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2313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终稿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

1.1.2项目组织单位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1.3项目拟建地点

项目拟建地点*****经济技术****,*****经济技术****创办于2002年2月,2003年经**********人民政府批准为*****级经济技术****。

****位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市东南部,距市区2公里,地处东北经济圈。

总体规划21平方公里,一期建设4.2平方公里。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实现道路、给水、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等“七通一平”。

1.1.5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设计院,工程咨询资格等级:

甲级,证书编号:

*****;勘察设计证书等级:

甲级。

1.2研究工作的依据、原则与范围

1.2.1研究工作的依据

a.**********市发展环保节能能源、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

b.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技术规范和规定;

c.地方经济状况、资源利用规划、产品市场调查;

d.国内外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相关技术文件;

e.《轻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深度的规定》;

f.《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2.2研究工作的原则

a、严格按照编制合同规定的建设规模、内容进行编制、遵守基本建设程序。

b、采用先进、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降低能耗指标,提高产品生产质量。

c、利用现有场地合理进行总图布置,尽量节约土地资源。

d、坚持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及卫生、消防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使用的原则,完善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消防的设计。

e、严格执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本项目执行的主要规范有:

①《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

②《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③《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④《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⑤《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

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2.3研究工作的范围

a.对项目投资的背景和必要性进行论述;

b.对产品品种、质量、生产规模及市场销售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

c.对工艺生产方案的先进性、合理性、可靠性提出论证意见;

d.对拟建厂址、原材料供应及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和论证;

e.对项目的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节能和消防进行评述;

f.对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提出建议;

g.初步确定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

h.对项目投资进行估算;

i.对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预测。

1.3研究工作概况

项目制作单位,对该项目的投资背景、建厂条件、生产技术、原材料供应等事宜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收集相关资料,听取了项目有关技术人员的项目实施设想,并结合多年的项目规划经验和技术积累,与有关人员对项目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设备选择、公用工程设施的配套方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经过紧张的工作和双方密切的配合,最终达成共识,较为理想地完成了本次研究工作。

1.4研究结论

1、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以提高*****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缓解*****运输业汽油和柴油的供应压力,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项目采用成熟可靠的生产工艺,符合环保、消防要求,可满足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的安全要求。

3、现有建设地点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原料供应有来源,水、电供应有保证。

4、财务评价表明,项目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为51000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为2055.66万元,年利润总额为2392.06万元,项目的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分别为40.88%和78.37%,静态投资回收期为4.15年(税前,含建设期),只要生产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46.47%,项目就可保本,可见项目经济效益较好,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建议本项目尽快评估实施。

附: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建设规模

1

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

(相当于90#、93#、97#汽油

t/a

50000

2

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

t/a

50000

主要原材料及动力消耗

(一)

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

主要原材料及动力消耗

1

原料汽油

t/a

30000

2

乙醇(甲醇)

t/a

12500

3

石脑油

M3/a

5000

4

添加剂

M3/a

2500

5

万kW.h

30

(二)

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

主要原材料及动力消耗

1

原料柴油

t/a

32500

2

乳化剂

t/a

7500

3

t/a

10000

4

微量剂

万kW.h

少量

5

万kW.h

80

运输量

万t/a

19

1

运入

万t/a

9

2

运出

万t/a

10

占地面积

16022.7

项目总投资

万元

5293.78

含流动资金

单位成本

1

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

元/t

4281.557

2

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

元/t

4237.225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年利润总额

万元

2392.06

财务评价指标

1

财务内部收益率

(1)

所得税前

%

50.23%

(2)

所得税后

%

35.53%

2

全部资金投资回收期

(1)

所得税前

4.15

(2)

所得税后

4.96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建设必要

2.1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招商

2.2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2.2.1项目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石油消耗总量也迅速扩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石油的生产和供应增速却相对缓慢,致使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日渐增大且已形成定势。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石油挣进口872万吨。

到2002年,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是8975万吨和165亿美元。

进口石油约占中国石油消费总量的1/3。

从2004年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美国能源部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的大部分石油消费将由交通运输业的需求带动,在所增加的石油需求中,2/3的石油消费将来自交通运输业,中国交通业消耗的石油将从1999年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1/3增加到2020年的55%,(注:

EAI,InternationalEnergyOutlook2001:

World0ilMarket,29.)。

中国能源研究所、国际能源机构(IEA)、美国能源部(EAI)和欧佩克(OPEC)预测表明(注:

吴磊著:

《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将会分别位于1.56~1.87亿吨和1.35~2.20亿吨区间;而同时中国石油需求量将会分别达到3.35~3.68亿吨和4.30~5.50亿吨区间,供求缺口在不断扩大。

