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保健方案.docx
《中医特色保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特色保健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特色保健方案
中医特色保健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创建全中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通知精神,加快中医药融入社区,为居民提供更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特制定以下中医特色保健方案:
一、中医保健目的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内涵丰富,能很好的适应社区服务功能,又因简、便、廉、验等中医适宜技术为社区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符合低投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
运用祖国医学理论,拟定适合老年人、妇女、儿童的中医保健方案,指导帮助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将中医内容有机地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中,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拓展中医业务的渠道,开辟弘扬祖国医学,繁荣中医药事业的新途径,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
二、中医保健服务对象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
三、中医保健服务措施
(一)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教育,以中医整体观和中医理论整体系统的认知方式,整体与功能调节的艺术,反映中医健康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效指导社区居民实践预防保健。
(二)情志调摄:
七情是人体对事物的不同反映,强调形神统一和保持“神”的自然稳定调节,移情易性,以情解情,避免七情所伤,防止疾病发生。
(三)开展社区老年人健康检查和健康状况评价,重点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和早报告,积极控制和改变社区不良行为因素和社会方式。
(四)充分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药、针灸、推拿、放血、拔罐、刮痧、沐足、穴位埋线、食疗、药膳、保健运动等自然疗法,激发机体抗病能力。
(五)充分利用社区中医药资源,对社区慢性病人开展康复指导,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供相关的中医药康复知识的咨询和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指导。
(六)根据一年四季老年人、妇女、儿童各自特点,制定相应的中医保健药物和保健品应用指导。
(七)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类型,举办各种培训,提高中医药治疗保健效果。
1、社区保健指导人员培训:
保健内容、健康教育,调整保健方案,提高服务技能,效果评价考核。
2、社区居民培训:
掌握正确的保健方法,接受保健指导训练,提高保健效果。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中医理论,对产褥期和更年期妇女开展保健服务:
产褥期强调适寒温、避外邪、调情志、节饮食、慎起居、适劳逸;更年期加强有关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咨询。
(2)运用中医优势,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失调、肺炎、哮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指导。
四、中医保健服务形式坚持“政府领导,卫生实施”的原则,贯彻落实“网络化、条块结合、就近服务”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保健服务。
(一)街道1、宣传社区中医保健意义、内容、方法,负责动员辖区内人员积极配合保健服务。
2、组织力量对重点人群进行调查登记,征求意见,落实服务需求。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条块结合,就近服务”,根据有需求的各类人员,由服务人员组成团队,就近提供中医保健服务。
2、社区医务人员和服务对象商定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或预约服务。
3、负责对各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保健技能和保健效果。
4、建立服务对象个人健康档案。
五、保健效果干预为及时总结保健服务经验,调整中医药保健指导方案,提高服务效果及服务质量,实施保健效果干预。
(一)定期总结保健服务开展情况。
(二)定期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效果的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加强和服务对象的联系。
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服务方案。
六、各类人员中医药保健指导要点
(一)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指导人到老年,体质的总特点是虚,特别以血虚为主。
血能内养脏腑,外濡皮毛筋骨,从而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一旦血不足,就会在人体各方面表现出来。
常见的症状是: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关节活动不利,四肢麻木,皮肤干燥、瘙痒,精神倦怠,舌质淡,脉细无力。
这种体质多由年老体弱,或老年脾胃功能低下,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内伤过度,阴血暗耗所致。
这种老年人的养生宗旨是补血养血,益气生血。
1、饮食调养:
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等食物。
这些食物都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2、慎防“久视伤血”:
中医认为“目得血而能视”,因此长时间看书、看报、看电视等,不仅会损伤眼睛的视物功能,还会使本来就不足的血更虚。
一般目视一个小时左右,应适当活动一下,使眼部肌肉得到放松,以恢复目之疲劳。
3、不要劳心过度:
人的血液循环与心有关,大脑的血液靠心脏源源不断供给,若思虑过度,就会耗伤心血,因此老年人,尤其是血虚体质的老年人不可用脑过度。
一旦感到大脑疲劳时,就要调节一下,观赏一阵风景,使心情愉快起来,就能很快消除脑的疲劳。
4、保持乐观情绪:
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
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找朋友谈谈心,或听听音乐,或看看幽默剧等,争取主动排解忧愁,使精神尽快振奋起来。
5、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老年人经常感到这里痛那里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血虚。
而时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加强气血运行,这样可减少或避免疼痛,但运动量不宜太大,运动项目的选择也应以传统的健身运动为佳,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还可进行郊游、踏青,这样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活动筋骨。
(二)妇女中医药保健指导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其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的某些方面与男子有所不同。
1、经期保健《景岳全书•妇人规》论月经病的病因时说:
“盖其病之肇端,则或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
可见,经期应当于饮食、精神、生活起居各方面谨慎调摄。
(1)保持清洁:
行经期间,血室正开,邪毒易于入侵致病,必须保持外阴、内裤、月经带、垫纸的清洁,勤洗勤换内裤、月经带,并置于日光下晒干,月经纸要柔软清洁、勤换。
洗浴宜淋浴,不可盆浴、游泳,严禁房事、阴道检查,如因诊断必须做阴道检查者,应在消毒情况下进行。
(2)寒温适宜:
《女科经论》说:
“寒温不适,经脉则虚,如有风冷,虚则乘之。
邪搏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经乍多乍少,为不调也”。
指出经期宜加强寒温调摄,尤当注意保暧,避免受寒,切勿涉水、淋雨、冒雪、坐卧湿地、下水田劳动,严禁游泳、冷水浴,忌在烈日高温下劳动,否则,每致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症。
(3)饮食宜忌:
月经期间,经血溢泄,多有乳房胀痛,小腹坠胀,纳少便溏等肝强脾弱现象,应摄取清淡而富有营养之食品。
忌食生冷、酸辣辛热香燥。
多食酸辣辛热香燥之品,每助阳耗阴,致血分蕴热,迫血妄行,令月经过多。
过食生冷则经脉凝涩,血行受阻,致使经行不畅、痛经、闭经。
也不宜过量饮酒,以免刺激胞宫,扰动气血,影响经血的正常进行。
(4)调和情志:
《校注妇人良方》指出:
“积想在心,思虑过度,多致劳损。
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经先闭,若五脏伤遍则死。
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持,庶可保生”,强调情志因素对月经的影响极大。
经期,经血下泄,阴血偏虚,肝失濡养,不得正常疏泄,每产生紧张忧郁、烦闷易怒之心理,出现乳房胀痛、腰酸疲乏、小腹坠胀等症,因此,在经前和经期都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否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轻则加重经间不适感,导致月经失调,重则闭经、患痨瘵等症。
(5)活动适量:
经期以溢泻经血为主,需要气血调畅。
适当活动,有利于经行畅利,减少腹痛,但不宜过劳,要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若劳倦过度则耗气动血,可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证。
2、产褥期保健产后6~8周时间内属产褥期。
由于分娩时耗气失血,机体处于虚弱多瘀的状态,需要较长时间的精心调养。
《千金要方•求子》指出:
“妇人产褥,五脏虚赢”,“所以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极须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日褥风”,产后调养对于产妇的身体恢复、婴儿的哺乳具有积极意义。
(1)休息静养,劳逸适度:
产后充分休息静养,有利于生理功能的恢复。
产妇的休息环境必须清洁安静,室内要温暖舒适、空气流通。
冬季宜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或煤气中毒。
夏季不宜紧闭门窗、衣着过厚,以免发生中暑。
但是,不宜卧于当风之处,以免邪风乘虚侵袭。
产后24小时必须卧床休息,以恢复分娩时的疲劳及盆底肌肉的张力。
不宜过早操劳负重,避免发生产后血崩、阴挺下脱等病。
睡眠要充足,要经常变换卧位,不宜长期仰卧,以免子宫后倾。
然而,静养绝非完全卧床,除难产或手术产外,一般顺产可在产后24小时起床活动,并且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以促进恶露畅流、子宫复元,恢复肠蠕动,令二便通畅,有利于身体康复。
(2)增加营养,饮食有节:
产妇于分娩时,身体受到一定耗损,产后又需哺乳,加强营养,实为必要。
然而,必须注意补不碍胃、不留瘀血。
当忌食油腻和生冷瓜果,以防损伤脾胃和恶露留滞不下,也不宜吃辛热伤津之食,预防大便困难和恶露过多。
产妇的饮食宜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又富有营养及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产后1~3天的新产妇可食小米粥、软饭、炖蛋和瘦肉汤等,此后,凡蛋、奶、肉、骨头汤、豆制品、粗粮、蔬菜均可食用,但需精心细做,水果可放在热水内温热后再吃,另外,可辅佐食疗进补,以助机体恢复。
如脾胃虚弱者可服山药扁豆粳米粥,肾虚腰疼者食用猪腰子菜末粥,产后恶露不畅者可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或益母草红糖水、米糟等。
饮食宜少量多餐,每日可进餐4~5次,不可过饥过饱。
(3)讲究卫生,保持清洁:
产褥期因有恶露排出,产后汗液较多,且血室正开,易感邪毒,故宜经常擦浴淋浴,更需特别注意外阴清洁,预防感染。
