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最新复习提纲.docx
《《民间文学》最新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最新复习提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间文学》最新复习提纲
民间文学复习提纲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
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它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它是民众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文学样式。
2、民间文艺学:
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
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作﹑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是民间语言,又可以看作是民间文学。
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法、历时追溯法、共时比较法
田野调查:
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最有特色的方法。
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历史追溯法:
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更全面的认识。
共时比较法:
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便更好的分析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
“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按照公约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宇宙和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简答、论述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性?
答:
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及时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性。
1)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
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2)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对此从两方面解释。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更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2、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近年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它的民俗文化属性,研究方法也是更加注重采用民俗学的常规方法。
3、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同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更具有多样性。
归结起来民间文学主要有三大价值:
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1)实用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其次,有些民间文学样式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表演,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第三,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第四,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他的文学价值。
除了文学性外,它还常与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
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三)科学价值
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是一般人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政府官员和各个人文科学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显著标志是用口头语言包括方言土语来进行创作和传播。
这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甚至有人将它称之为“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文艺”。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
又叫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这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
4、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5、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指在流传的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6、民间文学的表演性: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的文艺现象。
第二,在沿袭某种程度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民间文学的“演述”及其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第三,民间文学是特定环境中民众生活融洽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而是有更为丰富的或不同于其文字表层意义的内涵及功能。
二、简答、论述
1.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含义:
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原因:
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接触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创作,同时,其他信息传播媒介也单调贫乏,这些因素造成口头创作的发达局面
第二、它的创作和传播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它的活动自然而然的进行,这样不能把正在进行的事情停下来,拿起笔去创作。
2.民间文学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传承性特征:
第一、民间文学在内容上的传承性,在一些群体性的观念和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往往根深蒂固,相对稳定,代代相传
第二、民间文学的传承性表现在它长期以来有其惯用的艺术形式,包括结构、语言、讲唱方式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这些形式由于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得以代代相传,成为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
变异性特征:
第一、体现在作品语言的变异,即使在同一个方言区,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个故事所用的语言肯定也有很大差异,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路、兴趣和说话风格,即使内容完全相同,表述语言也不会相同。
第二、民间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等也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异。
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品,会保持基本框架不变,内容上的变异是局部的。
第三、一些作品从雏形到较为成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它的前后内容一般就有很大的变异。
3.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一般来讲,民间文学都是在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创作者即兴而发,丝毫不要求带个人标签。
显著标志是口头语言包括方言土语来进行创作和传播。
第二、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也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第三、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意识形式上用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盲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
第四、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行驶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五、表演性,与作家通过书面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文学才华不同,民众是通过声音、表情、动作等在日常生活现场来“表演”民间文学的。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
<1>.作者的差异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的集体创作,其主体是中下层民众,他们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和各种经营的人,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是有名有幸的。
<2>.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
<3>.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4>.功能上有差异
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往往产生和作用与生产、婚恋、祭祀等生存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但是它的绝大部分作品毕竟不能直接作用与社会生活,而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5.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在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时中起着重要作用。
(1)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作家文学在内容上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作家作品有很多,例如屈原代表作《离骚》有一些文学涉及神话内容;司马迁对中国五帝时代的记述主要取自神话、传说,将口传的故事合理化;陶渊明有以夸父、刑天为题材的诗篇,诗句有时还化用民歌的句子;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朴素真实的刻画;唐传奇、元杂剧、明清小说也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此外,民间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也有重要影响等等。
(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等中的不少任务都直接脱胎于民间版本。
例如水浒故事最早是口头上流传的关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一些传说,后来有了宋元间的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这就是施耐庵《水浒传》的蓝本等
(3).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影响
a.在文学体裁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如现存最早的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是班固作于东汉初年的《咏史》,被钟嵘《诗品》评为“质木无文“,属文人对民间的拟作;最早的小说集——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实际上是对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记录整理。
b.在艺术手法方面,民间惯用的赋、比、兴、双关等修辞技巧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所借鉴;讲故事、说书等民间文艺的叙述技巧为小说家所借鉴等。
(4).在语言上,作家文学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古今许多作家都注意采集民间口语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例如屈原的《九歌・湘夫人》的诗句是化用古人口语中的诗句;曹雪芹的《红楼梦》多处采用民间土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等。
6.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关系。
答;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有;1.作者的差异。
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是匿名的;作家文学也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
2.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
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为载体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的特点,而作品出版后即规定不变。
3.民间文学直接反映民众生活,而作家文学不是直接反映民众生活的。
4.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
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作家文学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
联系;民间文学和作家?
文学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影响。
第一。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表现为;1.民间文学也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们学的影响。
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
3.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4.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
第二。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
2.作家,文人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7、民间文学变异性的原因?
