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学习和欣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805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1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docx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的学习和欣赏.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docx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

对联的学习和欣赏

诏安一中语文组康继亮

目录

一、对联教学的意义

二、对联的概说

三、对联的分类

四、对联的基本规则

五、对联的平仄问题

六、对联的对仗问题

七、对联的章法

八、对联的句法

九、对联的一般修辞手法

十、巧趣联的修辞手法

十一、对联的功能

十二、对联的拟写

十三、对联的书写与张贴

十四、对联的鉴赏

 

一、对联教学的意义

有人曾说,当代的青年,如不懂电脑使用,就会落后于时代,是一个不可宽饶的缺陷!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电脑知识,同样适用于对联文化。

可以说,当代的青年如果不懂对联文化,将会是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严重缺陷!

因此,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联教学。

正如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说,“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

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可见,对联教学有巨大的语文教学功能和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建议中有明确规定。

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第斯多惠也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兴趣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唤醒。

因此,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它源于生活,篇幅短小,概括性、审美性、趣味性强,结构严谨,而且又有随意取材、即兴而作的特点,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变“苦学”为“乐学”。

如学生对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记忆一般兴趣不大。

教师可以借助对联帮助学生记忆文学常识。

如记忆鲁迅的作品,可以通过孙伏园悼念鲁迅的挽联: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此联将鲁迅的作品、译文集和刊物串联在一起,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减少学生背诵的难度。

再如“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暇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此联对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同时,这两副对联还可作为讲读鲁迅课文的导入语。

讲到《诗经》和《左传》时可以通过“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一联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介绍沈括时,可以借助郭沫若所撰联“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上联巧妙地嵌入了沈括的名字和作品《梦溪笔谈》,下联则精练地概括了他的治学精神和科研、政治上的杰出成就。

通过这些对联,不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文学常识的记忆。

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理清思路,概括文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对联言简意赅,概括力强,用对联概括总结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如人教版高一语文《琐忆》一文,可以用对联压缩提炼概括成“七次谈话,庄谐并用,让我铭心,启人开窍;两句诗词,爱憎分明,为民俯首,对敌横眉”。

此联对课文的中心内容、感受体会、人格态度、写法特点等做了精炼概括,将洋洋千字的长篇文章概括成短短32字,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讲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用对联概括全文记叙的三件事:

“既使秦,蔺相如物归原主;欲欺赵,秦昭王无计可施。

”“渑池会,蔺相如力挫强敌;赵设兵,秦昭王惮动干戈。

”“退三舍,蔺相如不计私怨;负荆棘,廉将军悔过自新。

”这种训练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并能调节课堂气氛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二、丰富语文知识,综合训练语文能力

教学中知识的获取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对联虽短小精悍,但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通过对联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视野。

陈从周先生在《书边人语》中曾提到对联能丰富知识的问题。

他说:

“少年时的博闻强记是增加、丰富知识的最好来源。

他记得旧式人家有门联、厅堂联、字屏以及匾额,都写的是名句、格言等,朝夕相对,自然成诵。

有时还了解了这些文人成就及其身世。

”不仅如此,对联所蕴含的音韵、修辞、词汇、语法、逻辑等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史知识,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综合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古代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称谓,在向学生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入“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一联,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对这些特定年龄称谓的好奇,在浓厚的兴味中加深对“花甲”“古稀”“岁月”“春秋”的理解,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十五”“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八十”等年龄阶段的特定称谓。

对于识字,可以利用合字联、拆字联、偏旁巧对帮助识记汉字,如“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帮助记忆鸿和蚕。

对于修辞,如借用“举红旗,旗开得胜;跨骏马,马到成功”和“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两副对联,“顶针”和“回环”两种修辞的区别一目了然。

鲁迅的“比目鱼”对寿镜吾先生的“独角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汉语形容词表数字的问题。

在讲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晚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关于岳阳楼的名联: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及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渚者!

流者!

峙者!

镇者!