中国未来石油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

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进入“十一五”以来,“缺油”已成为我国经济平稳高速持续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石油问题的症结并非完全在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大小,多元化的石油来源可以有效地化解石油对外依赖程度增加所产生的潜在石油安全危机。

交通运输业是石油消费的主要行业,汽车尾气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根源。

汽车尾气的排放严重的污染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有害物质占大气污染总量的40%以上。

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面对石油资源的日益紧张和汽车尾气污染,开发研制新型环保能源己成为当前各国能源政策的重点。

世界各国都在制定新的能源战略和政策,积极发展新型环保能源来节约和替代石油资源。

我国务院也在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要通知中,把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一项列为工作首位。

以上现象和举措均体现出开发替代能源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在“十五”期间,为应对工业用油短缺的局面,己启动“煤代油”计划;为应对交通运输业汽油短缺的局面,国家已在河南省、安徽省、吉林省和*****省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

而燃料乙醇作为可再生资源,可有力缓解石油资源短缺,改善大气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车用乙醇汽油的试点及推广工作于2001年开始试点,现已扩大到九省范围。

而为了应对柴油紧缺的局面,各经济强国也早就开始研究并生产出乳化柴油:

早在191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Hopkinsm就提出在发动机中掺水燃烧的思路。

1928年,前苏联的T·M·格利格兰首先提出并实现了在锅炉燃料中掺入20%的水。

1962年,HBaHOBB·M第一次发现乳化油燃料存在微爆现象。

这为乳化燃料和含水燃料能够节约燃料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

60年代初期,美国成功地研究和试用了柴油掺水燃烧,并把乳化油用于各种工业炉和火车、轮船、卡车以及重型运输式动力机械中。

之后,日本、法国等都成功地将各种乳化燃料应用于各种窑炉中,效果良好。

1973年的石油危机后,油价猛涨,各种工业品成本大幅度提高。

同时欧佩克组织开始严格控制石油的开采和销售。

一些耗油大国除了采取能源多元化等措施外,更积极组织研究和推广包括乳化燃料在内的各种节能技术,从而推动了乳化燃料技术的迅速发展。

到目前,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已开始推广和使用乳化燃料,其目的之一是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目的之二是重视环境保护,减少废气排放。

我国“六五”期间也把柴油乳化技术作为节能项目进行研究开发。

到目前,我国已有近百个组织和个体在从事柴油乳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但都没能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大多数都处在研制和中试阶段,本项目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已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对能源、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三者的关系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要促进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快环保型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推广并充分利用可以替代汽油和柴油的环保节能环保节能燃料,不但能减轻石油进口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汽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研制成功是我国新能源开发方面一次技术上的突破,必将为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的主要原料为甲醇、乙醇、汽油组分油。

其中汽抽组分油是石油加工成汽油的副产品,甲醇的来源主要是煤,同时也是我国“煤代油”计划中的重要产品。

在整个“十五”期间,我国甲醇的产能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已远远超出其作为化工原材料的需求量,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的生产丰富了甲醇的下游产业链;乙醇是****盛产的可再生能源。

这些原材料可加入汽油组分油中经加工可转化为相当于90#~97#国标汽油的汽车用环保节能燃料。

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为菜籽油、棉籽油等,属于可再生资源。

这些植物油加上独特的乳化剂经加工可转化为相当0#~-35#柴油的燃料,成为柴油的新型替代燃料并可以广泛使用。

上述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和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不仅极大地提高石油综合利用效果节约石油资源,而且丰富和扩大了车用燃油资源,有效地降低污染改善环境,其战略意义巨大,社会效益显著。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新能源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和发展成熟的工艺技术,在*****市经济技术****进行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和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的生产,有利于综合利用*****的资源,缓解*****交通运输业用油紧张的局面。

建设车用环保节能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符合省、地、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并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带动本地区的环保节能能源产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必要的。

 

第三章市场需求预测与建设规模

3.1产品简介

3.1.1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简介

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是以汽油组份油和甲醇、乙醇或双醇混合物作为主要原料,以独有添加剂为溶合剂,同时添加独创的热值增补剂、助燃剂、改良的防腐抑制剂等十几种添加剂混配成的理化指标适于发动机燃烧需要的国标汽袖替代燃料。

该燃料具有燃烧充分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的特点,而且其排放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要低于相当标号的国标汽油。

该燃料组分中,甲醇、乙醇或双醇混合物的添加量可达到在15~40%。

甲醇、乙醇或双醇混合物的添加量高于目前推广的乙醇汽油中的醇含量。

3.1.2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简介

采用全自动燃油乳化机生产出的0.05um以下的100%油包水透明相态的稳定复合柴油具有长期不破乳,动力性能好,易打火,起动快,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大输出扭矩与柴油基本等效,具有对发动机和油炉无腐蚀,不增加磨损,烟尘排放少,节油率高等优点。