答:
1)民间文学是通过口头流传的,
2)
3)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歌谣学运动:
“五四”前后,我国文化界兴起了一个采集、整理、研究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故事、谚语的新科学运动,即歌谣学运动。
这个一开头就带有科学、学术性的活动,既是我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开始,又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端。
1918年北京大学在《北大日刊》上发表了征集歌谣的简章,开始了歌谣征集运动,同年5月,他们在《北大日刊》开辟专栏,每期登载歌谣一首,称之为《歌谣选》,由刘半农主编。
“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一开始就具有了现代科学的要求和倾向。
虽然“五四”前后的歌谣学,“在种种方面仍然有着极大的限制,但是,从学术性格上说,它大体已经进入了现代的科学的境界了”。
这次歌谣学运动当视为我国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民间文艺学的开端。
2、乐府民歌:
乐府原为秦汉时音乐官署之名,后衍变为诗体名称,汉乐府民歌是街头巷陌之间产生的诗歌艺术形式,出自社会下层人民之口,描写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
南北朝民歌是继汉乐府民歌之后比较集中的法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内容上,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北朝是军乐和战歌。
3、歌谣周刊:
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
1922年12月17日北大成立25周年纪念日,由周作人,常惠编辑《歌谣周刊》创刊,宣告了中国民俗学的问世。
《歌谣周刊》先是歌谣作品及其研究文章的园地,不久又包括进传说故事,并介绍了民俗学的一些成就。
4、《三套集成》1984年,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提议并会同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大普查、大采录,并出版了三套大型丛书。
5、全面搜集:
全面搜集是采录民间文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搜集的品种要全面。
其次,全面搜集的含义还在于,调查采集的对象不仅是语言形式的作品本事,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以及与作品配合的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6、忠实记录:
忠实记录是保证搜集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则。
所谓忠实记录,就是以忠实的态度尽可能多的记录下民间文学发生的面貌。
记录稿要求照本来的面目记录,即使有混乱、错误等也要照原样记录,调查者不必做任何修改、调整。
如果有根据后续询问或再次访谈增加的补充性内容,可以据实说明。
7、慎重整理:
二、简答、论述
1.简述中国古代搜集记录民间文学的主要成绩。
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先秦时期。
先秦古籍中的歌谣资料很丰富从古朴的《弹歌》《周易》卦爻辞到《诗经·国风》和《楚辞》有珍贵的上古民间谣谚和民歌《山海经》《楚辞》《穆天子传》等著作里有较多的神话资料诸子散文里则运用、载录了大量的民间寓言。
(2)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最丰富和最有成就的民间文学品种是乐府民歌并有了乐府这种专门搜集民间歌谣俗曲并创制新歌乐的机构《淮南子》《史记》中有一些神话资料刘向的《说苑》《新序》里有寓言资料。
(3)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大量志怪小说记录了很多民间故事包括著名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牛郎织女故事等并有了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笑林》魏国邯郸淳所作。
其次是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400多首多清丽柔婉北朝民歌存70多首多刚健质朴。
(4)唐宋时期。
民歌保存下来的很少民谣较丰富。
出现了一种新的民间文学形式民间词有一些出色作品。
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的主要品种是说唱文学变文、鼓子词、诸宫调、话本等。
段成式《酉阳杂俎》等笔记体集子记录了大量民间故事。
另有唐代参军戏、宋代的民间杂剧和南戏。
(5)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文学形式是元杂剧有不少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杂剧。
出现了许多采录民歌民谣的集子以冯梦龙《山歌》《桂枝儿》为代表。
笑话广泛流传有很多集子。
2、中国现代民俗史上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是主要成绩。
答:
20世纪初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拉开了现代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序幕,从此作为民俗学一部分的民间文学成为了一门现代科学意义的学科。
发源、开创期(20、30年代)
1918年北京大学开始了歌谣征集运动。
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主持了这项工作。
标志是:
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并发表歌谣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并创办《歌谣周刊》“民间文学”一词开始使用:
1921年瞿秋白翻译出版的《俄国文学史》最早使用该词,同年胡愈之发表《论民间文学》特点是:
局限于歌谣、间接收集1920年冬,成立歌谣研究会。
1922年12月17日,编辑《歌谣周刊》。
搜集歌谣的两个目的:
学术的和文艺的。
1925年6月,《歌谣周刊》停刊,共出96期。
1927年冬,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
1927年11月,创办《民间文艺周刊》,董作宾和钟敬文编辑;1928年3月该刊改为《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编辑,到1933年6月停刊,共出132期。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以前的民俗工作最富于成绩的是故事、歌谣和民间谚语;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则侧重于“信仰和行动”及“习惯”的研究。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下,厦门、福州、杭州等地区成立了相应的学会。
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l1942—建国—文革前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重视和学习民间“萌芽状态的文艺”。
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由何其芳讲民歌。
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由何其芳、张松如、毛星等加以整理编成的《陕北民歌选》等。
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汲取民间文学的滋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新歌剧《白毛女》、赵树理用讲说故事形式写出的《李有才板话》等。
建国初期,人民当家做主,重视自己的文学形式。
大跃进民歌滋生不少假民间文学。
文化大革命对民间文学的破坏是巨大的。
l新时期
大学教育培养了许多具有高水平的理论人才,民间文学研究呈现繁荣局面。
1983年5月以钟敬文为理事会的中国民俗小会成立,1984年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搜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除此之外还采录了三大史诗。
3.怎样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
答:
(1)做好走向田野之前的工作准备:
明确搜集目标,选好调查点或受访者;调查者必须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了解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做好联系工作;准备好需要携带的资料、工具等物品。
(2)善于选取采访时机,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并创造自然活跃的讲唱环境。
(3)尽量采取访谈与记录同步进行的方法
4.怎样才能做到忠实记录民间文学作品?
