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完整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完整版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暮江吟完整版教案
学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9《暮江吟》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来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抒发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要从理解古诗的诗意开始,进一步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弱,在理解诗歌具有一定的难度,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体验诗歌的意境上有明显的不足,难以想象诗歌的画面。
思维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2.通过感悟诗歌情感,体会诗人离开牛李党争的朝廷后顿感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对大好秋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风景秀丽,山河壮美。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歌咏祖国大好河山,留下了无数诗篇。
如,我们读过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们读过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们还读过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其中的一首著名的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整体感知古诗
1.介绍诗人白居易以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钱塘湖春行》《琵琶行》《忆江南》等。
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作者离开朝廷后顿感轻松惬意,于是写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加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2.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过度】下面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起随同诗人赏景抒情吧!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根据诗歌节奏读通读顺
(2)根据停顿读好诗歌
【过度】我们先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
3.解释诗题
【过渡】我们先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
暮:
傍晚,黄昏的时候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释题,暮江吟: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深秋的傍晚观赏江景时由感而发。
【过渡】下面让我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起随同诗人欣赏古诗吧!
边读边找出古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4.借着古诗词的注释,试着去理解古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的注释,加深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解读古诗,感悟诗情。
【过度】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古诗的节奏来品读一下这首古诗。
1.
(1)学习第一、二句,根据节奏朗读古诗。
出示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和“铺”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瑟瑟”是什么意思呢?
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残阳:
夕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铺:
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瑟瑟: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1.你能根据注释理解第一、二句古诗是什么意思吗?
想象一下它的美好的画面吧。
(夕照图)
诗意:
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过渡】你能想象到这幅美丽的景象吗?
那夕阳再往下落的,继续下落的时候,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呢?
(3)出示第三、四句古诗: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夜图)
怜:
可爱。
怜,怜爱,爱惜。
可九月初三:
指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
即珍珠
月似弓:
月弯如弓
出示诗意: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
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比喻)
【过渡】刚刚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夕照图和美丽的月夜图,两幅图构成了美丽的风景,两种颜色,两个比喻又构成了一副千古名篇,让我们再次品味一下这首古诗吧!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试着练习分析古诗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五、抓住关键词,感悟诗歌情感
1.试着赏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2.首句中的一个“铺”字,用得妙在何处?
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铺”字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
3.赏析: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诗。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精炼、简洁,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是作者的独到之处,通过运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古诗,情感升华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傍晚夕阳斜照到夜幕降临时江上月夜的奇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关于月亮的古诗。
2.读一读,试着去理解和感悟。
小结
诗人白居易用精炼的语言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傍晚夕阳斜照在江面的美丽夕阳图到夜幕降临时江上的月夜图的奇丽壮观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暮江秋景的喜爱之情。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教学
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教学
难点
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积累古文名句和成语。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谈话引入,进入学习
这一单元学完了,我们有了许多收获。
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二,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
新课
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阅读的方法:
①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③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④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板书设计:
阅读的方法)
(2)学以致用
爸爸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虎背熊腰,在家里威风凛凛,牢牢地统治着我和弟弟。
放学后,我们写作业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巡视,虎视眈眈,不放过我们的一举一动。
谁要是胆敢溜出去玩,准被他的虎爪抓回来,狠狠地教训一顿。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
(虎背熊腰、虎视眈眈)
②这个小片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爸爸的?
(外貌、神情、动作)
2.识字加油站
驻扎蛀虫拄拐
捐款娟秀手绢
花苞冰雹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是同一个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
(板书:
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3)结合偏旁,讲解汉字的含义
“驻”的偏旁:
马,应读“zhù”;字义:
(车马等)停止,泛指停止或停留。
“蛀”的偏旁:
虫;字义:
蛀虫,咬木器、谷物或衣物的小虫。
“拄”的偏旁:
提手旁,应读“zhǔ”;字义:
用手扶着杖或棍支撑身体。
“捐”的偏旁:
提手旁;字义:
捐助或献出。
“绢”的偏旁:
绞丝旁;字义:
一种薄的丝织物。
“苞”的偏旁:
草字头;字义:
花苞,苞片,花或花序下面像叶的小片。
“雹”的偏旁:
雨字头,应读“báo”;字义:
冰雹,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降下。
“鲍”的偏旁:
鱼,应读“bào”;字义:
软体动物,俗叫鲍鱼,古称鳆,肉味鲜美。
(4)让学生列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3.词句段运用
(1)你知道这些说法吗?