每晚宜用温开水洗涤外阴,勤换会阴垫,如有伤口,应使用消毒敷料,亦可用药液熏洗,有利于消肿止痛,内衣裤、月经带要常洗晒,产后百日之内严禁房事,产后四周不能盆浴,以防邪毒入侵引发其他疾病,不利于胞宫恢复。
产褥期应注意二便通畅,分娩后往往缺乏尿感,应设法使产妇于产后4—6小时排尿,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如若产后4—8小时仍不能自解小便,应采取措施。
产后应卧床休息,如应肠蠕动减弱,加之会阴疼痛,常有便秘,可给番泻叶促使排便。
此外,产妇分娩已重伤元气,需给予关心体贴,令其情怀舒畅,可以防止产后病的发生。
3、哺乳期保健哺乳期的妇女处于产后机体康复的过程,又要承担哺育婴儿的重任,该期保健对母子都很重要。
(1)哺乳卫生:
产后将乳头洗净,在乳头上涂抹植物油,使乳头的积垢及痂皮软化,然后用肥皂水及清水洗净。
产后8—12小时即可开奶。
每次哺乳前,乳母要洗手,用温开水清洗乳头,避免婴儿吸入不洁之物。
哺乳后也要保持乳头清洁和干燥,不要让婴儿含着乳头入睡。
如仍有余乳,可用手将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空,以防乳汁淤积而影响乳汁分泌或发生乳痈。
刚开始哺乳时,可出现蒸乳反应,乳房往往胀硬疼痛,可作局部热敷,使乳络通畅,乳汁得行,也可用中药促其通乳。
若出现乳头皲裂成乳痈,应及时医治。
哺乳要定时,这样可预防婴儿消化不良,有利于母亲的休息,一般每隔3—4小时一次,哺乳时间为15—20分钟,哺乳至十个月左右可考虑断奶。
(2)饮食营养:
《类证治裁》说:
“乳汁为气血所化,而源出于胃,实水谷之精华也”。
产后乳汁充足与否、质量如何,与脾胃盛衰及饮食营养密切相关。
乳母应加强饮食营养,增进食欲,多喝汤水,以保证乳汁的质量和分泌量。
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
如乳汁不足,可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
若乳汁自出或过少,需求医诊治。
(3)起居保健:
疲劳过度、情志郁结,均可影响乳什的正常分泌。
乳母必须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时,劳逸适度,还要注意避孕。
用延长哺乳作为避孕的措施是不可靠的。
最好用避孕工具,勿服避孕药,以免抑制乳汁的分泌。
(4)慎服药物:
许多药物可以经过乳母的血循环进入乳汁,例如,乳母服大黄可使婴儿泄泻。
现代研究表明,阿托品、四环素、红霉素、苯巴比妥及磺胺类,都可从乳腺排出,如长期或大量服用,可使婴儿发生中毒,因此,乳母于哺乳期应慎服药物。
4、更年期保健妇女在45—50岁进入更年期。
更年期是女性生理机能从成熟到衰退的一个转变时期,亦是从生育机能旺盛转为衰退乃至丧失的过渡时期。
由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惫,可致阴阳失调,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忧郁,月经紊乱、燥热汗出等症,称为更年期综合征,轻重因人而异。
如果调摄适当,可避免或减轻更年期综合征,或缩短反应时间。
更年期的妇女应注意几个问题。
(1)自我稳定情绪:
更年期妇女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心理和无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遇事不怒,心中若有不快,可与亲朋倾诉宣泄。
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怡情养性,要保持乐观情绪,胸怀开阔,树立信心,度过短暂的更年期,又会重新步入人生坦途。
(2)饮食调养:
更年期妇女的饮食营养和调节重点是固护脾肾、充养肾气,调节恰当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或调治其生理功能的紊乱。
更年期妇女其肾气衰,天癸将竭,月经频繁,经血量多,经期延长,往往出现贫血,可选食鸡蛋、动物内脏、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以及菠菜、油菜、西红柿,桃、橘等绿叶蔬菜和水果纠正贫血。
患有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患者,可摄食粗粮(小米、玉米渣、麦片等)、覃类(蘑菇、香菇等)、芹菜、苹果、山楂、酸枣、桑椹、绿叶茶等以降压安神,应当少吃盐,不要吃刺激性食品,如酒、咖啡、浓茶、胡椒等,平时可选食黑木耳、黑芝麻、胡桃等补肾食品。
(3)劳逸结合:
更年期妇女应注重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和休息。
但是过分贪睡反致懒散萎靡,不利于健康。
只要身体状况好,就应从事正常的工作,还应参加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及力所能及的劳动,以调节生活,改善睡眠和休息,避免体重过度增加。
要注意个人卫生。
(4)定期做好身体检查:
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除了注意情志、饮食、起居、劳逸外,适当对症合理用药是必要的,可以改善症状,尤其要注意定期检查。
女性更年期常有月经紊乱,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好发年龄,若出现月经来潮持续10天以上仍不停止,或月经过多而引起贫血趋势时,则需就医诊治。
若绝经后阴道出血或白带增多,应及时就诊做有关检查,及时处理。
在更年期阶段,最好每隔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体检,包括防癌刮片,以便及早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三)儿童中医药保健指导儿童体质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儿童体格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都未臻成熟完善,历代儿科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隋《诸病源候论》提出“小儿脏腑娇弱”;宋《小儿药证直诀》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明《育婴家秘》也说“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等,都指出小儿时期的机体与生理功能均未达成熟完善,清《温病条辨•解儿难》更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精气未足等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这里的“阴”,一般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故“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这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这和上述的特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快速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愈快,好比旭日初生,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古代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纯阳”,如《颅囟经》首先提出: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温病条辨•解儿难》更阐明所谓纯阳,并非有阳无阴的盛阳,是指小儿生机旺盛以及对水谷精气、营养物需的需求,相对地感到更加迫切而言。