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对联内涵极为丰富,既介绍了岳阳楼的史实和传说,又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风景,而且还涉及历史、地理、文学、人文传说等内容,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及扩大课堂文化含量很有帮助。

另外,还可以通过名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引导学生鉴赏,上联隐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联暗含杜甫的《登岳阳楼》,借助这副对联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之情。

学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可以用“蔺相如司马相如无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我亦无忌”一联做延伸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融入历史知识,起到学科整合的作用。

再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时,这篇文章出自《左传》,可以借助趣联: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自上而下读左传,书向右翻。

”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帮助学生有效记忆文学常识,这副对联还可帮助小学生记忆方位名词。

运用对联教学不仅能丰富语文知识,还可以综合训练多种语文能力,关于这一点,古今教育家都有论述。

清代儿童教育家崔学古介绍属对经验时说,利用对联进行增字训练,从一字增至数字,可以“通文理捷径”。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认为属对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方式,他说:

“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

”“属对这种训练的的确不单是为了作诗,而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由此可见,对联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书中认为对联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

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认为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

可检测“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思想条理”。

可见,对联有多种语文功能,可以训练多种语文能力,能有效检测和训练学生的反应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和条理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并为写作文奠定基础。

三、了解人文典故,提升“国学”素养

典故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和精辟哲理,富有人文气息,具有久远的启迪教育意义。

用典是修辞手法之一,是写文章的一种重要手法和技巧,恰当用典,不仅可以述明一定的道理,还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历来为名人作家所称道。

关于用典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

“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大量用典不足为奇。

对联中运用典故往往可以起到修辞、美文、谋篇、起兴、喻今、褒贬、概括、突出主题等作用,对联中的用典,在思想艺术性及意境上都达到了完美统一的效果。

如古代倡导清正廉明的一副对联:

“领郡愧难胜,愿闾阎俗变饮羊,人除害马;同舟须共济,与僚寀政朝驯雉,节励悬鱼。

”此联几乎每句都暗含典故,上联中的“饮羊”典故出自《孔子家语·相鲁第一》:

“鲁之贩羊有沈氏者,常饮其羊以诈市人。

”意思是说鲁国商贩沈氏在卖羊时常常用水饮羊,增加羊的重量,欺诈买家,谋取私利,好比今天的注水肉一样。

上联中“害马”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据说皇帝轩辕氏巡游以找寻治理天下的良方,途遇一牧童,牧童告诉他治理天下,如同放马一样,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可以了。

“害马”本义是指损害马的天然本性,后来词义引申为害群之马。

“驯雉”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鲁恭传》,据说地方官鲁恭善施仁政,他的政绩泽及鸟兽,就连小孩也不愿捕捉身边的雉鸟。

“悬鱼”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羊续传》,书中记载:

“府丞尝献共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

”讲羊续拒绝下属送的鱼而不吃,悬挂起来表示拒绝受贿,表明羊续为官清廉。

文革期间,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虽已双目失明、含病卧床,仍然难逃厄运,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临死前以他夫人口吻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等眼枯人”。

“涕泣对牛衣”出自成语“牛衣对泣”,“牛衣”本来是农民给牛畜御寒遮雨的衣物,比喻夫妻共同对抗贫困。

该典故出自《汉书·王章传》:

“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

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据说王章未显赫时,穷困潦倒,连被子都盖不起,病卧牛衣,后来宫迁京兆,妻劝曰:

“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

”“豹隐”一典出自《列女传·陶答子妻》:

“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

故藏而远害。

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

”陶答子是春秋时期宋国邑大夫,因收受贿赂而藏于家中,其妻劝其学南山隐豹,为保护自己的皮毛不受雨淋宁可七天不进食。

告诫丈夫要隐居幽处,以避其害。

当时,陈教授已双目失明而且右脚也跌伤,并且身处动乱的文革,想要“豹隐”实在困难。

不久,他便与世长辞。

一个月后,他的夫人也抑郁而终。

相伴四十年的夫妻如此凄惨而亡,真是一部“断肠史”。

此联情真意切,字字血泪,句句辛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鲁迅先生的旧体诗《自嘲》,其中的颈联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为人称颂,这也是一副传世名联。

这副对联暗含着鲜为人知的典故。

据清代诗人、经学家洪亮吉在《长江诗话》中记载,古代有一个秀才怀才不遇,写联自慰:

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鲁迅先生读《长江诗话》看到此联有感而发,产生联想,于是反其意用之,作《自嘲》一诗。

他在《自嘲》跋语中写道:

“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

”“偷得半联”就是指作者将原句中的“饭饱”改为“俯首”,改变两个字,凑成一联。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很多名联都涉及相关的人文典故,很有文化内涵。

近些年,高考对联题中也有人文典故型对联题的出现。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借用对联讲一些典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国学素养,并对应对高考有一定的帮助。

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对联的结构形式和内容表达体现出来的对称平衡美,符合中国人讲究对称平衡的审美心理,运用对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对联的对称平衡美可以在美学上找到归因。

