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5429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4、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5、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6、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难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口移动有一个特点,即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迁往相对较好的地区,这必然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不均衡的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呢?

判断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不能简单根据人口数量来判断,合理不合理要看当地的人口是否超过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人口分布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

1.3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

衡量人口分布主要参考两个指标:

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

 

(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

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

用公式表示就是: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

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

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

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

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

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

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⑴根据教材17页活动中数据表格分析归纳人口分布特征: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于中低纬沿海平原上

⑵读图1-3-2,形象认知世界人口的地区分布差异,认知人口密度较大和较小的几个典型地区,如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五大湖地区以及撒哈拉、大洋洲中西部、西伯利亚等地区。

⑶分析上述典型地区人口较多或较少的原因,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因素

⑴学生阅读教材自我学习、归纳、总结

地形:

平原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气候:

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

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

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工业革命以后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⑵思考探究:

(检验学生对教材要点提取、认知状况)

①一般来说,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分布稀少,其原因是什么?

②热带雨林、热带干旱地区人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③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分布呈什么特点,为什么?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是从什么时候显著增强的?

2、社会经济因素

 ⑴分析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内涵。

⑵学生分析归纳在上述三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人口分布的特点。

⑶⑷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举例说明)

辨析:

在影响人口分布的三类因素中,自然因素始终是决定性因素。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西亚B.北非C.南亚D.东亚

2、下列国家中,人口分布不均现象最显著最突出的是()

A.德国B.法国C.埃及D.意大利

3、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B.开发历史长C.气候条件优越D.资源丰富

4、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

B.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

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

D.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

参考答案:

1、C2、C3、B4、D

三、中国的人口分布

⒈认知胡焕庸线,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⑴东多西少;

⑵平原多,山地、高原少

⑶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

⑷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

⒉用刚才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呈现“东多西少”特点的原因。

⒊课堂讨论:

中国的这种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

点拨:

判断是否合理的依据  环境人口容量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⒈基本概念:

⑴环境承载力:

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⑵环境人口容量:

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⑶人口合理容量:

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注:

分析各概念内涵并对比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⒉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思考: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哪个?

2.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什么关系?

回答点拨:

主要制约因素——资源: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

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重要制约因素——科技发展水平:

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

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

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

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确定是温饱型、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辨析:

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固定不变的

⒊环境人口容量的特征

⑴不确定性

⑵相对确定性

学生分析回答:

点拨:

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

相对确定性:

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几个重要知识记忆点:

⑴估算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参考土地及水资源

⑵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亿左右。

⑶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8亿~9亿。

⑷缓解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巩固练习】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D.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2.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A.只要生产力持续发展,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就能无限扩大

B.目前,世界人口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C.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未来地球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D.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可作为调控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参考依据

3.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

A.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C.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4.为使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我国必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

①计划生育②环境保护③发展经济④增强国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下列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确定性

B.简单地说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C.准确地说是指某国家或某地区目前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D.指在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该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6.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参考答案:

1.C2.D3.B4.A5.C6.D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了解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估计方法等。

我们应重点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同时还应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情况,认识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1.3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标准:

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主要分布于中低纬沿海平原上。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1.地形

2.气候

3.水资源和土壤

4.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2.环境人口容量:

最大值,警戒值

3.人口合理容量:

理想值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6亿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相关知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和人口问题等,学生对人口分布已经有了一定认识。

不过尚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

本节在教材安排上,侧重于分析人口分布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更多地强调“为什么”,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特别是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这两方面知识有相通性,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授课时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在理解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谋求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部分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并且多结合实例,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人口数量的多少所引发的问题以及某地区人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可就此结合身边人们关心的实例,与教材内容进行呼应。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课下效果测评,发现学生对本节世界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部分掌握较好,这主要是因为该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第二节知识也有一定的联系,理解起来没太大难度,教学效果良好。

不同学生对环境人口容量这一部分接受情况有较大差别,主要是因为该部分较抽象,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也有一定差别,接受较慢的学生还需要时间进行巩固消化。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通过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更好地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一铺垫。

第一“世界人口分布”。

教材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说明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个概念的区别于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口分布的描述应包含人口平均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两个方面。

其次以活动的形式,利用一组图标呈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教材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三个层面详细的阐述,对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由于已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教材主要以文字形式直接陈述。

第三“我国的人口分布”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知识窗是对正文内同的进一步说明。

教材以插图的形式给出了最近两次人口普查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人口增长的差异,说明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第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确定的双重特征。

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人口的容量,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第三节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评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西亚B.北非C.南亚D.东亚

2、下列国家中,人口分布不均现象最显著最突出的是()

A.德国B.法国C.埃及D.意大利

3、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B.开发历史长C.气候条件优越D.资源丰富

4、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

B.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

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

D.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

5.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D.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6.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A.只要生产力持续发展,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就能无限扩大

B.目前,世界人口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C.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未来地球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D.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可作为调控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参考依据

7.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

A.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C.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8.为使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我国必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

①计划生育②环境保护③发展经济④增强国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下列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确定性

B.简单地说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C.准确地说是指某国家或某地区目前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D.指在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该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0.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二、综合题

11.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平方千米的省有(写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辖市是(写简称)________________。

(2)AB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3%,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6.3%,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历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AB线西北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耕地状况看,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________________。

(2)曲线②③告诉我们,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利用________________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从而使环境人口容量发生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______________分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和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可耕地总数将逐渐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