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1191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docx

《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docx

工作报告之教师自主学习报告

教师自主学习报告

【篇一: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题总结】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总结报告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呢?

笔者以为,要在以下四方面落实:

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参与”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经过了一年多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

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a、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与文本发生意义关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机械性的理解接受。

这种做法,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这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那就是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随着近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

由此,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子来。

主要研究内容:

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

以数学课堂教学为扩散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简析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

自主参与落实得

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素质教育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教师未能从旧观念中摆脱出来

应该承认,当今教坛上,还有不少教师在潜意识中仍存在“教学教学,我教你学”、“传道授业”、“师道尊严”这些狭隘的传统观念。

其主要表现是:

教学目标是片面的——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素质发展的多元建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由媒体到学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还需要由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任务是单一的——单纯传授知识,狭隘地诠释能力,就算是一些被炒得很热的“学习能力”,其本质上也无非是训练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唯手熟尔”;3、老师未摸索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门道、掌握适当的方寸现在,许多教师都希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力求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希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在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有效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收效甚微:

讲少了,既怕被批为放羊式,又怕学生不懂,应付不了考试;讲多了,则被告知“方法陈旧”、“满堂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

可以说,许多老师都无法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尺度,总是感到有心无力、事倍功半。

二、课堂教学的实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大部分教师都知道教学过程不再单纯是关注知识与技能、关注学习成绩;而应关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人的发展。

当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应如何将新课程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动呢?

下面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㈠对“课堂教学的实质”应该有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来恩说: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单纯记忆、复制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集

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

㈠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

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忙个不停,却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师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学啥就学啥”,“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学习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

对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感到无所适从。

实践证明,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学习的伙伴。

1、以目标指导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

搞好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讲新课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任务,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

⑴初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思路;⑵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新课文扫清障碍;⑶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挑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来解决。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抓住了听课的主动权,才能抓住听课重点、难点、疑点,轻松掌握所学的新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落实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㈡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

生本教育观认为:

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都具有个别的、有潜在价值的

思维个性,都存在着经过自主努力达到掌握的学习潜能,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日后走向发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单一的做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1、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已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单指结果。

只有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传统的评价中,往往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对活动过程很少关注。

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实际上是把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等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摈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

这种做法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

2、既关注知识,也重视方法叶圣陶认为:

“教是为了不教”。

达尔文曾经说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德国莱因兰——法尔茨州教育部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因此新课程中提出关注“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单纯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老师要善于结合日常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细水长流地加以评价引导;通过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习以为惯,使之

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3、既关注能力,也重视情感

新课程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评价要向情感目标延伸,即关注学生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中焕发新的生命。

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既关注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

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

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

它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

如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个学生每次朗读后,老师、同学都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老师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该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出评价。

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有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

㈢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内容。

什么是学科教学设计?

周庆元同志认

为:

“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学科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学科教学的整体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而“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则偏重于学科课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策划。

1、吃透教材,找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我们要了解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除此之外,了解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问题情境。

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

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动态生成就成为一句空话。

可以说:

教师课前的准备越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

2、目标制订、练习设计要留有余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处理意外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备课环节,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它要求教师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

【篇二: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_课题研究报告】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正经历着最深刻的变革,为了人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就不教;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能和谐地发展,所培养的人才缺少自主精神、创新精神。

然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已转变或正在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已意识到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

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已不会学习,习惯了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教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教育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另一种表现就是教师对学生关心过度,害怕学生学不好,对学生扶的多,放的少,对学生是“他主”地方太多,“自主”地方太少,不相信学生,教师“一言堂”。

或者是对学生“严格”要求过分,学生的自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观愿望,也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不会学习。

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把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把课堂上少数学生参与转移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学会学习”的转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理论依据

1、现代学习理论认为:

(1)学生的学习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校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才会源源不断。

2、新的课程观要求: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倡导、实施新的学习方式。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确实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

(3)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4)通过该课题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研究的意义:

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

四、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跟踪研究。

2、经验总结法: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总结出先进的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完善、再实践。

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创新。

3、对比实验法:

有明确的实验目的,确立实验参照对象。

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收集有关信息。

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

六、研究步骤

主要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2.3—2012.7)