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主要创新突破点是:

①加水量10~15%后的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与国标柴油互溶,

并且在使用过程相对拒水,也就是说乳化柴油加水的外力只要小于乳化过程外力,再加水是加不进去的。

②产品的稳定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并且颜色不变黑。

③产品的动力指标与相当标号国际柴油基本相当,节油率效果显著。

④降低排放得到的突破—经国家汽车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测试,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的烟尘排放较标准柴油降低了34.2%。

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可以用于高、中低速柴油机,作为车、船用燃料,也可以用于高、中速柴油机的农用机械,更可以用于工业锅炉,炉灶燃料替代轻柴油使用。

3.1.3产品综合优势分析

本项目拟将生产的环保节能燃料,是环保节能环保节能燃料,主要用于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代替汽油和柴油使用。

该燃料研制成功后己经过了几年的使用,效果良好,完全可以满足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使用,项目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上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本项目环保节能燃料具有以下特点:

1、质量达到或优于中国汽油和柴油质量标准,达到国际燃油质量3类标准。

2、使用该环保节能环保节能燃料时,所排放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较使用普通汽柴油时轻。

3、环保节能燃料在使用中,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相当标号的汽油和柴油交叉或混合使用,并且不需对汽车做任何改动,对发动机无不良影响。

在产品销售中,可利用加油站原有的储运和销售设备。

4、醇类环保节能燃料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甲醇、乙醇、汽油组分油等,这些原料的价格相对较低,成本构成合理,其综合成本比相当质量标号汽油价格低400元/吨以上。

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所使用的主要原料菜籽油,棉籽油等,属于可再生资源,而且价格相对较低,其综合成本比柴油价格低400元/吨左右,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综合以上几点,环保节能燃料具有质优、环保、使用和储运方便且价廉等优点。

3.2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我国是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目前探明和预计石油的地质储藏量960亿吨,但可开采量仅为140亿吨,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2005年、2010年、2020年石油的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2.88亿吨、3.69亿吨、5.82亿吨,仅可供我国使用40年左右。

石油的短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据2000年统计,汽油、柴油和燃料油消费的总和占石油消费总量的63.1%;其中汽油、柴油占我国消费总量的45.8%,根据国家有关预测数据显示,2010年、2015年、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将分别达到4300万辆、7400万辆和1亿辆,平均年增长水平可达到10~13%。

柴油的消耗量将逐步递增达到9000万吨、15000万吨和22000万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中国的汽油和柴油使用量在2006年将增长6.2%,至385万桶/日。

由于原油产量增长缓慢,中国原油和成品油的净进口量2006年可能将有所增加。

中国的柴油需求量2006年将较2005年的230万桶/日增长6%。

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吨。

今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6%,这凸显出我国政府难以遏制对能源的庞大需求。

中国海关总署(Genera1AdministrationofCustoms)公布的进口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的石油需求大幅增加。

今年6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接近每天300万桶,约为其原油消费总量的40%。

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预计,中国今年每天平均消耗700万桶原油,比去年增加6.1%。

这样大的需求量对中国车用能源的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为新型环保替代车用能源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3.3竞争态势分析

3.3.1项目定位

本项目的推广主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国有公司。

这两大公司控制了中国陆地上100%的石油资源,90%以上的商品油生产和50%左右的加油站。

本项目尚处于成长阶段,难以对两大公司的垄断地位构成威胁。

3.3.2积极应对国外竞争对手

2006年中国商品油批发市场将向国际全面放开,国际上一些大的石油公司将进入中国市场,并将成为我公司的竞争对手。

这些公司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经营管理经验,将很快在中国石油市场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商品油市场将因这些公司的进入出现更加复杂的形势。

我们的主要对策是尽快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利用民营商品批发零售企业占有50%加油站的优势实行整体联合经营,使民营企业通过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实力来对抗国外石油集团的竞争并保护自己的利益。

鉴于外国石油商进入*****尚需一个过程,大约有2~3年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将积极利用和发挥中国工商联合会石油协会和石油协会组织的作用,联合他们团结各地的石油经销商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形成与中石油、中石化和外国石油集团相对抗的利益共同体。

同时利用企业的盈利资金、吸收民间资金,加快建成环保节能燃料的加油站销售体系。

3.3.3竞争对手的弱点和简要分析

中石油和中石化作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石油公司,代表了中国政府对石油的价格进行调控,所以国家对其价格控制的比较死,不允许其随意变动市场价格,另外这两大公司包袱过重,经营成本较高,很难降低价格进行市场竞争。

