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预防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4069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docx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型肝炎预防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docx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

1、教学内容

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微生物概述及病毒概述,此次课是由面到点的学习,其重点更加突出,并且通过此次课的学习,也为护生们将来学习相关传染病临床及护理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可谓承上启下。

2、学情分析

中学生年龄较小,文化基础薄弱,而在学生们所要接触的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病原生物,理论知识专业性强且较为抽象,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学、难懂、过于抽象化,甚至有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所以,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何将生涩的专业术语通俗化,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完成预防乙型肝炎。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②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②通过学习使护生对乙型肝炎病毒以及乙肝的了解更深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意识。

(3)【情感目标】 

①通过身边的故事与情景设置,激发学习的兴趣。

②通过学习,培养护生职业防护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对本节内容我设计的重、难点是:

(1)重点: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难点:

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5、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将学生分组布置探究性活动 。

(2)学生准备:

分组探究以下几个问题了解自己周围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现状,了解自己或他人对乙肝病人的看法 ,了解自己或他人接种乙肝疫苗的现状。

阅读教材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

目前我国及全球乙肝病毒感染现状。

问题2: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与乙肝患者进餐会不会感染乙肝病毒?

问题3: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问题4:

什么是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

问题5:

怎样防治乙肝?

目的:

乙肝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及临床上经常碰到的疾病,如此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为下次导入新课意在激发他们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教学过程:

1导入:

故事(插入视频):

乙肝病毒携带者“锄草”走遍各大城市征集饭友共餐的事迹。

“你愿意和我一起吃饭吗,我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锄草”举着“征人吃饭”的牌子对一名男孩微笑着发出邀请。

并引出以下问题:

你了解乙型肝炎么?

你了解乙型肝炎病毒么?

你身边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么?

乙型肝炎病毒是否会通过共餐而引起传播?

分组讨论,并由此引出目前全球及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状。

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阅读教材,呈现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图,让学生读图,总结、归纳乙肝病毒的结构。

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引入图片及视频,动与静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提出:

乙型肝炎病毒有哪些形态?

是否都具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DNA病毒还是RNA病毒?

2授新课:

提出:

与乙肝病人共餐是否会被传染?

从而引出乙肝病毒的三大传播途径,在解析三大传播途径时引入生活中或临床上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视频导入,形象展示乙型肝炎病毒入侵人体感染肝细胞,从而解析乙肝病毒的致病性。

直观的呈现更易于学生理解。

问题导入,联系实际,引起关注,刺激学习欲望。

提出问题: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乙肝病毒?

引入“乙肝两对半”检测,即分析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通过列表、对比、举例子、动画解析的方式形象的向学生们进行展示,易于理解。

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分析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

传播途径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

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因此了解其传染途径尤为重要。

(1).血液或血制品

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

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体内。

所以主要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

①.宫内感染

②.羊水、血、阴道分泌物而引起感染(产时感染)

③.母乳喂养感染(分娩后感染)

④.生殖遗传传递

(3).性接触亦可可能传播乙肝

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

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也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4).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黏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5]

防御措施:

要求学生在了解乙肝病毒的致病性后,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乙肝病毒的措施:

1、掐断传播途径措施为:

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n;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

2、计划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

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症:

①HBsAg阳性,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②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幼儿;③医务人员,接触血液的人员;④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对福尔马林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禁用。

并设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扮演护士及病人,要求护士对病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宣教。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巩固学生的知识点,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最终树立其自信心、责任心,呼应了情感目标。

反馈练习

我通过布置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情况,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基本掌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3归纳总结

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把各个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重现,重点突出,方便记忆。

4布置作业及预习

作业:

写预防感言

 

乙炔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乙炔实验室制法。

2、掌握乙炔重要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乙炔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乙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体会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外因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乙炔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品质。

2、通过对乙炔性质和用途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感受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以致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结构与性质的本质联系,乙炔的实验室制法的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师:

结构决定性质,碳碳叁键决定了乙炔类似于乙烯又不同于乙烯的性质。

乙炔是怎样制备的呢?

乙炔能像乙烯那样可以燃烧、使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褪色吗?

