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
《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分析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一、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以增材制造技术为重要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初见端倪。
我国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既是重大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加快推进增材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取得在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方面发展的主动权,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增材制造技术与3D打印产业发展现状
3D打印是“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的主要实现形式。
“增材制造”的理念区别于传统的“去除型”制造。
传统数控制造一般是在原材料基础上,使用切割、磨削、腐蚀、熔融等办法,去除多余部分,得到零部件,再以拼装、焊接等方法组合成最终产品。
而“增材制造”与之截然不同,无需原胚和模具,就能直接根据计算机图形数据,通过增加材料的方法生成任何形状的物体,简化产品的制造程序,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
主要材料和关键配件是原材料(粉末、树脂、线材等),激光发生器,控制系统,这三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国内做的3D打印,更多的是在做组装机器和成型软件,用量较大的粉末材料,这可以颠覆传统的铸造、机械加工;国外的主要厂商是3DSystem,STRATASYS,eos,他们是全产业链,玩转的基因是全产业链通。
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AM)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设计数据,采用材料逐层堆积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AM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将对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
欧美发达国家密切关注这一最新动向,加紧战略部署,推动AM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自199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申请的专利“三维技术印刷”获得批准后,二十多年来,随着AM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包括“快速原型制造(RapidPrototyping)”“实体自由制造(Solid-formFabrication)等新型制造业态都被统称为3D打印产业,并预测这种实体自由成形制造技术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
3D打印产业代表制造业特别是大型航空航天制造发展新趋势。
美国Wohlers协会在2012年度报告指出,AM技术诞生25年以来,相关设备和服务平均年增长率27%。
据预测,到2016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31亿美元,到2020年将增长到52亿美元。
AM技术正处于发展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还在不断发展;随着技术发展,应用领域也将越来越广泛。
目前,该技术与不同的材料和工艺结合形成了20多种AM设备,并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发展态势:
一是利用3D打印机直接制造日常消费品;二是采用激光或电子束直接成形制造功能零件;三是将复合材料组织与外形结构的设计同步并制造一体化组织与结构。
2、3D打印产业化分析及发展的意义
中美差异在于,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世界第一,但是创新和科技实力弱,材料、信息技术、理念这些不利于3D打印的上游技术发展。
3D打印发展,工业、消费品并重,短期来看,工业市场更吸引人。
3D打印工艺众多,产成品率按照材料和质量要求不同而不同,3D打印与传统制造的比较更多应在效率、复杂、难度上面。
目前3D打印工业机的价格在30万美元-150万美元,而国内的机床价格普遍在10万美元以下,3D打印机是机器,这个产业要替代传统需要等到钢材价格、人工成本、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信息化社会形成的时候才可以谈竞争;目前来讲,医疗、教育、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等应用发展趋势较好。
一些中小企业成为国外3D打印设备的代理商,经销全套打印设备、成型软件和特种材料。
还有一些中小企业购买了国内外各类3D打印设备,专门为相关企业的研发、生产提供服务。
其中,广东省工业设计中心、杭州先临快速成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设立了3D打印服务中心,发挥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向国内外客户提供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其中,激光直接加工金属技术发展较快,已基本满足特种零部件的机械性能要求,率先应用于航天、航空装备制造;同时,生物细胞3D打印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已可以制造立体的模拟生物组织,为我国生物、医学领域尖端科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专家方面,清华大学的颜永年,华科大的史玉升,西交大的卢秉恒,北航的王华明,湖南华曙的许小曙,技术不一样,排名没有价值。
