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3146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疾病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疾病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疾病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疾病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疾病谱.docx

《疾病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谱.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疾病谱.docx

疾病谱

疾病谱:

由固定的谱阶组成的疾病过程。

人群疾病的谱阶为:

①非病人。

检查时只具遗传上固有的属性或差异;

②非病人,但对危险因子处于敏感状态的人。

检查时有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

③发病前兆者(precursor)。

检查中可有物理和生化改变;

④前期症状者(presym-ptomatic),或前临床病人(preclinical);

⑤临床病人。

如得不到控制,可发展到下一个谱阶;

⑥死亡。

  各谱阶间界线互相交错,并非截然分开。

疾病一般由前阶向后阶发展,谱阶演替过程的速度与病种、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在前期阶段,如采取某种防治措施或去除环境危险因素后则可抑制或逆转上述演化趋势和方向。

此外,疾病谱的另一含义是,某一地区危害人群健康的诸多疾病中,可按其危害程度的顺序排列成疾病谱带。

如某地死亡率占第一位的疾病是癌症,第二位是心血管病,第三位是恶性传染病……,不同的地区,疾病的谱带组合情况不尽相同。

疾病的这种排列如同光谱谱带一样,能反映某地危害人群疾病的组合情况,可指导有关部门针对性地部署防治

常见疾病谱

内科top

呼吸科(16):

感冒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呼吸衰竭呼吸解剖生理肺结核肺脓肿间质性肺疾病肺癌气胸其他

心内科(13):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其他类心脏病心衰心律失常先天性心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内膜炎心肌疾病雷诺综合征血栓性脉管炎其他

代谢科(9):

糖尿病肥胖低血糖高脂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痛风骨质疏松其他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14):

高原病淹溺冻僵电击昆虫咬伤农药中毒酒精中毒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中暑溺水常见急性中毒草木毒菌其他

消化科(20):

其他疾病消化解剖生理食道癌胃炎胃液反流胃癌肠炎肠结核肠癌肝炎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胰腺炎胰腺癌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溃疡其他

免疫科(5):

过敏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病骨性关节炎其他

泌尿系统(5):

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肾功能不全其他

内分泌科(12):

甲状旁腺垂体瘤侏儒症尿崩症甲状腺肿物甲亢甲减甲状腺炎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功能减退其他

神经内科(15):

中风精神分裂老年痴呆周围神经疾病脊髓炎短暂性脑缺血脑梗塞脑出血癫痫偏头疼重症肌无力抑郁焦虑症神经衰弱其他

血液(6):

血友病贫血白血病紫癜DIC其他

儿科top休克儿童保健其他多动症呼吸窘迫综合征预防接种小儿性早熟

结缔组织病(4):

小儿类风湿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川崎病

急症处理(5):

心肺复苏小儿休克小儿惊厥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颅内压增高症

神经系统疾病(4):

病毒性脑炎脑性瘫痪化脓性的脑膜炎急性中毒性脑病

新生儿的常见疾病(14):

新生儿肝炎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透膜病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呼吸系统疾病(6):

小儿哮喘正常的解剖生理小儿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呼吸衰竭小儿肺炎

循环系统疾病(5):

先天性心脏病小儿心脏瓣膜病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正常解剖生理

造血系统疾病(4):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贫血造血和血液特点血友病

遗传代谢疾病(3):

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愚型

急性中毒小儿结核营养性疾病(5):

其他维生素的缺乏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微量元素的缺乏小儿肠炎消化系统疾病(4):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婴幼儿腹泻口腔粘膜疾病小儿肠炎

泌尿系统疾病(5):

泌尿系统感染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正常的解剖生理小儿肾炎内分泌疾病新生儿的正常生理

外科top

泌尿外科(20):

附睾炎男性节育前列腺增生生殖器发育异常尿路结石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膀胱癌尿毒症肾囊肿膀胱炎肾癌精索静脉曲张包皮包茎睾丸鞘膜积液

阳痿(4)早泄遗精男性不孕不育症其他

骨科(20):

颈椎病骨性关节炎腱鞘炎淋巴水肿关节脱位滑囊炎半月板损伤腰扭伤骨折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折静脉炎静脉曲张动静脉瘤骨质增生骨结核骨坏死关节炎补钙常识其他

普外科(42):

甲状腺癌血管瘤肛裂淋巴炎颅脑损伤乳房肿物其他脾外伤肠套叠大肠癌肾衰胆囊炎乳腺炎脓胸腹外疝痔疮胆囊结石呼吸窘迫综合征肠扭转肛瘘直肠息肉破伤风狂犬病甲沟炎肝外伤阑尾炎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脂肪瘤乳腺癌气胸食道癌心脏病胃十二指肠穿孔休克多器官衰竭颅内血肿脑部肿瘤烧伤乳腺增生脑积水

