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3985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docx

《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docx

重高高三语文培优讲义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教师版

第9讲诗歌之常见典故和知人论世

一、典故

㈠用典

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⑴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⑵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⑴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⑵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⑶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3.引发联想。

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简洁精练。

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㈡意象

意象是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而意象中也大多使用了典故。

1.投笔: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5.鸿雁: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6.双鲤:

如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7.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8.东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9.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10.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11.杜鹃: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12.黍离:

《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需要了解古人。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

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

诗词总是或多或少的打上时代的烙印,理解特定的时代特点,有助于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熟悉诗人的经历遭遇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可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的作品也有较大差异。

所以诗歌鉴赏中,除了时代特点的影响之外,还必须研究作家的生活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作家思想感情的影响。

3.把握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

就一个诗人来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

有些诗人的风格特点、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会变化很大。

4.了解诗人的理想抱负

诗歌的最大特点和作用便是“言志”。

每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往往在诗歌中表达出来,陆游和辛弃疾表现得尤为明显。

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诗人写出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祖国统一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就是杰出的代表。

1.结合典故和知人论世来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

2.结合典故和知人论世来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

3.结合典故和知人论世来更深层次分析诗歌塑造的形象。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水龙吟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

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

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

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

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

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

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

①贳:

读shì,赊欠。

②社:

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③牛山:

《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

“美哉国乎!

若何去此而死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答案:

C

解析:

从诗中的“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并不是“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2.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

下面诗句中与这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诗经·卫风·氓》)

B.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E.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

C、D

解析:

从题干中可以得出,“牛山底事,强成沾洒”是借用典故表达时光易逝。

选项中应该也包含典故和时光易逝的含义。

A选项是年华老去,但是没有典故。

B选项是将愁比作春水,没有典故也没有时光易逝的意思。

C选项是运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两个大家族王谢的典故,表达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符合题意。

D选项运用了廉颇的典故。

齐国的国君听信谗言,中了秦国的计,打了败仗,又派使者去请廉颇,可是使者已经被秦国收买了,廉颇为了证明自己还可以打仗,拉开了一把大弓,吃了几桶饭,可是使者却虚报廉颇已经不能再打仗了,最后齐国被秦国所灭。

这个典故也是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意思,符合题意。

3.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

(5分)

答案:

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

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

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托”“虚实结合”),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通过上阕的“羁孤”可以判断出是思乡,但是“要欹眠”表示诗人睡着了。

,从而才有虚实结合的景象。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注,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此句出自《孟子》,是说有一个齐国人每天外出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余下的酒饭,

回家后洋洋自得,竟然向妻妾夸口说是权贵请自己吃饭。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清明》诗中“士甘焚死不公侯”一句表现了介子推的名利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两句也表现出相近的态度。

(2分)

答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两句话都表现出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清高的气节。

2.下列诗句中,与“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所使用表现手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E.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案:

C、E

解析:

诗句中引用了《孟子》中的一个寓言。

C中,《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E运用了廉颇的典故。

齐国的国君听信谗言,中了秦国的计,打了败仗,又派使者去请廉颇,可是使者已经被秦国收买了,廉颇为了证明自己还可以打仗,拉开了一把大弓,吃了几桶饭,可是使者却虚报廉颇已经不能再打仗了,最后齐国被秦国所灭。

3.两首诗都描写了清明时令的郊野景象,但呈现的氛围与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进行比较。

(4分)

答案:

《清明》诗中的郊野上蓬蒿满地,荒芜的坟冢与盛开的桃李构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情的感慨。

《郊行即事》诗中的郊野则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展现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游乐的兴致。

解析:

《清明》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郊行即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前面写郊外踏春,后面写春游所得的感想。

清明的原野那样美丽,乡间的景色清新如洗,飘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对疲惫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来注视那好像会说话的流水。

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

他认为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也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

①韦曲:

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答案:

C

解析:

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按:

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春《游曲江》

答案:

B、E

解析:

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A档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一剪梅袁州解印

刘克庄①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

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

不消提岳与知宫②,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释:

①刘克庄:

宋代词人。

公元1237年春,词人赴袁州任职,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词人对此心有不平,因作此诗。

②岳、知宫:

官职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陌上行人怪府公”一句,借路上行人对词人匆匆离职的惊怪、不解,从侧面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不平。

B.二、三句写行人猜测词人被罢官的原因,只当他是因写诗文而获罪,表明词人在任期间并非为政有失。

C.“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两句,写词人罢官后整日玩耍、安睡,表现了摆脱公务烦扰之后的闲适惬意。

D.这首词借路上行人与词人之间的问答,抒写了词人罢官后的心境,构思巧妙,语言口语化,意蕴丰富。

答案:

C

2.“来是春风,去是秋风”两句词有何含义?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①这两句诗是说作者春天到袁州就任,刚到秋天就被免职,“春风”“秋风”点出上任和罢官的时间,与上一句“下车上马太匆匆”照应,表明任职时间的短暂。

②“来是春风”表现了词人上任时的春风得意,“去是秋风”表现了词人离职时的失意落寞,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仕途的沉浮无常。

③“春风”“秋风”也喻指词人两袖清风、正直廉洁。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和2题。

