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8216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8《我的回顾》优化全解粤教版必修1

一览众山小

1.整体感知

爱因斯坦描述了自己的科学研究道路的轨迹:

12岁到16岁,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还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

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爱因斯坦没有深造数学,而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后来,他认识到,通入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物理学研究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不久还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追踪“主要目标”,撇开其他许多东西。

回顾自己的道路,爱因斯坦深有感慨,人们为了考试,强制性地把很多废物知识塞进脑袋,窒息了科学创造的动力,扼杀了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

2.学法指导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贡献。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加强积累。

其次要注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并能提出自己的思考。

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过程。

领悟学习爱因斯坦勇于怀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最后还要注意体悟本文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庖丁巧解牛

1.文题解读

本文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晚年回忆录,是一篇自传体式的作品。

爱因斯坦并没有按照自己生长的时间顺序全面的叙述自己的一生,而是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与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

传记以第一人称手法写出,叙述活泼流畅,用语朴素。

某些比喻、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2.走近作者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

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

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

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

因创立相对论学说,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背景纵览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的,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

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表现,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

正是怀疑和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

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

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

没有合理怀疑,就没有科学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怀疑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学说,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达尔文怀疑“物种不变论”,创立物种进化论;爱因斯坦怀疑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这篇《我的回顾》,就表现了爱因斯坦的怀疑精神。

字词梳理

1.字音

讣告(fù)卓越(zhuó)桎梏(zhìɡù)吞噬(shì)毋庸置疑(wúyōnɡ)

2.词义

讣告:

①报丧;②报丧的通知。

真知灼见:

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

桎梏:

脚镣和手铐。

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

无须怀疑。

以致:

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如:

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作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

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如:

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4.课文详解

我的回顾

 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讣告(fù):

①报丧;②报丧的通知)那样的东西。

我做这件事,不仅因为希耳普(庆祝爱因斯坦70岁生日的论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哲学家-科学家》的编者)博士已经说服了我,而且我自己也确实相信,向共同奋斗着的人们讲一讲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样的,那该是一件好事。

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爱因斯坦首先交代了自己的年龄,他已经67岁,年事已高,因此说“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语气幽默而亲切。

接着说明写作的缘起:

不仅是因希耳普博士的劝说,更因为自己确信,“向共同奋斗的人们讲一讲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样的,那该是一件好事”。

这说明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向“共同奋斗的人们”提供一点经验和启示。

“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是这篇文章的“纲”,总领全文。

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

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

(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看。

文中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又说“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

由此可见,这种因为有胃而有的追逐是相对于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追逐来说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追求,那么因为有胃而有的追逐应该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

这种追逐指的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这种追逐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而与高尚的思想感情境界无关)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

这样,第一条出路就是宗教,它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一个儿童。

因此,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

出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其结果就是在脑海里充溢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

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轻人的;这是一种令人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

“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的印象。

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即使在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了因果关系,对宗教与现实的矛盾的感知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锐性时感受也还是如此。

第2段,写自己少年时期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摒弃和怀疑态度的养成。

爱因斯坦清晰而深刻地回顾了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轨迹:

他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这里所谓的“追逐”,从后面“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可知指的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这说明,爱因斯坦注重的是“思想”和“感情”,他所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

因此,爱因斯坦开始信仰宗教,但很快,这种信仰在他12岁时因为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而突然中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爱因斯坦“在脑海中充溢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而且引起了他“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

可以说,是科学给了爱因斯坦最初的思想启蒙,而由此产生的怀疑精神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的桎梏(桎梏:

脚镣和手铐。

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灼:

明白,透彻。

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

“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

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第3段,回顾自己人生目标、人生道路的确定。

宗教信仰中止后,爱因斯坦转向了对身外世界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观察与思考。

不久他又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这样,爱因斯坦逐渐确立了“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最高目标”,并选择了终生无悔的人生道路——凝视深思世界,进行科学研究。

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时,父亲给我看过一个罗盘,我就经历过这种惊奇。

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

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第4段,回顾四五岁时对一个罗盘的“惊奇”。

爱因斯坦所谓的“惊奇”,就是好奇心,包含着一种探究的欲望。

爱因斯坦这样描述他的惊奇:

