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9936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x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docx

伤寒学复习整理版

伤寒学复习题

1.伤寒的含义是什么?

六经辨证体系有何特点?

《伤寒论》学术成就如何?

伤寒的含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六经辨证特点:

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疾病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供以判断病变的部位,症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定立法处方等基本原则。

《伤寒论》学术成就:

1)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2)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3)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确立,不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使外感病的治疗有规律可循,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制定了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若干基本治则,并首次全面系统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范例。

5)创制与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

6)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含咽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不同的剂型,为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传经、并病、合病、兼证、变证的概念怎样?

传经:

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六经间的相互传变,称为传经。

并病:

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合病:

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兼证:

以指某经的症状为主,又兼有某证者,称为“兼证”。

变证:

如因误治失治,或由疾病自身发展而病情发生了变化,其证候又不属六经病之范畴,称为变证。

3.太阳病的辨证提纲是什么?

试言其病因病机。

辨证纲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

外感风寒。

病机:

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利。

4.太阳中风的证候、病机、治则、方药是什么?

证候:

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

外邪袭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治则: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5.太阳伤寒的证候、病机、治则、方药是什么?

证候:

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治则:

开腠发汗,解表散寒。

方药:

麻黄汤。

麻黄9,桂枝6,甘草,杏仁。

 

6.麻黄汤有哪些禁例?

为什么?

条文

禁例

病机

误汗变证

治法

83

阴虚

阴虚

咽喉干燥

滋阴解表

84

淋家

阴虚兼下焦蓄热

尿血

育阴清热,兼予辛散

85

疮家

气血两虚

双补气血兼解表

86

衄家

阴血亏虚

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滋阴解表

87

亡血家

血虚气衰

寒慄而振

双补气血兼解表

88

汗家

阳虚

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扶阳解表

89

中虚有寒

脾胃阳虚

吐蚘

扶阳解表或温中解表

49

里阳虚

里阳不足

尺中脉微

扶阳解表

50

营血虚

营血不足

尺中迟

养营补血兼解表

7.表郁轻证的三个汤证有何异同?

8.大、小青龙汤证的各自证候、病机、治则如何?

大青龙汤证候:

伤寒表实证兼有阳热内郁症状组成,恶寒发热,身重或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

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则:

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小青龙汤证候:

伤寒兼水饮内停症状组成,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则: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证型

相同点

鉴别点

治则

病机

证候

病机

证候

大青龙汤证

风寒外束

卫闭营郁

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兼阳郁内热

烦躁

外解风寒、内清郁热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内停

咳喘、干呕

发汗解表、温化水饮

9.小建中汤与炙甘草汤两方均可治心悸,应如何区别?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其心悸是由于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

其病因是脾胃气血化生不足而起。

辨证要点为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病机是心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而悸,治以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辨证:

心动悸,脉结代。

(小建中汤治法:

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10.五泻心汤分别主治何证?

各自病机如何?

证型

主证

病机

治法

主治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

邪热聚结心下

泄热消痞

热痞证

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恶寒汗出

邪热聚结心下,兼阳虚不固

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热痞证

半夏泻心汤证

心下痞,呕,肠鸣下利

误下损中,寒热错杂,升降失职

和中降逆消痞

寒热错杂之呕利痞

生姜泻心汤证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脾胃虚弱,饮食停滞,水气不化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寒热错杂之水饮食滞痞

甘草泻心汤证

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谷不化,腹中雷鸣

反复误下,脾胃重伤,虚气上逆

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寒热错杂之胃虚痞利俱盛

11.蓄水证的病因病机与主证是什么?

如何治疗?

病因病机: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证:

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欲吐,兼发热恶寒,苔白滑,脉浮或浮数。

治法:

通阳化气利水,外散风寒,方用五苓散。

12.蓄血证的病因病机与主证是什么?

如何治疗?

病因病机1)表邪化热入里,血热淤结于下焦;

2)a.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有瘀斑,脉沉涩。

——泻下瘀热,桃核承气汤。

b.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

—破瘀泻热,用抵挡汤。

c.少腹满,小便自利,或有发热,舌紫黯,脉沉涩或沉结,病势较缓。

—泻热逐瘀,峻药缓图,用抵当丸。

鉴别

桃核承气汤证

抵当汤证

抵当丸证

病机

热邪与瘀血相结,较为轻浅

热邪与瘀血相结,较为深重,病势较急

热邪与瘀血相结较重而病势稍缓

证候

如狂,少腹急结

发狂,少腹硬满,身黄,脉微而沉或沉结

如狂或发狂,少腹满

治法

活血化瘀,通下瘀热(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之)

破血逐瘀(即使表证仍在,仍可用抵当汤攻下)

破血逐瘀

峻药缓攻

13.麻杏石甘汤证的证候、病机、治则是什么?