外国石油集团尚需一段时间在中国新建销售网络和销售终端,在此基础上使我们面临一个难得的成长和发展契机。

 

3.4产品方案及规模

本项目年生产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5万吨和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5万吨。

3.5产品质量标准

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以柴油国标(GB252—2000)作为对比参照指标。

 

第四章工艺技术方案

4.1产品的技术原理

4.1.1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技术原理

甲醇、乙醇及双醇混合物是有机可燃化合物,可由煤炭气化合成及生物质转化而成,其性质很适于单独作为汽车燃料或按一定比例与汽油掺烧。

甲醇和乙醇含有较高的辛烷值和丰富的氧,有利于使燃料充分燃烧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但存在热值低、腐蚀性强等缺陷。

汽油组份油(本项目称为原料汽油)是指石油生产汽油过程中辛烷值过低的汽油组份,主要有溶剂油、石脑油、叠合油、抽余油、直流油等,这些与汽油性质接近的汽油组份因辛烷值过低等缺陷只能用于其它生产原料。

本产品以添加剂为溶合剂,同时添加独创的热值增补剂、助燃剂、改良的防腐抑制剂等十几添加剂改善燃料的理化指标,使之适于发动机燃烧的需要。

其中甲醇或乙醇的添加量一般在15~40%。

4.1.2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技术原理

对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燃烧的节能降污原理较为成熟的解释是:

充分利用乳化燃料中存在的“微爆”现象和水煤气反应,也就是从燃烧的物理过程和化学作用来解释。

(1)物理过程

乳化油燃烧过程的物理作用即所谓“微爆”现象。

油包水型分子基团,油是连续相,水是分散相,由于油的沸点比水高,受热后水总是先达到沸点而蒸发或沸腾,当油滴中的压力超过油的表面张力及环境压力之和时,水蒸气将冲破油膜的阻力使油滴发生爆炸,形成更细小的油滴,这就是所说的微爆或称二次雾化。

爆炸后的细小油滴与空气更加充分混合,油滴燃烧的更完全,使内燃机或油炉达到节能之效果。

(2)化学作用

即水煤气反应。

在高温条件下,部分水分子与未完全燃烧的炽热的炭粒发生水煤气反应,形成可燃性气体,减少了火焰中的炭粒,提高了油的燃烧程度,改善了燃烧状况,提高了油的燃烧效率。

在缺氧条件下,燃料中由于高温裂解产生的碳粒子,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使碳粒子能充分燃烧,提高了燃烧效率,降低了排烟中的烟尘含量;另一方面,由于乳化水的蒸发作用,均衡了燃烧时的温度场,从而抑制了氮氧化物的形成。

通过上述的微爆及水煤气反应,乳化油燃料可获得减轻大气污染和节约能源的双重效果。

4.2工艺技术的选择

4.2.1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工艺技术

本项目拟采用在常温常压利用均质器调合工艺,该工艺可在室外零下30℃、零上45℃的条件下正常进行生产,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该工艺是独有技术,己具备一次调合1000吨燃料的生产技术。

该工艺生产的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具有适应性强、使用方熟安全可靠、热值高、环保性能好、价格低、原材料耗量少的特点。

燃料经各种技术检测,完全达到或超过汽油标准的使用性能要求。

4.2.2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工艺技术

本项目将采用先进的冷加工工艺,将一定比例的原料柴油(即菜籽油、棉籽油、生物籽油等)、水和极具创新性的乳化剂,在先进的乳化机设备作用下生产出0.05um以下,100%油包水透明油水共聚的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

4.3工艺流程

4.3.1工艺流程示意图

1、添加剂预处理工艺流程简图

2、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调合汽油)工艺流程简图

3、环保微乳化生物柴油工艺流程简图

 

4.3.2工艺流程描述

1、添加剂预处理工艺流程简述

添加剂原料由添加剂原料罐(V01a,b,c)分别经过添加剂调合泵(P0l)按给定配比量和指定流速送进添加剂调合罐(V02),在添加剂调合罐(V02)充分调合混合后,所得添加剂成品进入添加剂成品罐(V03a,b)储存备用,之后由添加剂输送泵(P02,P03)

送往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混配单元使用。

2、汽车用醇类环保节能燃料(调合汽油)工艺流程简述

原材料原料汽油、石脑油、乙醇(甲醇)和添加剂分别由原料汽油罐(V04a,b,c)、石脑油罐(V05a,b)、乙醇(甲醇)罐(V06a,b或V07)和添加剂储罐经过原料汽油泵(P04)、石脑油泵(P05)、乙醇(甲醇)泵(PO6,P07)和添加剂输送泵按给定配比量和指定流速进入高效均质器(R01),上述原材料在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