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8347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docx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docx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教案吗?

  

我们迫切需要教案改革

■文《人民教育》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

也就是说,教案不是在上课前写的,而是补写的。

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凡是当过中小学教师的人莫不对此深有体会。

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要求教师写教案的初衷,是把备课的结果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防止上课时遗忘。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抄呢?

是广大教师懒惰吗?

不。

笔者认为,这完全是不合理的教育工作评价机制造成的,是对教案不正确的认识在作怪。

不改革与教案有关的评价机制,这种情形还会继续下去。

  在我国香港地区,除了实习时期需要指导的实习生外,教师基本上不写教案,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从来没有统一要求让教师去写,教师备课的形式灵活、多样、自主。

这是很多人去香港考察学校教育后的最大感慨之一:

国外的教师也同样如此,几位外国教育专家到中国考察,发现教师都写着详细的教案,甚至有的学校的教师教案后面还有校长签字,感到十分惊讶,他们惊呼:

中国教师的工作负担之重,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教师的无用劳动,我们完全有必要向香港和国外同行学习,取消教案。

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强烈呼声。

  一、教案形式呆板。

内容不实用。

造成大量浪费。

  目前教案形式的要求主要有:

1.教案要完整。

即在一篇教案中,应该有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案正文、教后感想。

正文中又包括导入、每一部分的详细教法、过渡语、小结、总结……2.教案要书写清楚、工整。

3.教案书写要及时,要在上课前写好。

  教案的形式,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

众所周知,教案中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原文照抄的《教学参考》。

既然参考书上已有,教师读了心中有数即可,为何还要再抄写一遍呢?

另外,教案正文要求十分繁琐,一般每一节教案的字数在1000~3000。

教师书写教案要边想边写,遇有疑难要查资料,因此,写一篇教案一般不会一气呵成,少说也得1个小时。

小学教师一天至少要上2节课,那么单是写教案起码得2小时以上。

  既然教案是为自己上课准备的,自己能看清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那为什么还要求工整、清楚呢?

这有何意义呢?

越工整,写起来就越慢,写教案所耗的时间就越长。

教师平时要上课,有大量作业和试卷要批改,要与学生交流,有的还兼任班主任,需要处理许多杂务。

因此,教师事实上根本无法按要求写详教案,为了完成工作难怪要抄教案了。

抄教案书上的,抄老教案,抄别的教师的教案。

赶上学校检查教案,大家更忙了,抄得不亦乐乎。

显然,抄的教案对教学没有一丝一毫的指导意义。

  绝大多数教师的教案是抄的,但多数人又不愿公开承认是抄的,尤其是面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更是如此。

为什么呢?

因为许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有一种先入之见,即“不认真写教案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公开的工作场合,或面对学生家长,为了表明自己对工作是“负责任”的,很多教师往往说,我的教案不是抄的。

这是很可笑的。

但笔者在做私下调查时,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很诚实,承认自己的教案是“假”的,是抄的。

当然,不排除有的教师按要求写教案,但这是极少数,不是主流。

  二、教案只是备课的一种形式。

无必要性。

  备课与写教案是不同的两回事。

备课,是对所讲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过程。

备课的结果和课堂上要强调的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课本上。

上课是一定要准备的,不备课上不好课,但一些人把此理解为“不写教案上不好课”,实为大谬。

很多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都坦诚自己的教案多为“假造”、“抄了一辈子教案”,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一样做得很好吗?

  笔者认为,如果习惯于写教案,那么备课的结果用简明实用的教案形式表达未尝不可,写在教材上也同样管用。

备课结果的表达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根据教师的习惯和学生情况来确定,没有必要千篇一律。

事实上,一个合格的教师,上课时不会边讲课边看教案的。

何况,许多精彩的课段事先往往预料不到。

很难想像,一个教师边看教案边讲课能产生好的课堂效果。

  三、教案改革关键在领导。

   如果校长或教育局长当过中小学教师,他应该非常清楚教案是怎么一回事,会积极主张改革教案的有关评价机制。

怎么改?

要注重教育教学效果的考查,把教师从繁琐无用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同志在自己做教师时反对写教案;当了领导,却要求教师“写详教案、写好教案”。

这其实是一种官僚主义作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应是领导干部的工作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应是领导干部具备的操守。

  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压力。

日常要做许多琐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种评比、考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疲惫、敏感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废除假教案,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广大教师的不合理负担,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对此,我们必须正视它。

 

关于教案的断想

 ——一位教研员的心声

   ■过去当老师,被别人检查教案;现在当教研员,检查别人的教案。

   到底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

大抵来说,大家都会搬出这么几条:

   格式完整——有课题,有学情分析,有目标,有重点,有难点,有课时安排,有教具准备,有教学流程,有作业设计,有板书设计,有教学反思。

   内容具体——一篇课文的完整设计,总得有个千把两千来字吧。

   字迹工整——为什么要工整?

