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2694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docx

《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docx

不做情绪的奴隶简编

《不做情绪的奴隶》

第一章.情绪探索

一、情绪便秘

为什么有些人有“情绪便秘”的现象呢?

一个人如果无法表达出内心的冲突,生命机能运作将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设法打开心灵和身体的沟通管道,将正面情绪的信息送进心里和体内。

那么如何打开这个被堵塞的沟通管道呢?

方法就是“情绪调整”。

“生气”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负面情绪之一。

曾经有一回,希格尔医师正在为患者诊病,突然走进来一位怒气冲冲的精神病患者,对着希格尔医师作出攻击的架势。

希格尔医师镇定地站起身,看着对方的眼睛,带着慈祥的微笑,说:

“我爱你!

”转瞬间,那位精神病患者仿佛吃了颗定心丸,不再愤怒,不再攻击,并且转身离去。

这戏剧性的一幕,不只是表现了希格尔医师的机智和爱心,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探视到一位原本气得无法控制自己的人,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脆弱,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人是带着不满、愤怒长大的。

因父母偏心而生气、因兄弟姐妹占有我们的东西而生气、因师长不公平而生气、因好友背叛自己而生气、因自己不够好而生气……

但是,如果我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不论是我们回溯童年的不足,还是渴盼此刻的重新调整,我们总有方法将“负面情绪”导向“正面情绪”。

二、生气——找出负面情绪的引爆点

她,每次耐心等候因应酬而晚归的丈夫时,总是告诉自己:

态度要好一点。

可是等到丈夫一踏进家门,她还是禁不住地板起脸来,开始数落……

他,只要看到儿子不认真做功课,到处走动,就会厉声怒斥……

他,在公司工作四年多了,其实很欣赏主管的学识和能力,可是只要主管找他个别谈话,他的内心里就反感、抗拒。

她、他、她、他……所有我们看得到的别人的行为模式、情绪反应,其实也都可以映照到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常对令我们不满意的人生气。

究竟真的是对方罪不可赦?

还是我们的内心需要调整?

情绪,就是情感有思绪,也仿佛是情感的丝絮。

我们此刻所看到的自身的负面情绪反应,如果愿意从自我探索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其实是有脉络可寻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为何容易生气,为何有负面情绪,其实是有原因的。

不能忍受丈夫晚归的太太,可能在小女孩时期常看到母亲和晚归的父亲起争执;不能忍受儿子吊儿郎当的爸爸,可能小时候生活在要求完美的家庭;无法和主管亲近相处的下属,可能从小和父母有着紧张的关系。

有些人之所以生气、反感他人,是因为从小积淀的负面情绪在一个类似的画面中被引爆了,此时此刻,我们当然可以尽快找到自我调整的方法,比如暂离现场、深呼吸、找人倾诉等,然而这些方法只是治标。

如果想彻底根治负面情绪,最好还是从治本着手,从“原生家庭”去探寻家人之间的关系,找出那个曾经让我们受伤害的事件,然后进行宽恕和调整。

只有这样,那个负面情绪的引爆点,才有机会被我们渐渐铲除。

三、嫉妒——看不到自己的好

嫉妒情绪的产生,从表面上看来,是因为竞争而引起的。

而竞争,是因为和别人有了比较。

比较的时候,看到别人的好,又有几种可能的反应:

一种是欣赏,也就是能接纳对方的好,把对方当作学习的榜样;

一种是羡慕,高估对方,但是不受影响,所以无伤大雅;

另一种就是嫉妒,看到别人的好,看不到自己的好,心中起了暗中较劲的意思。

我们从小可能已经习惯于听到一些说法——“姐姐比较乖,你总是不听话”、“你看隔壁的小龙多好,回到家就开始做功课”、“这次月考你再退步,我就只带你妹妹出去玩”。

比来比去,让你心里总觉得不服气。

万一事实证明自己真的不如别人做得好,那么,就更“看不到自己的好”了。

这种“看不到自己的好”的心理,是形成嫉妒的内在因素。

在你成长的岁月里,这种心理使得你争强好胜,有时还伴随着自大或自卑。

通过学习“情绪管理”这门课,让我们回到生命的原点吧!