目前王华明、颜永年参与了上市公司产业化,华科大曾经有深圳创投介入,西交大资本化较弱。
从国内整个产业链来讲,技术基本是看了国外的,在国内高校研发,进行产业化,SLM\SLS\SLA\FDM技术在国外都有竞争力,但是材料、激光器需要进口,利润较薄,高端机器和材料上还是国外垄断,国内市场在全球份额在8-10%。
3、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清华大学等高校,在3D打印设备制造技术、3D打印材料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尽管已有部分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国内3D打印成本较高,多用于实验,规模化应用尚需时日。
用3D打印替代传统制造业批量生产,从效率、成本和可靠性等方面来看都面临着极大挑战。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我国3D打印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亟待破解的问题:
产业布局层面,3D打印技术路线和国家层面产业发展战略亟待出台。
首先,3D打印技术没有被确立为国家主流制造技术范畴。
3D打印技术往往被看作工业设计的一种辅助手段,国家对3D打印这一交叉学科的技术总体规划与重视不够。
其次,3D打印产业培育的基础较为薄弱。
3D打印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工业环境不配套等等;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上仍然对国外依赖较大;在应用方面,我国的3D打印产业分布领域也较为狭窄。
产业规模层面,3D打印行业共性标准没有建立,制约了大规模商业化。
3D打印技术应用特征是小批量、多品种和个性化,这就凸显行业共性标准的决定性意义。
目前国内的3D打印企业整合度较低,主导的技术标准、开发平台尚未确立,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还处于无序状态等等。
可见,3D打印行业共性标准体系一日不建立,3D打印就一日不能大规模商业化。
产业支撑层面,3D打印材料供给不足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瓶颈。
3D打印产业特殊性之一就是材料为王。
耗材对3D打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国内有能力生产3D打印材料的企业并不多,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金属材料。
由于国内3D打印产业还处于弱小阶段,过小的市场导致企业缺少加大研发投入的能力与动机,而且即便耗材研发成功,也存在规模化生产、材料配比等问题。
产业成长层面,3D打印产业的技术产品化开发滞后于国内市场开发。
一方面,我国3D打印技术大多积淀在高校,代表一定实力的3D技术开发大多为清华大学等高校所掌握。
但由于高校在技术产业化方面固有缺陷,使得这些技术的产品化开发还很不充分;已有的几家自主制造3D打印设备企业规模较小,研发力量不足。
另一方面,国内3D打印服务的市场开发由于进入门槛低而出现过度开发特征。
虽然,他们迅速开拓了3D打印服务市场,但同时由于原发性创新与产业核心技术的缺失也给整个处于孵化期的行业增添了风险。
二、3D打印亟待产业化发展 力拓应用市场
“3D打印诞生30年,产业化远未形成。
虽然3D打印的名气很大,但到今天仍然处于科普阶段。
对于3D打印究竟是一项什么技术,3D打印技术应用于哪些方面,3D打印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是什么关系,人们知道的很少。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
虽然3D打印技术在新产品开发、模具模型、再制造、生物医学、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领域均得到成功应用,但是今天人们对3D打印技术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业内专家指出,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应用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智能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的结合,将是下一代3D打印技术发展的方向。
可能3-5年以后,3D打印技术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
除了打印出身边常见的生活用品外,3D打印在建筑等领域的应用也显现出巨大潜力。
3D打印企业青岛尤尼科技公司研发出世界最大的3D建筑打印机、世界第一台真人蜡像3D打印机、亚洲第一台工业级全彩树脂3D打印机,其中3D建筑打印机长、宽、高各12米,预计6个月打印完成一栋7米见方的仿天坛中国古典建筑,材料采用石墨烯加强玻璃钢。
这个巨型打印机看似笨重,但有着非常精细的“手艺”,它将挤压成为半熔融状态的打印材料层层堆积在基础地板上,利用相关数据资料直接建构出原型。
它的打印精度可以控制在毫米以内,对于注重精度的传统建筑行业来说,这是一个跨越。
此外,3D打印已经被运用在文化创意、文物修复、生物医疗、工业设计等多个领域。
如在航空航天器材上,一些关键零部件采用3D打印一次成型,使得其功能更加实用,体积和重量大幅减少;在医疗领域,3D打印被运用于牙齿再造和骨骼修复等方面,从而使治疗更加精准。
对于3D打印技术是否可能引起传统制造产业变革,业内专家有不同的看法。
“3D打印技术使传统制造技术进一步优化。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张文武表示,3D打印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使复杂的结构设计变成现实,并能在制造过程中减少成本和节省时间,3D打印产品将更加智能化。
3D打印只属于制造业三种类型中的一种,“不能将3D打印视作一剂万能药,它不可能在制造业中包打天下。