答:
忠实记录是保证搜集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则。
要做到忠实记录民间文学作品,需做到以下几点:
(1)忠实记录作品发生的全貌。
民间文学发生的核心部分是文本,记录时要忠实于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其中最关键的是忠实于作品的语言,这是忠实于其他方面的基本保证。
除了文本部分以外,还要根据课题要求,记录讲唱者的表演过程、现场反应等;如果为研究搜集资料,还要记录相关的与作品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等内容。
(2)配备录音机或摄像机等工具并掌握相关使用技术,配合耳听手记。
先进设备和技术是提高忠实程度的手段和保证。
(3)每一次采录都应记录讲唱人的基本情况、采集时间和地点、调查者和记录者等情况。
5.如何做好民间文学作品的正理工作?
答:
一、全面搜集:
1.搜集的品种要全面。
2.调查的对象不仅是语言形式的作品本身,还包括与作品有关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流传范围和影响讲述者情况,以及与作品配乐的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内容。
二、忠实记录:
1.忠实记录作品发生的全貌。
2.配备相关仪器记录。
3.讲唱人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调查者和记录者等情况。
三、慎重整理1.资料性整理。
2.普及性整理。
可适当改动,
(1)可以删除有关封建迷信思想。
(2)本来属于客观存在而无害的内容却被官方和文人篡改的部分恢复作品原貌。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神话:
是远古初民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不仅是一种融合文学、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也是远古初民的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表述形式。
按照神话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
2、自然神话:
是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可分为开天辟地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
自然神话可分为:
开天辟地神话——盘古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女娲转土造人;洪水再生神话——挪亚方舟;自然万物神话——龙凤神话。
3、社会生活神话:
社会生活神话是原始人解释自己的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的神话,其内容很广泛,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三类:
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社会生活神话可分为:
文化发明神话——神农尝百草;部落战争神话——黄炎阪泉之战、黄蚩逐鹿之战;民族族源神话——盘神话
二、简答、论述
1、怎样理解神话的本质?
答:
神话的本质: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组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将自然力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本质可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就神话产生的原动力和其内容实质而言,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对当时自然别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
第二,就神话艺术构思的方式而言,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
第三,就神话创作状态的特点而言,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2、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学派?
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答:
主要的学派有隐喻学派、历史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功能学派、结构学派。
(1)隐喻学派:
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他认为神话是“古人的寓言”,是古代智者为寄寓、隐喻某种道理、深意而编造的故事。
(2)历史学派:
代表人物攸痕麦拉斯,他将神话历史化,认为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3)语言学派:
格林兄弟:
他们认为,神话是每个民族的文化源头,一切民间文化都源自神话;要深入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该从该民族的神话入手。
缪勒:
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断,认为一切神话都源于“语言的毛病”就像“珍珠是蚌壳的毛病”一样。
他认为,原始语言是不完善也不稳定的,或者笨拙啰嗦而形象化,或者存在过多的一词多义和多词同义现象,开始语义所指是明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变化,人们不了解一些说法的原意,就根据这些说法的表面意思来推测原来的意思,对古代语言发生误解,这就是语言得了疾病,再加上一些注释,就创造出一些离奇的故事,就是神话。
(4)人类学派: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和詹姆斯·弗雷泽。
该学派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认为人类文明是由低向高级呈阶梯式发展的;不管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如何古朴和解释,都可以按一定原理从其精神、习俗适应客观生存需要的方式等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其深层心理、信仰机制都有共同性;现存各民族文化在开化程度上参差不齐,分别处于人类文明进程的不同阶段,可用来开化民族的文化状况来构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