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商务大厦转换层模架施工方案.docx
《某市商务大厦转换层模架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商务大厦转换层模架施工方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市商务大厦转换层模架施工方案
某市商务大厦转换层模架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1
2、编制依据5
3、施工部署5
4、模架设计10
4.1、总体设计10
4.2、分项模架设计12
4.2.1、柱子加固方法12
4.2.2、剪力墙加固方法14
4.2.3、顶板模架搭设15
4.2.4、梁模架支撑搭设16
5、模板支撑系统搭设要点19
6、模架检查与验收20
7、钢筋混凝土施工措施22
7.1、框支梁钢筋施工22
7.2、转换层混凝土施工23
8、模架拆除27
9、质量保证措施:
27
10、模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28
11、转换层模架施工监测28
12、安全应急预案30
13、模架计算书35
附件:
架子工证件47
某市商务大厦转换层模架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市商务大厦位于市××交叉口东北角,北侧紧贴多幢老式居民住宅区,拟建高层住宅楼呈长方形,东西向平行排列,楼与楼相隔间距30m。
12#、13#楼地下2层,地上共31层,其中1~4层为商业、其中第4层为转换层,5层及以上为住宅。
主楼结构体系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55191.633㎡,其中转换层建筑面积为12#为705.37㎡、13#楼696.43㎡。
墙、柱、梁、板、楼梯等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50。
由于转换层框支梁的集中线荷载超过20kN/m,需进行专家论证。
图1-2:
12#、13#楼转换层范围示意图(顶标高20.3m)
转换层层高:
5.35m,墙、柱、梁、板、楼梯砼强度等级均为C50;
顶板厚:
180mm;
柱截面:
800×800mm、900×900mm、1000×1000mm、1050×1000mm、1200×1000mm、1250×1000mm;
剪力墙厚:
250mm、300mm、350mm、400mm;
梁截面:
主要为600×1500、600×1800、700×1500、700×1800、800×1800、800×2000、900×1800、900×2000,另有少部分500×1200、600×1400、600×1550、600×1600、700×1400;将梁宽度600~700的划为一类,标记为KZL1,取最大截面700×1800为代表配模,将梁宽度800~900的划为一类,标记为KZL2,取最大截面900×2000为代表配模。
详见表1-1参数表及图1-3结构平面图。
表1-1:
框支梁截面参数
梁截面
编号
梁截面尺寸(mm)
梁截面积(m2)
支架高度(m)
梁顶标高(m)
宽度
高度
KZL1
600
1500
0.90
5.15
20.3
1800
1.08
700
1500
1.05
1800
1.26
KZL2
800
1800
1.44
5.15
20.3
2000
1.60
900
1800
1.62
2000
1.80
图1-3:
12#、13#楼转换层梁结构图
2、编制依据
2.1、施工图纸及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2.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2.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2.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2.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2.6、《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1991)
2.7、《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2.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12
2.10、《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
2.11、《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
(建质[2009]254号)
2.12、《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缩印本)
3、施工部署
3.1施工平面布置
本工程搭设模架所需钢管、型钢、扣件及模板材料等均在现场塔吊覆盖范围内,可以随时采用塔吊转运。
现场平面布置图见图3-1。
3.2施工进度计划(表3-1)
××商务大厦转换层同时施工,计划工期30天,详见表3-1.