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得益彰、互惠共赢的。
”
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主任史玉升认为,3D打印技术不可能颠覆传统产业,这一技术是对传统制造方法的补充和完善,将过去一些传统方法做不了的用3D打印技术做出来,同时还可避免传统制造耗能耗材、污染环境的缺点。
由于受制于材料等因素,3D打印目前能够应用的范围仍然有限,与庞大的传统制造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现在通过3D打印出来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单一材料,而且现有的材料种类并不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3D打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业内人士认为,3D打印技术为提升制造水平和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可能,传统产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2、亟待产业化发展
“2013年世界3D打印产业的产值约200亿元,我国3D打印产业产值约为20亿元,预计今年我国3D打印业产值将达到40亿-50亿元的规模。
”罗军预计,如果发展顺利,到2020年3D打印产业有望实行全面产业化,未来3-5年是中国3D打印发展的重要窗口期。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市场规模仍十分有限,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放量空间。
”罗军表示,其中,工业级3D打印的应用空间将最为明显,大量的传统制造企业基本上都能找到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点,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则最被看好。
“但是3D打印技术诞生30年,至今没有产业化,最关键的原因是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沿袭传统制造业的老路,生产设备卖设备。
在用户并不知道3D打印技术如何运用的情况下,显然这条路子是走不通的。
”罗军表示。
此外,制约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因素主要还有两个方面。
一是成本较高。
比如打印3D头像服务收费都在200元以上,3D打印设备和耗材价格较高,导致应用端的服务价格居高不下。
二是应用不足。
由于还无法打印神经、血管等组织,现在的细胞打印在医学方面的应用非常有限。
对于3D打印产业今后的发展,罗军表示,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引导科研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结合;二是加强国际对话合作,走在国际技术前沿;三是抱团发展,集群发展;四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整个产业的大发展除了3D打印机的功能要加强以及成本要降低外,还需要材料的发展能够多样性、功能化,才可能推动整个3D打印产业的大发展。
3、应用市场考验3D打印
“未来3-5年,谁最先打开3D打印的应用市场,谁就有可能引领3D打印产业的发展。
”罗军表示,今后几年是全球3D打印产业的重要发展期,能否闯过“应用市场”这一关,将决定产业的未来。
在手机里下载安装“3D人偶相机”应用后,只需要拍一张正面照,选择自己喜欢的造型,调整头发、表情、眼镜等,就可以生成属于自己的个性3D人偶。
海尔全球首发的3D人偶相机能够达到80%的相似度。
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总监马国军表示:
“没有打印不出来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
除了定制个性人偶外,通过桌面级、工业级、生物医学级等各种层级的3D打印机,金属粉末、陶瓷、尼龙、光敏树脂等各种材料被“打印”成衣服、发动机甚至人体的骨骼,充满神奇色彩的3D打印,离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近。
说起3D打印的应用,美国Stratasys大中华区总经理汪祥艮表示:
“基本上没有哪个行业不被3D打印涉足到,只是深度不一样。
”
目前3D打印尽管盛名在外,实际上仍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的3D打印产品从形式到材料雷同,很多产品的工艺还相对粗糙。
此外,在教育普及、人才储备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据了解,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包括金运激光、光韵达、海源机械、银禧科技等开展了3D打印业务,但是产品类型较少,业务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重微乎其微。
“我们3D打印耗材的年收入还不到100万元,毫不客气地说,这点钱还不够给员工开工资。
”银禧科技总经理林登灿表示,该公司虽然在研发3D打印工程塑料耗材方面有了不少成果,不过业务规模偏小使得短期内难以对业绩起到实质性的影响,但是3D打印未来有可能成为公司发展的新增长点,因为市场很大,很多东西都能通过3D打印实现,并带来可观的利润。
“如同网络购物一样,3D打印还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改变。
”安徽西锐三维打印科技公司董事长余金湖认为,个性化的需求和3D打印技术将共同形成“云制造”的商业模式,人们把自己的需求发送到网络上,然后根据反馈回来的创意设计,经过选择和比价成为一种新的交易模式。
个性化的需求和3D打印技术共同为“云制造”提供了支撑。
三、3D打印技术或带来五大颠覆性变化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到2025年,3D打印的经济影响每年可能高达5500亿美元。
