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8186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docx

《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docx

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溶液

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

溶液

考点一:

溶液

1.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

这种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浓硫酸

D.硝酸铵

2.下列固体物质溶于水后,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

3.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

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

A.10L水与10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0L

B.10g硫粉在10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0g二氧化硫

C.10g锌片与1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0g

D.25℃,1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0g氯化钠溶液

考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2.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3.下列关于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

B.饱和石灰水是纯净物

C.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D.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产生,溶液变浑浊

考点三:

溶解度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变成不饱和溶液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时,6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60g溶液

D.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

甲一定小于乙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P点表示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50%

D.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使处于Q点的甲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应采取降温的方法

4.如图所示,甲图表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乙图表示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时的溶解度为36.6g

B.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比较甲乙可知,可采用蒸发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

D.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

5.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6.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结合所绘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A.图像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表格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40℃时,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D.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7.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8.根据下列图像回答:

(1)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

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图二是20℃时,取10mL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是a、d、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________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

可以析出________ga物质。

(4)下图托盘天平两边是等质量的铁和镁分别跟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反应时间t与生成氢气摩尔质量n的变化关系如图四。

试回答:

从开始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天平指针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21世纪是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世纪。

烟台的“十二五”规划确立了“蓝色经济”发展战略,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1)海水淡化:

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____________不同分离出淡水;高压反渗透膜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______________不同分离出淡水。

(2)制盐:

①制粗盐。

从卤水中提取粗盐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②粗盐纯化。

粗盐中含有泥沙、硫酸镁、氯化钙等杂质。

将粗盐溶于水,然后通过如下操作即可得到较纯的氯化钠:

a过滤;b加过量的Ba(OH)2溶液;c加适量的盐酸;d加过量的Na2CO3溶液;e蒸发。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制碱:

氨碱法制纯碱的流程图如下:

完成图中“( )”的内容: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制镁:

工业上一般用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制金属镁,若以卤水(含有硫酸镁、氯化钠和氯化钙)为起始原料来制取金属镁,请画出制镁的流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将30g甲、乙两种物质在t2℃时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如图所示。

试回答:

(1)A试管中放的物质是________(填“甲”或“乙”),此时另一支试管中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保留1位小数),若将温度降至t1℃时,试管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t2℃时,若要让试管A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可向烧杯的水中加入________(填序号)。

①硝酸铵 ②氢氧化钠 ③氯化钠

考点四:

溶液的配制

1.要配制100g5%的蔗糖溶液,以下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  )

A.称取5g含杂质的蔗糖

B.用量筒量取90mL水

C.搅拌后玻璃棒上有液体残留

D.量筒中的水未完全倒入烧杯中

2.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的操作步骤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该实验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3.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

现用500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

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

需水多少克?

(写出计算过程)

 

4.化学兴趣小组取26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20g含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锌样品,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80.5g,同时生成氢气0.4g。

试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2)完全反应后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到0.01%)。

 

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化学强化训练——专题十六:

溶液参考答案

考点一:

溶液

1.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

这种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浓硫酸

D.硝酸铵

【答案】D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降温,氢氧化钠和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氯化钠溶于水时吸热和放热不明显。

2.下列固体物质溶于水后,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

【答案】B

【解析】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A项,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错误;B项,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正确;C项,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错误;D项,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D错误。

3.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

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

A.10L水与10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0L

B.10g硫粉在10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0g二氧化硫

C.10g锌片与1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0g

D.25℃,1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0g氯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A项,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10L水与10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0L,错误;B项,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32∶32可知,10g硫粉在10g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20g二氧化硫,正确;C项,锌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逸出,故总质量会减少,错误;D项,向25℃的10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1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变仍为10g,错误。

故选B。

考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A项,向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饱和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一定不可行;B项,向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一定可行。