让我们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写下自己可爱的人格特质;或是对着镜子,微笑着告诉自己:

表现不错;或是赞美别人的长处时,也愿意承认自己的优点。

总之,当我们能够一点一滴地学习和自己好好相处,自信心就会自然产生,至于嫉妒,则无容身之地了。

四、担忧——放下“忧心”的“担子”

有位女性上班族,拥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和同事相处也很融洽,可是她总觉得不快乐,常操心这个,担忧那个。

如果问她:

“你究竟在担忧什么呀?

”她会说:

“我也搞不清楚,好像也不是很重要的事,可是就会挂在心上。

比如说,下次开会,经理如果问我意见,我该怎么回答?

或是爸爸生日快到了,我要不要回家一趟?

有一天,她回到家,吃过晚饭后,陪着母亲、祖母、叔叔、婶婶等坐在稻谷场聊天。

听着听着,她突然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小时候自己不就是这样乖巧地聆听大人说话的吗?

她听到这些长辈们的习惯用语:

“很难说哦!

到时候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我就是担心做不到。

”这不就是她现在的习惯用语吗?

对尚未发生的事,却事先去烦恼操心,这就是形成负面情绪的原因之一。

若要革除这种“担”不必要的“忧”的习惯,不妨去觉察自己担忧的这件事,究竟是和自己有关,还是和别人有关?

如果是和自己有关,那么可以运用自我管理来调整。

如果是和别人有关,则又可分为“人”和“事”。

如果和“人”有关,那么需要去调整与别人的关系,改善自己的人际相处模式;如果和“事”有关,那么就需要行动起来去处理这件事。

像上述那位女性上班族,不妨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把此刻心中担忧的事写下来,然后做一个简单的评估。

哪件事可以不归自己操心,或是时候未到,不需要操心,那么就把它删除。

哪些事该注意,不妨事先列下两三件,比如开会可提的报告。

当这样用具体的计划以使行动有备无患时,“忧心”的“担子”就可以放下来了。

五、沮丧——哪个想法被卡住了

“沮丧”可以说是除了“生气”之外的较常见的负面情绪之一。

通常我们看到情绪沮丧的人,不免有想去安慰他、护卫他的冲动。

沮丧的人,往往表现出一副不知所措、痛苦难熬的模样。

我们需要对沮丧做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

在下面所提到的情况中,人容易出现沮丧的情绪,比如:

1.寻求慰藉。

有些人习惯于寻求慰藉,如果他暂时没有找到,则情绪容易沮丧。

例如,年幼时,母亲给予他过多的呵护,长大碰到困难时,就渴望找到母性强烈的女性来依靠。

2.让对方内疚。

他嘴上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行为上的表现却要对方为今天的结果负责。

像恋爱中的情人,有时会用这种沮丧的模式来互相折磨。

3.自己觉得没有希望。

脑袋里装满了负面思考,认定自己怎么做都做不好。

碰到有沮丧倾向的人,我们应多注意他表现良好的时候,例如,当他说“我相信我可以……”时,我们马上“正面增强”他的自信心,告诉他:

“对,你正在努力……”“对,我相信你可以克服……”

如果自己有沮丧的习惯,想克服的话,除了增加运动、调整作息、促进身心平衡外,还应该检视一下,到底自己的想法在哪里被卡住了?

我们把负面思考写下来,同时也写下积极或调整的话,例如,把“我总是表现不好”改写成“我可以进一步改善”,或“我有心调整”等,这时,沮丧的感觉将逐渐被振奋所取代。

六、自责——把“应该”拿掉

她明知这个男友不适合她,有好几次,分手的话已经到了嘴边,可是她却又十分自责,觉得不应该如此伤害对方,因此又生生地把话咽下去。

他考试结束后,成绩并不理想,于是深深自责,觉得太对不起家人,当初应该在学习中更认真一点,更尽力一点。

自责的话还有许多,例如,“当初我如果多帮他一点,今天事情也就不至于这么糟”、“都是我没有管教好,孩子才变成这样”、“实在不应该推出这项企划案,没想到今天给公司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等。

习惯于自责的人往往都带着“万能思考”的倾向看待事情,误以为自己具有超能力,凡事都应该把它做到最好。

如果没做好,应该是自己做错了,要不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忽略了什么。

结果,不知不觉中承揽了别人的责任,也不知不觉中保护、溺爱或姑息了对方。

我们向别人说:

“你应该做好……”往往引起对方“自责”或“抗议”;我们向自己说:

“我应该做好……”往往造成自己“内疚”或“自责”。

把“应该”拿掉吧!