3D打印相对于其他制造技术的独特优势可能会为许多行业带来设计、开发、生产和技术支持方面的深远变化。
下面我们着重阐述3D打印可能带来的五大颠覆性变化,企业高管人员应当为此做好准备。
1、加快产品开发周期变化
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是第一部3D打印机带来的主要收益,它本来就是为加速产品原型构建而生。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将生产时间从数周或数天缩短至几个小时。
而且随着增材制造(编者注:
即通过逐层增加材料的方法制造实体物件的技术。
3D打印其实是一种通俗的叫法,学术名称叫增材制造,4D的也叫增材制造。
)和常规制造界限的模糊,现在很多行业都有望进入第二轮加速周期。
例如,增材制造能够使原型产品更快到达客户手中,并且更快地获得更细致的反馈(这主要受惠于打印机分辨率的提升、高清晰度的色彩以及更加广泛的材料选择,比如有助于客户预见终端产品的弹性体等)。
这种无模具的原型开发能力可以让企业快速测试多种配置,确定客户的喜好,从而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并缩短上市时间。
企业甚至可以在传统生产工具仍在制造过程中或者尚未做出生产决策之时,先用3D技术打印出零部件,并将相关产品在市场上进行试销。
如果企业确实需要订购此类生产工具,他们也可以考虑使用增材制造技术来制造,从而节约更多时间和资金。
我们预计,3D打印技术将在未来十年里大幅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例如,3D打印会使制作简单的实验室仪器这类日常研发工作变得更高效)。
由于3D打印技术能够提升通过远程合作进行众包创意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会对企业从更广泛的视角考虑研发产生影响。
2、新的制造战略和产地选择变化
如今用3D打印技术直接生产最终产品已经成为这个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60%。
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和3D打印机功能的不断改进,能够经济地使用增材技术制造的零件范围将大大拓宽。
例如,波音公司已经使用3D打印机为10种不同类型的飞机制造了约200种零部件。
当然,并不是每一种零部件都适用这项技术并能从中获得收益(包括降低成本、性能改进或者兼而有之)。
企业应该认清具有哪些特征的零部件更适合使用3D打印技术来生产,包括具有较高劳动力成本要素(如装配耗时以及有二次加工过程)的零部件、模具要求复杂且产量较低(因此加工水平很高)的零件、废弃率或者废品率过高的零部件。
增材制造技术也会影响企业的产地选择策略。
对于3D打印制造而言,劳动力成本因素仍然存在,但事实上,它的重要性相对于传统制造方式大大降低了,这就使得企业未来在选择产地时会更多地考虑在发达国家进行本地化生产以贴近终端客户,而不仅仅是一味将制造业外包到低成本国家。
但另一方面,由于3D打印的全数字化性质,企业也可以在电力和劳动力投入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国家生产复杂零部件,不必像现在这样一定要将其留在发达国家生产。
高级管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的一个相关领域是3D打印材料市场的发展。
未来的材料成本是不确定的,因为现在很多打印机都使用其打印设备厂商专有或特许的材料。
如果未来情况发生变化并且有更普遍的材料标准(因此定价降低),这将很快对高管设计制造战略和产地选择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
3、利润来源转移变化
增材制造技术可能会改变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价值的方式。
正如传统制造业的外包曾经推动耐克等消费品公司更多地倚重其设计技巧一样,3D打印技术可以降低传统生产方式的成本和复杂性,从而迫使企业以其他方式实现自身产品的差异化,比如使产品更容易修复(因此寿命较长),或者推出更加个性化的设计。
硬模具便于制造数以千计的相同产品,但减少对硬模具的依赖其实也创造了新的机会,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个性化或定制化的设计,并且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客户群。
例如,个性化正畸牙套的增材制造就体现了这类新技术的潜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此类产品具备技术可行性,企业必须确定哪些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商业价值。
大规模定制和新设计可能性的结合将会成为许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最终对一些细分的传统制造商产生颠覆性影响。
增材制造应用的实际影响可能更加深远。
在传统的售后市场供应链上,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对备件库存的管理。
而使用3D打印机按需制造替换零件的能力会改变售后服务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
一些具备现场增材制造能力的小型设施可以取代大型的地区性仓库,一些维修件的供应甚至可以外包。
例如,位于机场、医院或者大型制造场所的小加工厂(或者代工厂)可以根据厂家直接提供的数据现场制作设备所需的大部分零件。
当然,有一天零售商也可能会使用这类代工厂量身定制产品(如玩具或建筑材料),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对于拥有机器、核心设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制造商而言,这种业务模式是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链布局。
4、新能力变化
如今,围绕传统制造工艺的设计资源非常丰富,但围绕3D打印的设计资源则要少得多。
我们对制造公司高管的访谈表明,许多人已经看到了这种不足,并且在争先恐后地进行弥补。
发挥增材制造技术的大部分潜力还涉及技术方面的挑战,包括设置环境参数以防止产品变形、优化打印速度以及调整新型材料的特性等。