证候:

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等。

病机:

邪热壅肺。

治则:

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14.试述结胸证的分类、成因、主证和治法。

分类

成因

主证

治法

方药

大陷胸证

邪热与水结于胸膈心下

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近,日晡小有潮热,大便秘结,脉沉紧

泄热逐水破结

大陷胸汤

邪热与水饮结于胸膈

心下痛,按之则痛,脉浮滑

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大陷胸丸

小陷胸证

邪热与痰结于心下

心下痛闷,按之则痛,脉浮滑

清热化痰开结

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

寒与痰饮相结于胸膈心下

心下硬满而痛,不大便,无热证

破寒积,化痰饮

三物白散

15.何谓“坏病”?

太阳病变证有何主要特点?

其处理原则是什么?

坏病指病情变化复杂,证候多端,所变何证,难以预测,所用何方,亦无成法。

特点:

原始证候已发生了变化,不复存在;不属传经之变,难以用六经证候命名;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处理: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均为水停证,两者应如何区别?

二者皆为阳虚水停之证,其鉴别要点是:

1)真武汤证重点在肾,病情较重,肾阳虚而水泛全身,证见心下悸,头眩,身闰动,振振欲擗地;2)苓桂术甘汤证重点在脾,病情较轻,为脾阳虚而水停心下,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故真武汤证治疗重在温肾利水,苓桂术甘汤证治疗重在健脾利水。

证型

苓桂术甘汤证

真武汤证

病机

阳虚水停

脾阳虚,水停心下

肾阳虚,水泛全身

主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脉沉紧或沉弦

治法

温阳行水

重在温脾行水

重在温肾利水

联系

脾虚水停进一步发展可演变为肾阳虚水停证

17.试述阳明病的性质、病机、治则、治禁及为什么以“胃家实”作为辨证提纲?

性质:

里实热证。

病机:

伤津化燥,胃热炽盛。

治则:

清热,攻下。

治禁:

注意中病即止,做到“保胃气,存津液”由于燥热成实是阳明病的本质,燥热之邪最易伤阴耗液,故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等法。

因为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机的高度概括。

“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理机制,“胃家”泛指胃与大肠,“实”指邪气盛实,就其实际而言,胃家实是阳明病热证、实证而言,并不包括阳明病寒证,胃家燥热亢盛,其病变每以热实为主,又有热证、实证之别,热证者,是燥热之邪还未与肠中糟粕相结,只是无形之邪热弥漫全身,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主证;实证者,是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形成燥屎而阻与肠道,以不大便,潮热,谵语,手足截然汗出,脉沉实有力为主证,然不论热证还是实证,均属燥热实证,故以“胃家实”统括之。

18.阳明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异同点是什么?

主要表现:

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相同点:

均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谵语等症;病机均为无形邪热亢盛,充斥表里,属阳明热证。

治法均取辛寒清热。

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都属热盛伤津,两证辨证要点在于津气损伤程度的轻重。

不同点:

白虎加人参汤是因里热炽盛,气津两伤,故证见舌上干燥,口渴甚,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等。

治法上兼顾益气生津,组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证亦可因里热郁结,气机阻滞,而见肢厥,其主脉为滑脉。

白虎汤证

辨证要点:

发热,汗出,口渴,甚或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

病机:

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

治法:

辛寒清热。

白虎加人参汤证

辨证要点:

发热,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由阳明病热证兼气津两伤症状组成。

病机:

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治法:

清邪热,益气津。

19.试述阳明病三承气汤证的异同。

证型

比较

调胃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证

证候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结,腹满,舌红苔黄

病机

阳明实热内结,气机阻滞,腑气不通

治法

泄热攻下

用药

大黄

热型

蒸蒸发热

潮热

日晡潮热

汗出

全身汗出

汗出

手足漐然汗出

腹诊

腹满较轻

腹胀满较重

腹胀满硬痛,拒按

全身症状

心烦,口渴,甚或谵语

心烦,甚或谵语

心烦不解,谵语,甚则喘冒不得卧,神昏而谵语不止,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舌苔

黄燥

黄厚

舌苔老黄或焦燥起刺

脉象

滑数或沉实

滑而疾

沉实或沉迟有力

病机

燥实重,痞满轻

痞满重,燥实轻

痞满燥实俱重

治则

泄热和胃,润燥通便

泄热通便,消痞除满

峻下实热,荡除燥实

用药

大黄四两,芒硝半升,甘草二两

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

大黄四两(后下),枳实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

20.湿热发黄的成因、病机、治法如何?