那是因为领导要检查啊。

   且这样的要求,不管你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一个样。

   于是,为了应对这样的检查,老师们开始了集体备课——所谓集体备课,大抵是分一下工,每人负责1-2单元,然后从网上或者朋友那里,找一些现成的教案,发给年级组的老师们共享。

   老师们真的会用这样的教案吗?

我可以根据我的长期观察,负责任地说,大部分老师是基本不用的。

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学生学情不同,怎么可以用千篇一律的教案呢?

   那么,这些成批克隆的教案,什么时候有用?

检查的时候!

   领导说,最近一个星期,要检查教案了。

于是,老师们拿出崭新的老早打印好的教案,开始补写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在每个教案的后面,写几句不痒不痛的话。

一般来说,2-3行,且多用红色字体。

表示,我是认真反思过的。

   面对这样崭新的教案,我常常无语。

 

   ■静下心来想一想,写这么繁琐的教案,到底是为了什么?

   教案是什么?

教案,即教学方案。

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写给检查的人看的。

   说句大白话,当下的大部分教案,不是为教学服务,而是为检查的人服务的。

   问题出在谁的头上?

当然是检查的人头上。

   那么,检查教案的人,能不能不看这种八股文一样的教案?

查什么?

查个性化教案。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备课夹在书页中。

在字里行间写点文本细读,然后夹一张便签,将教学目标和大致的程序写一写。

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过去用过的备课本保存下来,这些备课本,记录着前几轮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甚至有过去学生的错误作业分析。

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有足够的自信,向领导提出,我可不可以不写教案?

我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的学习,记录学习个案,记录错误作业。

至于教案中的目标啊,环节啊,都在我的脑子中。

作业呢?

当然会精心设计。

这也行。

   再比如,有的老师,什么都不写,认真地做PPT。

PPT做好了,教案也就写好了。

当然也行。

   当然,刚步入教师队伍,教案还没有入门的老师,必要的规范格式,写个三五年,也许是必要的。

    也许你说,这样自由写教案,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不会啊,管理者进入课堂听课,看课堂效果呀。

听的过程中,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看课堂目标适切与否,看教学现场是否足够精彩。

听课,完全可以看得出老师是否真的备过课。

   也许你会说,领导很忙,哪里来的时间?

   哈,还有比进入课堂听课,诊断课堂更重要的事情吗?

当然,领导要是觉得还有比课堂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没辙了。

 

   ■关于教学反思,也值得反思。

   真的每课都需要写反思吗?

我以为,为反思而写的反思,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那种两三行字的反思,能有多少质量?

写了,还不如不写。

   我以为,真正有价值的反思,是抓住课堂中的某些事件——或成功的片段,或失败的案例,从现象到本质,做深度的思考。

这样的反思,才是有效的。

   也许你会问,平时工作那么忙,哪里那么多时间写反思?

   别急,我不是说每课都得写反思。

而是,有感触的时候就写,没感触的时候就不写。

    也许,你还会问,那么,我一学期都没感触怎么办?

   好办,你可以下岗了!

   如果你教一个学期,对自己的教学一点感触没有,那你还教什么书?

 

   ■再来说说公开课备课吧。

   上了不少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公开课。

有些老师问我,张老师,你把教案传给我,学习一下。

我说,我没教案。

人家不信,以为我藏着掖着。

   哈,最近两三年,我的大部分公开课,还真没有教案。

   没有教案,不表示我没备课。

我备在心里,备在PPT上。

   为什么不写教案?

故意不写!

   什么?

公开课不写教案?

   是的!

这几年,我一直这样的。

   为什么公开课故意不写教案?

   且听我说来。

   我常常收到一些老师发给我的教案——有的甚至是已经成名的老师。

大部分的教案备得都很详细,一课时的教案多达五六千字。

老师问什么问题,学生答对了怎么引导;学生答错了,老师怎么引导。

有的还预设了三四种不同的回答——当然,老师的评价语也有三四套。

 

   累啊!

    读这样的教案,我常常有一种读剧本的错觉。

   课堂,不是剧场;学生,不是演员。

预设得细致一些没错。

但是,学生的回答,岂是你可以预先写出来的?

