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2752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docx

《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docx

丹东卸粮地沟组织设计

1工程概况

1.1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

丹东5万吨级缷粮沟基坑支护、降水工程

工程地点:

辽宁丹东东港

施工范围:

基坑支护工程及降水

计划工期:

开工日期:

2011年5月1日,竣工日期2011年7月31日,工期3个月。

1.2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火车卸粮及输送地沟基坑支护和降水工程。

拟建场地位于丹东东港5万吨散货泊位西侧。

基坑深度5.5m~9.7m,以自然地坪为准。

1.3场地条件

1.3.1场地周围环境

该建筑物东侧为已建缷粮沟和运粮铁路付线,东侧铁路付线的道枕至构筑物最近距离只有1.2m,西侧为厂区道路,南侧和北侧开阔。

上部为钢排架结构的罩棚,有效高度6~8m,施工受场地影响较大,只能采用较小施工设备,设备最大高度不能超过6m;东侧缷粮沟再用,东侧最近的是铁路付线,为空车慢速行驶,因此属生产和施工交叉进行,付线通车时,东侧围护桩施工须停待,移开施工设备让行。

1.3.2地下障碍物情况

地坪为约200mm厚的混凝土,须在施工前凿除;地面以下约6m以内为填土,上部约2m厚是铁路道砟,下部为碎石及吹填细砂,均为新近人工回填,欠固结。

1.3.3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日林建设集团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提供的《丹东港5万吨级散货泊位翻车机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场区为滨海相潮间带地貌,局部潮沟发育,地形平缓,后经人工吹填、回填整平。

勘察揭露地层从上而下依次为①层素填土、②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与细砂互层、③层细砂和④层卵石。

分述如下:

①层素填土:

黄色-褐色,饱和,松散,上部1-2m为碎石及粘性土,碎石含量20-40%,粒径20-120mm,棱角状。

下部为吹填细砂,欠固结。

揭露厚度4.8-6.8m。

②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与细砂互层:

灰色,饱和,淤泥质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细砂呈松散状态,厚度4.4-7.2m,分布连续。

直剪快剪粘聚力平均值7.2KPa,内摩擦角平均值7.78。

③层细砂:

灰绿色,饱和,稍密,级配性不好,揭露厚度16.1-17.5m。

直剪快剪粘聚力平均值10.5KPa,内摩擦角平均值11.43。

④层卵石:

黄色,饱和,中密-密实状态,卵石一般粒径20-60mm,最大粒径可见80mm,卵砾石含量约为60%,粗砂和粘性土充填,该层未完全揭露。

1.3.4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富水性较强。

含水层为粉细砂层。

地下水位受海水及潮汐影响显著,为非稳定状态。

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3.50~5.45m。

该区海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砼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有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有强腐蚀性。

1.4主要工程量

工程量明细表

序号

工程内容

工程量

规格

1

护坡桩

219根/1771.71m3

φ800/C25

2

人工挖孔护壁

111m3

C20

3

冠梁

241.81m3

C25

4

锚杆

1760m

φ200

5

钢腰梁

7.49t

25B工字钢

6

锚头

66个

7

承压板

0.65t

8

内支撑管材

165.4m

φ609、壁厚10mm

9

内支撑预埋件

3.42t

钢板和钢筋

10

桩间土挂网喷护

2235.8m2

11

挡水墙

17.2m

200mm高、120mm厚

12

降水井

19眼/286m

13

观测井

1眼/14m

14

地面沉降观测

16点

15

位移观测

16点

16

锚杆轴力监测

4点

17

支撑轴力监测

32点

 

1.5编制依据

1.5.1日林建设集团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提供的《丹东港5万吨级散货泊位翻车机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1年1月

1.5.2现行国家施工规范、标准及规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2:

90)、《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BJ01-21-9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5.3我公司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2施工部署

2.1工程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本工程的工期、质量、环保、安全、服务的目标,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我公司组织了管理能力强、技术业务精、敬业心责任感强的人员组成项目经理部,负责项目组织、机械配备、人力资源、材料资金、技术保障的总体协调。