表3-1××商务大厦楼转换层施工进度计划表
日期
分项
7月
1
3
5
6
8
10
12
15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测量放线
搭设满堂脚手架
铺设梁底模板
墙柱竖向连接及绑扎
梁钢筋绑扎
墙柱模板安装及架体加固
梁侧模板安装及板底铺设
顶板钢筋绑扎
验收及整改
混凝土浇筑
3.3机械设备与材料计划(表3-2)
表3-2周转材料计划表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1
扣件式脚手架钢管
¢48×2.7
t
320
2
可调升降头
个
2300
3
直角扣件
个
7600
4
旋转扣件
个
1000
5
对接扣件
个
960
6
胶合镜面板
0.915×1.83×0.012、
1.22×2.44×0.012
m2
6800
7
方木
42×82×4000
m3
200
8
对拉螺栓
M14
个
3000
9
山形扣
个
5000
10
槽钢
[14
m
1200
11
密目安全网
2000目
m2
1600
12
铅丝
20#
kg
300
3.4劳动力组织计划(表3-3)
表3-3劳动力配置计划表
序号
工种
人数
负责项目或工作内容
备注
1
木工
80
现场模板配置、安装
2
钢筋工
90
现场钢筋制作、绑扎、安装
3
混凝土工
40
现场混凝土浇筑
4
架子工
15
模架搭设
5
塔式起重机司机
4
现场吊装
6
塔吊指挥
4
现场吊装
7
电焊工
3
现场焊接
8
管理人员
18
全面组织施工
4、模架设计
4.1总体设计
转换层结构自重大,支模施工难度较大等特点,因此模板支设及加固系统是本层施工的重中之重。
模板采用12mm厚胶合板,次龙骨采用42mm×82mm方木,柱墙间距不大于200mm、板下安装侧立方木间距130mm;主龙骨采用¢48mm×2.7mm钢管;梁底采用12厚胶合板与42mm×82mm方木组合;梁侧模板采用12mm厚胶合镜面板,两侧龙骨采用42mm×82mm方木,M14对拉螺栓加固(沿梁高度等分布置,沿梁纵向间距450mm)。
满堂架体采用钢管扣件式脚手架(钢管规格¢48mm×2.7mm)(见图4-1)。
顶板立杆间距1.0m×1.0m,架体步距1.2m,底部距地面0.2m设置扫地杆;梁底架体顶部采用可调支托来顶紧上部钢管主楞,立杆步距1.2m,纵距0.5m;立杆顶端设置纵横向水平拉杆,并在最顶步距梁水平拉杆中间加设一道水平拉杆,最顶部两步距水平拉结杆步距为0.5m;主龙骨与立杆钢管之间使用扣件连接传递施工荷载。
架体外侧四周采用连续式竖向剪刀撑,剪刀撑下部与地面顶紧顶牢,由下至上、竖向连续设置;在架体平面位置的内设置12个单元体(12#楼、13#楼各6个),每个单元体内部垂直剪刀撑间距小于6m且由下至上、竖向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的底部与地面顶紧顶牢;水平剪刀撑按图4-1、图4-2位置设2道,位置分别为扫地杆上部,顶层水平杆下部。
单元体与单元体之间采用之字斜撑连接。
图4-112#满堂脚手架平面布置图
图4-213#满堂脚手架平面布置图
4.2、分项模架设计
结合模板及模板支架设计原则,符合JCJ59-2011检查标准要求,要符合市级文明工地的有关标准。
同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决定采用以下模板及其支架方案:
4.2.1柱子的加固方法
柱子模板采用12mm厚胶合板,方木次龙骨间距≤200mm、竖向侧立安装。
⑴短边≥800的柱子,采用10号槽钢加固,槽钢上下间距450mm,距离地面150mm开始第一道槽钢。
柱子拉丝杆采用M16粗纹拉丝杆。
柱子四角采用方木加固。
拉丝杆构造:
全部采用M16拉丝杆粗纹,柱箍上下间距为450,柱子内部穿拉丝杆水平分布数量,按照拉丝杆分水平距离不大于500mm为标准,外部拉丝杆封边。
以1000×1000为例:
垂直柱子长边内部1M16拉丝杆,垂直柱子短边内部1M16拉丝杆,外部拉丝杆封边。
详见图4-3。
图4-3短边≥800柱子模板加固图
⑵短边≤800的柱子,采用双钢管作为柱箍结合双“山型”扣件加固,柱箍上下间距450,距离地面150开始第一道柱箍。
柱子拉丝杆采用M16粗纹拉丝杆。
以800×800截面柱子为例,详见图4-4。
图4-4短边≤800柱子模板加固图
架体水平拉杆(包括扫地杆)在外侧均与建筑物框架柱拉结(图4-5)。
图4-5满堂架水平杆在外侧与框架柱拉结示意图
4.2.2剪力墙加固方法
