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0444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docx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2021年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1

 

 

(2021台州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    疾:

劲疾B.君子生非异也    生:

同“性”,天性

C.卒于鲁也传之    卒:

死亡D.越明年    明年:

第二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于蓝   蜀之鄙,有二僧

B. �以为轮   以告富者

C.水为之,而寒于水   贫者语于富者曰

D.吾尝终日而思矣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2020·浙江绍兴高一期末)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

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贤______  

(2)通______   (3)居______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相反的现象,如“韩愈字退之”“周瑜,字公瑾”。

B.“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

C.古人常以干支纪年、纪日的方法来记录时间,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姚鼐是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太宗曾罢朝,怒曰:

“会杀此田舍汉!

”文德后问:

“谁触忤陛下?

”帝曰:

“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帝惊曰:

“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

“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隋唐嘉话》

妾 闻 主 圣 臣 忠 今 陛 下 圣 明 故 魏 征 得 直 言 妾 幸 备 数 后 宫 安 敢 不 贺。

 

(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必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和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返而登舟,放乎中流    中流:

水流中心

B.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西:

向西飞去

C.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寤:

D.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户: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B.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C.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D.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折射出苏轼向往“羽化登仙”的游仙思想,表现他急欲归隐和超脱尘世的心态。

B.本文写了苏轼独自登山的情景,句句如画,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

C.前后《赤壁赋》皆为名篇,前赋侧重说理议论;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

D.前后《赤壁赋》通过同一地点,同一方式,同一题材,描绘了不同时令季节的不同的大自然景色。

1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和“是岁十月之望”的“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

《登泰山记》“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每月初一。

B.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

语句以四、六字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要求声律和谐;文辞讲究藻饰和用典。

C.“举匏樽以相属”中的“匏樽”指制芦做的酒器。

匏,葫芦的一种。

“俯冯夷之幽宫”的“冯夷”指古代传说中的水神。

D.赤壁之战的地点多有争议,说法不一。

而苏轼当年所游之地实际上是黄州的赤鼻矶,人们一般将其称为“文赤壁”。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

 

(2021·浙江湖州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节选)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

“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

“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

”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

“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①。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选)

注:

①曹操与桥玄为挚友。

桥玄死后,曹操经过桥玄的故乡,遣使致祭,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莫消长也     卒:

终究

B.洗盏更酌         更:

C.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

如此的

D.废卷而哭失声     废:

废置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叶而累之             目遇之而成色

B.少纵则逝矣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C.与可之教予如此         苟非吾之所有

D.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B.“画竹”是乙文的线索,通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C.乙文第二段叙写了文与可赠与苏轼筼筜谷偃竹图和《筼筜谷》诗作引起的笑谈逸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

D.甲、乙文段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分别展示了苏轼在面对朋友时的旷达乐观和风趣幽默,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8.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1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2021·浙江嘉兴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宋代苏轼《赤壁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首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租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中“既”的意思是“过了”,“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所以“既望”是指月末。

B.“壬戌”“乾隆三十九年”分别采用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这是古代最常用的纪年法。

C.“无尽藏”是佛家用语,谓佛德广大,像海一样能包罗万物,在文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D.“知府朱孝纯子颍”中“知府”是官职,“孝纯”是名,“子颍”是字,名和字并称表示尊敬。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不拘于时

B.凌万顷之茫然               古谓之天门溪水

C.而未尝往也                 而闻者彰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余始循以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两文均出自我国古代散文名篇,各具意趣,一状水月,一写山景,体现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中国文化传统。

B.节选两文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苏轼泛舟赤壁,姚鼐登山赏雪,两人都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寓于自然山水之中。

C.节选两文语言特点鲜明,甲文为文赋,行文整散结合,有着整饬之美,乙文是桐城派山水游记,文字富艳精工,通畅清顺。

D.节选两文都选择了古代重要文化意象为写作对象,赤壁为古战场,泰山为五岳之首,这两个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蕴。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4.(2021·浙江嘉兴高一期末)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给上面这段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B.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C.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D.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2021·浙江宁波市·高一期末)走近千古赤壁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

25.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

劝)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适应)

B.白露横江(横:

充满)    一尊还酹江月(酹:

洒酒酬月)

C.今者薄暮(薄:

稀薄)    是岁十月之望(望:

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D.顾安所得酒乎(顾:

可是,只是)    顾而乐之(顾:

环顾)

26.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

材料三由赤壁场景写到周瑜,再联系到自身,抒发了豪放旷达的胸襟。

B.材料一二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材料一描绘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初秋景色,材料二则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初冬景象。

C.材料三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大气磅礴,境界宏阔,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典型。

D.材料一言清风明月,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直接化用佛家语。

材料二状捕获的鱼“状如松江之鲈”,用西晋张翰的典故,透露出道家隐逸的志趣。

材料三的最后两句,暗含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的失落,又露出儒家的底色。

27.“江水”和“明月”是三则材料中共同的意象。

下面对于这两个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一组诗文都写苏轼在明月之夜泛舟赤壁,纯粹因为是游的时间和地点,使“江水”和“明月”成为上述诗文中的核心意象。

B.由赤壁想起英雄,由江水想起时间,由月亮想起造物,三则材料中的“江水”和“明月”很自然地把月夜的行踪、赤壁的场景、历史的人事、旷达的情感熔铸在一起。

C.“江水”的消和长、“明月”的盈和虚等特征,容易引发人们从变化与恒定、刹那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等角度对历史人事、自然宇宙进行观照。

D.人生短暂,逝者如“江水”,盈虚消长,“明月”无尽藏,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激发起共鸣和遐想,因此诗文中的“江水”和“明月”,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启迪。

2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021·浙江宁波九校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为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中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树杂,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

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寺后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

岩尻②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

僧出器酌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公石焉。

当符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

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

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

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