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5433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9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docx

《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docx

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

2019-2020年杭州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题强化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

张利东

   ①无论是天然高分子材料,还是以高分子为基础的合成材料,都是惰性的、无生命的。

一旦赋予这些高分子“生命”,它们就可以自发舞动、发电,甚至像劳动者一样工作起来。

这就是智能高分子材料——一种能感知外部刺激,作出判断并给予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

   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研究组,利用常见的琼脂糖高分子为原料,采用简单的物理杂合技术,成功制备出可以在潮湿纸面上快速翻滚的高分子薄膜。

   ③由于该薄膜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当该薄膜“吸入”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可引发自身的膨胀形变;当薄膜“呼出”水分子,可快速恢复到原来形状。

这种“呼吸”循环赋予惰性高分子强劲的“生命”力,可以让它们不知疲倦地动起来。

   ④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此种技术一旦成熟,通过大量类似材料堆叠成的可控“纤维束”,制造出能与机器人相媲美的“仿生人”便不再是神话。

   ⑤张利东研究组同时发现,智能高分子薄膜不但可以“呼吸”潮湿空气而动起来,也可以“呼吸”丙酮蒸汽让自己动起来。

花瓣形状的双层薄膜吸收丙酮分子后,“花瓣”翩翩起舞,犹如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萝卜花。

这是最新设计的聚偏氣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的仿生形变。

   ⑥该双层膜对丙酮分子的刺激具有极其敏感的响应性,并且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气,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性定向形变,让惰性高分子不知疲倦地运动起来,可媲美自然界中复杂的运动方式。

   ⑦利用此种仿生运动设计的薄膜传感器,可长时间连续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

当环境中丙酮浓度过高时,传感器自发形变接通电路,电灯亮;当丙酮浓度逐渐降低时,传感器恢复到原来形状断开电路,电灯灭。

利用电灯的变化,可告知环境中丙酮蒸汽浓度的高低,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材料的应用潜质。

   ⑧同时,该双层膜对于外界丙酮蒸汽的刺激能够保持数小时连续可逆的响应,这为拓展刺激响应材料在能源、柔性传感器、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⑨此外,高分子智能薄膜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

这种能量的获取途径将是完全绿色无污染的,能量源自取之不尽的潮湿空气。

   ⑩利用一块只有10毫克的智能薄膜,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驱动压电薄膜连续产生高达1.5伏的电压。

通过特殊的能量转化装置,这种智能薄膜可以为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供电。

如果扩大智能薄膜的用量,将产生更高的电压,满足各种需求。

目前研究者正积极开发合适的能量转化装置,以实现大功率、高效率的能量转化。

   ⑪智能薄膜不但能发电,也会工作。

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模拟起重机、抓土机等,自发吊起或抓起需转移的货物,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危险作业。

设计的柔性汽车,可快速跑起来,而动力的来源仅仅是潮湿的空气。

   ⑫未来,一方面可将此薄膜设计成仅对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传感器,用于化工企业中实时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及时预防丙酮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把这种薄膜结合能量采集、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城的实际需求,个性化设计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具体产品。

   ⑬以能量采集为例,如果利用智能薄膜持久运动的特性来发电,可极大拓展相关技术在自发电穿戴式、植入式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而目前穿戴式、植入式行业已拥有超千亿市场规模。

   ⑭我们期待智能薄膜产业应用的那一天早点到来,我们相信那将势必掀起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1)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分子薄膜在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B. 第10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智能薄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一定的电压,进行能量转换的特点。

C. 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能像起重机一样随意吊起需转移的货物,还能在复杂环境中自发地完成危险作业。

D. 全文思路清晰。

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特点到应用的顺序逐次介绍,最后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

(2)下列对于智能薄膜的应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高分子薄膜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这种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一样。

B. 新设计的聚偏氟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汽,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定向形变。

C. 智能薄膜制成的仅对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传感器,可以在化工企业中用以预防丙酮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D. 借助持久运动的特性来发电的智能薄膜,能使相关技术在自发电穿戴式、植入式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范围扩大。

(3)试分析选文的标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C

(2)A

(3)本文的标题以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

(1)C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原文为“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模拟起重机、抓土机等,自发吊起或抓起需转移的货物,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危险作业”。

也就是说原文为“自发吊起或抓起”,而不是选项中“随意吊起”,注意词语含义上的差别。

(2)A对于智能薄膜的应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

原文是“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也就是说原文为“非常相似”,而不是选项中“一样”。