与寒湿发黄有何异同?

成因:

阳明病湿热郁滞于里。

病机:

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均有目黄、身黄、小便黄等,但湿热发黄表现为黄色鲜明,为实热证,证见发黄,口渴,腹满,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脉弦数等;寒湿发黄表现为黄色晦暗,为虚寒证,证见腹满时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迟弱等。

两者均以湿邪内蕴为病机关键,利湿祛邪为首要。

湿热发黄可辅以清热泻实;寒湿发黄可辅以温中散寒。

并均可兼用疏肝利胆,以提高疗效。

21.试述少阳病的主证、病机、治法及治禁。

主证: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病机:

胆气内郁,三焦失枢,胆火上炎。

治法: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治禁:

禁汗吐下。

22.少阳病有哪些兼证?

如何治疗?

1)兼太阳表证(和解少阳,兼解表邪)——柴胡桂枝汤;

2)兼阳明里实证(和解少阳,兼通里实)——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

3)兼下利者(清热止利)——黄芩汤,兼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4)兼水饮者(邪陷少阳,水饮内停,和解少阳,化饮散结)——柴胡桂枝干姜汤;

5)兼烦惊谵语(和解泄热,重镇安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3.试述太阴病的成因、病机、病性、主证、治法及主方。

成因:

外寒直中太阴(脾阳素虚、寒湿太盛);邪由他经传来(由太阳、少阳、阳明传来)。

病机:

脾阳受损,运化失职,寒湿内停。

病性:

脾虚寒湿证。

主证: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口不渴。

治法: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药:

四逆散。

(禁寒凉攻下)

24.如何理解“脾家实”和“胃家实”,两者有何区别?

脾家实:

“实”非指实邪,“实”为正气充实,乃脾阳恢复之意。

胃家实:

是对阳明热证、实证病机的高度概括,即津伤燥化,阳明热实。

25.为什么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辨证提纲?

少阴属心肾两脏,心主血,属火,肾藏精,主水,病则心肾虚衰,水火两虚,阳气衰微,鼓动无力,故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

心虚神不充则精神萎靡,肾虚精不足则体力疲惫,因此患者呈似睡非睡,闭目倦卧的衰弱病状。

脉阴阳微细反映阴阳俱虚,但欲寐反映心肾虚衰,以此脉证,说明少阴病是以全身性虚衰为病理特征的疾病。

正因此脉证反映心为一身之主,与肾为先天之本的病理特征,所以作为少阴病的提纲。

26.试述少阴病寒化证各证型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证型

病机

主证

治法

方药

四逆汤证(阳虚阴盛)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回阳救逆

四逆汤(炙甘草,干姜,生附子)

阳亡液脱

恶寒脉微,利止亡血

温里回阳,逆气救逆

四逆汤加人参汤

通脉四逆汤证(阴盛格阳)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通脉四逆汤(炙甘草,大生附子,干姜三两)

阳亡阴竭

吐之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回阳救逆,益阴回阳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证(阴盛戴阳)

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但欲寐,下利,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

破阴回阳,通达上下。

白通汤(葱白四根,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白通加猪胆汗汤证

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下利滑脱不禁,厥逆无脉,面赤,心烦,干呕,脉微。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反佐咸寒,滋阴养液。

白通汤加猪胆汁

附子汤证(阳虚身痛)

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

温阳化湿,镇痛祛寒。

附子汤(附子二枚,茯苓、芍药三两,白术,人参)

真武汤证(阳虚水泛)

肾阳亏虚,水气泛滥。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或呕。

温阳化气行水。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3两,白术2两,附子1枚)

桃花汤证(便脓血证)

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

下利不止,便脓血,色赤暗,白多红少,腹痛绵绵,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温涩固脱。

桃花汤(赤石脂一斤,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27.少阴病有哪几种下利证?

其主治方各是什么?

共有八种。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下利,治以四逆汤;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下利,治以通脉四逆汤;阴寒内盛,格阳于上之下利,治以白通汤;阳脱阴竭,寒热格拒之下利,治以白通加猪胆汁汤;肾阳亏虚,水气泛滥之下利,治以真武汤;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之下利,治以桃花汤;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之下利,治以猪苓汤;热结旁流,火炽津枯之下利,治以大承气汤。

28.黄连阿胶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主药是什么?