妇产科top

计划生育(4):

避孕药物节育手术女性避孕女性不孕不育

妇科(32):

葡萄胎宫颈癌盆腔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疾病子宫癌输卵管疾病绒毛膜癌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生殖器发育异常子宫脱垂外阴月经闭经痛经功血月经不调经前综合征绝经期综合征经期综合征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良性肿瘤乳腺癌阴道痉挛性冷淡

产科(5):

流产妊娠期疾病产褥期疾病妊娠的生理变化异位妊娠

五官科top

口腔科(18):

口腔的外伤龋齿(9)口腔溃疡智齿冠周炎(9)口臭(6)口吃三叉神经痛(7)牙周病(5)牙髓炎(9)面神经痉挛口炎(9)颞下颌关节脱位牙龈炎(9)腮腺炎(9)舌下囊肿牙痛(6)牙斑其他

眼科(26):

近视白内障结膜炎(8)角膜炎(8)青光眼(8)沙眼(9)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视盘水肿散光(6)远视(6)斜视弱视(7)眼眶疾病麦粒肿(6)霰粒肿眼外伤眼睑内翻与外翻高血压眼病糖尿病眼病重症肌无力眼病泪囊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玻璃体病其他

耳鼻喉(36):

鼻部肿瘤外耳道疖耳源性脑炎鼻息肉(7)喉炎喉梗阻耳鼻喉外伤耳鼻气管异物上颌窦癌鼻咽癌喉癌梅尼埃病(7)耳聋咽炎咽部异物扁桃体炎(8)耳源性脑脓肿外耳道炎鼻疖鼻前庭炎鼻炎(5)鼻窦炎(4)鼻出血(7)鼻部囊肿会厌炎喉麻痹乳突炎(8)耵聍栓塞中耳炎(8)鼻腔异物鼻外伤鼻中隔偏曲(7)声带息肉耳鸣鼾症其他

其他top皮肤(23):

手足癣牛皮癣银屑病带状疱疹皮炎白发湿疹痤疮疣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宣告,我国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域之一的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

毛泽东同志看到这一消息,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苈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百年回眸人类疾病谱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在20世纪初,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性和慢性传染病,以及营养不良性疾病,寄生虫病等,但是,当人类步入世纪末的时候,它们已经被另外一些疾病所取代。

  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预防接种成为人类克敌制胜的法宝。

“不可一世”的天花已经被最终消灭,小儿麻痹症的消亡在地球上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成为细菌性疾病的劲敌。

  营养缺乏造成的疾病,如缺乏维生素A造成的夜盲症,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软骨症,缺乏维生素B1的脚气病,以及坏血病等,都因为病因被查清,而不再危害人类。

寄生虫病也曾经是死神的“帮凶”,例如血吸虫病等,曾几何时,何等嚣张,如今也纷纷落马,落得一个“纸船明烛照天烧”的下场。

  然而,当我们欣喜之余,现代排在人类死亡“疾病谱”最前列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仍然为非作歹,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千万生灵,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

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闻所未闻的疾病,也向人间扑来。

  分析20世纪后半叶的人类疾病谱,我们可以发现,占前三位的是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

在它们的发病因素中,都包含有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心理和社会因素。

至于公害、交通事故、自杀、吸毒、酗酒,以及因为社会激烈竞争、婚姻家庭解体等心理、社会原因都会引起心因性疾病。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居民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生活方式改变,也会导致营养失衡性疾病;工作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广泛而复杂,精神心理紧张加强,还会产生一些现代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

  于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应运而生。

人们认识到,只有从社会、文化、经济、心理之间的关系考虑,以系统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认识疾病,才是下一个世纪人类战胜疾病的出路。

  1977年,在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行动口号,它的核心是强调对疾病的预防工作,即所谓“一级预防”的内容,包括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增进机体健康两个方面。

为此世界医学界,把芬兰作为试验区进行大规模的人群干预试验。

指导人民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要吸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走出户外,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活动……

  这种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一直持续了10年。

10年以后,当地的冠心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男性下降了24%,女性下降了51%。

由此,人类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道路上,看到了曙光。

  事实教育了人们,我们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还大有作为。

2003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合计

城市

农村

慢性病患病率(‰)

 

 

 

居民前十种慢性疾病患病率(‰)

 

 

 