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和服务。

施工组织机构框图

项目经理

项目副经理

项目总工

 

工程部

技术质量部

材料设备部

财务预算部

 

内支撑作业队

围护桩作业队

降水作业队

 

2.2工期目标

2.2.1工期目标

计划2011年5月1日开工,7月31日完成施工,施工工期3个月。

2.2.2进度计划

分项工程

工程量

工期

时间段

降水工程

5.1~10.31

降水井施工

20眼

4d

5.1~5.4

洗井、试抽

4d

5.5~5.8

施工降水

73d

5.5-7.31

降水

8.1-10.31

护坡桩工程(含人工挖孔)

219根

43d

5.5~6.16

凿桩头、连梁

6.1-6.25

北侧顶连梁

5d

6.1~6.15

南侧顶连梁

5d

6.16~6.25

内支撑

6.20-6.30

北侧内支撑

6.25~6.30

南侧内支撑

6.25-7.5

土方及锚杆工程

49d

6.25~

北侧第一步挖土(至一层锚杆处)

3d

7.1~7.3

打第一道锚杆及养护

5d+7d

7.4~7.15

腰梁安装及锚杆张拉

3d

7.16~7.18

北侧第二步挖土(至基底)

1d

7.19

打第二道锚杆及养护

3d+7d

7.20~7.29

腰梁安装及锚杆张拉

2d

7.29~7.30

北侧最后挖土至基底

1d

7.31

南侧挖土(至基底)

10d

7.10~7.20

2.3质量目标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分项工程达到优良标准,保证基坑安全和地上建筑物及周边环境安全,确保为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创造干槽作业环境。

2.4施工部署安排

根据现场条件及施工进度计划,该工程施工步骤及施工部署如下:

1.降水井施工。

共5台钻机,南侧5台。

预计每台钻机每天(24小时)施工1眼降水井,共计4天完成降水井。

降水井完成后开始安排洗井。

2.护坡桩施工。

预计平均每天每台钻机完成1.0根桩,共需43天。

护坡桩优先施工北侧基坑深度为9.7m及其周围地段。

首先施工西侧一排护坡桩;东侧一排的护坡桩同时开始人工挖孔,预计挖至5-7m,以进入原状土的深度大于1m为准。

东侧约100根桩需要人工挖孔处理上部碎石回填层。

预计需要人工挖孔约600m,人工挖孔人员每2人一组,预计每组每天挖2m,8组人员预计38天完成。

护坡桩需间隔施工,间隔为2根桩。

3.凿除桩头和施工连梁。

北侧护坡桩全部完成后开始清除桩间土并凿除桩头,编钢筋、预埋内支撑铁件、支模、浇注连梁,预计从开工后第30天开始,至全部护坡桩完成后10天全部完成。

4.内支撑制作安装。

地面预制内支撑管料和铁件,连梁浇注7日后安装内支撑,由北向南施工。

内支撑线支后挖土,以减少变形。

5.土方开挖。

2-2剖面和3-3剖面先开始挖土,第一步开挖至6.5m,开始施工锚杆;锚杆施工完成侯凝张拉后,再开挖至基底。

其他地段均可一次挖到基底。

在土方开挖的同时,进行桩间土修整,并挂网施工面层。

6.降水。

土方开挖前一周开始降水,先开动深处先开挖周围降水井的水泵进行降水,其他降水井可视施工要求开动水泵。

2.5主要施工机械

名称

型号

数量

备注

小型转盘式钻机

--

5

降水井、护坡桩

潜水泵

15~20m3/h

25台

降水

电焊机

交流电焊机

4

钢筋加工

锚杆钻机

全液压

1

锚杆施工

注浆泵

BW-150

1台

锚杆注浆

灰浆搅拌机

4台

面层喷砼

喷砼机

2台

空压机

12m3

2台

钢筋弯曲机

1台

钢筋笼制作

配电控制箱

5台套

污水泵

20m3/h

2台

排浆临用

精密经纬仪

1台

放点、监测

精密水准仪

1台

2.6项目成员及劳动力配备

项目

管理

人员

岗位

高峰人数

备注

项目经理

1人

项目副经理

1人

项目总工

1人

质检员

2人

材料员

1人

兼职安全员

1人

测量员

1人

施工

人员

钻机操作人员

30

电焊工

4

混凝土灌注

8

人工挖孔

16

锚杆施工

12

普工

10

后勤

1

电工

1

合计

90

3施工准备

3.1现场准备

1.生活区准备。

2.根据甲方提供的建筑控制标准点,进行降水井和护坡桩点施测。

3.做好现场施工用电准备。

现场用电量240KVA。

4.钢筋笼制作场地准备。

5.做好泥浆池及循环槽布置开挖和砌置。

6.材料进场复检。

3.2技术准备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以便指导施工。

2.对所有进场人员根据不同工种,分别进行技术、安全交底。

3.定位放线所用经纬仪、水准仪、钢尺按贯标要求做好计量检测,并记录备查。

4.进场后根据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及剖面图进行定位放线,做好轴线控制桩和基准水准点,并进行妥善保护。

定位放线经自检后,请监理复验,合格后方可依照进行下序施工。

3.3材料机械准备

1.签订施工合同后立即组织钢材及水泥等材料和机械设备进场。

机械设备应做好检修和保养,保证完好率。

2.钢筋、水泥、外加剂等需复试的材料,进场后提前取样送检,确保使用合格的材料,向商品混凝土供应商提出混凝土性能和供应要求。

4护坡桩施工

4.1施工工艺流程

护坡桩均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为保证成桩质量,采用泥浆护壁正循环成孔水下灌注混凝土工艺进行施工。

工艺流程是:

定位放线→埋设护筒→钻机就位→搅拌泥浆、钻机钻进→钻进到设计深度→清孔→测量孔深→提钻、钻机移位→吊放钢筋笼→下放浇注混凝土导管→放置球胆→浇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成桩养护

4.2施工准备

①根据护坡桩桩位,合理布置泥浆沟及泥浆池的位置及数量,一台钻机配一个泥浆池,钻孔和泥浆池之间用泥浆沟连接。

②桩机进场并组装,保证设备完好。

③准备钢筋加工场地。

④组织建筑材料及施工人员进场。

4.3主要施工方法

4.3.1成孔

采用泥浆护壁正循环成孔工艺。

①开钻前孔口处埋设铁护筒(护筒长度为1.0~1.5m),埋护筒时应以桩中心为基准,不得偏移桩位。

②钻机就位时,必须保持平衡,钻杆应对准桩中心,不能发生倾斜、位移。

为准确控制钻孔深度,应在桩架或桩管上作出控制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

③钻进时,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05~1.30之间,根据土层情况随时调整泥浆比重,钻孔深度满足设计要求后停钻清孔。

清孔时必须补足足够的水,确保浆面稳定,因主要是砂层,造浆性不好,应采用加入膨润土和粘土进行造浆。

④测量孔深。

钻孔深度严禁小于设计深度。

孔深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再次钻进。

4.3.2泥浆排放及外运

①成孔及浇注混凝土时,孔内泥浆应按事先挖好的泥浆沟排放,排放时应由专人进行疏导。

②泥浆池内泥浆应随时外运,以保证桩孔内泥浆排放畅通,避免泥浆外溢。

③因地层造浆性不好,灌注混凝土排出的泥浆应用泥浆泵抽至储浆坑,沉淀后重复利用。

废弃的泥浆用运输车辆外运,采用密封罐车外运泥浆。

4.3.3钢筋笼加工与吊放

①钢筋笼在施工现场进行制作,在加工台上绑扎。

②钢筋笼焊接接头采用双面搭接焊,搭接长度为5d。

③加强筋与主筋点焊牢固,在钢筋笼吊点处应加强,避免出现吊放时开焊。

④箍筋与主筋在每个交点处均应绑扎牢固。

⑤保证钢筋笼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cm,应在钢筋笼上每4.0m绑扎一道混凝土垫块。

