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852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基础梳理:

知识回顾理清教材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代码

名称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C

莫霍界面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D

古登堡界面

地下2900千米处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A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B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C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深化探究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2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

试题调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1·大纲全国文综)读图知,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表。

( × )

解析 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

(2)(2010·江苏地理)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 × )

解析 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然后作为凝结核随大气降水进入水圈,溶于水后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圈,最终经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进入岩石圈。

2.印度尼西亚特尔纳特岛上的瓜马拉马火山于2012年9月16日喷发,大量火山灰喷涌而出。

此次火山活动的岩浆最有可能的是来自(  )

A.地壳B.上地幔上部

C.下地幔上部D.外核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知,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中。

练出高分

一、选择题

2014年1月13日,波多黎各北部附近海域发生6.5级地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地震时,位于地震附近海域船只中的人应感到(  )

A.上下颠簸

B.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摆

D.无感觉

2.地震、海啸的发生,对下列哪一圈层影响最小(  )

A.岩石圈B.大气圈

C.生物圈D.水圈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纵波可以通过液体传播,横波不能,故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不会感受到左右摇晃。

第2题,地震直接作用于岩石圈,并通过地震波影响水圈产生海啸,从而影响海洋生物及人类(生物圈),对大气圈的影响最小。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3~4题。

3.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软流层B.地壳

C.地幔D.地核

4.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浅层地能主要分布在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存在于地壳中。

第4题,结合上题,浅层地能埋藏深度较浅,其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能。

二、综合题

5.读“我国部分大陆和近海地壳等厚度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30°N纬线经过地区地壳等厚度线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势的关系。

(2)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科学家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最快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B.成都

C.东海大陆架D.武汉

(3)地质学家通常利用什么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

试简述其研究原理。

答案 

(1)地壳厚度陆地大于海洋,地壳厚度总体由东向西增大,与地势高低基本一致。

(2)C

(3)用地震波探测研究。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解析 第

(1)题,可从图中直接读出,要注意陆地地壳厚度大于海洋。

(2)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海洋上最薄。

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可以探知地壳中所含的不同物质。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