剪力墙厚主要250、300、350、400,采用M16拉丝杆,水平和垂直间距450×450;剪力墙螺栓长度为墙厚加450mm。
(1)根据测量控制线,在墙的底部加焊钢筋撑铁
14@600,以便控制模型安装时保证墙体的有效厚度尺寸,在墙体的上部均须加设
14撑铁来控制墙模板,撑铁的纵横间距按每0.6m见方放置,撑铁在加工厂采用废钢筋用切割机,将
14撑铁头切割整齐、长度一致。
(2)墙模板采用12mm厚胶合板,方木为次龙骨间距为200mm、竖向侧立安装,外钢楞采用¢48×2.7钢管,间距为450mm。
穿墙用拉丝杆长度为墙厚+450mm。
第一根拉丝杆距离地坪上表面150mm,呈间距450mm×450mm的井字型布置。
墙模校正后,支撑加固扣件拧紧。
剪力墙下五档加防滑螺帽(即双螺帽)。
图4-6剪力墙模板加固图
⑶约束剪力墙柱端部应用钢管固定,拉丝杆固定在钢管外面。
⑷剪力墙阴角处固定,双方木、架管交错布置,阳角处应加锁扣。
4.2.3顶板模架搭设
⑴180厚顶板,板立杆支撑间距:
1000×1000(间距统一);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离地面200mm,其余纵、横向水平杆步距1.2m,最上步距为600mm。
板下方木次龙骨间距130mm、侧立安装。
支撑方木的水平杆和立杆采用双扣件,其中另一个为加强扣件。
详见图4-7。
图4-7顶板模板支架立面图
4.2.4梁加固方法:
大梁模板采用12mm厚胶合板,支撑梁底模板的纵楞用42×82方木侧立无间隔设置。
梁底支撑为¢48×2.7mm钢管,纵向立杆间距500mm。
梁侧模板次龙骨采用42×82方木(方木搭接处至少跨两道钢管)间距200mm,主龙骨采用2¢48钢管,用“山型”扣件,拉丝与模板拉结。
梁侧模板用M14对拉螺栓(间距见图4-8、4-9)夹紧。
对于KZL1的框支梁,除梁两侧立杆外,梁底下部附加2根立杆(采用丝杆升降头顶紧梁底),沿截面方向均匀分布,梁底丝杠升降头上放置双钢管;立杆沿跨度方向排距500mm。
详见图4-8
图4-8KZL1模板支撑剖面图
对于KZL2的框支梁,除梁两侧立杆外,梁底下部附加3根立杆(采用丝杆升降头顶紧梁底),沿截面方向均匀分布,梁底丝杠升降头上放置双钢管,详见图4-8;立杆沿跨度方向排距500mm,详见图4-9;
梁按照跨度的3/1000起拱。
图4-9KZL2模板支撑剖面图
图4-10KZL模板支撑纵断面图
图4-11KZL梁底立杆下放置槽钢
梁底龙骨与立杆钢管之间使用可调支托连接传递施工荷载(可调支托构造示意见图4-12),丝杆插入立杆深度不小于150mm,外漏丝杆长度距水平拉杆上皮长度不应大于200mm。
图4-12可调顶托
框支梁剪刀撑平面布置:
梁底设置纵、横向剪刀撑。
纵向剪刀撑设置在大梁两侧的立杆上,横向剪刀撑设置与梁轴线垂直、宽度向梁外各延两跨;每道梁在两端、中部共设置3榀。
为防止剪刀撑位移,在浇筑三层梁板时在需设剪刀撑的根部位置预埋
25的钢筋:
敷砼内长度为400mm、外露150mm,作为剪刀撑的支撑插入剪刀撑斜杆内的滑移加固点。
图4-13框支梁剪刀撑布置示意图
5、模板支撑系统搭设
5.1KZL模架搭设顺序如下:
放置纵向扫地杆→逐根竖立柱→安放横向扫地杆→安装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和横向水平杆→安装第二步纵向水平杆和横向水平杆→搭设梁底和梁侧面剪刀撑→铺设梁底模、现浇板底模→待柱、墙、梁钢筋绑扎后→制安柱模、墙模、梁侧模及木枋→穿柱墙梁侧模板加强固定拉丝杆→连接立模和架体→自检整改→检查验收
5.2搭设要求:
转换层下面的一、二层(结构标高14.95m、9.95m)的支撑系统参照本层支撑系统进行支设、加固,并要求各层梁下立杆上下对齐,转换层施工时结构标高14.95m、9.95m两层的支撑系统不得拆除,一层(结构标高4.95m)的梁下加临时支撑。
5.2.1立杆应竖直设置,2m高度的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5mm。
钢管本身要求无弯曲、凹陷、严重锈蚀、有孔等缺陷。
5.2.2检查每个扣件和钢管的质量,扣件的拧紧力矩要求达到≥40N.M。
5.2.3检查14.95m、9.95m标高支撑系统,补充被拆除的立杆、横杆、斜撑等,查找松动的杆件和扣件,在混凝土浇注前恢复正常。
5.2.4梁底范围内立杆全部配顶托支撑于梁底横杆,顶托丝杠外露长度不应大于200mm,丝杠中心应对准顶托钢板与梁底横杆相切点,横杆两侧与顶托钢板的空隙用木塞挤紧。
5.2.5在周边架体设置剪刀撑,剪刀撑底部与混凝土楼面抵紧,中间与相交的钢管用旋转扣件连结。
