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肝胆胰脾的超声诊断.docx
《3肝胆胰脾的超声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肝胆胰脾的超声诊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肝胆胰脾的超声诊断
3、肝胆胰脾的超声诊断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超声诊断(讲稿)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
1、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的超声检查技术;2、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的正常声像图表现及正常值;3、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囊肿、肝硬化、脂肪肝的声像图表现;4、胆石症与胆囊炎、胆囊癌、胆管癌的声像图表现;5、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声像图表现;6、脾肿瘤、脾脓肿、脾囊肿、脾梗死的声像图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超声在肝、胆、胰、脾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范围难点:
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的正常声像图表现三、教具或教学手段三、教具或教学手段采用的教学方法1、通过课件,图文并茂,举例说明;2、特殊部分,动态图像,印象深刻;四、教学内容第一节肝脏一、正常肝脏声像图1、肝脏形态轮廓:
纵断面形态近似三角形,后缘近膈顶端圆厚,近下缘处偏薄,一般左前下角45度,右外下角75度。
外形、轮廓因体形有差异。
2、被膜:
整齐、光滑、细线状稍高回声,膈面呈弧形高回声。
肝实质回声均匀分布,呈中等回声强度的细小光点。
3、肝内管道:
门静脉和肝静脉可显示一、二、三级,并可显示第一、二肝门出入的血管和门静脉左支的工形结构。
亦可于门静脉及走行的腹侧显示相应的胆管,可显示左、右肝管,段间肝管呈紧贴平行的细线状稍高回声。
4、肝脏的大小正常成人一般肝右叶最大斜径不超过12~14cm,左叶长度一般不超过9cm,厚径不超过6cm,尾叶长度和厚度一般不超过4.5cm。
因个体差异,肝脏大小变化较大,如瘦长型,左叶前后径较薄,而长径较长,可达7~9cm,甚至更大。
5、门静脉主干内径1.170.13cm,朝肝流向连续性低速血流,流速15~30cm/s。
门静脉主干内径正常新生儿(0.3230.042)cm。
1月~1岁为(0.353+0.044)cm。
1岁~3岁为(0.4500.064)cm。
3岁~7岁为(0.5390.083)cm。
7岁~12岁为(0.770.176)cm。
一般儿童期血流速度高于15cm/s。
门静脉主干左侧有较小属支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于十二指肠第一段上缘注入门静脉,在肝左叶后方向食管方向走行,与食管下端静脉丛吻合,平均内径约0.2cm,正常时不易清晰显示。
6、肝静脉:
剑下、肋缘下斜切显示左、中右肝静脉于第二肝门处汇入下腔静脉,呈放射状排列。
正常成人肝右静脉内径(1.050.24)cm,肝中静脉内径(0.960.2)cm,肝左静脉内径为(0.80.12)cm,肝静脉内呈饱满蓝色离肝血流信号,距下腔静脉1.5~2cm处取样,呈负向为主的层流频谱,一般呈波动性的三相型也可呈四相型,在收缩期和舒张早期血流向右房方向流动分别显示两个负向S波和D波,且S/D比值0.6。
心房收缩期多数可出现一个速度慢而时间短的正向波,四相波在S波与D波之间有一正向小波,即v波,波幅小,为三尖瓣开放以前,右房过度充盈所致,血流峰速16~40cm/s。
肝静脉流速与右房压力变化有关,随呼吸亦有变化。
7、肝固有动脉:
肝固有动脉位于门脉主干前方偏左,成人的内径约0.2~0.6cm,在肝门区较早分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肝右动脉常在门脉主干和肝外胆管间穿过进入右半肝。