“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

”还是孩童的爱因斯坦表现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禀赋,它是求知欲的萌芽,蕴含着进行科学研究的种子。

而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看罗盘,可以说就是科学教育的开始。

在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

这是在一个学年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

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

“此显而易见之事,从无一人辩之。

”)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

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至于不用证明就得承认公理,这件事并没有使我不安。

如果我能依据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来是毋庸置疑(毋庸置疑:

无须怀疑)的命题来加以证明,那么我就完全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宋·吕祖谦《晋论》中:

“君臣上下,自以为江东之业为万世之安,心满意足。

”)了。

例如,我记得,在这本神圣的几何学小书到我手中以前,有位叔叔(指雅各布爱因斯坦)曾经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我。

经过艰巨的努力以后,我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

在这样做的时候,我觉得,直角三角形各个边的关系“显然”完全决定于它的一个锐角。

在我看来,只有在类似方式中不是表现得很“显然”的东西,才需要证明。

而且,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的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

这种原始观念的根源,自然是由于不知不觉地存在着几何概念同直接经验对象(刚性杆、截段等等)的关系,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提出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第5段,写12岁时对平面几何的“惊奇”。

爱因斯坦说这是“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因为这已不再是罗盘那样的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数学定理,爱因斯坦说“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这说明,爱因斯坦保持了从小就有的好奇心,而且他的思维已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对于平面几何的定理,爱因斯坦不仅加以证明,而且有着深入的思考:

“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的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

”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

“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这说明,爱因斯坦的思考很早就上升到了哲学层次。

在12岁到16岁这段时间,我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

这时,我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书,它们在逻辑严密性方面并不太严格,但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

总的说来,这个学习确实是令人神往(令:

使,让;神往:

心神向往。

使人非常向往。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七:

“今著术湮没,怅望当时蹈海之风,令人神往不已。

”)的;它给我的印象之深并不亚于初等几何,好几次达到了顶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无穷级数,微分和积分概念。

我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这部著作(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这是一部我聚精会神(会:

集中。

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

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

“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彰。

”)地阅读了的著作。

当我17岁那年作为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学生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我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

第6段,回顾12到16岁这段时间对于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学习,以及对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因斯坦阅读、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

他熟悉了基础数学;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

所有这些,为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爱因斯坦对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读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欢“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其基本思想”“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的著作;对于所喜欢的读物,他聚精会神地阅读,深入思考。

在那里,我有几位卓越的老师(比如胡尔维兹、明可夫斯基),照理说,我应该在数学方而得到深造。

可是我大部分时间却是在物理实验室里工作,迷恋于同经验直接接触。

其余时间,则主要用于在家里阅读基尔霍夫(1824-1887,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1821-1894,德国物理学家)、赫兹(1857-1894,德国物理学家)等人的著作。

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

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

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象布里丹的驴子一(布里丹是14世纪法国著名唯名论哲学家,认为环境决定意志。

反对他的人提出这样一个论证反驳他:

假定有一头驴子站在两堆同样大、同样远的干草之间,如果它不作出选择,就会饿死。

后人把这个论证叫“布里丹的驴子”)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

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真正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余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

“因此把一切都看成浊物,可有可无。

”)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

此外,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无疑地也比较强;而且作为一个学生,我还不清楚,在物理学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只是在几年独立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后,我才逐渐地明白了这一点。

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更深透的知识的渴望。

在这里,已有的而且尚未充分地被联系起来的实验数据的数量也是非常大的。

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当然,这里的问题在于,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

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宋·魏泰《东轩笔录》:

“唐介始弹张尧佐,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彦博,则吴奎畏缩不前,当时谓拽动阵脚。

”),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

但是得说句公道话,我们在瑞士所受到的这种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比其他许多地方要少得多。

这里一共只有两次考试,除此以外,人们差不多可以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事情。

如果能像我这样,有个朋友经常去听课,并且认真地整理讲课内容,那情况就更是如此了。

这种情况给予人们以选择从事什么研究的自由,直到考试前几个月为止。

我大大地享受了这种自由,并把与此伴随而来的内疚看作是微不足道(微:

细,小;足:

值得;道:

谈起。

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的弊病。

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

[理解这段话,要结合前边所说的“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还要注意这段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这段话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错误之处:

无视受教育者的身心状态,违背受教育者的兴趣,用强迫的办法,用生硬灌输的方式,即使是出于“好心”或责任感,也只会扼杀受教育者的天性,使他们变的孱弱甚至病态,毫无求知的乐趣可言。

]

第7段,回顾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学习情况:

对物理学的兴趣及对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体会;顺便论及考试及现代教学方法的弊端,强调兴趣的重要性。

在这一段中,有不少爱因斯坦的真知灼见,如“……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介绍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株脆弱的幼苗(指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强调了鼓励和自由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的感受、见解很深刻,但我们读来并不觉晦涩,一方面因为爱因斯坦语气亲切,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在介绍中引用寓言、打比方,语言比较生动形象,避免了枯燥。

形象概要

爱因斯坦——勇于怀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5. 结构巧解

(一)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7段),按时间顺序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领悟。

(二)

①12岁以前,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于是不再相信宗教,对科学产生兴趣,要掌握那个自己以外的自然世界。

②12-16岁,读了一些数学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③17岁以后,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6.写作特色

1.朴实的文风,深刻的思想

这是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其中的人物和事情必须符合真实性的原则。

作者主要是通过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主要是青少年时期学习、思考的经历,深入剖析自己的思想,给后来人一些启示。

因此,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就像在与年轻人谈心一样,在平淡的交谈中,把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娓娓道来,使人读后顿生一种亲切之感。

朴实的文风也是爱因斯坦高尚人格的反映:

写作本文时他已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可谓功成名就,但他毫无骄矜虚华之气,而是实实在在,虚怀若谷,通过文章我们能感受到爱因斯坦这种崇高的人格魅力。

文章还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蕴含有巨大的思想力量,有很多真知灼见,如“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

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所表达的崇高志趣,“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对于传统教学弊端的一语中的等等,都发人深省,给人深刻的启示。

2.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

朴实的文风掩盖不住作者的幽默。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

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能使人发笑,有如沐春风之感。

这篇文章的开头就说“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这种幽默的说法一下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作者还常用比喻的方法来生动地说明道理。

比如在谈到他对数学的迷茫时,他说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说到现在教学方法的弊端,他把学生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比喻成脆弱的幼苗。

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本文平添了一份灵动的色彩。

7.主旨探究

作者通过对自己是如何走上科学道路的回顾,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不仅仅是靠物质生活活着的,而作为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对大自然、对科学的不懈探索。

他同时结合自己成长的历程,否定了宗教,批判了现行的教育制度。

8.练习解析

一、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中止了宗教信仰后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

解析:

扣住文本“择读”,不难找到答案。

找到有关原文后,要作必要的概括,简明扼要地作答。

参考答案:

第一问,作者的宗教信仰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他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因而发现宗教是不可信的。

第二问,作者中止宗教信仰后,把眼光转向了离开人类独立存在的、“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巨大的世界,他凝视深思这个世界,确立了“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最高目标,选择了一条探索未知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道路。

二、作者为什么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要联系上下文推究其含义。

参考答案:

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只是因为有个胃,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这种低层次的追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是毫无价值的,也不会带来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三、作者说:

“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为什么?

解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一定要扣住文本,言之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

这段话说明:

作者认为对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加以鼓励,而不是限制和扼杀。

强迫孩子学习某种东西不能增进他们观察、探索的乐趣,不能使他们健康地发展。

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从教育的目的、方法等角度深入探讨。

更上一层楼

1.人生启迪

爱因斯坦在他的世界观中还说:

“任人支配的英雄主义、冷酷无情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的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

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

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显然,因为科学是无界的。

所以爱因斯坦对狭隘民族主义并不欣赏。

幸运的是,虽然现今这世界,借爱国主义名义所进行的一切可恶的胡闹层出不穷,所有的大小战争都源于此。

但人们都注意到,在克什米尔的印巴之间,在朝鲜半岛的南北方之间,在中东的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之间,在台湾海峡的两岸之间……尽管还有惟恐天下不乱的卑鄙、下流者在挑衅,但和平、发展、共存的愿望在广大人民心中滋长,世界上所有远见的负责的政治家,都应该远离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可恶的勾当”。

2. 视野拓展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

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