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审小麦品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9445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审小麦品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审小麦品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审小麦品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审小麦品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审小麦品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审小麦品种.docx

《国审小麦品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审小麦品种.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审小麦品种.docx

国审小麦品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01

品种名称:

川育20

选育单位: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

SW3243//35050/21530

省级审定情况:

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1天左右。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绿,生长势旺。

株高92厘米左右,略开张、整齐,成株叶片中等长宽斜上举。

穗层整齐,结实性好。

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均匀、饱满。

平均亩穗数22.5万穗,穗粒数39.5粒,千粒重45.7克。

抗倒力较弱。

抗病性鉴定:

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00克/升、796克/升,蛋白(干基)含量13.0%、13.99%,湿面筋含量27.5%、29.3%,沉降值23.5毫升、24.7毫升,吸水率64.0%、68.2%,稳定时间2.2分钟、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5E.U、175E.U,延伸性15.0厘米、14.6厘米,拉伸面积36.8平方厘米、33.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2.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5%;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6.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9%。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4.1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53%。

栽培技术要点:

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中西部、贵州中西部、重庆中西部、陕西汉中地区、湖北襄樊地区、云南中部、甘肃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02

品种名称:

绵麦45

选育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07146-12-1/贵农19-4

特征特性:

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3天左右。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冬季植株基部苗叶有黄化现象,生长势旺。

株高80厘米左右,植株较紧凑、整齐,成株叶片中等长宽斜上举。

穗层中等整齐,结实性好。

穗长方形,长芒,白壳,浅红粒,籽粒角质-半角质,均匀、饱满。

平均亩穗数25.5万穗,穗粒数35.9粒,千粒重43.9克。

抗病性鉴定:

白粉病免疫,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高感赤霉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50克/升、75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10%、13.48%,湿面筋含量21.9%、22.5%,沉降值16.8毫升、19.1毫升,吸水率53.3%、56.8%,稳定时间2.1分钟、1.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5E.U、105E.U,延伸性14.8厘米、13.8厘米,拉伸面积22.9平方厘米、19.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1.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2%;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1.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3.4%。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4.7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8.52%。

栽培技术要点:

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注意防治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贵州毕节和遵义地区、陕西汉中地区、湖北襄樊地区、云南中部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03

品种名称:

绵杂麦168

选育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MTS-1×MR-168

特征特性:

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85天左右。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叶片较窄,生长势旺。

株高92厘米左右,植株略开张。

穗层整齐,结实性好。

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

平均亩穗数24.7万穗,穗粒数46.0粒,千粒重42.0克。

抗倒力较弱。

抗病性鉴定:

条锈病免疫,中感赤霉病、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

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82克/升、78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4%、12.59%,湿面筋含量24.1%、25.1%,沉降值22.3毫升、26.0毫升,吸水率54.4%、55.0%,稳定时间2.8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3E.U、275E.U,延伸性15.9厘米、16.2厘米,拉伸面积63.1平方厘米、6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3.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4.7%。

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16.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0.6%。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9.7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增产15.12%。

栽培技术要点:

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4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川北山区除外)、重庆、贵州、云南昆明和曲靖地区、陕西汉中地区、湖北襄樊地区、甘肃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04

品种名称:

镇麦168

选育单位: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苏麦6号/97G59

省级审定情况:

2007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春性,全生育期208天左右,与对照扬麦158相当。

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分蘖力中等,两极分化较快,成穗率较高。

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穗层较整齐。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33.6万穗,穗粒数35.1粒,千粒重40.4克。

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抗倒力较强,熟相好。

抗病性鉴定:

中抗赤霉病、纹枯病,慢叶锈病,中感条锈病,中感至高感秆锈病、高感白粉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01克/升、797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73%、14.02%,湿面筋含量33.0%、28.2%,沉降值48.8毫升、47.5毫升,吸水率60.6%、60.8%,稳定时间9.3分钟、10.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53E.U、433E.U,延伸性16.7厘米、15.5厘米,拉伸面积102.4平方厘米、90.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5.4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0.31%;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92.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0.58%。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四省平均亩产410.3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83%;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515.8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6.2%。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苗。

增施磷钾肥,合理运筹氮素肥料,发挥其强筋品质优势。

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05

品种名称:

淮麦22

选育单位: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淮麦18/扬麦158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

幼苗匍匐,叶小、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

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窄短、上冲,蜡质多,长相清秀,穗层不太整齐,穗码密,结实性好。

