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2370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docx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docx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

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故事

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

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

“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

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

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

“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

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

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

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

“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行如又说:

“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

“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

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

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积极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

他怕影响老师讲课和其它同学学习,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

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陶行知有两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另一句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确实做了一件“大事”。

而他自己,却“不带半根草去”。

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华大地。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

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

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

“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

”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

“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

”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

“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

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

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

”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

陶行知亲切地说:

“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

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

我第一个向你学。

”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

有个小朋友嘟囔着:

“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

”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

这时,陶行知笑着说:

“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你们看写得如何?

”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

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

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

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

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

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

”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

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

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

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

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

“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

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

”姚文采没说话。

蛇花子开始为晓庄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

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们说:

“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

”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

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

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

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蔡元培的故事

曾经有一位北大学生对成功充满着渴望和憧憬,可他在生活中却屡屡碰壁,鲜有所获。

沮丧的他便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指点。

蔡元培在百忙中回了信,并约了一个时间让那位学生到办公室面谈。

学生激动地来到校长的办公室。

没等他开口,蔡元培先生就笑着招呼道:

“来,快坐下,我给你泡杯茶。

”说完便起身,从抽屉中拿出茶叶,放进杯子里,倒上开水,递到学生面前的桌子上。

“这可是极品的绿茶哟,是朋友特地从南京给我带过来的,你也尝尝。

”蔡元培先生和蔼地说道。

受宠若惊的学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几片茶叶稀疏地漂浮在水面上,水也是惨白惨白的,没有一点绿色,喝到口中也像白开水似的,没有一点茶的味道。

学生的眉头不禁一皱。

蔡元培好像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表情,依旧东拉西扯地谈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似乎完全忘记了学生来的目的。

学生极不自然地听了很久,好不容易等到蔡元培稍稍停顿一下,忙找了个理由告辞。

蔡元培眯着眼若有所思地微笑道:

“急什么,把茶喝了再走,这可是一杯极品的绿茶。

千万别浪费了。

学生无奈地又端起了茶杯,礼节性地喝了一口。

可就在这时,一股清香浓郁的味道沁入心脾!

学生愣住了,诧异地打量着茶杯:

茶叶已经沉浸入杯底,杯中的水已是一片碧绿,像翡翠般灿烂夺目。

不仅如此,整个办公室里可以闻到一种清新的香气!

蔡元培似笑非笑地望着他,满含深意地问道:

“你明白了吗?

"

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喊道:

“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想追求成功就要像就要像这绿茶一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凡事都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沉浸下去。

"

生活就是一杯绿茶,只有静下心来沉浸进去的人,才能领略到成功和幸福的甘醇!

苏格拉底的故事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

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

“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

“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

“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

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

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

“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

助手非常惭愧:

“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

“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

“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

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

  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

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

“对不起!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

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

“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

“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

  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

“当我军被

  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

  去。

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

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

“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

“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

  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

“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

“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

那就是说,

  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

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

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

“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

“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

  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教择偶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苏格拉底

  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

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

  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

当他快到终

  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

  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苏格拉底的幽默

  幽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它表现为机智地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

幽默来源于对世间事物的洞察,含笑去面对人生中的矛盾或冲突,它常是人们处于困境时实现自我解脱的一种方法。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人们的思想变化有着透彻的洞察和了解,他是古今中外能使别人心服口服的第一个人。

苏格拉底对别人的错误从不采取指责的态度,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即幽默感。

    据记载,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性情非常急躁的人,往往当众给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以难堪。

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同几位学生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时,他的妻子不知何故,忽然叫骂起来,震撼了整个课堂。

续而,他的妻子又提起一桶凉水冲着苏格拉底泼了出去,致使苏格拉底全身湿透。

当学生们感到十分尴尬而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见苏格拉底诙谐地笑了起来,并且幽默地说:

“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要跟着下雨的”。

这一忍让的幽默虽话语不多,仅仅是一句话而已,却使妻子的怒气出现了“阴转多云”到“多云转晴”的良性变化。

大家听了都欣然大笑起来,更敬佩这位智者明哲的高招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坦荡胸怀。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不难看出智才明哲的高超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幽默是智慧的闪光,幽默不是庸俗的、轻浮的笑语,或是油嘴滑舌的表现,而是洞察世界,入木三分,又言简意赅,含蓄诙谐,寓意微妙深邃,给人以启迪和韵味。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给人以最强烈的印象是他的乐观自信,它可以使人遇难而乐观进取。

这种人不论是与人交往,还是沙龙聚会,总是不紧不忙地侃侃而谈,而且逻辑缜密,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内心感情,轻松自如地表现出这种内心情感。

这种乐观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完美的内心世界。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观察到他那机敏的应变能力。

机敏是一种优秀的素质,他能使人反应灵敏,巧解人意,并能以惊人的自制能力防止在对方刺激下诱发出不良情绪,使双方的对抗情绪得以缓解,消除困境。

机敏的人是最容易受到众人好评的。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那心胸开阔、襟怀坦荡的性格。

能成大气候的人,不会为那些鸡毛蒜皮的细微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动肝火,凡事都抱达观随和的态度,做到谈笑自若。

苏霍姆林斯基担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担任校长之后,曾多次提出:

“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号,然而人们却很少知道,触发他产生这一思想的契机,却是在一次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讲课的课堂上。

一天上午,苏霍姆林斯基同往常一样,去听一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课。

课堂上的最初几分钟,学生们正紧张地思索着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

这位青年教师开始叫学生回答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真地记录下了学生的回答,可是学生们的回答,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

他发现学生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很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不起来。

学生们仅仅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让人听到的仅仅是一些被学生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

它们的意思是什么,似乎学生并没有搞清楚,苏霍姆林斯基想:

“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总是那样贫乏、苍白无力、毫无表情呢?

