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4724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docx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docx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仁者之爱

第四单元

“爱”既是无私的,也是广大的。

我们既能把这种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也能把这种爱给予不认识的人,甚至是反目的人,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能伸出援助之手。

孟子说: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心胸宽广、心底有爱的人呢?

本单元从“仁者之爱”人手,安排了四个方面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明白道理,并广泛应用于实践,从而培养仁爱之心。

本单元设计的四个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爱物、爱人、心怀天下、安于仁道以及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等不同角度感受仁者之爱。

主题一,“仁民爱物”,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悟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主题二,“仁者爱人”,让学生通过经典了解仁者之爱就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使学生能够具有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

主题三,“仁者安仁”,让学生感受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的处世态

皮,开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仁德之心对于自身、他人、社会的积极作用。

主题四,“天下归仁”,介绍了古人自觉自发地克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行为的品格,使学生在诵读经典、阅读故事中反思生活中的自己,进而懂得克制自己言行的重要性。

本单元以“仁爱”为核心,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四个方面的主题活动。

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将对经典的学习落实到学习实践中。

1.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生活接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重要的载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诵读和学习优秀的典籍,在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同时也应当着眼于学生未来将要参与的社会生活,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来指导学生未来的生活。

在单元活动中,教材围绕主题安排了相关的现代故事,如关于钱学森的《我要回去报效我的祖国》的故事,《环保雨伞》《九天揽月》以及“可降解材料”的资料补充,都在试图将经典中心怀祖国、福泽他人的仁德之心与我们当代社会生活建立联系,使学生的学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生活。

2.实施多元评价,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的反思、调查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及行为方式,多元的教学评价能够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和交流。

13.仁民爱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仁民爱物”的含义,准备理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含义,初步学会爱护环境,提高个人环保意识

3.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含义,初步学会爱护环境,提高个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相关视频和PPT课件。

2.与儒家“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情怀等相关的知识材料。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世纪之交,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并进入人类的现实生活,它标志着人类伦理关怀的延伸和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

这不仅是人类的幸运,也是地球的幸运。

其实,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先哲圣贤的重视。

今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和探究“仁民爱物”这句至理名言的丰富内涵。

2.读典明理

读典:

(1)自读:

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要读准字音。

(2)互读: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

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进行评价,说说他的朗读好在哪里,哪里还有问题。

(4)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一-读美。

指定学生读,生评,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齐声背诵。

明理:

(1)借助注解,查字典理解文意一-读懂。

(2)自主理解。

谈话:

自己看注释或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3)交流。

谈话:

说说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又是怎样理解的。

(4)学生质疑。

谈话: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5)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两句经典的理解,搞清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含义一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借助这些体验、具体感受,深化并提升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知。

3.学文立志

学文:

(1)自读故事,然后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互相评价。

(2)想一想,里革为什么要劝阻鲁宣公捕鱼。

(3)小组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交流。

立志:

(1)讨论:

里革此举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我们应该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全班交流。

4.忆事思辨

忆事:

(1)读图,这三个生活场最大家应该很熟悉。

看到以下情最你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你还见过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

(2)小组合作交流。

班级展示。

(3)梳理出大家的共识。

思辨:

(1)读图。

通过对创设场景的理解进行反思交流,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开展自我批评。

(2)想一想:

①如果你是情境中的小鱼或小鸟,你会有什么感受?

会向人类呼吁什么?

②对照图片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想一想,自己身上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后应该怎样去做。

5.博学研思

读故事,想一想,同桌或学习小组交流:

(1)环保雨伞是怎样发明的?

(2)生活中,关于环保你会做些什么?

(3)什么是可降解材料?

(4)你想发明些什么?

6.学以致用

(1)“保护环境”主题交流会。

①小组内交流保护环境的故事、所见所闻、想法等。

②每组选一个代表在班内发言。

在听取同学们发言的同时再次反思自己的不足,借助活动的体会所得,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思辨中加深对“仁民爱物”的理解。

(2)再次齐声朗诵三句经典。

(3)教师总结提升: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通过个人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为这个共同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14.仁者爱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初步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个人修养。

3.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懂得从小爱要有爱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相关视频和PPT课件。

2.与仁爱相关的故事。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

2014年度“感动中国”有这样一段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了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仁者爱人)

今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和探究“仁者爱人”这句至理名言的丰富内涵。

2.读典明理

读典:

(1)自读:

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要读准字音。

(2)互读: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

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进行评价,说说他的朗读好在哪里,哪里还有问题。

(4)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一读美。

指定学生读,生评,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齐声背诵。

明理:

(1)借助注解,查字典理解文意一读懂。

(2)自主理解。

谈话:

自己看注释或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3)交流。

谈话:

说说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又是怎样理解的。

(4)学生质疑。

谈话: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5)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两句经典的理解,搞清楚“仁者爱人”的含义一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富有人格魅力、心地善良的人。

教师要注意挖据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借助这些体验、具体感受,深化并提升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知。

3.学文立志

学文:

(1)自读故事,然后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互相评价。

(2)想一想,范蠡儿次帮助别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组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交流。

立志:

(1)讨论:

范蠡为什么要“三散千金”?