证候:

阴虚火旺证。

病机: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治法:

滋阴泻火,交通心肾。

方药:

黄连阿胶汤。

药物有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29.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均有小便不利,它们在病理机转上有何不同?

共同点:

病机——膀胱气化不利;主证——发热脉浮,口渴,小便不利;治则——利水。

不同点:

猪苓汤:

病机——阳明里热伤津或少阴热化,火热互结于下焦,为阴虚有热,津液不足,且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舌红少苔。

五苓散:

病机——表邪入腑,水蓄下焦——邪与水结,兼有表寒,津液未伤,且见渴欲饮水,甚则水入即吐,兼有表证,舌苔白。

30.四逆散证的证候、机理、治法、方药是什么?

证候:

阳郁厥逆证。

机理:

阳气内郁,气机不畅。

治法:

舒畅气机,透达郁阳。

方药:

四逆散。

药物有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31.少阴病咽痛证有几种证候类型?

主治方药各是什么?

1)虚热咽痛:

少阴阴虚,虚火上炎——猪肤汤(猪肤、白蜜、米粉),滋阴润肺,清热利咽;

2)少阴客热咽痛:

甘草汤,若服之不效,则用桔梗汤(前者单用甘草、后者甘草、桔梗),清热利咽。

3)痰热阻闭咽痛:

苦酒汤(半夏、鸡子清、米醋),涤痰开结,敛疮消肿。

4)寒客咽痛:

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通阳散寒,涤痰开结。

32.如何理解厥阴病的辨证提纲?

乌梅丸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如何?

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属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参与脾胃运化功能。

若邪入厥阴,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之证。

因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故而消渴;厥阴之脉挟胃上贯膈,肝热偱经上扰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土被木伐,脾气虚寒,失于运化,则不欲饮食;脾虚肠寒,蛔虫上串,故食则吐蛔。

本证属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法。

若医见上热而用苦寒攻下,则更伤脾阳,使下寒更盛,而下利不止。

乌梅丸证候:

吐蛔病史,证以腹部、胃脘疼痛为主,手足厥冷常在痛剧时产生,痛减则消失。

进食后随即发生疼痛和呕吐。

病机: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治法: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药:

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33.当归四逆汤所治寒厥的主证、病机、治法是什么?

主证: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或见四肢关节疼痛,身疼腰痛,或见月经延期,量少色暗,痛经等。

病机:

营血不足,寒凝经脉。

治法: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34.白头翁汤与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均有清热治利作用,为什么主治各不相同?

白头翁汤证:

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司,表现为下利便脓血,血色鲜明,二是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伴见渴欲饮水,舌红苔黄等热像。

治法:

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黄芩汤证:

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以致胃肠功能失职,而见下利或呕吐,表现为发热,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或大便利而不爽,有热臭气,腹部疼痛,脉弦数。

治法:

清热止利,兼和胃降逆。

葛根芩连汤证:

以里热为主,挟有表邪,故其辨证要点为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

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治法:

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35.试对厥证的辨证治疗作一简要归纳分析。

厥是指手足逆冷,是一个可出现与多种病证中的症状。

厥证可分为四种:

热厥、寒厥、痰厥和水厥。

热厥轻证:

表现为头痛,嘿嘿不欲饮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

重证:

四肢厥逆,躯干发热,以腋下和腹股沟最为明显,伴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脉滑舌红苔黄。

病机:

郁热内伏,阳不外达。

治法:

辛寒清热。

方药:

白虎汤。

阳虚阴盛厥: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冷。

病机:

阴寒胜于内,虚阳脱于外。

治法:

回阳救逆。

方药:

四逆汤

冷结膀胱关元厥:

四肢厥冷,小腹硬满而凉,恶寒脉沉紧或沉弦,舌苔白滑。

病机:

沉寒痼冷凝结少腹。

治法:

温散寒结。

方药: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痰厥:

四肢厥冷,剑突下满而烦闷,饥而不能食,脉时见紧像,舌苔白滑腻。

病机:

痰食阻滞胸中,阳气不能外达。

治法:

涌吐停痰宿食。

方药:

瓜蒂散。

水厥:

肢厥而伴见心下悸或伴背寒冷如掌大,脉弦,苔白腻或白滑等。

病机:

阳虚饮停。

治法:

温化水饮。

方药:

茯苓甘草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