从今天起,每当我们开口说话时,不妨把“应该”改为“可以”,例如:

“你可以做好……”“我可以做好……”甚至就把“应该”两字,完全略去。

学习接受自己并非“万能者”,万一犯错,尽快改正即可,只有具有这样不带“自责”的心理,我们的人生才会更有弹性,做事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七、寂寞——学习和自己相处

从小我们就在寻找一些表示亲密关系的东西,诸如笑容、抚摸、细语、拥抱……尤其渴望和母亲之间,有一种安全、温馨、无忧无虑的关系。

我们所渴望的这种亲密关系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渐渐失去了对我们的诱惑。

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一个新的声音——渴望独立成人,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害怕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新的人生。

因此,在勇往直前的时候,我们可以浑然忘我;然而在午夜梦醒的时刻,我们却不得不以寂寞为伴。

这种寂寞的感觉,让我们若有所失。

不知不觉地,我们依循着童年的依恋,努力在人生的旅程中,去寻找和我们情趣相投、精神相契的人。

通常,一见钟情、坠入情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坠入情网给我们一种狂喜的感觉,精神空虚的那部分竟然被填满了,趣味盎然的生命,丰富、浪漫的感觉通通出笼。

然而这种感觉就像点燃的火柴燃烧不久就会熄灭一样,“坠入情网”后的狂喜,在猛烧一番后,短时间内即趋于平静,甚至冷却,寂寞的感觉再度出现。

君不见,许多不甘寂寞的人患了“爱情上瘾症”,不断地在恋爱中寻找自己,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何不寂寞呢?

最好的办法是多爱自己一点吧!

每天至少有三十分钟静心独处的时刻。

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为成长做记录等。

当我们学会和自己相处时,就可以跟寂寞说再见了。

八、害羞——拿下灵魂深处的尺子

“害羞”两个字,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因“羞耻”而“害怕”。

其实在外人看来,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是我们却认定自己做错了事而坐立不安。

所谓我们认定自己做错了事而害羞,比如,开口的第一句话似乎不得体,或是今天的穿着不适合这个场面,或是刚才的某个动作不够文雅……总是有理由找到自己不够好的部分。

尤其当我们看到自己在意的人在一旁时,他们可能是我们喜爱的对象,可能是有决策权的主管,也可能是台下翘望的听众,我们就会脸红气躁,手脚不知道往哪里放,也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才好。

害羞的人,在灵魂的深处摆着一把尺子。

这把尺子上的刻痕来自于从小要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来自于表现过于优异的家人;也可能来自于缺乏亲密关系的家庭。

以至于他时时刻刻,不经意地在旁人面前,就以灵魂内的尺子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一边暗自衡量,一边开始害羞起来。

有一位男士,每次相亲时面对小姐都是结结巴巴,结果相了无数次的亲,至今仍是单身一人。

经过探寻他的原生家庭,发现原来他是独生子,从小受到母亲过度的宠爱,他本人对母亲也有很深的依恋,以致他每次面对女性,尤其是未婚的年轻女性时,就会手足无措,害怕对女性有不当的侵犯。

事实上,害羞无罪,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灵魂深处的那把尺子拿下来。

对于渴望快速改善害羞状况的人,我的建议是“每日一笑话”,练习把看来的、听来的、亲身经历的笑话转述给别人听。

刚开始可能讲得不完整,甚至有点蹩脚,但是只要你敢于开口讲,并且持续地讲,很快地,你就会发现害羞被幽默、欢笑、友谊挤到一旁去了。

九、冲突——如何找到心灵的平静

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一些大大小小的冲突里面。

大的冲突可能是战争侵略、议会里的唇枪舌剑;其次可能是公司里的明争暗斗、家庭里的关系失调;小的可能是个人内心的一些挣扎、矛盾。

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个人的心理冲突。

这些冲突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意念里头,而我们对意念的“解说”方式,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例如,在家里、在办公室,或在公众场合等,我们和某一个人的沟通有了障碍。

这时,一个有弹性、自我接受度高的人,在“意念”上不去批判,而是想办法去“了解”情况,“解说”的部分将是,“我需要和这个人做进一步的沟通”或“这件事我需要重新了解一下”。

然而,换作是一位自我要求高,或是对别人有高要求的人,在“意念”上可能多了些批判,在自我“解说”上将是,“我总是无法和人好好相处”,或是“我怎么这么倒霉,总是碰到这种人”。