5.2.6楼板支撑架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离地面200mm,其余纵、横向水平杆步距1200mm,总高范围内横杆数量含扫地杆共5道。
5.2.7墙柱拼模时在模板转角处应加垫双面胶带,确保模板拼接处不漏浆,柱模板对拉螺栓设置按原模板螺栓孔间距为450mm,墙模次龙骨用42×82方木间距不大于200mm侧立使用,大龙骨用2¢48钢管间距450mm(同拉丝间距),拼装完后加斜撑固定和校正墙模。
柱模施工由于柱边尺寸及柱与墙连接等情况,柱模拉丝杆间距不便设置成统一间距,可根据情况布设拉丝杆并保证拉丝杆间距<500mm,且柱外每边均应设一道拉丝杆,模板拼装完后用钢管与扣件设3道柱箍与满堂架相连,用于固定和校正柱模位置和垂直度。
校正后安装所有柱箍并拧紧对拉螺栓。
5.2.8梁底每排立杆下垫[14槽钢,且梁底支撑体系应与板底支撑体系相互拉结形成整体。
5.2.9梁、板支撑体系距楼板面200mm处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5.2.10柱子阴角、梁板交界处、墙阴角为保证垂直必须拼装一根方木校正垂直。
6、检查与验收
6.1构配件检查与验收
检查钢管产品质量合格证
检查进场质量检测报告
检查进场质量检查记录
检查钢管外观:
平直、光滑,无裂痕、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
检查钢管的外径、壁厚、端面等的偏差,应满足规范要求。
检查钢管表面锈蚀深度满足规范要求
检查扣件的生产许可证、法定检测单位的检测报告和产品合格证。
检查扣件的进场抽样检测报告
检查扣件的实体质量,不得有裂痕、变形,螺栓不得有滑丝。
6.2架体检查与验收
模板支架在搭设过程中应对杆件的设置、连接件、构造措施进行跟踪检查。
参见表6-1、6-2
架体搭设完毕在支设模板前,对架体进行验收,必须满足本方案的设计、构造要求及规范要求
在浇筑混凝土前,对模板系统,模板支架系统进行验收。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检查是否超载。
每步检查验收必须做好记录,备查。
表6-1:
脚手架搭设的技术要求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
项目
技术要求
允许偏差(mm)
检查方法与工具
地基
基础
表面
坚实平整
-
观察
排水
不积水
垫板
不晃动
底座
不滑动
不沉降
-10
立
杆
垂
直
度
搭设中检查偏差的高度(m)
总高度
用经纬仪或吊线和卷尺(中间档次用插入法)
30m
20m
10m
H=2
H=10
H=20
H=30
±7
±33
±66
±100
±7
±66
±100
±7
±100
间距
步距
纵距
横距
-
±20
±50
±20
钢板尺
双排脚手架横向水平杆外伸长度偏差
外伸500mm
-50
钢板尺
纵向水平杆高差
一根杆的两端
-
±20
水平仪
或水平尺
同跨内两根纵向水平杆高差
-
±10
扣
件
安
装
主节点处各扣件中心点相互距离
a≤150mm
-
钢板尺
同步立杆上两个相隔对接扣件的高差
a≥500mm
-
钢卷尺
立杆上的对接扣件至主节点的距离
a≤h/3
-
钢卷尺
纵向水平杆上的对接扣件至主节点的距离
a≤la/3
-
钢卷尺
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
≥40N.M
-
扭力扳手
剪刀撑斜杆与地面的倾角
45°~60°
-
角尺
脚手板外伸长度
对接
a=13~150mm
l≤300mm
-
卷尺
搭接
A≥100mm
l≥200mm
卷尺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标准
检查
数量
允许
偏差
实测
结果
合格率
1
转换梁下横向立杆数量
交底图示
5榀
0
2
转换梁下立杆间距
500mm
10处
50mm
3
转换梁下横向剪刀撑数量
3榀
5榀
0
4
转换梁下纵向剪刀撑数量
2榀
5榀
0
5
转换梁下纵向扫地杆
必设,距地面200
5榀
30mm
6
转换梁下横向扫地杆
7
转换梁下横向水平杆数量
2道
5榀
0
8
转换梁下纵向水平杆数量
2道
5榀
0
9
板下立杆间距
1000mm
10处
150mm
10
梁板立杆垂直度
<15mm
各10根
15mm
10
板下纵向扫地杆
必设,距地面200
10处
30mm
11
板下横向扫地杆
12
板下纵向水平杆
间距1200mm