高血压

26.2

54.7

16.4

胃肠炎

10.3

9.8

10.5

类风湿性关节炎

8.6

8.4

8.7

慢性阻塞肺病

7.5

8.2

7.3

脑血管病

6.6

13.0

4.4

胆结石胆囊炎

5.7

8.5

4.7

糖尿病

5.6

16.3

1.9

椎间盘疾病

5.0

8.1

4.0

缺血性心脏病

4.6

12.4

2.0

消化性溃疡

3.7

3.4

3.8

三、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由于工业化速度增快,造就了人类的文明,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现代文明病”(the diseases of modernization)、或生活方式疾病(the diseases of lifestyles),也即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人类正经历着从传染性疾病猖獗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的过程。

由于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有些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30年代即已完成了这种转变,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有些国家和地区正处在转变之中;还有些国家和地区,传染病仍是主要死因。

虽然如此,但人类疾病谱由传染病逐渐转向慢性病,是当代疾病发展的总趋势。

  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念的看法尚不一致。

比较共同的意见包括:

①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②恶性肿瘤;③代谢性异常,如糖尿病;④精神异常和精神病;⑤遗传性疾病;⑥慢性职业病;如矽肺、化学中毒等;⑦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⑧其他。

  

(一)控制慢性病应列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在过去的100年里,发达国家里的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卫生问题。

据WHO估算,1990年全世界总死亡人数中,心血管病(CVD)占1/4,为死因的首位。

其中发达国家CVD死亡占其总死亡数的50%,发展中国家只占16%,但死于CVD的绝对数字却高于发达国家。

全球每年CVD死亡1200万,发展中国家占78%。

  1990年全世界癌症患者约2000万人,新发病例900万,因癌症死亡510万。

癌症主要是老年病。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肿瘤病例和死亡数还可能显著增加。

  估计全球成人血压有21.3/12.7kPa及以上者占8%~18%。

  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代谢性疾病等的死亡亦很多。

  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所面临的慢性病防制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形势是严峻的。

1993年肿瘤死亡占21.75%,为第一位;脑血管病死亡占21.35%,为第二位;心脏疾病占14.72%,为第四位。

在大城市心血管病和肿瘤的死亡占57.82%,也就是说每死亡100个人中就有57或58个人死于“四病”(四病指肿瘤、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有些城市就更加突出,上海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死于肿瘤。

1990年测算,我国肿瘤死亡132万,心血管病86万,脑血管病125万。

  人口老龄化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外国老龄化进程速度慢,而且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来的。

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而且经济不发达。

我国多数城市已步入显著老年型社会,这将使我国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更趋明显。

  WHO称:

“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非传染病的大流行就不可避免。

就中国而言,如果目前死亡率不变的话,那么到2000年一年将有1000万人死于这些病。

  

(二)慢性病致病因素及医学新模式

  1.多病因的观点和医学新模式 从病因学观点系统地论述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各种因素,可对预防提供指导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①环境因素:

除了生物因素外,同时有物理、化学、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亦即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因素;②生活方式:

包括营养、风俗习惯、嗜好(吸烟、饮酒等)、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③生物遗传因素;④卫生服务:

社会上医疗卫生的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

这四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通过人口学特征、文化系统、人们的满足感或精神状态、生态平衡及自然资源互相联系起来并保持平衡状态。

  预防这四种因素的不良作用已远非单纯应用生物医学方法所能解决,同时还必须注意致病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因为人类本身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人体处于内环境与外环境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关系之中,人们对医学与健康的思维日趋全方位和多层次。

一方面,传染病的防制理论与技术基本成熟,绝大多数传染病都能得到控制;另一方面,新的传染病又在出现(例如艾滋病)。

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发达的地区,传染病仍比较猖獗。

一方面,慢性非传染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另一方面,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远远不能得到控制(尤其是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一方面,人类的寿命得到了大大的延长;另一方面,也相应提出了生命质量的高需求。

因此,医学模式自然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消极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到积极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健康的范围也由个体健康扩大到群体健康;健康的要求也由生理健康发展到心理健康;健康的内涵已经逐步由生物健康的领域扩展到社会健康的领域。

WHO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为: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要有一种健全的身心状态和适应能力。

”这种健康观显然是建立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上的。

医学模式的发展对医学科学,特别是预防医学发挥了重大的影响。

  2.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1993年WHO的专家们指出:

“大约2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死亡方式将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生活方式疾病是由不良习惯造成的,而且一种不良习惯对健康有着多种危害。

比如,吸烟和不适当的饮食,不仅会导致患心脏病、中风、高血压,而且会增加结肠癌、胃癌的发生率。

  尽管生活方式疾病还被认为主要系西方发达国家的疾病,但目前从绝对人数来看,此类疾病的死亡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高。

在发达国家里,每年约有820万人死于心脏病、中风、癌症等生活方式疾病。

而第三世界中,此类疾病的死亡人数大约为1170万/年。

  死于生活方式疾病的人数现在占发展中国家总死亡人数的45%左右。

然而,到2015年,预计将上升到60%。

发达国家预计将达到75%。

  (三)慢性病的预防策略及措施

  ⒈疾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chisease)。

可将疾病的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

  在发病前期,虽未发病,但已存在各种潜在的危害因子,如血清胆固醇高是冠心病(CHD)的危险因子,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子,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子。