事实上,调整材料是相当大的挑战。
塑料处理起来相对简单,金属则不那么容易,而浆和凝胶(比如打印活组织或锌空气电池的材料)是极其困难的。
5、颠覆性的竞争者变化
3D打印的诸多优势可以降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
例如,利用3D技术会降低模具成本,这方面仅需较少的投入就可以进行生产,甚至可以小批量生产或者服务于利基市场。
最终产品的直接制造可以大大简化并减少设计师的工作,之后设计师只需将电脑中的产品投入商业生产即可。
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它们有的提供高度定制或合作设计的产品,还有的则成为产品的制造和分销平台,由客户在线进行销售。
这些企业对消费者口味的洞察力、与客户联系的密切程度,都将是传统的公司很难比拟的。
这些新的竞争者起初可能只是利基市场的参与者,在一些消费者愿意为定制设计、更复杂的几何形状和更迅速的交货支付溢价的领域进行运营。
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整个行业,其竞争优势也将从低成本的大批量制造能力转向价值链的其他领域,比如采用开源设计的图纸和3D打印技术生产枪支。
增材制造技术很可能会造成道德和监管困境,并颠覆若干产业。
四、国内3D打印产业值或达40亿
近年来,“3D打印”这个词汇频频映入人们的眼帘。
目前,3D打印技术,不仅能打印出塑料玩具、金属螺丝,甚至还能打印出飞机、牙齿、颅骨等人体器官。
网友戏称3D打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的”。
近日,2014世界3D打印技术博览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表示,“预计2014年国内3D打印的产值可以再翻一番,有望达到40亿至50亿元。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市场规模仍十分有限,但也意味着巨大的放量空间。
”
3D打印产业前景可期,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个人市场是3D打印的主要方向之一,3D产品或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目前材料、机器等因素造成成本过高限制了个人消费市场的飞速发展。
1、3D打印前景可期
在2014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博览会期间,企业、专家、政府机构等相关人士就3D打印在工业领域、生物医学领域、文化创意领域、建筑领域的应用、3D打印材料、3D打印商业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目前看来,3D打印在文化创意、工业、生物医学领域均有成熟的应用案例和广泛市场。
而相比之下,在工业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更大、技术优势更明显。
在工业领域,目前最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型金属结构件、个性化精密零部件的直接制造。
在生物医学领域,目前正在探索的应用除了义齿和义肢外,还将在组织工程方面大有用处,甚至有一家企业成功研制出三维生物打印机,可以进行“细胞打印”。
3D打印在生物医学领域很受欢迎。
以修复颅骨为例,3D打印可实现完美修复人颅骨。
现在医院多先通过扫描病人的头骨3D图,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人的头骨模具,医生则根据这个模具用钛合金制造保护脑袋的头盔。
当然3D打印应用于医学的领域还有其他内容。
如使用微创技术治疗的时候,只要通过3D打印出人体模型,就能避开血管、神经等部分。
但与国外的3D技术相比还是有一段距离,国内一般要求使用经过医学验证不仅产生排异的设备。
在工业级3D打印机方面,青岛尤尼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世界最大的3D建筑打印机、世界第一台真人蜡像3D打印机和亚洲首台工业级彩色树脂3D打印机。
3D建筑打印机的打印精度可以控制在毫米以内,对于以厘米计算精度的传统建筑行业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它将打印完成一座长、宽、高各12米的仿天坛中国古典建筑。
那是否意味着以后的房子都是打印出来的呢?
我们拭目以待吧!
2、个人消费市场成热门发展方向
据了解,3D打印因材质、价格、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只能作为小众化的产品存在。
随着3D打印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的3D打印会更加注重庞大的消费者市场,更多追求用户体验和用户追求,其发展趋势是每个家庭都能拥有3D打印机。
有设计师设想将3D打印技术融入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月30天,只要家里有一台3D打印机,在网上搜索30种不同的杯子图片,就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打印出30个和图片一模一样的实体杯子,30天内便能享受每天使用不同的杯子喝咖啡,日常生活都可以因为3D打印这个新技术变得新鲜惬意。
“未来3D打印技术会从为服务而设计转向为自己享受而设计。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第27届主席李淳寅在近期举行的全球设计趋势发布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设计产业联盟大会上表示。
近日,3D打印机制造与设计厂商三纬立体打印有限公司推出的XYZprinting打印机3999元的售价,使得普通消费者也能消费得起3D打印机。
并且三玮的该款3D打印机已入驻京东、亚马逊、淘宝、苏宁易购四大电商,用户可以亲身体验到各种3D打印的乐趣。
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3D企业进军个人消费市场,3D打印制品或作为大众消费品而存在。
3、成本过高成个人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