在这种批判的“意念”和负面“解说”的影响之下,在不知不觉中他的心理冲突就加剧了。

心理有“冲突”是一件好事,表示个人成长又有了新的契机,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冲突”日益囤积扩大。

所以,让我们学习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冲突,用写日记的方式,或找人面谈咨询,或自我对话皆可。

当我们重新复述一遍,就有机会探照到“冲突”的真实意义,并且找到“个人”和“冲突”之间平衡、和谐的相处方式,这时也就比较容易感觉到心灵的平静了。

十、觉察——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某太太,常觉得心情苦闷,有话不敢直说,也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成天就像一个闷葫芦,外表平静,内心挣扎。

另一位是心理治疗师,当她瞧见一位初诊的男士走进来时,不知道为什么就异常愤怒,心里很不耐烦,想把他赶走。

各式各样的情绪经常不知不觉地左右了我们的决定和我们的好恶。

这时,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觉察”过程,至少让我们明白: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觉察”来自于更敏锐的静心体会,从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途径进入到自己体内,深深去“心觉”。

觉察可能是某一块肌肉的反应,可能是某一触觉的联想,也可能是某一个回忆的闪现。

通过这样的“觉察”,可以唤醒我们对“情绪反应”的认识与了解。

当我们察觉到愤怒、害怕、喜悦、兴奋、嫉妒等各种情绪反应时,问题可能不在于眼前的这个人,而可能是眼前这个人所代表的自己过去的某一种经历或感受。

这种经历和感受尘封已久,突然又被触动时,尽管意识部分可能还停留在否认、抗争的阶段,然而潜意识已经活跃地发出信息了。

此刻,我们只有通过“觉察”,才有机会将潜意识里的感受、经历真实地呈现出来,并学习去面对和处理。

例如前面提及的某太太,她通过“觉察”找到了她情绪的症结:

童年时,母亲常将她关在房间里,并且说:

“你再不乖,我就不理你了。

”那种害怕被遗弃的感觉,使她在长大成人之后,一直不敢得罪别人。

她明白自己的情绪症结后,开始勇敢地向他人陈述内心的感受,逐渐克服了害怕被遗弃的感觉。

那一位心理治疗师则是一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后,立刻向初诊的男士表示:

单独静心五分钟之后,再和他谈话。

在这五分钟内,她从初诊男士联想到过去一位令她伤心的男士。

不过,当她重新面对初诊男士时,决定不再逃避,而是愿意担任他的治疗师,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来调整情绪、加速成长。

十一、依赖——创造“亲密”而“自由”的关系

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就会朝思暮想,见不到他(她)时会着急,听到他(她)的声音会兴奋,我们以为是真心地爱上了他(她),殊不知这只是一个假象。

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寄托在别人身上,这只是“依赖”,而不是“真爱”。

“真爱”来自于一种“自由”的关系,它让我们和相爱的人两心相属却互不牵绊。

当父母对我们嘘寒问暖,甚至代为安排好一切,已经超过我们的需要时,这实际上就是“依赖”的表现——父母让子女依赖他们,来证明他们的重要性。

“依赖”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关系,依赖型的父母造就依赖型的子女,依赖型的子女又造就依赖型的下一代。

“依赖情结”就因此生生不息,而因“依赖”所衍生的问题也源源不断。

事实上,人们是喜欢“亲密”而非“依赖”,喜欢“自由”而非“控制”,所以,在密不透风的“依赖”关系里往往也酝酿了脱离、对抗、分手的可能性。

改善“依赖”关系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学习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为自己的需要负责,不把个人的情绪寄托在别人身上,不把自己喜怒哀乐的自由交给别人。

从“依赖”到“独立自主”,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经过内心挣扎、矛盾斗争、情感取舍等情绪历练。

唯有让自己学会不害怕做决定,学会接受——人难免会做错事,学会看重自己的见解等,独立自主的道路才可以逐渐行得通。

“依赖”让我们留在一个舒服的空间里,缺乏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自觉前进的意识,往往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

一个有危机意识的人,善待自己的方法之一是:

在人格独立、情感独立和经济独立的路途上努力成长。

十二、忽略——渴望被关注

当你忙了一整天的家事,看到丈夫回到家,二话不说,只管坐在电视机前,这时,你将油然而生出一种被忽略的感觉。

当你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后,孩子们有的看电视,有的做功课,太太则在厨房忙进忙出……你进入卧室换便装,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被忽略的感觉。