别稚女

屈大均①

稚女难为别,临行泪欲挥。

可怜初绝乳,未解一牵衣。

念尔在襁褓,同予餐蕨薇。

晨昏娱祖母,莫使笑声希②。

注:

①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明朝遗民。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而以诗的成就最高。

他一生跋涉山川,联络志士,冀求恢复中华。

②希,同“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稚女难为别,临行泪欲挥”直接扣题,交代了挥泪告别幼女的场面,感人至深。

B.颔联回忆了当初女儿断奶时的可爱情态,那时她还不懂事,常拉住妈妈的衣服不放。

C.颈联说女儿当年还不会走路,就同自己一起咽野菜充饥,作者生活之清苦可见一斑。

D.这首诗勾勒了多幅生活图景,内容生活化,语言清丽婉转,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答案:

D

2.请简要分析尾联“晨昏娱祖母,莫使笑声希”表达的情感。

(5分)

答案:

诗人希望小女儿早晚多陪伴祖母,给祖母带去欢笑;既表明了诗人对幼女的不忍离别,也表明了诗人对母亲的牵挂担心。

B项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

①写:

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②赐霑:

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

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③转蓬:

随风飘转的蓬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答案:

C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

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

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若理解成洒脱之情也可以)。

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1和2题。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①

今古北邙山②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③。

注:

①元好问:

金末元初文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

②北邙山:

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

③穷通:

困厄与显达。

1.下列对本词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作者触景生情,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B.“黄尘”一句蕴含着作者内心的无限感伤,为下文叙写古代的英雄做好了铺垫。

C.“幽怀”两句作者感叹无人理解自己,只好极目远眺,把情感寄托在远方的归雁。

D.“从前”一句作者认为过去错怪了老天,关键是自己当时没有抓住成功的机会。

E.全词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一种复杂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风格沉郁苍凉。

答案:

B、D

2.本词和下面《酬张少府》诗都提及“穷通”一词,两诗以此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答案:

《临江仙》“男儿行处是”中“是”解释为:

正确;这样。

作者认为男儿只要朝正确的道路努力去追求就足矣(或“男儿只要这样饮酒吟歌,走到哪里算哪里”),不必太在意未来结果是“穷”或“达”。

《酬张少府》认为“穷达”的道理,存在江水深处渔夫的歌声中。

意即不必太在意是否“穷”或“达”,(就像江水深处唱歌的渔夫一样)过好自己宁静、自由、悠闲的生活即可。

C项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和2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

①箭:

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

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

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③翛(xiāo)然:

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

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颔联:

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C.颈联:

接着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D.尾联:

由实人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答案:

D

2.清人潘德舆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不占雪全是雪声之神”,请结合本联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隔牖风惊竹”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作者隔窗听见竹子发出的声“向,以为是风吹竹林的声音,实则是夜来火雪纷纷,雪打竹叶,簌簌作响。

“风惊竹”三字,朱直接从视觉的角度写雪,却己从听觉角度侧面将大雪纷纷的景象描摹出来。

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

清明日独酌

王禹偁①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②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注:

王禹偁,北宋政治家、诗人。

本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

②商山:

今陕西省境内。

相传秦末汉初的唐秉等四位著名学者,因不愿做官,长期隐居商山。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B.颔联写了诗人看到“春来春去”的时序更替而触发的愁情,“闲恨闲愁”指的是诗人浓浓的伤春之情。

C.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清明”“独酌”叙事写景,首联和尾联分别与题目相呼应,构思颇具匠心。

D.这首诗用语浅近,平易自然,又善用修辞,融情于景,读来平淡中自有深意,耐人寻味。

答案:

B

2.颈联中,“夸”和“斗”两字生动传神,请任选一字进行赏析。

(4分)

答案:

夸:

示例一:

“夸”是夸耀、炫耀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漆燕和黄鹂在美好春光里争相鸣叫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受到鸟儿欢快鸣唱的感染而暂时忘掉“闲愁闲恨”,心情变得轻松愉悦。

示例二:

“夸”是夸耀、炫耀的意思,作者将漆燕和黄鹂人格化,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在春光里彼此炫耀歌喉的情景,形象地喻指官场小人邀功请赏、自我夸耀的嘴脸,表达了诗人对这类人的鄙视与嘲讽。

斗:

示例一:

“斗”是竞争、比赛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柳花和榆荚在春风中竞相高飞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受到美好春光的感染心情变得轻快愉悦。

示例二:

“斗”是竞争、比赛的意思,作者将柳花和榆荚人格化,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在春风中竞相高飞的情形,形象地喻指官场小人追逐名利、互相争斗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对这类人的鄙视与嘲讽。

3.“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巧用典故,请你结合这两句诗并另举一例,分析古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不少于150字)(8分)

答案:

本联写作者“脱下官服,换来隐士们所居商山处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用了秦末唐秉等四学者隐居商山、屈原被放逐写出《离骚》的典故,表达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东坡《江城子》中亦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用冯唐持符节到云中郡对魏尚赦罪复职之典,表达自己希望被重用之意。

这同样反映了用典在古诗词中传达诗人情感,使诗意深厚含蓄、深远隽永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庭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

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