你的回应,岂可做到滴水不漏!

   再说,写在教案上的语言,是什么?

书面语言!

   课堂上的语言是什么?

口头语言!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听有些课,觉得老师在背教案?

因为他把教案中的书面语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

语言固然优美,句式固然齐整,但,这样的课,听着累,学生也往往云里雾里。

这不是交流,而是在卖弄才情!

   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薛法根等老师的课,为什么会给你如沐春风的感觉?

因为,他们都是用很朴实的口语,在和学生交谈,而不是用矫揉造作的书面语在给学生朗诵。

   上个月,我和薛法根老师同台上课。

他的《匆匆》一课的教案,多少字?

不超过300字。

我相信,如果不是组委会印资料需要,也许,他也不会写。

    没有写教案,不是不备课。

   备课的力气花在哪里?

细读文本,寻找这篇文章和别的文章不同之处,思考教学的目的,安排教学板块。

脑子里,想好几个环节,想好几个主问题。

至于教学语言,随机生成。

   这样,你的脑子里,便没有了教案的束缚。

   你不用刻意去关注,学生的回答用哪句妙语去评价;

   你不用刻意去经营,哪个环节的过渡语该怎么出彩;

   你不用刻意去追求,哪个教学节点该博得老师掌声。

   你不会在乎这些,因为,你知道自己为学生上课。

   把教案写短一点,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自由一点,潇洒一点。

   把教案写长了,课就短了;把教案写短了,课就长了。

作者:

自在乾坤

 

我不写教案

■文《语文教学通讯》

   有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被退稿的作者闯进编辑部,怒气冲冲地责问:

“你们根本就没把我的文章看完,怎么知道它不好?

”老编辑笑道:

“一个鸡蛋,如果你吃第一口时已经知道它是臭的,你还有必要把它吃完吗?

”在我看来,教案对于教师无异于一个变质的臭鸡蛋,而对待臭鸡蛋,我们唯一的选择便是坚决地、毫不迟疑地把它扔出去。

而说“我能不能不写教案?

”就相当于问“我能不能不吃臭鸡蛋?

”一样好笑。

   一、我为什么不写教案

   事实上,我的味觉也不是那么灵,就教案的问题来看,如果把它比作臭鸡蛋的话,我很惭愧地说,我非但没有在吃第一口时吃出它的臭来,而且还一度把它当作营养餐大吃特吃过。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所在的学校有一个活动,便是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教案”。

这个奖项是很令我们神往的,因为据说它体现着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

钢笔字、文笔、构思以及自始至终的耐心。

我对这个奖项动过无数次念头,但终究无法企及:

我看过往年的优秀教案——工整的方块字,从远处看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再一页一页地翻开,几乎每一篇的板书都不相似;而且满满当当,蝇头小楷挤得密不透风。

一个学期下来,一百多篇教案,每篇都那么工整、精心。

我除了自叹不如以外,也只有尽量向它靠拢了……

   就在我从教的第五年,发生了这样两件事:

   1.有一次上语文课,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刚想叫一个学生说主要内容,嘴还未张开,就听一个学生小声说:

“接下来该说主要内容了。

”声音虽小,但足以让班上的每个学生听清,我有点挂不住,拎起那个学生问他为什么能未卜先知,生答曰:

“我们三、四年级的语文课都是这几步。

”我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怎么和人家三、四年级的老师上成了一个模式?

我回去翻了自己执教以来的所有教案,发现岂只这节课,我上过的所有课——说的话、履行的程序,都是大同小异的。

  2.就在这一年的九月份,《人民教育》中开始连载了一系列关于教案改革的专题论文:

《课改,请先给教案松绑》《我们迫切需要教案改革》《面对教师备课的一声叹息》……

   对第一件事,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备课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备学生、备教材,但为什么把不同的课备成了同一个样子呢?

我们常说: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

”其实与活生生的人比起来,教案又何尝不是死的呢?

我们所说的备学生,备的常常是我们理想中的学生——比如我备课时常常预想:

我这样问,学生就会那样回答,然后我再如此那般地讲下去。

这从表面上看,是在备学生,实际上呢?

实际上是:

我这样问,学生到底会怎么回答?

只有问了以后才知道!

教过书的人都清楚,学生的回答,在许多情况下是与教师的预设截然不同的。

不同怎么办?

