民化色彩D.法律中普遍存在对华歧视

7.1854年,曾国藩在奏报中写道:

“凡觇(观测)军事之胜败,先视民心之从违。

前此官兵有骚扰之名,贼匪有要结之术。

百姓不甚怨贼,不甚惧贼,且有甘心从逆者。

”此奏报

A.是曾国藩作战失败的托词B.客观上揭示了清统治腐败

C.反映了太平天国纪律严明D.表明太平军拥有军事人才

8.1898年,清政府同意了总理衙门为扩大税源开设商埠的建议;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

到民国初年中国政府自开通商口岸50处左右。

这体现了

A.国家致力于摆脱列强控制B.国人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

C.政局变动提升了国际地位D.贸易政策与格局得到调整

9.1900年10月,英国与德国就中国问题达成了保持中国领土完整的原则协议,并在照会奥、法、意、日、俄、美六国政府后得到支持。

这说明

A.列强对华问题开始走向一致B.中国军民反帝斗争取得胜利

C.中外“和好”的局面开始形成D.西方列强改变了侵华的策略

10.孙中山在谈及同盟会革命任务时,指出:

“政治之害,如政府之压制,官吏之贪婪,差役之勒索,刑罚之残酷,抽捐之横暴,辫发之屈辱,与满洲势力同时斩绝。

”材料说明

A.政治革命是民族革命前提

B.政治革命扭转了社会风俗

C.三民主义存在一定局限性

D.革命首要任务是整肃吏治

11.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在五四运动中讲演的题目有《青岛问题》、《山东与全国之关系》、《日本的野心与中国救亡的关系》等。

这说明

A.五四运动的实质是反帝救亡B.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导火线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北大成为反帝运动的主阵地

12.《全民抗战》是在武汉创办的政治刊物,共出版157号,图1是其创刊号刊头。

《全民抗战》的创刊

A.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党内合作的实现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促进了国民政府抗战路线的转变D.标志着报业开始参与民族救亡运动

13.它把战线从黄河北岸推进到长江北岸,圆满地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计划。

材料中的“它”

A.直接推动了渡江战役的实施

B.打破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D.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4.彭真在1982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说,要“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全体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要“从法律上和事实上,保证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开启了人民民主的新纪元B.旨在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C.巩固了拨乱反正工作的政治成果D.实现了国家政治路线的历史转折

15.下表为1949一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示意图(单位:

个)其中与1980年建交国家数飙升相关的是,当时中国

A.奉行对外开放与不结盟政策B.大力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逐渐实现了中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D.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

16.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

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A.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B.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

C.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D.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

17.恩格斯认为,中世纪后期罗马法的复兴,是由它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即“罗马法是绝对不承认封建关系和充分预料现代私有制的法律”。

恩格斯意在说明罗马法

A.促进了中世纪市民阶层崛起B.蕴含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理念

C.适应了欧洲社会转型的需要D.唤醒了市民阶层的平等精神

18.2019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议会休会五周请求,得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

但是随后最高法院判决约翰逊此举违反法律,认为这是在英国“脱欧”之前的关键时期“阻止议会履行职责”,裁决要求议会上下两院议长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

这说明英国

A.最高法院是最高权力机关B.政府权力已经高于议会

C.政府方案需经议会批准D.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实权

19.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影响2020年春季美国总统选举的一大议题。

沃伦等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抨击政府的抗疫行动不力,而身为总统的共和党人特朗普则抨击沃伦行为是“政治闹剧”。

材料中两大政党互相攻击

A.源于其政治利益的争夺B.损害了美国的国家根本利益

C.加剧了美国的政治危机D.导致美国政府管理效能低下

20.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员直接向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的监督,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

这里的“经验”是指

A.为民主共和制度开辟了道路B.为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鉴

C.为直接民主制积累了经验D.丰富了三权分立理论的内涵

21.下表是俄罗斯尤里—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

”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民众

A.一直推崇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B.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褒贬不一,负面评价占据主流

C.对十月革命的反思,主要关注其经济影响

D.对十月革命存在多元化看法,且正面评价呈上升趋势

22.

下图是《冷战史》中对战后美苏两国的描述。

图中信息说明

A.战后美苏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B.美国是战后国际局势变化的决定者

B.战后苏联并没有争霸世界的野心D.意识形态是推动两极格局形成的核心

23.1970年,欧共体正式建立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旨在通过成员国首脑、外长定期会议协调欧共体成员国的外交政策立场,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这反映出欧共体

A.各国外交政策趋同

B.独立倾向增强

C.实现了政治一体化

D.国际地位提高

24.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

这说明

A.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

C.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为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救灾制度的建设,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唐以前并没有固定的蠲免标准,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唐时救济区域多在京师,而对于偏远的岭南一带所占比例甚少。

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

道光年间,西方社会的救荒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

比如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

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很大程度上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摘编自李军《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