穗纺锤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黑胚率低,外观商品性好。

平均亩穗数40.3万穗,穗粒数33.0粒,千粒重39.7克。

冬季抗寒性强,春季起身晚,发育慢,抽穗迟,抗倒春寒能力较好。

易早衰,熟相一般。

茎秆弹性较好,较抗倒伏。

抗病性鉴定:

高抗秆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

区试田间表现:

高感叶枯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93克/升、78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28%、13.71%,湿面筋含量26.1%、27.1%,沉降值28.1毫升、28.6毫升,吸水率52.2%、54.2%,稳定时间6.6分钟、5.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5E.U、271E.U,延伸性13.2厘米(2006年),拉伸面积54.0平方厘米、52.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24%;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2.8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6.22%,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6.76%。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1.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0%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4万苗。

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06

品种名称:

豫农035

选育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张清海

品种来源:

豫麦52/豫麦18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2天。

幼苗半匍匐,叶短宽、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

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松散,旗叶平展,叶色深,穗层不整齐,穗中等大,结实性一般,粒数少,穗下节长,中后期长相清秀。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卵圆型,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外观商品性好。

平均亩穗数39.1万穗、穗粒数30.1粒,千粒重46.4克。

苗期长势较壮,抗寒性中等。

起身迟,两极分化偏慢,抽穗迟,耐倒春寒能力中等。

抗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

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

抗病性鉴定:

中抗至高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

区试田间表现:

中感叶枯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00克/升、799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29%、14.27%,湿面筋含量28.6%、29.5%,沉降值29.3毫升、30.7毫升、吸水率60.9%、61.8%,稳定时间5.4分钟、5.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8E.U、310E.U,延伸性13.2厘米(2006年),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5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9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26%;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7.72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3.32%,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3.84%。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8.9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0~2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4万苗。

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菏泽地区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07

品种名称:

周麦22号

选育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周麦12/温麦6号//周麦13号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比对照豫麦49号晚熟1天。

幼苗半匍匐,叶长卷、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旗叶短小上举,植株蜡质厚,株行间透光较好,长相清秀,灌浆较快。

穗近长方型,穗较大,均匀,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36.5万穗,穗粒数36.0粒,千粒重45.4克。

苗期长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中等。

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快,抽穗迟。

耐后期高温,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

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

抗病性鉴定:

高抗条锈病,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秆锈病。

区试田间表现:

轻感叶枯病,旗叶略干尖。

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77克/升、79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02%、14.26%,湿面筋含量34.3%、32.3%,沉降值29.6毫升、29.6毫升,吸水率57%、66.0%,稳定时间2.6分钟、3.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9E.U、198E.U,延伸性16.5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37平方厘米、4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3.3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4.4%,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4.9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7%。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6.8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10%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4万苗。

注意防治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08

品种名称:

漯麦8号

选育单位: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烟中1604/温麦4号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天。

幼苗半匍匐,叶宽短、绿色正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

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较小、上冲,株行间透光性好。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黑胚率偏高,籽粒匀均、饱满。

平均亩穗数44.4万穗,穗粒数31.0粒,千粒重39.1克。

苗期长势一般,抗寒性较好。

起身拔节快,抽穗较迟。

对春季低温敏感,穗顶部有虚尖,穗粒数偏少。

耐后期高温,叶功能期长,成熟偏晚,熟相一般。

茎秆硬,抗倒性较好。

抗病性鉴定:

中抗叶锈病、纹枯病,中感秆锈病、条锈病、白粉病,高感赤霉病。

区试田间表现:

中感叶枯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18克/升、787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87%、13.82%,湿面筋含量33.0%、28.2%,沉降值46.3毫升、31.0毫升,吸水率59.9%、56.8%,稳定时间8.6分钟,5.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30E.U、261E.U,延伸性14.0厘米(2006年),拉伸面积77平方厘米、51平方厘米,面包体积815平方厘米(2005年),面包评分89分(2005年)。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18%;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2.2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0.35%,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0.85%。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8.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2.31%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0~2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

注意防治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09

品种名称:

皖麦52号

选育单位:

安徽省宿州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

郑州8329/皖麦19

省级审定情况:

2005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2天。

幼苗半匍匐,叶细长,上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

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宽短、上冲。

穗层厚,穗纺锤型,穗多穗匀,穗头偏小,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光泽好,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商品性较好。

平均亩穗数40.0万穗,穗粒数36.3粒,千粒重40.9克。

苗期生长健壮,抗寒性较好。

起身较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较迟。

对春季低温较敏感。

具有一定耐旱性,熟相好。

茎秆弹性一般,抗倒伏能力中等。

抗病性鉴定:

中抗至慢叶锈病,中感秆锈病、白粉病、条锈病,高感赤霉病、纹枯病。

区试田间表现:

中感叶锈病。

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96克/升、79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1%、14.85%,湿面筋含量31.2%、32.3%,沉降值29.3毫升、26.2毫升,吸水率66.7%、51.2%,稳定时间2.6分钟、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E.U、193E.U,延伸性14.5厘米、15.4厘米,拉伸面积26平方厘米、4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9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6.29%,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6.8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4.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29%。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6.1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4万苗。

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纹枯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10

品种名称:

许农5号

选育单位:

河南省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周8846/周麦9号

省级审定情况:

2005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1天。

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

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茎秆蜡质重,旗叶宽短、上冲,穗下节长,穗层不整齐,长相清秀。

穗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粒大,饱满度一般,黑胚率偏高,外观商品性一般。

平均亩成穗34.9万穗,穗粒数37.0粒,千粒重45.9克。

苗期长势中等,抗寒性中等偏弱。

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苗脚利落,倒春寒冻害偏重。

有一定耐旱能力,熟相一般。

抗倒伏能力中等。

抗病性鉴定:

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秆锈病、白粉病,高感赤霉病、纹枯病。

区试田间表现:

叶枯病轻。

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71克/升、77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8%、13.85%,湿面筋含量28.6%、30.7%,沉降值25.7毫升、28.0毫升,吸水率57.6%、58.2%,稳定时间3.6分钟、3.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2E.U、256E.U,延伸性16.4厘米、15.4厘米,拉伸面积52平方厘米、5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7.2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3.88%,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4.34%;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3.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1%。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8.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5~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

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

注意防止冬前冻害和倒春寒。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11

品种名称:

淮麦25

选育单位: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矮败小麦冬春轮回选择群体

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2天。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叶小窄直,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

株高87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上冲外卷,穗层厚,穗多穗匀,结实性好,茎秆有蜡质,长相清秀。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外观商品性好。

平均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7.4粒,千粒重38.3克。

苗期长势一般,抗寒性好。

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快。

抽穗期晚,中后期长势较好,后期叶功能期长,有一定耐旱性,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熟相好。

茎秆弹性一般,抗倒伏能力偏弱。

抗病性鉴定:

抗秆锈病,中抗纹枯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

区试田间表现:

中感叶枯病。

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801克/升、79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04%、13.75%,湿面筋含量25.2%、27.8%,沉降值26.7毫升、26毫升,吸水率53.2%、54.2%,稳定时间7.8分钟、6.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82E.U、360E.U,延伸性11.0厘米、11.2厘米,拉伸面积58平方厘米、5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3.3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6.95%,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7.49%;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5.1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8.27%。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0.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4万苗,高产栽培条件下注意防止倒伏。

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12

品种名称:

新麦9817

选育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偃展1号/温麦6号

特征特性:

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与对照偃展4110同期。

幼苗直立,叶直立,分蘖力中等。

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宽短、厚、上冲,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码密。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黑胚率较低。

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44.8万穗,穗粒数29.8粒,千粒重43.1克。

苗期长势旺,冬季耐寒性较好。

春季起身快,拔节抽穗早,不耐倒春寒。

耐后期高温,叶功能期长,灌浆顺畅,熟相较好。

抗倒伏能力中等。

抗病性鉴定:

中抗白粉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高感秆锈病、赤霉病、纹枯病。

区试田间表现:

叶干尖较重。

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

容重781克/升、77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2%、13.92%,湿面筋含量31.5%、32.1%,沉降值28.8毫升、31.6毫升,吸水率59.2%、60.0%,稳定时间2.2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8E.U、242E.U,延伸性18.1厘米、18.2厘米,拉伸面积50平方厘米、6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8.3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4.13%,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11.6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2.4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8%。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2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5~3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7013

品种名称:

周麦21号

选育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

周93S优/郑麦9023

特征特性:

弱春性,早熟,成熟期与豫麦18-64同期,比对照偃展4110早1天。

幼苗直立,叶宽直立,分蘖力中等。

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小、上冲,长相清秀,结实性一般。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

成穗率高,平均亩穗数43.1万穗,穗粒数30.3粒,千粒重41.3克。

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偏弱。

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利索,抽穗早,抗倒春寒能力弱。

后期叶功能好,灌浆快,熟相好。

抗倒伏能力中等。

抗病性鉴定:

中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秆锈病、赤霉病,高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