大家先思考。

现在,我们来探究乙炔的实验室制法、乙炔的性质。

【板书】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师:

电石气实际就是乙炔,我国古时对此就有“器中放石几块,滴水则产气,点之则燃”的记载。

也就是说,电石可以和水起反应,且反应产生乙炔。

师:

化学课本中乙炔制备是用电石与水反应,装置见图1。

接下来我先按照这个实验装置图,按课本上的实验给大家进行演示,请大家注意观察圆底烧瓶中的现象。

图1

【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操作】

师:

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生:

反应很剧烈,有大量的气泡生成,很快就收集得到一试管无色的乙炔气体了,但反应还在继续,产生很多气体,来不及收集就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浪费了。

师:

请一位同学闻闻制得的乙炔是什么味的?

生:

臭鸡蛋味。

师:

其实乙炔是无色无味的,但是因为电石不纯,产生的气体中混有了硫化氢才使得气体是臭鸡蛋味的。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课本上的实验虽然能快速制得乙炔气体,但存在以下一些缺点:

⑴尽管采用了分液漏斗滴加液体控制液体流速,但反应速度仍很快,而且产生的乙炔气流不稳定;

⑵烧瓶容积较大,故电石用量大,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⑶没有除杂装置;操作烦琐。

师:

电石是固体,影响这个反应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生:

影响电石与水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液中水的比例。

师:

实验关键是控制反应溶液中水的比例。

有人选用了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又不影响制备乙炔气体的6种物质,将NaCl、NaOH、蔗糖、酒精、丙酮、醋酸等分别配成浓度为20%的溶液在大试管中进行实验详细结果见表。

大家思考,由这个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呢?

生:

由以上数据可知,我们用醋酸溶液作为反应液反应比较适合边制备边进行乙炔气体性质的探究且容易观察到现象。

师:

接下来的实验,我们就用20﹪的醋酸溶液进行实验制取乙炔,并验证上诉资料中的相关实验现象。

师:

发生装置的选择也是个关键,我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来更缓慢地控制滴加醋酸溶液的速度呢?

生:

用医用针管。

师:

很好,我们就用医用针管滴加20﹪的醋酸溶液。

制得的气体中伴有硫化氢,我们应该添加什么除杂装置呢?

为什么?

生:

CuSO4溶液,可以形成CuS沉淀,除去硫化氢。

师:

由以上的探究与讨论,我们得出以下制备乙炔气体的方案:

1、实验原理

CaC2+H2O=Ca(OH)2+C2H2↑

2、实验装置

 

 

3、仪器药品

仪器:

止气夹,双孔胶塞,单孔胶塞,水槽,导气管,试管,尖嘴导管,酒精灯,医用针管

药品:

电石,体积比为20﹪的乙醇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

4、实验步骤

⑴先按上图将乙炔发生装置、除杂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连接好,并检查气密性。

⑵向除杂装置中装入CuSO4溶液。

⑶向发生装置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电石(约4小颗)。

用医用针管吸2\3的20﹪乙醇溶液,排出针管中的空气。

然后将针管插入胶塞(见上图),实验开始应缓慢推下针管活塞。

师:

大家注意观察试管内的现象,看看乙醇溶液与电石反应生成乙炔的过程是否较乙炔与水的反应缓慢?

生:

缓慢很多。

师:

是否更有利于收集,有利于检验乙炔气体的性质?

生:

更有利于收集,有利于检验乙炔气体的性质。

师:

大家注意观察CuSO4溶液中有什么生成?

是什么物质?

生:

有黑色沉淀产生,是CuS沉淀。

师:

用排水法收集。

用拇指堵住,观察乙炔的颜色,请刚才那位同学再闻闻所制得的乙炔气体的气味,与前面制得的乙炔有什么不同?

【学生闻气味】

生:

无味的。

师:

将导气管换成尖嘴导管,然后用火柴点燃乙炔气体,大家观察火焰,并与乙烯燃烧火焰对比,看看有什么异同?

生:

和乙烯一样燃烧发出明亮火焰,但是乙炔燃烧还伴有浓浓黑烟。

师:

我们将导气管先后通入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中,大家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

生:

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颜色都褪了。

师: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

⑴乙醇溶液与电石反应生成乙炔的过程较乙炔与水的反应缓慢。

⑵通过改进实验装置,使得实验容易开始和停止,大家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⑶对于课本实验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使实验更易观察操作。

师:

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注意:

⑴针管中的空气应注意排除尽,否则乙醇溶液将会漏进试管中,使得反应不容易控制。

⑵点燃乙炔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爆炸。

⑶大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做相应的记录。

【思考题】

3、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怎样闻气体的气味?

4、为什么用CuSO4溶液除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