材料二

在英国减灾救灾机制中,首相是减灾救灾管理体制的最高行政官,而协调和决策的最高机构为内阁紧急应变小组。

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鼓励多部门参与和协作。

英国的新闻媒体非常发达,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灾害信息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间公益组织在减灾救灾事务上的合作,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它们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公益资源来向危机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弥补政府的资源短缺。

——摘编自孔新峰《英国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救灾制度建设上与中国古代的共同特点,并概述二者在国家治理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

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

“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

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嘉庆、道光时期,清廷固守“入量为出”的原则。

咸丰、同治时期,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清朝的财政支出急剧増加,而常例收入的数量却非常有限,导致“量入为出”在实际操作层面已无可能,只能开始向“量出为入”转变。

此间,清廷除加征田赋、盐课等旧赋,还开征厘金、洋税等新税种,推行捐输。

厘金和洋关税在事实上超越田赋,成为这一时期清廷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清廷的财政收入规模,由咸丰初年4000万两增加到同治末年的7000余万两。

清末,近代企业税也成为一个新型税种,主要指铁路、轮船、邮政、电报等企业创造的收入。

晚清时期,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和扩大税源,各种苛捐杂税名目迅速増加。

光绪前期的年财政收入为8000余万两,宣统三年的收入为2.97亿两,上升趋势明显。

当然,清末的财政支出也加速膨胀,“量入为出”难以为继,清廷只得放弃旧有的财政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将部分筹饷权下放各省督抚,地方财政体系得到发展。

——摘编自倪玉平《从“量入为出”到“量出为入”:

清代财政思想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财政改革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9分)

 

28.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图中的反战标志流行于世界已有五十年历史,在欧美与可口可乐和耐克的商标一样有名。

它源于海军旗语,由NuclearDisarmament(核裁军)“N”和“D”字母组成。

材料二200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其总干事巴拉迪因防止核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并确保最安全地和平利用核能而共享这一荣誉。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理由是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写道,诺贝尔和平奖的一个评奖标准是颁发给那些为“取消或减少常备军”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反战标志出现的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为制止核战争所作出的努力。

(9分)

29.[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清代著名医学家,他不仅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也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

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叶桂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

他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

叶桂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

叶桂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

《温热论》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温邪的传入是从口鼻而来,首先出现肺经症状,如不及时外解,则可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完全不同。

他首先指出此症更重要的原因是“邪入心包”,并创立以清营清宫为主的方法,使用犀角、金汁、竹叶之类比较轻灵的药物,避免芒硝、大黄等杀伐之剂。

这不仅仅在理论上独具只眼,而且在治法上独辟蹊径。

在诊断上,发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疹等方法。

对一些常见急症热病,如时疫和痘麻斑疹等,叶桂都有独到看法和妥善治法。

《温热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推崇备至,它不仅对温病学,而且对整个中医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代乾隆后期,又出现了一批研究温病的著名江南医家,其中佼佼者有吴鞠通、章虚谷、王孟英等,他们也都是叶天士的私淑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桂对我国医学发展的贡献。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桂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

(8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D

C

A

D

C

B

B

D

C

A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C

A

D

C

C

A

B

D

A

B

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

(1)措施:

蠲免税赋;设置义仓、社仓制度;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鼓励民间富户捐献。

(8分)原因: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等。

(6分)

(2)共同特点:

政府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方式多样化。

(4分)历史价值:

立足国情,注重发挥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重视政府与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的协作;为后世救灾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7分)(答出其中两点4分,答三点7分;若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

26.(12分)示例一论题:

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

(3分)论证:

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军事技术,“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强”政治性的含义。

(6分)总结:

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

念。

(3分)

示例二论题:

“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

(3分)论证:

19世纪60—80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90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维新派遂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20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以维持统治。

但另一方面,“富强”使用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

(6分)总结:

综合以上关于“富强”内涵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

(3分)

示例三论题:

社会思潮的演变影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

(3分)论证:

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遭到世人的贬低;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

义化。

(6分)

总结:

综上所述,受社会不同时期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

(3分)

(说明:

若拟定的论题符合题意,阐述合理可酌情给分)

27.(15分)

(1)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朝财政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西方财政制度和观念的影响。

(6分)

(2)简评:

一方面有利于増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助于我国财政体制的近代化转型;对近代财政制度和财政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放弃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财政自主权得到扩大。

另一方面加重工商实业的负担,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赋税繁苛,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9分)

28.(15分)

(1)内容:

以反核运动为核心。

(2分)意义:

有利于世界人民团结反战,广泛参与;有利于扩大反战和平运动在世界的影响。

(4分)

(2)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平利用核能,防止用于军事目的;各国加强外交合作,美苏多次达成核裁军条约(如中导条约);各界人士积极呼吁,《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各国人民开展反战和平运动。

(9分)

29.(15分)

(1)贡献:

在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领域成就突出;温病学方面,区分温病和伤寒,创新诊断方法;培养一批知名医家;留下大批医学著作,影响后世。

(7分)

(2)清朝前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受家庭熏陶,吸收前人医学成果;受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善于向别人学习;谨慎的职业态度和创新意识。

(任答其中四点即可得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