选一两个说句子。
a.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第一句重复运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表达了当时的条件很差。
第二句重复运用“……的时候”,表达出这条狗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叫。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号的用法,再照样子写一写。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c.照样子,你也写一写吧。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
当然不是。
师: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师小结:
设问句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
设问句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板书:
设问句自问自答)
4.日积月累。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唐】韩愈
(1)朗读这些语句。
(2)说说句子的意思。
(板书设计:
说说句子的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己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3)学生读读背背。
(4)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总结了这一单元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朗读。
】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教给学生字的组成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
、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三、课堂小结,激发运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阅读的许多方法,明白了形声字的特点,学习了什么是设问句,还学习了文言文里面的句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
内容
阅读方法
形声字
语文园地设问句自问自答
说说句子的意思
16.麻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等六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7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3.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重点:
写什么?
难点:
怎么写?
为什么这样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目标
齐读单元目标:
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
如何把生活中的一件事写清楚?
让我们走进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了解他是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的。
二、整体感知文本
(一)课题
齐读课题——了解“雀”是多音字,它的另一个音读“qiăo”
(二)生词
(1)带音节,请自由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2)去音节,生读
(三)初读课文,
1.了解屠格涅夫的写作风格,开篇:
语言简洁
2.这个故事的第一段还点明了什么?
(我打猎回来,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在林荫路上,是事情发生的地点。
我和猎狗是人物。
)
3.猎狗是这个故事的第一个重要角色(猎狗出场)
4.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学生默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梳理脉络
师: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起因、经过、结果
小结: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文章:
脉络清晰。
三、品读文本
(一)起因
1.小麻雀无助,标句子请找到描写小麻雀的语句。
2.出示句子:
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3.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你从哪句话中可以感受到。
从哪个词体会到小麻雀的无助?
指导朗读。
4.此时,风猛烈地摇撼着白桦树,(风呼呼摇动树叶的声音特效)一只小麻雀——
齐读:
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5.猎狗攻击
这时,一只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它想干什么?
请大家边读边体会。
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到?
读出它的心情。
(二)经过
(1)初识老麻雀
1.小麻雀更加恐惧,更加无助!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
请快速浏览,迅速捕捉信息。
2.出示: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3.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
学生自由回答。
(2)品读强大
1.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种强大的力量便是——爱的力量(随机板书:
爱)
2.哪个字更能体现这份爱的力量?
3.哪个词比“飞”字更能体现老这份爱的力量?
4.指导朗读
小结:
这便是用词的精妙!
5.出示,比较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巨石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了解屠格涅夫善于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描写事物。
(3)品读无畏
A)感受——细节刻画
屠格涅夫不仅善于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描写事物,还善于事物的细节刻画。
老麻雀在拯救小麻雀的过程中?
哪些细节深深触动了你?
请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标画出最触动你心灵的词语或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师:
这就是它“挓挲”的样子?
它在像猎狗传递什么信息?
是啊!
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有多庞大?
学生自由回答。
齐读: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师:
老麻雀异常恐惧,它紧张极了,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
语言非常神奇,一处处细节描写将一只奋不顾身的老麻雀描写的活灵活现,这一处处细节描写便藏在这些神奇的词语中。
这些词语又分别是描写哪些细节的?
同桌交流。
学生交流。
师:
这些词语又分别是描写哪些细节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神态、动作、声音、心理。
师:
这些源于作者——
生:
细致的观察。
B)体验——细节刻画
师:
如果你细致观察你也可以。
(出示:
图片)谁来试一试?