肝固有动脉为搏动性朝肝流向的单色血流,收缩期色彩明亮,舒张期则黯淡,频谱为层流,峰速约57~66cm/s,阻力指数0.7。
二、肝脓肿1、直接征象
(1)病程初期(炎症期):
病变区不均匀、边界不规则、不清晰的低回声,内可间由不规则稍高回声。
(2)脓肿形成期:
病变区呈圆形或椭圆形,常有厚度不一的壁,周边轮廓变清晰,壁内侧面多不平整,脓肿壁也可模糊。
脓液稀薄时内为无回声间有细小光点。
脓液稠厚时呈不均质粗细光点,可出现由浅到深,光点由细到粗的分层状。
转动体位时,表现为弥漫的漂浮移动的光点,静卧后,漂浮光点渐沉降呈分层状。
其后方回声增高,可见侧壁声影。
有时脓腔内可出现气体强回声。
(3)慢性肝脓肿:
壁厚回声较高,有时可有钙化,使壁后方有声影,内见不规则光点与光团,后方回声稍高。
(4)愈合期:
病变区残有回声增高,部分回声稍低。
(5)脓肿形成期:
在超声引导下病变区穿刺抽出脓液。
(6)CDFI:
病程初期病变区内可见血流回声,获得动脉血流频谱。
脓肿形成后于周边可检出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多呈动脉或静脉血流频谱,内部无血流信号。
病变初期到脓肿形成期,短期随访超声检查,图像变化可较明显。
2、间接征象病变区肝脏可肿大。
肝脓肿穿破横膈进入胸腔或位于近膈处,常有胸腔积脓或反应性积液,有相应超声表现。
在病变初期到脓肿形成期,探查时病变区局部皮肤可有压痛。
三、肝海绵状血管瘤1、直接征象:
(1)高回声型:
多见,近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较均匀,中间间隔细小点状或管状无回声呈筛状结构。
(2)低回声型:
少见,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内回声均匀或有线状回声,外周有不完整稍高回声包绕。
上述高、低回声型边缘可见裂缝征和/或细管道穿通征,周边一般无声晕。
(3)混合回声型:
病变区回声高低不一,呈蜂窝状或条索状,并间有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无回声,可有后伴声影的强回声。
(4)加压后变形:
生长在肋缘下较大的血管瘤,稍加压探头,可观察到病变区前后径缩小,去除压力后又恢复原图像。
(5)随访检查:
短期内异常回声区多无增大。
(6)多数异常回声区内部血流难显示:
较大的血管瘤内呈点、短线状色淡的血流信号,检出静脉血流频谱。
少数内可检出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较低(一般小于0.6)的动脉血流频谱。
部分病变区管道穿通征和裂缝征可见黯淡血流信号,但血流频谱不易获得。
2、间接征象:
小的血管瘤肝脏形态、大小多无变化。
大的肝血管瘤局部甚至肝脏弥漫增大。
少数病变区其后方回声可稍高。
四、肝硬化1、肝大小、形态、各叶比例失常:
结节性肝硬化肝缩小,以左叶明显,矢状面不呈三角形,似椭圆形。
门脉性肝硬化以右后叶缩小明显,左叶相对正常或增大;坏死后性肝硬化,左叶缩小或完全萎缩,右叶可增大,血吸虫和酒清性肝硬化,左叶代偿增大。
2、肝包膜:
不均匀增厚,回声增高,不光滑,边缘角变钝,肝脏边缘(大血管搏动或波动处)弹性减低或消失。
3、肝内光点增粗,增强,肝内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回声区。
4、肝内、外血管:
可致血管扭曲,闭塞而结构不清。
门静脉主干扩张,肝内外动脉可增粗,肝静脉变细或粗细不均,形态失常。
5、脾肿大、腹水。
6、胆囊壁增厚,可水肿呈双层边影。
7、门静脉血栓:
肝门静脉内出现片状、团状回声,填塞或部分填塞管腔。
8、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门脉支呈不规则网状、囊状扩张。
9、不同原因肝硬化特殊表现:
①血吸虫性肝硬化:
肝静脉、下腔静脉均扩张,其内径随呼吸和心动周期的变化消失,肝内回声减低,增强,或改变不明显,肝可弥漫性增大。
②胆汁性肝硬化:
肝内胆管不规则扩张,壁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肝可弥漫性肿大或正常大小。
五、原发性肝癌直接征象
(1)病变区回声:
①回声多见。
常为结节型、块状型,低回声多见小肝癌。
