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9312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docx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docx

高一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高一历史会考内容标准解答

必修第一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ab)

分封制:

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宗法制:

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其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c)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ab)

过程:

①前221年,秦国完成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派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③平定岭南和“西南夷”。

影响:

①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

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b)

①郡县制的建立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aa)

时间:

汉武帝时期。

设置:

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职责: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aa)

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3)元朝的行省制度(ab)

内容:

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cd)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史实:

①汉武帝时“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④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史实:

①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②西汉实行刺史制度。

③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aa)

设立:

明成祖朱棣

职权:

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

(2)清朝的军机处(ac)

设立:

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作用:

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d)

消极为主:

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ab)

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aa)

1840—1842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1856—1860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

1894—1895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1901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ab)

条约

主要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c)

①列强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a.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b.列强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c.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完整。

d.经济上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ab)

鸦片战争中的184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aa)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牺牲的爱国将领:

“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

结果:

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c)

背景: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主要力量:

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

意义:

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3、伟大的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aa)

1937年7月7日,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aa)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30万人遇害。

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c)

原因:

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过程: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④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

⑤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a)

正面战场:

①平型关伏击战:

属于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②台儿庄战役:

属于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③枣宜会战:

1940年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八路军)。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bc)

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a)

组织基础: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领导人:

1905年,日本东京,总理孙中山。

性质: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的爆发(aa)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参加力量: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

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aa)

成立: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政府:

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b)

颁布: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②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性质及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c)

①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ab)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过程:

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成果: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意义:

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一大”(ab)

召开:

1921.7.23在上海召开。

主要内容:

①规定党的任务。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b)

制定:

1922年“中共二大”。

主要内容: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又称为最低纲领)

意义: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民革命(ab)

兴起: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高潮:

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失败及原因:

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②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

意义:

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5)红军长征及其意义(bc)

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过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

①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④长征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流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6)三大战役的胜利(aa)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d)

①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