C项,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不一定可行。

D项,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不一定可行。

2.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答案】D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A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时也可能有晶体析出,不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错误;B项,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不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错误;C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加热到30℃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再加入KNO3晶体,均能继续溶解,不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错误;D项,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说明加入的KNO3晶体没有溶解,说明原溶液为20℃时的饱和溶液,正确。

3.下列关于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

B.饱和石灰水是纯净物

C.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

D.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产生,溶液变浑浊

【答案】D

【解析】A项,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饱和石灰水是稀溶液,错误;B项,饱和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错误;C项,澄清石灰水不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D项,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加热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变浑浊,正确。

考点三:

溶解度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变成不饱和溶液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C

【解析】A项,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C>B>A,正确;B项,由于在t2℃时,A和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项,由于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给B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错误;D项,由于N点在溶解度曲线下方,代表的是A的不饱和溶液,当蒸发溶剂时,随着溶剂的减少,不饱和溶液就会变成饱和溶液,N点就会变成M点,正确。

故选C。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时,6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60g溶液

D.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

甲一定小于乙

【答案】B

【解析】A项,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错误;B项,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项,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6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30g溶液,错误;D项,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确定,错误。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P点表示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50%

D.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使处于Q点的甲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应采取降温的方法

【答案】C

【解析】A项,根据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正确;B项,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为

,可知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T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溶解度最大的是乙,所以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乙,正确;C项,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P点表示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50g,错误;D项,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Q点是甲的不饱和溶液,所以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使处于Q点的甲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应采取降温的方法,故正确。

故选C。

4.如图所示,甲图表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乙图表示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时的溶解度为36.6g

B.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比较甲乙可知,可采用蒸发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

D.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

【答案】C

【解析】A项,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时的溶解度为36.6g,正确;B项,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项,比较甲乙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因此可采用降温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错误;D项,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正确。

5.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C

【解析】A项,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溶解度相等,正确;B项,由图可知: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C项,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b溶解度变大,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降温后a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b的溶解度,故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b,故错误;D项,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

6.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结合所绘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A.图像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表格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40℃时,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D.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答案】D

【解析】A项,通过分析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可知,图像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图像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错误;B项,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溶剂影响,错误;C项,4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g,氢氧化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错误;D项,40℃时,碳酸钠在酒精中难溶,所以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正确。

故选D。

7.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C

【解析】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温的方法,C错误。

故选C。

8.根据下列图像回答:

(1)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

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图二是20℃时,取10mL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是a、d、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________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

可以析出________ga物质。

(4)下图托盘天平两边是等质量的铁和镁分别跟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反应时间t与生成氢气摩尔质量n的变化关系如图四。

试回答:

从开始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天平指针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Na+、Cl-

(2)①反应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

②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要放出热量

(3)①升高温度 ②30

(4)先偏向右边,最后回到分度盘中央

【解析】

(1)根据图示可知,m点对应的溶液的pH值小于7,即此时溶液为酸性。

说明该点对应的溶液中酸还未反应完。

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有:

盐酸(未反应完的)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的)。

所含的离子为H+、Cl-、Na+。

(2)①根据图示可知,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

当加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达到最大值。

可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够放出热量。

②如改用氢氧化钠固体,则不能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

因为氢氧化钠在溶解于水时也能放出热量。

无法确认温度的升高来源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3)①t1℃时,c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即可继续溶解c物质,所以可通过再加入c物质的方法使其饱和。

因为c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还可以通过升温的方法,使c物质在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变小,从而使其溶液由接近饱和变为饱和。

②根据图示可知,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

即在t2℃时,a物质在100g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50g。

所以在t2℃时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a50g,溶剂水的质量为100g。

当溶液的温度降低至t1℃时,其溶解度为20g。

即在t2℃时,a物质在100g水里最多溶解20g。

所以此时析出固体的质量为50g-20g=30g。

(4)开始时天平左右两盘分别放有等质量的金属和酸,所以开始时天平平衡。

随着反应的进行,镁反应较快,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