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边缘较整齐或不整齐,常可见环状声晕,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后方回声多无增强。
②低回声型:
小肝癌多见。
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内部回声均匀,呈细小低回声,可有薄包膜,侧壁回声失落,可见侧壁声影,后壁和后方回声稍高。
③混合回声型:
呈变低结节混合,结节内液化、出血或坏死而表现大小不一、不规则的无回声或低回声。
④弥漫型:
整个肝脏边缘不平整,内回声强弱不一,分布不均。
⑤等回声型:
少见。
(2)血管内癌栓:
可见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可出现癌栓,以门静脉癌栓多见。
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满布不均质的低到中高或高回声实质性回声。
局部管径增宽,管壁连续回声破坏,不完整。
癌栓内常可见异常明亮的血流信号,可获得高速动脉型高阻血流频谱。
门静脉血流受阻或出现逆向血流信号。
(3)多血管型肝癌:
一般指癌结节周边呈环绕型血流,内部出现短线状、树枝状血流信号,常可见血流信号由癌结节周边向内伸入。
在癌结节周边和内部一般可获得动脉型高速高阻血流频谱,最大血流速度多大于60cm/s,本院所见二例巨块型肝癌周边最大血流速度高达210cm/s。
阻力指数一般超过0.5~0.6,可大于0.70,甚至更高。
(4)少血管型肝癌:
频谱见结节周边血流信号,在其周边也可获得动脉型高阻血流频谱。
小肝癌内部可检出动脉型血流频谱,血流速度虽较前稍低,但阻力指数仍较高。
于癌结节内及周边可检出静脉型血流频谱。
间接征象:
(1)肝脏大小、形态癌结节较小时,肝大小形态可无异常。
较大的癌结节,使肝形态失常,局部肿大,弥漫型肝癌的肝脏肿大可呈非均匀性,肝表面不平整。
并存肝硬化肝表面凹凸不平。
(2)肝癌周围组织继发征象:
①肝内血管受压、中断、狭窄或推挤移位。
②胆道系受压:
癌结节对肝内胆管的挤压使局部狭窄,闭塞,常可见受压处以上的肝内胆管扩张。
③肝内邻近组织脏器受压,邻近膈面的癌肿使横膈抬高。
肝右后叶下段癌肿使右肾向后下方移位多等。
④肝外转移:
肝门部淋巴结和上腹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表现为肿大的仅圆形低回声结节,可融合呈团块状,还可有腹水、胸水等其他肝外转移征象。
(3)肝固有动脉:
肝左动脉(左叶肝癌)和/或肝右动脉(右叶肝癌)内径增宽,血流信号显示明亮,血流速度增快。
门静脉内径可增粗,而血流速度减慢。
六、肝囊肿
(1)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一个或数个,囊壁薄,边缘整齐、光滑,前壁、后壁弧形,侧壁回声失落,明显侧壁声影,内呈无回声区,后壁及其后方回声多明显增高。
位于肝表面囊肿,当用探头适度加压失可见压缩性。
随访检查,无快速增大。
(2)囊肿内无血流信号显示,于囊壁有时见短线状的血流信号。
较大的囊肿有时可见周边肝内正常动、静脉血流信号受囊肿挤压而移位。
肝脏大小、形态一般无改变。
较大的囊肿局部肝脏可增大,邻近囊肿的肝内管道可被压挤、移位等改变。
七、脂肪肝
(1)弥漫性脂肪肝:
肝实质回声增强,前半部回声增高而密,由浅至深光点渐弱而少。
轻度:
肝前半部回声稍增高,后半部回声稍减弱,出肝面光带尚清,可显示。
中度:
前半部回声增高,后半部回声减低,出肝面光带提高深部增益可显示。
重度:
前半部回声明显增高,后半部回声消失,出肝面光带不显示。
多数肝脏可增大,边缘可变钝,包膜平整。
肝内管道分布走行显示不清晰。
肝静脉变细,肝内彩色血流信号较正常稀疏,更不易显示。
(2)局限性脂肪肝:
呈脂肪变的肝实质分布按某一肝叶或某一肝段回声明显增高,组织分界清楚,常以肝静脉为界。
其内的血流走行、分布仍正常,一般血流信号较正常肝组织不易显示。
(3)非均匀性脂肪肝:
肝内出现一处或多处局限型低回声,呈近圆形或多边形。
边界清楚,周边无包膜,无暗晕,内回声多较均匀。
多位于肝右前叶近胆囊和左内叶深部,胆囊窝附近。
定期超声随访上述回声一般无明显变化。
肝内局限性低回声在内部一般无血流信号显示,部分可见正常门静脉、肝静脉分支血流信号在其周边显示。
第二节胆道一、正常胆道声像图1、胆囊,纵切面呈梨形,颈部可呈分隔状,壁薄呈强回声,囊腔为无回声暗区,后壁回声增强,侧壁有边缘折射声影。