(3)从手法上讲,“不知疲倦地‘起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生动性和趣味性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从内容上看,“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中的“智能薄膜”点明了说明对象,而“不知疲倦地‘起舞’”则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故答案为:

⑴C; ⑵A;⑶本文的标题以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点评】⑴考生对文本内容要熟悉,对各个选项的内容要在文本中落实在具体的位置,注意阅读要仔细,认真辨析其说法。

⑵考生要找准问题在文章的段落,依据文本的内容对选项进行一一的比照,从而判断其说法说法正确。

⑶考生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要掌握基本的方法,一般来说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运用的手法,二是在内容上。

考生要结合文本的主题或者内容进行回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

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

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

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

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

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

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

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

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

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

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

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

请从原文中找出。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任写两种。

(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4)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解析】【分析】

(1)认真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打答案区域并从中筛序出来答案即可。

(2)本题要求分析论证方法,平时学习中一定掌握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特征。

结合有关内容分析,第①段中“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第④段中“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第⑤段中“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还把80年代人们的阅读情况和9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的阅读情况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文中划线句实际举的一个事例,议论文举事例的目的就是做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结合具体事例内容并联系语境分析可知,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

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4)本题要求谈谈文章最后一句话给自己的启示,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这篇议论文的内容及主旨谈获得的启示即可,如:

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統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据作用的能力。

论据即议论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材料。

所以说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中心论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论据的作用。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关于“梦想”的主题阅读

(“梦想”调查)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多或少或大或小。

长大后,有的人仍在坚持,但还有许多人,或满足于现实的安稳,或受限于现实的平庸。

新的一年又来了,你小时候的梦想还在吗?

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在春节期间进行了一项调查。

   儿时的梦想都是关于什么的?

调查显示,49.9%的受访者是想从事某职业,36.8%的受访者是想赚很多钱,23.2%的受访者是关于实现某个目标,11.7%的受访者想环游世界。

   有多少人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调查中,75.8%的受访者表示并未实现。

至于没有实现梦想的原因,47.1%的受访者表示是生活现实所致,18.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没有毅力和决心,18.2%的受访者表示梦想本身太幼稚,还有人表示是父母家人阻拦。

有21.6%的受访者表示还在努力中。

   调查显示,46.5%的受访者表示仍会为儿时的梦想努力,40.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要实现梦想,47.7%的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热爱和坚持,31.3%的受访者认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最重要,14.6%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多积累、少空谈,13.8%的受访者表示要有同道中人。

   调查中,83.1%的受访者表示,不能等以后有空了再去实现梦想,追梦要趁早。

   总的来说,55.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新的一年会更好,6.2%的受访者认为会更精,19.1%的受访者觉得不会有变化。

(选自《济宁晚报》)

(培育梦想)

   施一公,中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是中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三合一院士”。

他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了“剪接体”结构,成为最震动世界的突破之一;在抑制肿瘤因子和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研究方面,也具有让世界震惊的研究成果。

   但是,他当年的生物学成绩非常不好,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实验与课程,在班上都是中下等成绩。

当他1989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时,他的兴奋点是从政和经商,而对学术并无兴趣。

因为听了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生命科学。

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

”于是,就是这个对专业一无兴趣、二无专长的人,告诉自己一定要培养起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一定要把生命科学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梦想!

就这样,他走上了生命科研之路,并摘取了生物科学巅峰的“皇冠”。

   有同学问他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梦想和世俗的不可调和”这一矛盾时,他说,“这其实是个大问题,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浮躁心态”。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他清醒地告诫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学生:

让价值观回归理性,不再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施一公强调:

要不断去追问自己,是否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科学报国,才是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他说:

现在学生受物质主义冲击太厉害,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

要“为天地立良心,为万世开太平”而选择、培育我们的梦想。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让梦想飞)

   ①我们有时羡慕那一些生下来就落地首都的孩子们,他们在没有“贵族”的国度里,就是国民中的“贵族”;有时羡慕那一些将门虎子与大家闺秀,在起点上他们就赢了草根一族。

羡慕的是那些优越的生存条件,比如他们从小就能接受到的一流教育,他们有尽情挥霍不尽的财富。

   ②缺乏优越条件的,是不是就人生沉重,梦想遥远?