为什么在这些回答里常常缺乏儿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

”这时课正在进行中,只听见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要复习,词意、句式一定要记住,下节课提问……”听到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皱起了眉头,思维再也集中不到听讲上了。

他想到,难道教学摆在学生面前的唯一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和再现?

看来自己工作还存在缺陷,自己在实践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还没有及时推广到广大教师中间。

这时一年级学生娜塔莎的一篇作文,在他头脑中再次清晰地映现出来:

“这是夏天的事儿,刮了一阵大风,大风把一粒长着毛茸茸翅膀的种子带到了草原上,种子落到了草原上的青草丛里,青草惊奇地问:

‘这是谁呀’,种子说:

‘这是带翅膀的花儿。

我准备在这儿,在草丛里生长。

’青草高兴地欢迎新来的邻居。

冬去春来,草儿发青了。

在种子原来落下的地方,露出了一根粗壮的茎,在它的顶上,开出一朵朵黄色的花儿,它是那么鲜艳,就象一个小小的‘太阳’。

‘啊!

这原来是蒲公英呀!

’青草说。

”这是带学生观察了花的形状,颜色,这种花与那种花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把闪烁的阳光、白色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悠闲的小蝴蝶等这些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起来看,然后让学生充分想象,自编出各种有关花的故事。

学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说明词已进入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虽然表达还带有给他们所讲的童话故事的影响,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语言。

会思考已成为这类孩子的显著特点。

对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生,总听到一些教师议论是“愚笨”、学习不努力,现在看来,不能不说教师惯用的传统教学思想造成了孩子智能的局限,从而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观察、思考、推论,只好依靠死记硬背。

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需要加以科学的改进,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儿童的创造。

看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当!

当!

当!

……”下课的铃声打断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考,可是现在他已想好了下次校务会议上的一个议题,这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

”他将要向全校师生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这个口号

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

“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孔子说:

“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

“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孔子却答道:

“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

“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

“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

”孔子说:

“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

”这就是冉有的情形。

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

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

“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

”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

孔子却申斥道:

“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这就是子路的脾气。

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

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

“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

”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

”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

“你只是个器具啊!

”子贡问道:

“什么器具呢?

”孔子说:

“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

”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

他说:

“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

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

子贡有一次问道:

“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

“这不够。

”子贡又问:

“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

”孔子说:

“也不够。

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

他曾说:

“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

”又说:

“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

”还说:

“我知道什么?

我什么也不知道。

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

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

“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

”子路又问:

“该怎样对待鬼神?

”孔子说:

“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

”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

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

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

子贡曾说:

“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

”孔子便说:

“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公元前320多上前的雅典城郊外,常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讨论着。

  “老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老人捋了捋胡须,缓缓地说到:

“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

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三段论’吗”……

  雅典人都知道,那是亚里士多德正在给他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上课呢。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医生。

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

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

可是,柏拉图又说:

“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

”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思想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

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在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和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

他不同意柏拉图把真实存在看成是“人的理念”的唯心观点。

他提出这样的问题:

树就是树,由种子长成,结出果实。

离开实实在在的树,仅仅是头脑中的树的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

后来,亚里士多德终于抛弃了柏拉图的许多唯心论观点。

他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的,不是靠什么观念产生的。

是先有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状的东西,然后在人们头脑中才有三角形的观念。

代数和几何的定律是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

他还认为,生命和世界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空间和物质。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辩证法观点。

但是,亚里士多德碰到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还是要把老师的一些唯心论的观点搬出来帮忙,常常弄得自相矛盾,在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两种观点中摇来摆去。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

从公元前343年起,他给当时的马其顿王国王太子亚历山大当老师。

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办学。

  他首先提出了对青年学生必须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划分年级的学制。

他主张,对于7岁到14岁的儿童,国家应该为他们办小学,让他们学习体操、语文、算术、图画和唱歌。

对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国家应该为他们办中学,教他们历史、数学和哲学。

体育是为培养强健的体魄,德育是为了培养自尊心和勇敢豪放的性格。

他还主张,在青年们中学毕业之后,还要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继续培养。

因此,他创办了吕克昂学园。

这个学校是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

  亚历山大国王十分支持亚里士多德办学,据说先后提供了800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60磅)的经费。

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建立了欧洲第一个图书馆,里面了珍藏了许多自然科学和法律方面的书籍。

  亚历山大还通令全国,凡是猎手和渔夫抓到稀奇古怪的动物,都要送到亚里士多德那里。

学园里开展生物学的研究,时常解剖各种动物。

经过无数次的解剖,师生们发现一条规律:

动物进化愈是高级,它的生理机构也就愈是复杂。

  亚里士多德的学问非常渊博。

教课之余,他还写了大量的著作:

《工具篇》、《逻辑学》、《物理学》、《政治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诗学》,等等,涉及到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生理学、美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的方面,并且都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认识是有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从基本知识出发加以分析推论或归纳,从而形成一个体系。

他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

他的逻辑学,在两千年前的欧洲思想界就已形成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