由于生理上既有脏腑功能未全的一面,又有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一面,所以在病理上造成小儿容易发病,“易虚易实”和“易于传化”的特点,加上小儿寒温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且从脏腑功能状态与疾病的关系来说,又突出地表现在“脾常不足”(指消化功能薄弱),“肝常有余”(指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卫外不固”(指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等,而在病情的发展、变化上,往往较成人迅猛而重笃,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疾病,要求把握病机,及时治疗,避免损伤正气。
小儿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较高,往往可以“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摄取之,则一药可愈”,说明只要调治及时得当,疾病的康复过程比成人来得快。
在中医保健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喂养节饮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体格、智力以及脏腑功能均不断地趋向完善成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较多,质量要求高。
《幼幼集成•初生护持》指出“盖儿初生,借乳为命”,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对六个月以下的小儿更适合,若无母乳或其它原因不能哺乳,可采用人工喂养,通常予以牛奶、羊奶、奶糕、豆浆等代乳品,鲜牛奶可作首选,若母乳不足或其它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喂养,可采用混合喂养。
少儿不同阶段的食品应以营养充足、适应并促进发育为原则,及时添加辅食,并逐渐向成人膳食过渡,要注意食物品种的多样化及粗细粮、荤素菜的合理搭配,要特别注重提高幼童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比重,让孩子食用足量的鱼、肉、蛋及豆类食物。
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幼童的肾气未充,牙齿、骨骼、脑髓均处于发育中,因而不要忽视补肾食品的供给,如动物的肝、肾、脑髓及核桃仁、黑芝麻、桑椹、黑豆等,然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宜少食或忌食温补滋腻厚味的食品,如羊肉、鸡肉、火腿、海参等,脾胃为后天之本,但是小儿“肠胃脆弱”、“脾常不足”,饮食又不能自节,喂养稍有不当,就会损伤脾胃,妨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影响生长发育,因而,幼儿的喂养应着眼于保护脾胃。
其饮食应以易于消化吸收为原则,辅食的添加应该由流质到半流质到固体,由少到多,由细到粗,增加辅食的数量、种类和速度,要视小儿消化吸收的情况而定,宜随时观察孩子的大便以取得了解,食物的烹调宜细碎软烂、色香味美,通常采用煮、煨、烧、蒸等方法,不宜油炸。
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应注重节食,《幼幼集成•初生护持》强调“忍三分饥,吃七分饱,频揉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冰箱的使用,现代儿童要防止营养过剩、过食生冷、零食过多过杂。
2、寒温调适要顺应天时寒温变化增减衣衫,令小儿冷热适度,以小儿的手足暖而不出汗,体温保持在36.5℃—37.3℃之间为宜,保暖要点是头宜凉,背、足宜暖,小儿衣被特忌厚热,平时穿衣不宜过多,《诸病源候论》指出:
“薄衣之法,当以秋习之”,使小儿慢慢适应寒冷刺激。
3、安全防护小儿精神怯弱,易受惊吓,大惊卒恐可致疾病,此外,小儿求知欲强,勇于探索,但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外界危险事物没有识别能力,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成人必须谨慎看护,事事留意,正面引导,切勿以粗暴态度或恐吓手段对待,《育婴家秘》指出“小儿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又谓“凡小儿嬉戏,不可妄指它物作虫、作蛇;小儿啼哭,不可令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乱”,“小儿玩弄嬉戏,常在目前之物不可去之,但勿使之弄刀剑、唧铜钱、近水火”皆为经验之谈,值得借鉴,此外,要防止触电、车祸、溺水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冬天取暖要防止煤气中毒。
4、体格锻炼《千金要方•初生出腹论》指出:
“凡天和暖无风之日,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盈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
要鼓励孩子到户外活动,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日光、空气进行体格锻炼。
10岁以内儿童,每天至少保证2—3小时的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要让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是不宜进行过多的力量练习,以体操、游泳、游戏、短跑、武术、跳绳和球类运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