他的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2)全班交流。

4.忆事思辨

忆事:

(1)读图,这两个生活场最大家应该很熟悉。

想想图中人物给他人带来了哪些帮助。

通过对创设场景的理解,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2)小组合作交流。

班级展示。

(3)梳理出大家的共识。

思辨:

角色扮演。

(1)教师提供生活中常见场景的两个不同对话的文字脚本。

(2)组织两组学生依据脚本表演。

(3)学生交流观看表演的感受。

5.博学研思

读故事,想一想,同桌或学习小组交流: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你献过爱心吗?

说一说你曾经帮助别人的事情。

6.学以致用

(1)“关爱他人”故事会。

①学生讲故事。

②讨论:

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爱护人、关怀人、尊敬人?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关爱他人,在思辨中加深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2)再次齐声朗诵两句经典。

(3)教师总结提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我们关爱别人时,内心也会充满快乐。

所以,关爱他人,也是关爱我们自己。

15.仁者安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仁者安仁”的含义,初步学习仁德之心,提高个人修养。

3.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分辨生活中的善恶美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仁德之心,提高个人修养。

2.分辨生活中的善恶美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相关视频和PPT课件。

2.与大禹、支教联盟等相关的知识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

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即讲“仁”。

有一种说法:

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

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

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

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今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和探究“仁者安仁”这句至理名言的丰富内涵。

2.读典明理

读典:

(1)自读:

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要读准字音。

(2)互读: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

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进行评价,说说他的朗读好在哪里,哪里还有问题。

(4)诵读原文,读出节奏的律一读美。

指定学生读,生评,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步读出节奏的律。

(5)齐声背诵。

明理:

(1)借助注解,查字典理解文意一——读懂。

(2)自主理解。

谈话:

自己看注释或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3)交流。

谈话:

说说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又是怎样理解的。

(4)学生质疑。

谈话: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5)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三句经典的理解,搞清楚“仁者安仁”的含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

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借助这些体验、具体感受,深化并提升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知。

3.学文立志

学文:

(1)自读故事,然后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互相评价。

(2)想一想,大禹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3)小组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交流。

立志:

(1)讨论:

大禹治水的经历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大禹的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提升: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怀有一颗仁德之心,都要通过个人的努力福泽他人、心安天下。

“仁者安仁”,不仅体现个人修养,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折射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4.忆事思辨

忆事:

(1)读图。

图中的人物是如何做到“仁德”的?

他们的故事在你身上或周围发生过吗?

(2)小组合作交流。

班级交流。

(3)梳理出大家的共识。

思辨:

(1)读图。

通过对创设场最的理解进行反思交流,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开展自我批评。

(2)想一想:

①如果情境中的主角换成你,你该如何去做呢?

②反思自己身上还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改掉这些不足。

5.博学研思

读故事,想一想,同桌或学习小组交流:

(1)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为什么要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2)为什么称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是最美乡村教师?

(3)谁知道“支教”?

你是怎么知道的?

(4)查找有关“仁”的词语的含义,想想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对他人、对自然施与仁爱?

6.学以致用

(1)再次齐声朗诵三句经典。

(2)教师总结提升: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仁德之心,通过个人的努力帮助他人、关爱社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16.天下归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天下归仁”的含义,初步学习仁德之心,提高个人修养。

3.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学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仪规范。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仁德之心,提高个人修养。

2.学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仪规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相关视频和PPT课件。

2.与航天等相关的知识材料。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

仁是《论语》的核心,仁自孝始,外化于礼,而礼基于仁。

“克已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和探究“天下归仁”这句至理名言的丰富内涵。

2.读典明理

读典:

(1)自读:

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要读准字音。

(2)互读: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

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进行评价,说说他的朗读好在哪里,哪里还有问题。

(4)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_读美。

指定学生读,生评,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5)齐声背诵。

明理:

(1)借助注解,查字典理解文意一读懂。

(2)自主理解。

谈话:

自己看注释或查字典,说说短文的内容。

(3)交流。

谈话:

说说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又是怎样理解的。

(4)学生质疑。

谈话: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5)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两句经典的理解,搞清楚“天下归仁”的含义一一归到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

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借助这些体验、具体感受,深化并提升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知。

3.学文立志

学文:

(1)自读故事,然后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互相评价。

(2)想一想,李汰、张伯行是怎样做官的,体现出什么精神。

(3)小组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交流。

立志:

(1)讨论:

你如何理解“官员有官员的德行,贤士有资士的物行,圣人也有圣人的美德”?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提升:

“克已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朱熹指出:

“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天下归仁”就是归到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

4.忆事思辨

忆事:

(1)读图。

图中的人物行为存在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的看法。

图中人物的故事在你周围人的身上发生过吗?

(2)小组合作交流。

班级交流。

(3)梳理出大家的共识。

思辨:

(1)读图。

通过对创设场景的理解进行反思交流,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开展自我批评。

(2)想一想:

①如果情境中的主角换成你,你该如何去做呢?

②反思自己身上还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改掉这些不足?

5.博学研思

读故事,想一想,同桌或学习小组交流:

(1)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归祖国?

(2)搜集钱学森的事迹材料,想想为什么称钱学森是“航天之父”。

(3)关于中国的航天成就你还知道哪些?

你是怎么知道的?

(4)查找有关仁人志士的事迹,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称得上严以律己,并及时记录下来。

6.学以致用

(1)再次齐声朗诵两句经典。

(2)教师总结提升:

仁的境界在于自己,不是从外面找的,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教师传的。

我们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战胜自我,努力达到仁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