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7755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docx

《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docx

19中考语文押题文言文阅读20篇

一、(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5分)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①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禽②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③异乎人之求之与?

”(选自《论语》)

[注]①致:

献纳,尽力。

②子禽:

陈亢,字子禽。

③其诸:

语气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人不知而不愠愠:

(2)思而不学则殆殆:

(3)博学而笃志笃:

(4)主忠信信:

(5)夫子之求之也求: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甲】文中,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2分)

4.【甲】文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与【乙】文中的“主忠信”都强调了忠、信的重要性,请你结合孔子的主张及自身情况,谈谈如何才能做到“忠”与“信”。

(4分)

二、(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①曰:

“我史阁部也。

”被执②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节选自全祖望《梅花岭记》)

[注]①瞠目:

瞪眼看。

②执:

押送。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2)蹴尔而与之蹴:

(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4)遂为诸将所拥而行遂:

(5)忠烈乃瞠目曰乃: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

3.【甲】【乙】两文论证的观点相同,但论证方法有所不同。

【甲】文第1段主要运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生与义不可兼得,要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主要用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4.结合【甲】【乙】两个语段内容,说说两个语段相同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分)

三、(2018深圳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劳其筋骨劳:

(3)曾益其所不能曾:

(4)王数封我矣数:

(5)而子辞辞: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3.【甲】文开头连用六位古人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2分)

4.结合【甲】文内容,分析【乙】文中孙叔敖为什么让儿子“请寝之丘”。

四、(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

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①之。

狸狌生子若②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

食已,与与如

③也,熙熙如④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节选自《宋文宪公全集》)

[注]①啖(dàn):

吃。

②若:

及,至于。

③与与如:

走路安逸舒适的样子。

④熙熙如:

和悦快乐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管夷吾举于士士: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4)以啖肉故以:

(5)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假: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3.【甲】文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才?

(2分)

4.【甲】【乙】两文共同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各自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4分)

五、(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③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宋公:

宋襄公。

泓:

泓水,河名。

②司马:

官名,这里指子鱼。

③门官:

国君的卫士。

④二毛:

头发斑白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齐师伐我师:

(2)肉食者鄙鄙:

(3)一鼓作气作:

(4)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于:

(5)国人皆咎公咎: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甲】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有利的时机是。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甲】【乙】两文中,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4分)

六、(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5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出师表》)

【乙】景公问于晏子曰:

“治国何患?

”晏子对曰:

“患夫社鼠。

”公曰:

“何谓也?

对曰:

“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

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①,腹而有之②,此亦国之社鼠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案据:

安定。

案,同“安”。

据,也是安的意思。

这里暗含包庇之意。

②腹而有之:

反而成为心腹(亲信)。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2)盖追先帝之殊遇盖:

(3)以光先帝遗德光:

(4)鼠因往托焉因:

(5)以社故也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内则蔽善恶于君上。

3.【乙】文中晏子向齐景公进谏的目的与【甲】文中蕴含的观点不谋而合,都是;

【乙】文中“治国何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2分)

4.【甲】【乙】两文都表现出超高的劝谏艺术。

请结合两文说说诸葛亮和晏子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4分)

七、(2018张家界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5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高祖①曰: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②等对曰:

“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此三杰,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①高祖:

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

高祖臣子。

③略:

攻占。

④天下:

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⑤子房:

西汉谋士张良。

⑥连:

率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悉以咨之咨:

(2)有所广益益:

(3)性行淑均均:

(4)战胜而不予人功予:

(5)抚百姓抚: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甲】文通过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的建议;(用原文的话回答)

【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的形象。

(2分)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4分)

八、(2019原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

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

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

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

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

既长,于《经》《传》皆通习之,知用力圣贤之学,尝举进士不中。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

先是,许文正公衡为国子监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

久之,渐失其旧。

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

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

澄各因其材质,反复训诱之,每至夜分。

虽寒暑不易也。

澄一夕谢去,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

(选自《元史》,有删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

(2)尝趋百里外趋:

(3)俟其欣悦俟:

(4)颖悟日发发:

(5)虽寒暑不易也易: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

3.从【甲】文看,宋濂克服了和的困难,最终有所收获。

(2分)

4.【甲】【乙】两文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角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3分)

九、(2019原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②。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

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③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

“吾道南④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⑤,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①属:

撰写。

②进士第:

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

③翕然:

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聚集。

④南:

意思是向南。

⑤瞑坐:

闭着眼睛坐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无从致书以观致: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从:

(3)门人弟子填其室填:

(4)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书:

(5)颐既觉颐: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⑵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3.【甲】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其写作目的是。

【乙】文:

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其写作目的是。

(4分)4.【甲】文中两处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

(2分)

十、(2019原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5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①,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

“是障②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不听。

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注】①巫:

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②障:

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住。

③壅:

堵塞。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

(2)皆以美于徐公于:

(3)时时而间进间:

(4)国人谤王谤:

(5)道路以目目: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3.【甲】文中邹忌采用了的劝谏方式,受到了君王的采纳;【乙】文中召公采用了的劝谏方式,指出厉王过错。

(2分)

4.【甲】【乙】两文中国君的结果不尽相同。

从中你能看出一个好的国君需要有哪些品质?

(4分)

十一、(2019原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

浑浊雨水。

②畚锸:

箕畚铁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念无与为乐者与:

(2)盖竹柏影也盖: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4)民皆动摇皆:

(5)使官吏分堵以守使: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简要概括【乙】文主要内容。

(2分)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是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分别加以概述。

(4分)

十二、(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4题。

(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①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②,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惠州:

今属广东。

苏轼曾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②木末:

树梢。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月色入户户:

()

(2)念无与为乐者念:

()

(3)怀民亦未寝寝:

()

(5)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歇: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3.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甲】【乙】两文中作者的心境。

(2分)

4.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苏轼,请从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

十三、(2019原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乙】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

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

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

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又况种类极多,由浅红以至深红,无一不备。

其浅也如粉如脂,如美人之腮,如酒客之面;其深也如朱如火,如猩猩之血,如鹤顶之朱。

可谓极浅深浓淡之致,而无一毫遗憾者矣。

得此花一二本,可抵群花数十本。

(选自李渔《山茶》)

1.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