   ③伦敦开始也是村庄,就像贵族的起点也有草莽,把村庄作为起点,把从创造条件作为开始,才是我们人人都具备的条件。

有条件是个好命运,没条件就是个好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创造,就像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在丧失了生存的家园、遭受了灭顶之灾,他们漂泊世界各地,寄人篱下,反倒强化了他们的生存能力。

没有土地做工厂,他们有发明创造;没有广表的国土立足,他们有智慧。

按人口比例算,哪个民族都没像犹太人那样产生过那么多的教授、专家、学者。

就像资源条件极差的日本,并没有制约他们成为经济大国。

真正的成功就是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

撬动地球的力量也不是用另一个地球,而是一个支点,一个杠杆的条件就具备理论的可能。

   ④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

真正的成功者就应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梦想。

   ⑤可如今的许多人创业,就是依赖条件,总是把自己平庸的人生归咎于条件不好,可条件都好了,我们还用奋斗吗?

海湾地区那些王室成员家族的后代很少有科学家、艺术家、奥运冠军的,他们优越的生活条件就是他们翅膀上的黄金。

欧洲金球奖得主阿根廷人梅西曾经是个“侏儒症患者”,就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阻碍骨格生长,家里的经济条件不能承受治疗费用,但是这些条件都没有制约梅西热爱足球投身足球,几年后他成了世界足坛的巨人。

当年的马拉多纳也被足球专家视为不具备踢足球身材条件的“侏儒”。

可就是这些“侏儒”的条件反倒成就了他们谱写神话的动力。

   ⑥抓住机遇,时刻记住不足,只要我们具备创造条件的智慧与信心,就能让梦想飞。

如果要条件,就要那只海鸟嘴里叼着的一截树枝,那样就足够飞越太平洋了。

(摘自阮直《人生不用太多的条件》,有删改)

(1)概括(“梦想”调查)的主要内容。

(2)阅读(培育梦想),概述施一公从事生物研究的原因。

(3)阅读(让梦想飞),请你说说,第5段写海湾地区王室成员家族后代和阿根廷人梅西、马拉多纳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4)认真阅读上文三则材料,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简述你对梦想的看法。

【答案】

(1)①关于儿时的梦想是什么的②关于儿时的梦想是否实现的③如何实现儿时的梦想 ④对待未来梦想如何期待的

(2)对人类的关注,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科学报国,为“天地立良心,为万世开太平”。

(3)正反举例论证,扣住“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正反举例论证了人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可以取得成功;使论证更进一层,增强了说服力。

(4)①实现梦想离不开热爱和坚持,实现梦想不能等待。

②为良知,为社会,为国家培育梦想。

③实现梦想需要创造条件,努力奋斗。

【解析】【分析】

(1)“调查报告”就是针对某些问题做的调查,不难看出是对哪些问题做调查的,首先是“儿时的梦想是什么?

”其次是“儿时的梦想是否实现?

”第三是“如何实现儿时的梦想?

”最后是“对待未来梦想如何期待?

(2)根据题目要求从“培育梦想”中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如“因为听了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培养起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一定要把生命科学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梦想。

”“科学报国,才是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为天地立良心,为万世开太平’而选择、培育我们的梦想。

”概括作答即可。

(3)将海湾地区那些王室成员家族的后代优越的生活条件与欧洲金球奖得主阿根廷人梅西家里的经济条件差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突出了论证了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可以取得成功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开放性题目,要言之有理。

答案中的能紧扣文中的观点,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或生活体验作答即可,如,真正的成功者就应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梦想。

要有科学报国的梦想。

故答案为:

⑴①关于儿时的梦想是什么的②关于儿时的梦想是否实现的③如何实现儿时的梦想 ④对待未来梦想如何期待的

⑵对人类的关注,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科学报国,为“天地立良心,为万世开太平”。

⑶正反举例论证,扣住“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正反举例论证了人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可以取得成功;使论证更进一层,增强了说服力。

⑷①实现梦想离不开热爱和坚持,实现梦想不能等待。

②为良知,为社会,为国家培育梦想。

③实现梦想需要创造条件,努力奋斗。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对关键语句的提取和筛选。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结合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答案区域,进行归纳。

答题时尽量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掌握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在分析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和文段的内容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紧扣文章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表达,语言要简洁。

4.现代文阅读(2015•阜新)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

“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

”男孩揉揉眼睛问:

“阿姨,您丢东西了吗?

”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

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

“这是您的吗?

”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

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

她非常感动,问道:

“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

”男孩笑着说:

“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请将“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这个句子,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

(2)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________→充实希望→________→十分感激

(3)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4)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7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一句中划线词语“温暖”的含义。

(6)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7)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答案】

(1)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

 

(2)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心急如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