发病前期也可包括某种病理生理的改变,如血管粥样硬化等。

在发病期,一般都有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

在发病后期,其结局可能是痊愈或死亡,也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以至残疾等。

  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

因而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级,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组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

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图9-1)

  第一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即在发病前期就进行干预,以增强人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

健康教育是以教育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在致病因子或机制尚不明确或尚未出现之前,尽可能地保持健康体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对健康的人和人群而言的,这又称为“原始预防”或“原级预防”。

在三级预防中,它应是第一级预防的核心。

第一级预防还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旨在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区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了保证“三早”的落实,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措施。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精神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

2.慢性病预防对策 控制慢性病的增长是人类跨世纪的英明战略。

令人欣慰的是,加强慢性病的预防是能取得成效的。

1965~1975年,美国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使CHD下降了40%,脑血管病下降了50%。

从1969~1978年,仅在35-74岁人群中,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就减少了804359人。

并且,从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中测算出:

壮年时期因CHD死亡人数的2/3以及各种原因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是可以预防的。

芬兰通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从1972~1977年5年间,男性CHD死亡率下降了24%,女性下降了51%。

我国在一级预防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钢工人,石景山区农民、河北正定县农民、舟山渔民、汉中农民等的社区CHD、脑卒中一级预防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有的死亡率下降了约一半。

北京北郊心血管病防治结果表明:

在8万余社区人群中开展了11年防治,使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病率分别下降了51%和48%,死亡率分别下降了37%和72%。

我国7个城市中,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预防工作,使脑血管病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了20%和18%。

  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year 2000,HFA)的全球性号召,1978年又进一步指出,开展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并强调这不仅是2000年的目标,而且是永久性目标。

  

(1)加强领导:

坚持改革,加强慢性病防治的机构建设;慢性病防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行政领导的观念更新和高度重视,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没有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单靠卫生部门少数医务人员孤军奋战,则控制慢性病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2)综合卫生的概念:

综合卫生是WHO针对生活方式疾病的规划,它是以这样的概念为依据的,即应共同防治由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共同原因引起的疾病。

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和更为经济。

这是WHO1990年在赫尔辛基发起的,其思想基础是:

同一病因(即某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不应分别处理,而应一起处理。

WHO估计,实施综合规划,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一半,即每年可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3)加强慢性病病因的流行病学调查:

寻找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阐明确切病因和疾病形成模式,以明确预防什么和如何预防。

  (4)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合理的膳食、钠摄入过多、钾摄入过低、精神紧张、坐着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等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

天津市控制慢性非传染“四病”提出:

“不吸烟,少吃盐,合理膳食,适当锻炼”。

  当今世界已把吸烟同癌症、艾滋病一起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敌人。

WHO称,吸烟是20世纪的瘟疫。

20多年来,吸烟人数增加了75%,而中国吸烟人数增加了一倍多。

我国是一个吸烟的“超级大国”,现有3亿烟民,而我国是最大的卷烟销售市场,1991年约占世界总量的1/3。

1984年全国50万人吸烟情况抽样调查表明:

中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群的平均吸烟率为33.88%,其中男性为61.01%,女性为7.04%(天津市中年女性吸烟率约40%,1984)。

被动吸烟也相当严重,约为39.7%。

预测到2000年,男性吸烟率将上升至73%。

尤其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吸烟率日渐增高。

男大学生吸烟率达47%。

照此下去,到2025年,预计我国每年将有200万人因吸烟而过早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吸烟率在发达国家正在迅速降低。

例如美国、加拿大和瑞典的吸烟率每年以1.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英国成年男性公民,10年里吸烟率由50%降至30%,而发展中国家的吸烟率每年却递增了2个百分点,我国有些人群还超过了2个百分点。

1989年我国烟草税收达约240亿,但同年因吸烟而造成的损失(不包括火灾及被动吸烟)约270亿。

因此,控烟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

不平衡的膳食是慢性病的病因之一。

WHO专家委员会指出:

“在很多国家,脑血管疾患、心血管疾患、恶性肿瘤、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骨关节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与膳食中动物性食品过多,纯糖多,复合碳水化合物少,膳食纤维少有关。

  经济发展较快,生活方式特别是膳食习惯西方化较快的国家,如亚洲的新加坡和非洲的毛里求斯,CHD死亡率在短短几十年内成倍增高。

1948年新加坡心血管死亡只占总死亡的5%,约30年后则占到32%,到1987年,男性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