⑥由于场地有罩棚,有效高度6-8m,每节钢筋笼长度不能大于6m,用钻机起吊,井口单面搭焊,搭接长度为10d。

⑦吊放钢筋笼时,要求垂直入孔,不得碰孔壁。

4.3.4混凝土灌注

①开始灌注前要认真清孔,沉渣厚度小于10cm,但灌注时泥浆比重不宜小于1.2。

②整个灌注过程中应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包括灌注起止时间、停待料时间、天气及灌注中的非正常因素等,记录要完整、准确、及时。

砼灌注的整个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人负责,紧密配合,对灌注中的有关问题绝对不能隐瞒不报,而贻误处理时间。

③混凝土采用导管法连续灌注,避免灌注过程中对孔壁的冲刷,导管为法兰盘连接。

导管底口与孔底距离控制在0.5m左右。

为保证混凝土灌注质量,导管下口插入混凝土面下不宜小于1m。

④灌注混凝土至桩顶时,应适当超过桩顶设计标高30cm,以保证在凿除浮浆后,桩顶标高和质量能符合设计要求。

⑤随混凝土灌注高度的上升,混凝土的灌入量应保证单桩量,尽量连续不间断。

如有特殊情况受限,灌注时间间断不得超过30min。

⑥砼的检测试验。

每天或50方混凝土制备砼试件1组,以备测试检验,并提试验报告,原件存档。

⑦浇筑桩顶连梁混凝土前,桩顶必须清理干净残渣、浮土和积水,以保证护坡桩与桩顶连梁连接牢固。

5预应力锚杆施工

5.1施工工艺流程

钻机就位→校正孔位调整角度→钻孔→钻进至设计孔深→插放钢绞线及注浆管→压注水泥浆→边注浆边拔套管至孔口→二次注浆→养护→安装钢腰梁及锚头→预应力张拉锁定

5.2主要施工方法

5.2.1杆体制作

按照设计要求制作锚杆体,保证杆体长度;注浆管与锚杆体绑扎牢固;锚索要顺直,自由段要套以聚乙烯防护套。

锚索的表面应设置定位器,定位器的间距,在锚固段为2.0m,在自由段为4.0m。

5.2.2钻孔

①钻孔采用全液压跟管钻进成孔,成孔直径为200mm。

②严格掌握钻孔的方位,钻孔的偏斜率不得大于钻孔长度的3%。

③钻孔深度大于锚杆设计长度200mm。

④钻孔达到设计要求深度后,下入锚索和注浆管。

5.2.3灌浆

灌浆水泥用P.C32.5水泥,水灰比0.4~0.5。

采用二次灌浆法,注浆管端距孔底200mm,灌注时,管口要始终埋在浆液中,待浆液灌满后,封堵孔口,以0.4~0.6MPa压力补浆。

5.2.4腰梁吊装与锚杆张拉

①根据现场测量桩的偏差,加工异型支撑板,调整角度,使腰梁承压面在同一平面上,受力均匀。

②将工字钢腰梁组装焊接牢固,用吊装机械进行安装。

③安装时,根据锚杆角度,调整腰梁的受力面,保证与锚杆作用力方向垂直。

④锚杆灌浆后,待锚固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即可进行预应力张拉,预应力值一般为设计锚固力的75%,并分级加载,当锚索预应力没有明显衰减时,可锁定锚杆。

锁定后如有明显应力损失时,应进行补偿张拉。

⑤承压面应平整并与锚杆轴线方向垂直。

⑥张拉加荷分级及加荷速率按规范进行。

锚杆张拉荷载分级及观测时间

张拉荷载分级

观测时间(min)