曾经有位先生在接受心理辅导时,提及他上小学六年级时,曾经将一篇受老师夸奖的作文放在客厅显眼的地方,也向家人提到这件事,但是终究没有得到家人的注意。

直到他长大成人后,说起这件被家人忽略的往事,脸上仍有着失望和落寞的表情。

我们成年之后,尽管可以处理许多事情,比如,在会议桌上,铿锵有力地抛出自己的方案;在社交场合,与人侃侃而谈;在私人聚会上,面对朋友谈笑风生。

然而在转身“面向自己”的时候,我们难免有无助、孤单、寂寞的感觉,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被别人重视、关心和呵护。

处理被忽略的感觉,不妨找对时间和地点,把感觉勇敢地告诉对方,说的时候绝不要抱怨,如:

“你都不关心我。

”“你总是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最好改用:

“我有一种感觉,刚进门时,我希望你能看我一眼,讲几句关心的话。

”“我希望你了解此刻我的感觉。

如果被忽略的感觉没有被及时处理,那么时间长了之后,积怨会越来越深。

负面情绪一被激发,结果就难以收拾。

如果能即刻处理,我们将会发现双方的关系有机会得到调整。

十三、恐惧——一种不安全感

当别人误会我们的好意时,当我们努力的结果泡汤时,当有人来向我们挑衅时,类似这种种使我们的情绪受到刺激的状况,一般来说,都会让我们的怒气很快地冒出来。

但是,事实上,愤怒的真实名字叫做“恐惧”。

“愤怒”为何和“恐惧”拉上关系呢?

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将会了解:

愤怒的人是因为内心恐惧才发怒的。

而“恐惧”是来自个人内心的不安全感,也就是信心不足、定力不够。

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不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引起我们的自我防卫意识。

在这个时候,我们恐惧不被对方接纳,恐惧永远失去机会,恐惧自己真的不够好。

我们越恐惧,情绪转化为愤怒的可能性就越大,到了一定程度,愤怒就代替恐惧出击了。

有的人用被动的方式表达,把怒气压在内心,把不快乐写在脸上;有的人用主动的方式表达,脾气直接爆发,或动手攻击对方。

愤怒会造成更多的负面情绪,让我们更加不快乐。

为了让恐惧表面化,不让它在愤怒的底层下作祟,我们必须去透视个人内心究竟在恐惧什么?

比如,如果别人误会了我们的好意,我们是恐惧失去个人的颜面,恐惧失去一位好友,还是恐惧自己的能力不足?

或是其他原因。

我们只有明白了自己的恐惧在哪里,才能找到调整自己情绪的方向。

我们应该努力接纳内心的恐惧,接纳这份感觉,并且思考如何化解这份恐惧。

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处理心中的恐惧,那么愤怒就不会肆无忌惮地左右我们的情绪了。

十四、失望——不能改变事实的遗憾

尽管我们常自我安慰: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或是以超然的哲理勉励自己:

“不求不失。

”这些“以退为进”的说法确实能调整自己“失望”的情绪,然而还有没有其他积极的方法?

所谓“失望”情绪的出现,可能是来自一个成功几率极高、等候已久的工作机会,却接到“不被录取”的通知;可能是来自相处已久的恋人,对方告诉你“目前还没有结婚的打算”等。

失望的感觉是一种不能改变事实的遗憾,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表现或运气不佳而感到泄气。

当“失望”来袭时,整个人好像掉到无底的深渊,有种欲振乏力的无奈感。

好在“失望”不是“绝望”。

“绝望”是自己根本没有任何“起死回生”的念头,而“失望”至少让自己还有“绝处逢生”、“化险为夷”的机会。

首先,让我们接纳自己“失望”的情绪,同时问自己、写下来或告诉知心好友:

“我失望是因为……”一边表达,一边探讨和整理出失望情绪的来源。

其次,可以收集别人面临“失望”状况时的反应,以及他们渡过难关、抚平失望情绪的方法。

一边聆听,一边收集信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不是唯一的失望者”。

这种认同的感觉会让自己好受一些。

然后要学习接受真相。

“失望”的情绪往往来源于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以致自己一时难以接受现实。

所以,有了一次失望的经历,反而让我们可以有机会看清事实,也明白如何去调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了。