学生自由表达。
C)欣赏——细节刻画
猎人笔记中的一段话。
D)提升——联想丰富
它紧张极了,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准备着一场搏斗。
学生自由回答。
猎狗愣住了,它可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这股强大的勇气便是——爱的勇气。
这份爱的勇气勇气震撼了猎狗,它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也震撼了屠格涅夫: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四、情感升华
(一)1.看:
在屠格涅夫《麻雀》的原文中,作者还记录了一段这样的话:
赏:
请不要见笑:
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力量。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
(二)作者仅仅想记录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故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师:
他是想通过这段文字向人们传递爱的力量。
五、阅读迁移
1、屠格涅夫还记录了许多打猎期间印象深刻的见闻趣事,收录于《猎人笔记》。
2、《麻雀》收录于《屠格涅夫散文诗》。
六、回馈巩固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否了解:
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
学生自由回答。
2、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楚?
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学习。
3、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读一读这两本书,了解更多习作的奥秘。
《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4个生字“暮”“残”“铺”“怜”,读准多音字“似”;理解2个新词“瑟瑟”“可怜”和“暮、吟、铺、怜”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诗中字、词、句的意思,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铺”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诵整首古诗。
“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白居易)
2.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课题)
二、了解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三、破诗体,解诗题
1.请同学们快速地看诗句,把生字圈出来,并想想这是一首什么诗体的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杂律诗,这种诗的特点是通过对一事一物的吟诵来表达内心的情思。
这首诗是诗人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写的)
2.齐读课题,并思考:
你从课题知道了什么?
“暮”是什么意思?
“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
“吟”是什么意思?
3.指导学生“吟”的读音和书写。
(“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左边是“今”不是“令”)
过渡:
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我们知道诗人傍晚在江边吟诵,前面老师已经说过,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途中,那么此刻夕阳快要落山,天快黑了,难道诗人不着急赶路吗?
到底是什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诗人?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诗歌的学习。
四、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古诗,边听边想想:
听了录音你整体感觉如何?
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过渡:
多美的诗啊,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诗文。
2.自读诗句,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大家在读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第三遍划分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检查自读效果。
大家刚才听了录音范读,老师也给你们时间自己读,也让你们自己划了诗的节奏,相信大家读得很好了,谁来说说这首诗该用什么读法?
(指名几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划分的节奏来读)
4.课件出示划分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
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五、品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默读诗文,把不理解的词画出来,并借助注解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过渡:
同学们学习真认真,在理解诗句中有什么困难的吗?
先来看看诗的前两句。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二句。
①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请大家齐读这两句诗。
这两句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
“残”是什么意思?
“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
“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的太阳?
“铺”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
(学生自然说出第一句诗的意思)
②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
“瑟瑟”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说这句诗是的意思是什么?
③这两句主要写那些景物?
(板书:
残阳、江水)
④请学生默读第一句诗,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
(学生自然找到“铺”字)那么“铺”好在哪里?
我们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
(小结:
大家说得很好,老师也认为“铺”用得好,它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照在江面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平缓,给人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
由“铺”与“照”“射”“洒”几个字的对比,我们要知道古人在用字上面是非常讲究的,而不是信手拈来,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要向古人学习)
(2)学习第三四句。
①课件出示诗的后两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请齐读这两句诗。
把不理解的词画出来。
②这两句诗有哪些词你们不理解的?
“可怜”“似”在诗文中是什么意思?
③请默读第三四句,然后找出能表达诗人心情的词。
(学生自然找到“可怜”,“可怜”在诗中表示可爱的意思)
④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创设情景:
根据“可怜”所表达的意思和诗句的意象展开想象:
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什么?
根据学生的描述,老师出示与学生描述相符的“新月初升”图,最后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把诗的前两句有感情地读出来。
六、引导整体,体会情感
同学们,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介绍说《暮江吟》是作者被迫离开朝廷后在去上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写的,既然是被迫,那么他离开前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而在途中遇到这样的景物,他停下来并为之赋诗,你们觉得此刻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七、课堂小结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江边“残阳”“月”“露珠”等景物的吟诵,表达了自己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八、课外作业
展开想象,用你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写成一段话或一篇文章。
九、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