0.10Nt

5

0.25Nt

5

0.50Nt

5

0.75Nt

5

1.00Nt

5

1.10Nt

10

0.70Nt

10

6连梁、桩间土护壁施工和内支撑制作安装

6.1连梁施工

⑴将桩顶浮浆凿净,使桩头保持一个水平线。

⑵桩顶钢筋伸入冠梁中的长度应符合要求。

⑶冠梁钢筋必须绑扎牢固。

⑷模板安装应平整、牢固、严防灌注中变形或混凝土外泄。

【5】浇混凝土前应由工程师进行全面检查,合格后方可浇混凝土,浇注中应边浇边振捣。

6.2桩间土护壁

为保证坡顶稳定,防止桩间土自然坍落,拟进行挂网喷浆处理,用4cm×8cm钢丝网,喷30mm厚C20豆石混凝土。

本工程中,为保证桩壁面的平整度、垂直度,护坡桩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桩孔的位置、垂直度,随时检查钻机的平稳及钻杆的垂直度;在土方开挖时,桩壁面附近禁止机械挖方,应用人工清除,以避免桩间土因机械开挖,而造成过度坍塌及超挖;在挂网喷浆处理时,在桩间土中插入细钢筋,拉横线和吊垂线控制喷浆厚度,从基坑桩顶至坑底全面控制,保证壁面的垂直度及平整度。

6.3内支撑制作安装

在地面预制场地内按设计长度进行切割制作,斜撑的角度要掌握好。

连梁浇注侯凝以后,基坑下挖1.5m深,把内支撑管运至需要安装的部位,用挖掘机配合吊装,或用倒链和门字架吊装。

每根内支撑管内先插入一段小一级口径的钢管(长度约1.0m),调整水平,两端焊死,再焊接承插口,承插口须加强焊接。

6.4土方配合施工

土方挖运应根据内支撑和锚杆施工的进度分步进行开挖。

挖土机严禁碰内支撑、锚杆和连梁等支护结构。

挖土时,桩间土部分不得超挖,桩间土和桩上残土应有人工清除整平。

基底土不得超挖。

验槽后应尽快回填垫层。

7基坑降水施工方案

7.1降水设计

7.1.1设计要求

要求水位降至基底以下0.50m。

本工程采用管井降水的方法,共设计降水19眼(见平面布置图),降水井设计深度为14m和18m两种,井管采用直径400mm的预制混凝土滤水管。

降水井施工参数如下:

管井

类型

井深

井孔

直径

井管

内径

滤料

规格

井数

井间距

降水井

14m、18m

600mm

400mm

2~4mm

19眼

8.0m

7.1.2水位观测

为有效达到降水目的,同时防止地下水过度抽取,观测水位十分重要。

通过水位观测结果指导降水施工,以达到水位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水位观测由专人负责,每天观测一次,并做好详细的观测记录,报项目部技术部汇总分析,以便及时进行调整解决。

在场地南侧布置一眼14m深的观测井,参数同降水井。

7.1.3水泵选择

降水井内安装扬程大于20m、泵量15~20t/h潜水泵。

用潜水泵抽水至地面排水管道。

7.2降水井施工

7.2.1降水井施工流程:

放线定位、埋设钢护筒→挖泥浆沟→成孔→下井管→填滤料→洗井→装泵→铺设排水管→抽水。

7.2.2钻孔成井

放线定点:

根据甲方给定的基坑开挖边线,用仪器及钢尺进行放线定井孔点位,甲方或监理代表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埋设护筒,管井孔选用内径为800mm的钢护筒,底部和四周用粘土夯实,中心误差不应大于5cm,垂直偏斜应小于1%。

钻机就位:

钻机安装要求平稳牢固,钻机顶部起吊轮钢绳与井孔中心应铅垂成直线,偏差不许大于5cm。

泥浆护壁:

在成孔困难时,可用一定量的红粘土,配制泥浆,指标应控制为比重1.2—1.4,粘度25—35秒,含砂量不大于4%,胶体率应达90—95%。

在确保不坍孔井条件下,也可根据场区地层条件采用钻进过程自造浆护壁的施工方法。

钻孔:

经专业工程师与甲方或监理代表现场检查合格后,方可开钻,开孔时应轻压慢转钻进,施工中应保持井孔内应有水头压浆高度,严防孔井壁坍塌。

井孔钻进达到设计深度以后,进行清孔下井管及滤管。

下井管及滤管时应检查接管部位有无缺损裂纹,严禁“带伤”井管下入井孔内,下管时严禁歪斜出现缝隙,防止泥砂进入井孔内。

滤料应保证规格质量,含泥粉的滤料必须过筛后再用,填滤料时应沿井壁与井管间缓慢投入,严禁车装冲填,以免冲撞井管产生歪斜及中间堵塞,产生填砾不实导致后期涌泥涌砂。

成井后应进行洗井,采用移动式空压机或污水泵洗井至水清砂净以后,方可下入水泵进行试抽水运转。

7.3抽水

潜水泵使用前要严格检查,要有合格证。

潜水泵应有总降水井数量10%的备用泵。

正式降水阶段,组织工人日夜三班作业,及时排除施工故障,并保证一定数量的备用潜水泵,保证正常、连续进行降水作业,防止因停泵使水位升高发生涌槽事故。

抽出的清水可直接排放至排水管道。

8基坑边坡及周围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案

8.1变形观测内容及目的

为确保基坑边坡稳定,确保周围建筑物的安全,需进行变形观测方案设计。

本次变形观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基坑边坡支护结构及土体的侧向位移,二是基坑周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基坑边坡及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变形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恰当的补救和控制措施。

同时要求现场变形观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及时。

要求变形观测人员严格按照预定设计方案精心测量、认真负责,保证观测质量。

8.2观测对象和工作量布置原则

变形观测按照可通视、方便、有效的定点原则,拟在西侧铁路工房外墙墙基上埋设3个沉降观测点,支护结构的坡顶泛水面及桩顶每隔8-10m设置一个观测点,以上设点都采用牢固、隐蔽、不易碰压的器具埋设永久性标志。

8.3基准点布设及观测精度要求和报警指标

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起始数据基本点,要求埋设于车辆行人少,通行方便,宜保护之处。

根据现场条件,初步拟在离场区20-30m处埋设2个基准点。

根据本工程沉降观测点和规范要求,变形等级定为二等,采用二等水准精度施测,观测周期视工程进度而定,土方开挖之前,初测基准点及观测点三次,土方开挖初期每天一次,初步稳定时2-3天观测一次。

实测精度按下表执行。

变形中高

程中误差

基辅分划

读数的差

基辅分划

所测高差

的差

检测已测

高差较差

往返校差

符合或环

线闭合差

前 后

视距差

任一测站

上前后视

距差积累

单位

(mm)

(mm)

(mm)

(mm)

(mm)

(m)

(m)

允许

偏差

±1.0

±0.4

±0.6

±0.8√n

0.6√n

≤1.0

≤3.0

水平侧向位移

警戒值

累积值

≥3~5‰H(H为开挖深度)

速  率

连续三天2.5—5.0mm/d

8.4观测成果计算

8.4.1沉降观测使用德国Koni007补偿式自动平精密水准仪配合3米铟钢水准尺进行,操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边坡监测使用J2级以上经纬仪和一级测距仪配合钢板尺进行。

8.4.2进行沉降观测时要首先对基准点进行检测,观测点要与基准点闭合,路线不能闭合时必须进行往返测量。

8.4.3每次观测结束后,应认真检查全部外业观测记录,经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之后,计算各观测点的位移量,并填写成果表,计算一个观测周期内的位移量,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分析,做出预报。

8.4.4作业时做到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仪器、标尺、固定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作业前仪器露天放置30分钟以上,观测时避免外界干扰。

8.4.5最终成果和技术报告

全部观测工作完成后,认真检查全部观测成果,并结合开挖、地质、气象等外界相关因素分析成果,绘制各种图表,编写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9工程质量技术保证组织措施

9.1施工组织管理措施

9.1.1按ISO-9001标准运行

我公司已通过国际标准ISO-9001质量认证,并相应制订出质量手册和体系运行程序文件,采取有效手段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因此,我们对从材料采购直至工程交工,全过程严格按ISO-9001程序执行。

具体方法是:

①根据程序文件规定的各部室的职能进行质量控制,工作全过程全部采用程序文件规定的表格,形成过程控制质量文件,并由职能部门进行审核整理,按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具体管理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