十五、憎恨——“宽恕”是最好的解药

“憎恨”的情绪比生气、愤怒更严重,它来源于心灵所受的深深伤害。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核心里都有一个秘密,即无论我们如何坚强,我们都渴望被爱、被需要。

然而,如果这部分被剥夺,甚至被人践踏到毫无自尊可言,那种咬牙切齿的恨意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小姑娘在小学二年级懵懂无知时,遭到了后父的蹂躏,等到初解人事后,她开始恨后父、恨母亲、恨男老师、恨男同学、恨她所有接触到的男人。

她认为男人都是人面兽心,并决心肆意报复。

想要将她破碎的心灵修补完好,对她而言,真是路途遥远,但也绝非不可能。

调整“憎恨”的情绪可能是调整所有负面情绪中最富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

通过宗教信仰的支持和感化,或心灵境界的提升,以“宽恕”即“无条件的爱”来转化憎恨,是最彻底的方法。

当然这种调整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心理治疗师露易斯·海小时候父母离婚,她被邻居老醉汉强暴,十六岁未婚生子。

后来独闯芝加哥,嫁给一位高尚绅士。

有一天丈夫却要求离婚,因为他另有女人。

离婚后的她又罹患癌症……露易斯·海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却没有丝毫退缩,反而重返大学研修心理学,并成为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从“自助”到“助人”,从“自信”走向“宽恕”。

一对美国夫妇的女儿被凶手强暴并杀害了,夫妇二人虽然痛不欲生,但是凭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学会了宽恕他人。

他们决定到监狱里去探视凶手汤姆。

当三个人拥抱悲泣时,所有的愤恨都被洗涤掉了。

爱与恨就在一念之间,踩在憎恨的线上,绝不宽容别人,你就会自困一辈子。

而走向宽恕,你的心胸和人生就会海阔天空,露易斯·海的实例就足以说明一切。

 

第二章.找出情绪原点

一、为什么放不下

有一天早晨,由于台中火车站的火车误点,因此我可以从容地坐在月台的椅子上等待着火车的到来。

这时候,前后来了两位六十多岁的妇人,坐在我的旁边。

与她们攀谈之后,我知道了靠近我的一位要前往新营,我们就姑且称她为“新营妈妈”吧!

她的身体健硕,皮肤黝黑,显然是操持农事的妇人。

另一位身躯微胖,一张圆脸却满是愁苦,说要回嘉义的家,我们就姑且称她为“嘉义妈妈”吧!

就在我们随意谈天的过程里,我注意到嘉义妈妈的右手一直捂着右边脸颊,我忍不住地问了她原因。

“三叉神经痛啊!

不痛还好,一痛就非常难过。

”嘉义妈妈谈起她近年来受病痛折磨、四处寻医的苦衷。

我突然灵机一动,说道:

“是不是孩子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我们的生活就可以放轻松了?

嘉义妈妈对我的说法感到惊讶,却不否认,同时开始谈起她那个“后生”(儿子)……果然是一位经常为子女操心的妈妈。

一说起她的子女,她的右手更是频繁地在脸颊上揉揉捏捏。

新营妈妈开口了。

她说:

“生活放松一些,把孩子从手里放出去,不要管那么多,有时候最好傻一点。

”她说出这样的话,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有时候最好傻一点”,这不就是情绪管理的妙招之一吗?

我们如果这个放不了手,那个也要管,那么压力就会越积越多,负面情绪得不到舒解,自然而然身体的病痛就要跟着出现了。

通过和嘉义妈妈及新营妈妈的谈天,我领悟到:

我们这一辈人比起上一代的长辈们实在是幸运许多。

不但接受了比较多的教育,而且在身心成长的领域也多了许多沟通的管道。

至少还比较明白在照顾家人或认真工作之前,别忘了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

这也是我们在探讨如何管理情绪的时候,需要深入到根源上去探索“情绪原点”的原因。

每回在演讲现场,我都会邀请两位听众出场,让他们分别站开,然后我用激烈的语词、姿态,故意去激恼他们。

这时候,往往可以看出,同一个动作和声调,对不同的人来说会引起不同的反应。

有的是屹立不动,不受影响;有的是脸庞涨红,害羞退缩;也有的是动了怒气,向我逼近。

通过短短数分钟的演练,现场观众马上领悟到——原来每个人都有些“情绪原点”,而这些“情绪原点”是属于正面,还是负面,多少都影响着人一生的际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