很多时候,我们会排除“异己”,按照自己的预设讲下去。

   把学生的不同意见扔在一边,自顾自地讲下去,显然是不对的。

所以,马上有人出来呼吁:

我们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学生又不是牛,怎么能被牵着鼻子走呢?

只是不知说这话的人想过没有:

教师为什么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呢?

   我顺藤摸瓜,发现教师也是被牵住了鼻子的。

   谁在牵着教师的鼻子呢?

   绳子很多,但我认为首先是教案!

   在“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漫长岁月里,教师自己又何尝不是被教案牵着鼻子走?

所不同的是,学生是被别人牵着走,而教师则是被自己牵着走。

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我们的教师苦心钻研、花费大量时间写的教案,竟成了一根捆住自己手脚的绳子!

这让我想起一个词来:

作茧自缚。

   二、不写教案,怎么上课

   不写教案,怎么上课?

我认为,只要做好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不写教案,是可以把课上好的:

   

(一)精心备课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

备课与写教案是两回事。

我说不要写教案,决不意味着可以毫无准备地走进课堂。

在没有教案的日子里,我们不但要备课,而且要精心地、竭尽所能地备课。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备:

   1.备教材。

所谓备教材,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所教的内容要有一个全面的、透彻的了解。

就语文课来说,你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自己要能够有感情地读出来;你想让学生读文之后有所感悟,自己也必须事先有所感悟。

这就好比游泳教练,如果自己都游不好,怎么能教出游泳冠军来呢?

这样,在上课时,我一范读课文,学生就被吸引过来了,也兴致盎然地读了起来;等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感悟时,我听到他们居然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总是禁不住由衷地表示赞许:

“真好,你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而对于他们的不同意见,我更是欣喜异常:

“你想得太棒了!

这一点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呢!

”因为在课前精心地备了教材,所以我不但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而且有时还能和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学习呢!

   2.备相关知识。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这句著名的论断,随着“学生不是容器!

”的一声断喝,变得几乎无人敢提。

我倒认为,虽说从头到尾的“灌输式教学”不可取,但如果我们由此而断定,任何时候都不要灌输,就有矫枉过正之嫌了。

因为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件事都自己亲自去弄懂。

退一步来说,就算我们想让他们自己去弄懂,自己没有一桶水也是不行的。

   我无意于指责我们的教师知识是多么的贫乏,因为相对于强大的体制来说,他们太渺小了!

他们的需要(精神的、物质的)太容易被忽略,他们的呼声太容易被掩盖,他们成天忙得晕头转向,想让他们博览群书显得强人所难。

但我却不能不说,教师的“内存”如此之小,要把课上得生动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我想:

如果我们肚子里的东西不是太多,至少应该临时抱一抱佛脚,在上课之前恶补一下相关的知识吧!

(当然,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无效劳动被减去了,我们还须多看几本书才好。

   3.备教法。

不写教案,决不等于课就可以乱上一气了。

虽有“教无定法”之说,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教学有法”的事实。

我认为,教师可以手中没有教案,但决不能心中没有教法。

   要做到“心中有教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把教法的积累当做一项常规性的学习来抓;二是课前要想一想这一课怎么上,要做到心中有谱。

教法从何而来?

我认为有两个途径:

一是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方法,二是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方法。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拿过来用。

而对后者,我们则应该及时总结、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教法。

就我个人来说,发现别人的好方法,我总是把它记录下来,并认真地思考它的优点在哪,不足是什么,然后试着在自己的教学中去用、去改善,使它能够为我所用。

有时自己上了一节比较满意的课,我也会坐下来琢磨一下,这节课为什么上得好,哪些方法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使用?

——要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光想是不够的,因为有些念头转瞬即逝,不及时抓住,就容易忘。

   

(二)灵活上课

   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内容,反应自然也不尽相同,我们上课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这就是我要说的“灵活上课”的意思。

    “我不写教案!

”会成为一句惊人之言吗?

说这句话的人,会被认为是懒虫吗?

就在这篇文章即将完稿的时候,我又“找到”了几个“不写教案”的前辈:

国内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一年中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外讲学上课,他上课常让学生选上哪一课或猜上哪一课,而他从来不带教案;赵谦详是全国十佳教师,他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轰动全国,他上课也是没有教案的,可就是这么一位不带教案上课的“懒虫”,前不久竟被人从吉林“挖”到了北京……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相信,不带教案上课的教师会越来越多。

   正如“离不开台词的主持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人”一样,总有一天,会有一个这样的标准出现:

不写教案能上好课的老师,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

这一天不会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