2、肝外胆管,声像图上肝外胆管大致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紧贴于门静脉腹侧与之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前方为胃、十二指肠,胆管下段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下段胆管由于肠道气体的干扰,不易清晰显示。
正常人肝外胆管上段内4~6mm,下段内径不超过8mm。
胆囊切除后、曾患胆道梗阻或年龄较大时,肝外胆管可增粗。
3、肝内胆管,左右肝管在门脉左右支的前方,内径在2mm以下,正常肝内胆管三级以上分支超声难以清晰显示。
二、胆囊结石典型结石:
直接征象
(1)胆囊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或强回声带,边界清楚、光亮,并能在多个断面中得到证实。
(2)在结石的后方出现一条基本与结石断面相同大小的无多层反射的所谓干净的无回声带,即声影。
(3)胆囊内的强回声团可随体位的改变向重力方向在胆囊内而移动,但在颈部嵌顿的结石除外。
具备以上三点,则可成为诊断胆囊结石的可靠依据。
间接征象:
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时,胆囊可增大。
非典型结石
(1)胆囊内充满结石:
胆囊内全被结石占据,在胆囊窝内见一半月形或弧形的强光带,后场有较宽的干净声影。
另外,有一特征性的图像即增厚的胆囊壁的弱回声带包绕结石的强回声,其后方伴有声影,称之为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WES征)。
(2)胆囊颈部结石:
在颈部可发现强回声,有声影,但不易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有胆汁衬托时较为典型,不难发现。
横断面时,结石被胆囊颈包绕声像成靶环征。
结石嵌顿时,胆囊肿大。
(3)泥沙样结石:
在胆囊后壁可见强回声带,与胆汁的无回声区分界明显,后伴声影。
若较少的结石,后方声影不明显,但能随体位改变在胆囊内随重力方向而移动。
(4)胆囊壁内的结石:
此系慢性胆囊炎致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较小结石嵌顿于内,声像仅显示增厚的胆囊壁上一强光点,一般无声影,体位改变而强光点也不移动,易漏诊,须仔细辨认。
但有的可出现间隔相等、逐渐衰减的多次反射回声称之为彗星尾征,较易诊断。
三、急性胆囊炎
(1)单纯性胆囊炎:
早期除胆囊稍增大,囊壁略增厚外,无明显诊断特征。
(2)化脓性胆囊炎图像显示胆囊肿大、囊壁毛糙、回声增强、增厚、形成双边影,此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特征性图像表现。
重症化脓性胆囊炎囊壁可出现多层弱回声带,囊内可见细小或粗大的光点回声漂浮,无声影。
但在炎症初期或恢复期囊内可出现沉积性的回声团或回声带,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但无声影。
囊内伴有结石时,多嵌顿于胆囊颈管处,并见声影。
(3)坏疽性胆囊炎图像显示胆囊极度肿大、除有化脓性胆囊炎的声像显示外,囊内还可出现气性强回声影,若发生穿孔时,可显示胆囊壁局部缺损及周围局限性积液。
急性胆囊炎时,将探头轻压胆囊体表触痛加重,超声莫菲氏征阳性。
但在探测时,手法要轻柔,探头切勿过度加压,特别是对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时。
四、胆囊癌胆囊癌的超声表现可分为五型:
1、直接征象:
(1)小结节型:
为早期表现,病灶多在1~2.5cm左右,肿块呈乳头状自囊壁突向内,中等回声,基底较宽,表面不光整。
好发于胆囊颈部。
(2)蕈伞型:
呈蕈伞状肿块突入胆囊内,基底宽而边缘不整齐,呈弱回声或中等回声,常见多发,融合成片。
单发的则与乳头状声像图相似。
在肿块周边常见胆泥形成的点状回声。
(3)厚壁型:
囊壁呈现不均匀增厚,可以是局限型和弥漫型,回声不均匀,内壁不光整。
早期不易与慢性胆囊炎区别。
(4)混合型:
即上面的2、3型在胆囊里的共同表现,较多见。
(5)实块型:
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实性肿块充满胆囊内,使胆囊肿大,囊液腔消失,若混有结石时,其内可见强光团并伴有声影。
2、间接征象:
(1)除直接浸润肝实质外,晚期可在肝内发现一个或多个转移灶。
(2)肝门胆总管受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
(3)淋巴转移:
表现为胆囊颈、肝门、胰头周围多发实性低回声结节影。
五、胆管癌1、直接征象:
(1)在扩张的胆管远端显示出软组织肿块,多见于乳头状和结节型胆管癌,肿块一般不大,边缘不清,光点回声不均匀,与胆管壁分界不清,胆管壁也残缺不全。
(2)在扩张的胆管远端突然截断或是细窄闭塞,多见于浸润型胆管癌,远端胆管细窄闭塞处成锥形狭窄,又称鼠尾状改变,阻塞处的周围区域出现较强回声的实性光斑区,边缘不清。
2、间接征象:
病灶以上整个胆道系统明显扩张。
肝脏弥漫性肿大。
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有转移灶。
第三节胰腺一、正常胰腺声像图1、正常胰腺呈蝌蚪形、哑铃形及腊肠形三种形态。
分为头、颈、体及尾四部分。
2、正常胰腺的边界整齐、光滑。
胰头稍膨大呈椭圆形。
向左后突出部呈锄头形称钩突,是胰头的一部分。
沿胰头斜向前方偏左,突然变窄,称胰颈部。
向左延伸绕过第1~2腰椎,在腹主动脉的前方称胰体。
继续向左延伸,胰腺逐渐变细,直至脾门称胰尾。
3、胰腺内部呈均匀细点状,其回声强度介于肝脏与肾窦之间,肥胖及老年人由于脂肪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的影响,而回声增高。
4、正常值:
张缙熙教授综合国内外的胰腺测量值,提出一种比较实用的成人正常值。
即:
正常胰头2.0cm,可疑增大2.1~2.5cm,增大2.6cm;正常胰体、尾1.5cm,可疑增大1.6~2.0cm,增大2.1cm。
二、急性胰腺炎
(1)胰腺肿大、轮廓不清,其肿大形式有两种:
①全胰腺弥漫性、均匀性肿大。
②局限性增大,呈肿块样肿大。
(2)胰腺内部呈无回声暗区或弱回声。
(3)胰腺周围弱回声区:
多在发病早期出现,为胰腺周围渗出和水肿样变化。
(4)胆系异常:
胆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占60%。
(5)腹水、胸水:
急性胰腺炎可伴发腹水和胸水。
(6)胰腺显著增大:
可压迫肠系膜上静脉和下腔静脉。
(7)胰腺区呈气体全反射。
有学者认为,胰腺区的气体反射增多,恰好说明是急性炎症的一种表现。
三、慢性胰腺炎胰腺轻度肿大或局限性肿大,整个胰腺肿大不如急性炎症明显或严重。
胰腺轮廓不清,边界常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
胰腺内部回声多数增强,分布不均,呈条状或带状。
常合并假性囊肿、胰管扩张、胰管内结石等。
四、胰腺癌1、直接征象:
(1)胰腺形态异常:
胰腺多呈局限性肿大,也有呈弥漫性肿大而失去正常形态者。
(2)轮廓和边缘:
胰腺肿块边界及轮廓不整齐或不清晰,癌瘤向组织周围呈蟹足样浸润。
(3)内部回声:
胰腺癌以低回声型多见。
癌肿内部回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
小胰腺癌以低回声型多见,而较大的胰腺癌肿块则有多种回声表现:
其内出现不均匀的斑点状高/强回声。
或表现为实质性合并液性的病灶以及边界不规则的较大的无回声区。
(4)后方回声:
多数有衰减现象。
黏液腺癌后方显示回声增高。
小胰腺癌后方回声无衰减。
2、间接征象:
(1)胆道扩张:
由于胆道梗阻后的胆管扩张早于临床黄疸的出现,因此,超声发现临床黄疸前胆道扩张,有助于胰头癌的早期诊断。
(2)主胰管扩张:
胰腺癌压迫阻塞主胰管,引起主胰管均匀性或串珠状扩张、纡曲。
(3)胰腺周围脏器、血管挤压征:
晚期肿块较大时,周围脏器可受推挤移位。
(4)血管走行异常,血流紊乱,瘤体周围可见彩色绕行血流。
(5)转移征象:
胰腺癌的晚期,常有肝转移、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腹水。
第四节脾脏一、正常脾脏声像图1、于左侧9~11肋水平斜断面显示脾脏呈半月形,内回声均匀,有光滑包膜,外侧缘呈弧形,内侧缘可见内陷的脾门,脾动脉及脾静脉为管状无回声。
2、可显示脾门区丰富的红色及蓝色的脾动、静脉血流信号并可测得流速。
脾内动、静脉分支均可呈现依不同声束方向的红色或蓝色血流信号。
