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850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docx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docx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解析版

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78)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S32Fe56Zn65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肉细胞内镁可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B.过量摄入钠盐,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C.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大,生物抗逆性越高

D.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答案】C

【解析】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无机盐的作用: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详解】镁是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故叶肉细胞内镁可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过量摄入钠盐,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正确;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大,代谢越旺盛,生物抗逆性越差,C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有关,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维持静息电位依靠钾离子的外流;产生动作电位依赖于钠离子的内流。

2.科学家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蚕豆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A→C表示

B.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蛋白质和DNA

C.A→B时期内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

2

D.图中可用来表示细胞间期的为B→C和D→E,此时期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答案】D

【解析】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且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据此可知:

蚕豆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B→D或D→F表示,A错误;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有的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所以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DNA,B错误;A→B表示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

2,在分裂期的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

1,C错误;图中B→C和D→E均表示分裂间期,此时期细胞有适度的生长,D正确。

【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概念图或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

解答时需抓住问题的实质:

一个细胞周期是从分裂间期开始、结束于分裂期,且分裂间期经历时间要大于分裂期;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不同。

据此结合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图示分析即可准确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3.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B.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出现

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D.S型肺炎双球菌是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可以把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可能原因是搅拌时间太早,噬菌体的DNA没有注入细菌,或搅拌时间太迟,细菌已部分裂解,A错误;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所有的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出现,而只有加入S型菌的DNA培养基中有S菌出现,B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所以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和含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然后再用含32P和含35S的细菌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C错误;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相应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

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活,对其进行标记需要先标记其宿主细胞,再用带标记的宿主细胞培养噬菌体。

4.某植物根尖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中部分基因的分布状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基因,数字代表无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

B.C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C.①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D.该细胞分裂时,可发生基因A与a的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包括: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A正确;碱基对的变化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B错误;①为非编码区,其中碱基对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A与a若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则该细胞减数分裂时,基因A与a的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

【点睛】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会引起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染色体变异大多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5.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

据图分析,2008~2010年时λ=2,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011~2013年时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在2013~2015年时λ下降,但是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详解】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种群数量是增加的,A错误;2010年~2015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错误;本图只体现了λ值,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故选AB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理解λ值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6.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Ⅰ、Ⅲ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B.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A突变为a

C.在Ⅱ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强

D.Ⅰ→Ⅲ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

【答案】D

【解析】

因为有100个个体,在I解答AA占40%,aa占20%,所以Aa占40%;在III段内aa占40%,AA占20%,所以Aa占40%,A错误。

II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B错误。

在II段因为AA个体数量是在逐渐下降的,而aa个体数量是在逐渐上升的,所以aa个体的适应能力比AA强,C错误。

在I段A基因频率为40%+20%=60%,在III段A基因频率为20%+20%=40%,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点睛: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了生物就进化了。

7.“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每个中国人的愿望。

下列做法与此相符的是

A.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增强土壤肥效

B.将医疗垃圾深埋处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C.将三聚磷酸钠(Na5P3O10)添加到洗衣粉中,增强去污效果

D.尽量不开私家车出行,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污染物,污染空气,故A错误;

B.医疗垃圾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深埋处理,会污染土壤,水流,故B错误;

C.将三聚磷酸钠(Na5P3O10)添加到洗衣粉中,如随意倾倒,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故C错误;

D.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以减少开私家车对空气的污染,故D正确;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己烷中含有分子数目为NA

B.1mol/LNaOH溶液中含有Na+数目为NA

C.7.8gNa2O2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0.1NA

D.将0.5molN2O4充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转化成NO2的数目为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标准状况下己烷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己烷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

B.溶液的体积未知,不能计算1mol/LNaOH溶液中含有的Na+数目,故B错误;

C.7.8g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

=0.1mol,过氧化钠由2个钠离子和1个过氧根构成,1个过氧根中含有1个共价键,故0.1mol过氧化钠中含0.1NA个共价键,故C正确;

D.存在N2O4

2NO2平衡,不能完全转化,因此将0.5molN2O4充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转化成NO2的数目小于NA,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范围和条件,①对象是否气体;②温度和压强是否为标准状况。

9.由X在酸性条件下制备Y(一种合成香料、医药、农药及染料的中间体)的流程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均是芳香烃B.X、Y互为同分异构体

C.X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D.X转化成Y的反应中有消去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X、Y中除了含有C和H外,还含有O元素,均不属于烃类,故A错误;

B.X、Y分子中含有的O原子数不等,即化学式不相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

C.X含有饱和碳原子(-CH3、-CH2-、

),具有甲烷的结构特征,则所有的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个平面上,故C错误;

D.X转化成Y的过程中失去了羟基使C-C变成了C=C,该反应属于消去反应,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C,由于甲烷是四面体结构,有机物分子中只要含有饱和碳原子(包括:

-CH3、-CH2-、

)中的一种,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就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内。

10.一种特殊的热激活电池示意图如下。

该电池总反应为:

PbSO4(s)+2LiCl+Ca(s)=CaCl2(s)+Li2SO4+Pb(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a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B.负极的电极反应:

Ca(s)+2Cl﹣﹣2e﹣=CaCl2(s)

C.可用LiCl和KCl水溶液代替无水LiCl﹣KCl

D.当无水LiCl﹣KCl混合物受热熔融后电池才能工作

【答案】C

【解析】由原电池总反应可知Ca失电子为原电池的负极,被氧化生成CaCl2,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a+2Cl--2e-=CaCl2,PbSO4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PbSO4+2e-+2Li+=Li2SO4+Pb,结合原电池原理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原电池总反应可知Ca失电子为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Ca为原电池的负极,被氧化生成CaCl2,电极反应式为Ca(s)+2Cl﹣﹣2e﹣=CaCl2(s),故B正确;

C.Ca是活泼金属,能与水直接反应,所以不能用水溶液作电解质,故C错误;

D.无水LiCl﹣KCl常温为固体,不能导电,需要将无水LiCl﹣KCl混合物受热熔融,该原电池才能工作,故D正确;

11.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滤B.

稀释

C.

尾气处理D.

蒸发结晶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滤时,玻璃棒只起到引流的作用,A错误;

B.稀释时,应为浓硫酸加入到水中,边加边搅拌,B错误;

C.尾气吸收时,为洗气装置相同,需有出气口,C错误;

D.蒸发结晶时,玻璃棒搅拌加速水蒸气的挥发,D正确;

12.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是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X、Y、Z的简单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Z与W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

W、X、Y、Z

B.X与Y组成化合物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Y、Z、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两两之间均能发生反应

D.Z分别与X和W组成的化合物均可用于电解法冶炼Z单质的原料

【答案】D

【解析】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X为O元素,Y为Na元素,Z为Al元素,W为Cl元素。

A.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W>X>Y>Z,故A正确;

B.O、Na形成的化合物有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水溶液都是氢氧化钠,显碱性,故B正确;

C.N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NaOH,NaOH属于强碱,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具有两性,C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高氯酸,高氯酸属于强酸,则氢氧化钠、氢氧化铝和高氯酸两两之间均能发生反应,故C正确;

D.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不能导电,因此工业上冶炼金属铝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故D错误;

13.25℃时,NaCN溶液中CN-、HCN浓度所占分数(δ)随pH变化的关系如下图甲所示。

向10mL0.01mol·L-1NaCN溶液中逐滴加入0.01mol·L-1的盐酸,其pH变化曲线如下图乙所示[其中a点的坐标为(9.5,0.5)]。

甲乙

下列溶液中的关系中一定正确的是

A.图甲中pH=7的溶液:

c(Cl-)=c(HCN)

B.常温下,NaCN的水解平衡常数:

Kh(NaCN)=10-4.5mol/L

C.图乙中b点的溶液:

c(CN-)>c(Cl-)>c(HCN)>c(OH-)>c(H+)

D.图乙中c点的溶液:

c(Na+)+c(H+)=c(HCN)+c(OH-)+c(CN-)

【答案】B

【解析】25℃时,根据图甲所示,可知CN-、HCN含量相等时,溶液呈碱性,说明HCN电离程度小于CN-水解程度,向10mL0.01mol•L-1NaCN溶液中逐滴加入0.01mol•L-1的盐酸,其pH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当加入盐酸5mL时,溶液组成为NaCN、HCN和NaCl,溶液呈碱性,加入盐酸10mL时,完全反应生成HCN和NaCl,溶液呈酸性,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图甲,CN-、HCN含量相等时溶液的pH=9.5,图甲中可以加入HCN,调节溶液的pH=7,溶液中不一定存在c(Cl-),即不一定存在c(Cl-)=c(HCN),故A不选;

B.根据图甲,CN-、HCN含量相等时溶液的pH=9.5,HCN的电离平衡常数K(HCN)=

=c(H+)=10-9.5mol/L,则NaCN的水解平衡常数Kh(NaCN)=

=

=10-4.5mol/L,故B选;

C.b点加入5mL盐酸,反应生成等浓度的NaCl、HCN,溶液组成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N、HCN和NaCl,根据图甲,CN-、HCN含量相等时溶液的pH=9.5,溶液呈碱性,则HCN电离程度小于CN-水解程度,可知c(HCN)>c(CN-),故C不选;

D.c点加入10mL盐酸,反应后得到等浓度的NaCl、HCN的混合液,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根据物料守恒得c(Cl-)=c(HCN)+c(CN-),而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H+)=c(Cl-)+c(OH-)+c(CN-),则c(Na+)+c(H+)=c(HCN)+c(OH-)+2c(CN-),故D不选;

【点睛】明确每一点溶液中的溶质组成和溶液的酸碱性是解本题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图甲和图乙的区别与联系,选项A只针对图甲,调节pH不一定加入盐酸。

二、选择题(本卷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其中第20~21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生成氘核时,会发生质量亏损

B.一个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可能产生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氡(

)衰变的半衰期为3.8天,升高温度后其半衰期将小于3.8天

D.核反应

是轻核的聚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出核能,由质能方程可知,此过程中有质量亏损,故A正确;

B、一个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较低能级跃迁,最终跃迁到基态,跃迁情况可能是:

4→1,释放1种频率的光子。

4→3→1,4→2→1,释放2种频率的光子。

4→3→2→1,释放3种频率的光子,可能最多产生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B错误;

C、原子核衰变的半衰期由原子核自身性质决定,是不变的,与核外的压强、温度等因素均无关,故选项C错误;

D、核反应

是轻核的聚变,故选项D错误。

15.甲,乙两车儿停在斑马线处礼行人,在行人经过班马线后,甲、乙两车同时启动并沿平直公路同向行驶其速度一时间图象分别为图中直线a和曲线b。

由图可知(  )

A.t0时刻辆车并排行驶

B.t0时刻乙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在0~t0时间内,乙车的加速度越来越小

D.在0~t0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知在0~t0时间内,乙车的位移比甲车的大,则t0时刻乙车在甲车的前方,故A错误。

乙车的速度一直为正,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故B错误。

在0~t0时间内,乙车图象切线斜率越来越小,则乙车的加速度越来越小,故C正确。

在0~t0时间内,甲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为

,乙车的位移比甲车的大,则乙车的平均速度大于甲车的平均速度,即大于

,故D错误。

16.2018年10月29目,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此卫星入轨后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地球的半径为R,则该卫望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式,同时结合在地球表面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联立即可求解。

【详解】在预定的圆轨道上,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在地球表面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为:

;联立解得:

,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有在地球两极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可以求解地球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可求解在预定轨道上运行的周期。

17.点电荷Q1、Q2分别固定在x轴上的原点O处和x=5d处,正点电荷q(不计重力)从x=d处以初速度v0沿x轴正方向运动,其速率v与在x轴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点电荷Q1带负电荷、Q2带正电荷

B.点电荷Q1、Q2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之比为2:

3

C.点电荷q从x=d处到x=4d处的过程中,在x=2d处的电势能最小

D.从x=d处到x=4d处,电势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正点电荷从d到4d的过程,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则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即从d到2d场强方向向左,从2d到4d场强方向向右,则x=2d处合场强为零。

由上面的分析结合场强的叠加可知点电荷Q1、Q2均带负电荷,故A错误;由x=2d处和场强为零得:

,解得:

Q1:

Q2=4:

9,故B错误;由前面的分析知:

点电荷q从x=d处到x=4d处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所以x=2d处的电势能最大,故C错误,由

可知正电荷电势能越大则电势越大,因此在2d处电势最大,因此电势先增大后减小,D正确;

18.一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如图所示,交流电源输出电压的有效值不变,图中三个电阻R完全相同,电压表为理想交流电压表,当开关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0;当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  )

A.5B.6C.7D.8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k,当开关断开时,副线圈电压为

,根据欧姆定律得副线圈中电流为:

,则原线圈中电流为:

,则交流电的输出电压为:

①;当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则副线圈的电压为

,根据欧姆定律得:

,则原线圈中电流为:

,则交流电的输出电压为:

②;①②联立解得k=6,故B正确。

19.如图所示,固定的木板与竖直墙面的夹角为θ,重为G的物块静止在木板与墙面之间,不计一切摩擦,则(  )

A.物块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

B.物块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Gcosθ

C.物块对墙面的压力大小为Gtanθ

D.物块对墙面的压力大小为Gsinθcosθ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物块受力分析,根据平衡知识可知:

木板对物块的支持力大小为

;墙面对物块的压力大小为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块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

,物块对墙面的压力大小为

;故选A.

20.如图所示,矩形导线框abcd与固定的水平长直导线AC在粗糙的水平绝缘桌面上,ab∥AC.若导线AC中通有交变电流i=2cos10πt(A),规定水平向右为电流的正方向,线框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为2A

B.t=0.1s时,线框中没有感应电流

C.t=0.075s时,线框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垂直指向AC

D.t=0.05s时,线框受到的静摩擦力最大

【答案】BC

【解析】

【详解】该交流电的周期T=

=0.2s,电流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依据正弦式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可知,

,故A错误;当t=0.1s时,则直导线中交变电流i=2cos10πt(A)=﹣2A,此时电流的变化率为零,那么线框中没有感应电流,故B正确;当t=0.075s时,电流正向左增大,根据楞次定律可知线框受到的安培力方向垂直于AC向外,根据平衡条件可得线框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垂直指向AC,故C正确;t=0.05s时,通电电流为零,导线和线框之间没有安培力,则摩擦力为零,故D错误。

故选BC。

21.如图所示,倾角为的斜面体静置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与斜面平行的轻弹簧下端固定在地面上。

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视为质点)从斜面顶端A以大小为v0的速度沿斜面向下匀速运动,碰到弹簧上端B后将弹簧压缩到最低位置C,返回后离开弹簧,最终停在A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块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斜面体不受地面的静摩擦力

B.滑块下压弹簧的过程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C.滑块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

mv02

D.滑块从C运动到A的过程,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滑块的重力势能

【答案】AC

【解析】

【详解】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则滑块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斜面体不受地面的静摩擦力,故A正确;滑块下压弹簧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在发生变化,物块不可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滑块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