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表,撰写“课题”方案。

2、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2.9—2014.9)

依据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

(1)学习理论并运用有关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2)分析实验过程情况,完善方案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4.9—2015.3)

(1)进行课题实验的总结、反思

(2)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七、研究过程与收获

(一)从情感意志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1、营造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小学阶段是孩子张扬个性的时期,我们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为学生创设属于自己的空间。

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在班集体中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说与别人不一样的话,不人云亦云,允许学生不举手直接参与讨论发言。

还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说话的空间。

探讨问题时,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师生间、学生间、大组间、小组间的交流、讨论、争论,让学生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问、自由地去说,让各种观点汇合、碰撞。

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必须使学生在平等的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中,去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去无所顾忌地思考探索,去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和见解。

因此,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师生关系的核心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劣之分,要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

那么,我们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放下老师架子做学生的朋友,用亲切的动作、神态、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去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去思维。

这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倡导互助互爱互学的生生关系。

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因素不同,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呈现出较大的差距。

但是,学生又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扣住这一要素,利用好他们之间的差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同伴身上出现错误是很自然的现象,教育他们不仅不能互相轻视、嘲讽、还要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谈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处处感到心理安全与自由,时时体会到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团结合作,主动帮助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能主动与他人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引发内驱力,激发自主学习的信心

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唤起和保护学生的自尊、让他们体会到被信任的感觉,从而产生自豪感、上进心,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成为推动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动力。

因此,实验中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一颗博爱心,面向全体,承认差异;二是要有宽容心,要理性对待那些惹是生非、调皮捣蛋、撒谎成性、好做小动作的学生,要用符合儿童心理的科学方法去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完善自我;三是必须有耐心,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辅导,力争使他们逐步前进,稳步提高。

而且,要从学生自身因素做起,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教育,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指导学生在不同时期制定好自我教育目标和学习目标。

3、锻炼意志力,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

要想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就必须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不但能坚持自学和课前预习,迅速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会有很强的探索精神。

反之,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力弱,学习情绪也低落,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感受不深,进步缓慢,学习效率低下。

为此,在研究中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习惯。

即预习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独立作业习惯、探索研讨习惯、积累资料习惯。

如针对预习和复习,引导学生做到四会:

一是会有计划、有目的的主动学习或预习有关知识;二是会做学习记录、知识理解与否都要有明显的记号;三是会熟练运用工具书,进行相关联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和课外阅读;四是会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开展持久性学习活动。

这几方面配合是否做到位,对学习效果影响非常大。

为此,调动身边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家长共同做好督导工作,定期联系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逐步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形成持久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从方法措施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进行“自主学法”指导

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总结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具体做法是备课中有“学法”设计,上课时有“学法”指导,课后有“学法”总结。

实验中,更要关注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仅靠自己还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实验时,力争做到在建构新知识时,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法;在复习时教给学生归类、整理、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在出现错误时教给学生纠正、反思的方法。

学习指导方法很多,还可以结合班级实际,灵活运用教法传授学法。

学期末评选“自主学习小主人”。

条件是:

爱学、会学、主动学、有创造性、有毅力、学习效果好、团结协作好等。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努力创设适宜而新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是创设专题性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

即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性学习活动,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如“成语趣话”、“错字门诊”、“古诗积累”、“佳作赏析”、“即兴演讲”、“制作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科内容,又充实了学习生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进而产生“不由自主”的自主学习活动,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参与接受信息,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会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运用评价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管理能力

自主学习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教师、学生或同学之间对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有调整和指导作用。

在学习活动中可以采取各种正规或非正规的评价方法。

实验中,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

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能力的增强与提高。

如高年级具体的评价指标:

1、学习目标明确,有强烈的求知欲,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2、有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竞争向前的自信和意志力。

3、有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创新的精神。

4、形成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优良思维品质。

5、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当的调控。

6、能有计划、有目标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

7、能积极地参与实践,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

显然,通过评价策略的科学应用,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和学习能力做出评价,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且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从而修正自己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调节。

另外,还要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天性活泼开朗,顽皮好动,喜爱集体生活,已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

若把这些来自于学生的问题,放回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