3、超声正常值成人脾长度(上下径)10~12cm,脾厚度(前后径)3~4cm,脾宽度(左右径)6~8cm,脾静脉内径0.5~0.8cm,脾静脉血流速度约9~30cm/s,脾动脉内径0.4~0.5cm,脾动脉血流速度70~110cm/s,RI:
0.5~0.7。
二、脾血管瘤在脾内出现一个或数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实质回声,边界清晰、规整,周围一般无声晕、包膜。
内部可为高回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分布均匀或呈蜂窝状。
多数未能显示瘤体内的彩色血流,个别在瘤体周边可见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一般为静脉血流频谱。
三、脾恶性淋巴瘤当脾内出现局限性病灶时,可见单个或多个低或弱回声的圆形实质性肿块,多见多个,边界清,但无明显肿瘤包膜,有的后方呈增强效应。
随着肿瘤增大,低回声团块可融合或呈分叶状。
可显示瘤体及周边彩色血流,并可探及高速动脉血流。
弥漫性脾肿大,脾实质回声强度低于正常脾。
四、脾脓肿脾实质内出现境界清楚的无回声区,壁较厚,内缘不整齐,其内有散在光点、片状的高回声反射,后方回声增强。
脓肿形成期在超声引导下病变区穿刺抽出脓液。
在脓肿形成前期病变区可探及彩色血流信号。
脓肿成熟时,内部液化区未探及彩色血流信号,而在脓肿壁上可出现线状彩色血流。
脾脏增大,脾内回声增高、增密。
在病变初期到脓肿形成期探查时,病变区局部皮肤可有压痛。
五、脾梗死依脾动脉阻塞分支的分布区,脾内出现一个或多个楔形或不规则低回声区,内见高回声光点。
病灶边界清,内部回声随坏死程度不同可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分布均匀或呈蜂窝状结构,并可有钙化等改变。
病灶内部无任何彩色血流,偶可见脾血管在近病灶处中断或绕行。
脾脏可增大,亦可有变形。
六、脾囊肿脾囊肿分为真性囊肿、假性囊肿和包虫囊肿。
真性囊肿比较少见,其囊内壁衬有分泌细胞,可与多囊肝、多囊肾伴发,一般无症状。
假性囊肿可继发于损伤后血肿、炎症性积液与脾梗死所致的局部液化性病变,其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
包虫囊肿由棘球蚴虫引起,囊壁由纤维组织和薄胚膜构成,可有钙化,囊内常有子囊,多与肝及其它器官的包虫囊肿并存。
较大的囊肿可引起脾的增大。
位于边缘的囊肿可使局部外隆。
脾实质内可见一个或多个囊肿,其后方回声增强。
真性囊肿壁薄而光滑、规则,囊内常为无回声。
假性囊肿,囊壁往往毛糙,不甚规则,囊内可见弥漫性分布的点状或斑片状回声。
包虫囊肿的囊壁较厚,常可见斑点状钙化,囊内常有子囊形成的分隔样回声。
囊肿周围脾实质一般回声均匀,较大的囊肿可将脾实质回声挤压成不规则形,位于囊肿周围。
囊肿内无血流信号。
五、小结与体会1、重点内容还需进一步强调,并举实例阐明,以加深学生印象。
超声医学的主要特点是实时、动态,因此在声像图方面与其它影像学有许多的不同,掌握这些特点是本章的重点。
2、掌握特点,抓住重点,了解难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3、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了解:
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的超声检查技术。
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的正常声像图表现及正常值。
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囊肿、肝硬化、脂肪肝的声像图表现。
胆石症与胆囊炎、胆囊癌、胆管癌的声像图表现。
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声像图表现。
脾肿瘤、脾脓肿、脾囊肿、脾梗死的声像图表现;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体会:
上理论课时,同学们认真听讲,提问时积极发言。
六、作业1、肝、胆、胰、脾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