200mm
13
板下横向水平杆
14
梁板支撑系统连接
梁的水平杆伸板支撑≮2两跨
0
15
扣件拧紧力矩
≥40N.M
10个
5N.M
16
相邻杆件接头
不得相邻及同跨、同步
允许一处
17
可调支撑
螺丝外露长度<200
5榀梁
20mm
18
检查结论
检查人员:
日期:
表6-2转换层模板支撑系统检查表
检查要求:
各区分别检查,合格率达到80%
7、钢筋和混凝土施工措施
7.1框支梁钢筋施工
本工程框支梁宽为600mm~900mm、高为1400~2000mm,主筋及箍筋均为Ⅲ级钢,箍筋最大肢数为8肢,钢筋量大且构造复杂,绑扎难度较大。
待各梁底模(梁侧立模制安待柱墙梁钢筋拼装后完成)、现浇板底模制作拼装完毕,均符合规定及要求后,钢筋绑扎按以下面顺序进行:
南北(东西)方向框支架梁下部第一排钢筋→东西(南北)方向框支梁下部第一排钢筋→南北(东西)方向框支梁下部第二排钢筋→东西(南北)方向框支梁下部第二排钢筋→南北(东西)方向框支梁上部第二排钢筋→东西(南北)方向框支梁上部第二排钢筋→南北(东西)方向框支梁上部第三排钢筋→东西(南北)方向框支梁上部第三排钢筋→南北(东西)方向框支梁上部第一排钢筋→东西(南北)方向框支梁上部第一排钢筋,南北(东西)方向框支梁上部第二排钢筋→东西(南北)方向框支梁上部第二排钢筋,其余均以此类推同时穿插排放东西向、南北向梁钢筋。
采用这种绑扎顺序,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⑴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再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主筋;隔一适当间距将架立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再绑主筋,主次梁同时配合进行。
⑵为防止梁钢筋的较大刚度影响造成骨架扭曲,在梁钢筋的穿筋、绑扎时要采取经常拉线、增加临时支撑等措施,进行校正。
⑶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及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内的锚固长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⑷钢筋施工详见《钢筋连接专项施工方案》
(5)考虑到本层梁的受力筋直径较大,根数又多,刚度很大,为确保保护层的厚度并且不被破坏,在各梁受力筋下部、多排受力筋之间用受力钢筋直径(
25、
28、
32)同梁宽减40mm的短钢筋隔开,
28代替梁底保护层垫块。
7.2转换层混凝土浇筑
1.框支柱、框支梁的截面尺寸较大、高度较高、钢筋布置较密,对框支柱砼的浇筑造成较大的施工难度。
2.因框支柱核心区钢筋布置较密,在框支梁钢筋安装过程应在柱断面距边角的适当位置,先用预敷四根¢DN40钢管分开梁的上下部钢筋,作为混凝土入柱内及进出振捣棒。
3.结合现场实际施工进度,计划先施工12#楼至相邻裙房后浇带处、第二次施工13#楼至相邻裙房后浇带处。
浇筑方向为从东向西,采用分段分层连续浇筑施工的搭接方法。
7.2.1砼浇捣顺序和方法
1.本层混凝土深层振捣自然流淌形成斜坡的浇筑方法,避免了输送管经常拆卸、冲洗、接长,从而提高了泵送混凝土效率,对上下层混凝土间隙时间不超过2小时,才能起到保证作用。
根据混凝土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前一道布置在卸料点,后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确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实。
随着混凝土浇筑的推进,振捣器也相应的跟进,以确保整个高度混凝土的质量。
2.本层C50砼分层浇筑,受梁柱钢筋布置较密及用量大的影响,对混凝土浇筑施工要求,按三步进行的方式浇注完成:
第一步浇筑框支柱、剪力墙、电梯井等砼,浇筑至框支梁底端往下50mm的位置。
第二步待柱砼浇筑至梁底拨出钢管,对粱底钢筋复位后,及时浇筑框支柱核心部位、框支梁、剪力墙及楼梯等砼至板底往下约30mm的位置,以加快热量散发,使温度分布较均匀:
梁采用“分段分层、斜面浇筑、一个坡度、薄层浇捣、梁按3~5m循序推进的方法施工。
第三步将柱梁砼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