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的:

“有机自然和无机自然的形体在它们的大小和形式上都是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的,例如人的身体组织有一部分就至少是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的。

我们有两只眼睛,两个胳膊,两条腿,同样的坐骨、肩膀骨等等”,“我们虽然只有一个鼻子,但是它分成左右两个孔,都是完全按照整齐一律的原则构造成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也说:

“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这都说明了对联外形整齐,对称平衡,节奏和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结的产物,是当今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的好载体。

著名学者周汝昌说:

“不管是谁……如果他不能领略、欣赏这种极高度的文学对仗之美,那他必定是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那实在是至堪叹惋的事情。

扩而言之,假如我们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领略这种至美,民族文化的前景就可忧了。

”(《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序言)从周汝昌语重心长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理解对联对于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了。

很多对联具有精巧的构思、深远的意境,审美价值很高。

好的对联,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对联与传统的书法绘画艺术相结合,便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意境美、古典美等于一身,观之赏心悦目,读之朗朗上口,听之铿锵悦耳,思之韵味无穷,因此,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教学能使学生得到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文化品位。

很多文人雅士或仁人志士都将对联悬挂于居室或厅堂当作自己明志的载体,展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郑逸梅《题居室联》:

“梅花数点,月色一寮”,充满了诗情画意,主人的淡雅胸怀可见一斑。

又如佚名的《题韩江酒楼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此联属于典故联和嵌字联,引用了古代四位名人的典故:

唐代文学家韩愈入仕前穷困清贫以至于无法过年,悲愤之下写了《送穷文》;西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酷爱饮酒,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愤世情绪,其妻劝勉不成遂而作《酒德颂》;南朝梁代文学家江淹擅长作诗写赋,如《恨赋》、《别赋》等;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著有《登楼赋》,传诵千古。

此联将四位名人的名字及作品嵌入其中,更为巧妙的是把酒楼名四字也分别嵌入联语首尾,独具匠心。

再如冰心厅堂里悬挂的“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一联,此联对冰心一生的为人行事很有教育作用。

很多风景名胜联也会给人美的感受。

如杭州净慈寺的“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有声,有色,有形,有情,这些精美的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课堂上经常引入一些意境优美、富有启迪意义的对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

对联艺术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运用对联辅助教学是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的,而且是有可行性的。

二、对联的概说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它融会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各种传统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及其各种表现手法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作为汉语言独特的文学样式,一直在古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

楹联是否就是对联?

楹,厅堂前部的柱子。

顾名思义,张挂于楹柱上的对联才能称楹联。

由于文士爱雅,又由于楹联在宫殿、亭阁、寺观、第宅的广泛使用,大致从清代中期起,楹联就作为对联的雅称,一切对联都可以称为楹联了。

对联,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指书写张挂的对联。

广义,包括不张挂,只书写或印成文字的对联,甚至对句,也包括在内。

现在人们已习惯于用广义。

(二)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起源于繁荣发达的唐代之后。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相传是由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

对联向各个领域延伸,应用场所逐步推广,种类增多。

除了春联、门联、胜迹联等以外,又出现了书斋联、书院联、灯联、寿联、挽联等,还出现了以纸代桃符的对联新形式。

宋、元两代,一些大联家同时又是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使对联艺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审美功能。

赵孟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为宫殿和应门书写的对联,影响颇大。

如: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繁盛时期。

明初,皇帝朱元璋受民俗的影响,大力提倡对联,命令公卿士庶家必贴春联,亲自为阉猪户题联。

又撰联赠开国元勋,还为秦淮河题联: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上令下行、上行下效。

对联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写春联和其他对联,蔚然成风。

清康熙、雍正、乾隆帝也热衷对联,并且是撰联的行家里手,京城内外都有他们题联。

这也推动了全国对联的大普及、大提高。

  清代达到了对联的鼎盛时期。

对联种类繁多,除原有品种外,又有婚联、行业联、装饰联、集联、课联、应制联等。

形式多样,律句、散句,短联、长联,嵌字、回文等,争奇斗胜。

内容更是广泛深刻,写景状物,抒怀言志,歌颂讽刺,各方面都有许多佳作名作。

为对联的发展推波助澜,为后世对联研究积累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起源于桃符,根植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中,与民族的审美心理、哲学观念及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集音韵、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等于一身,是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它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结合,更能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三)对联的特性

对联的特性,大致说来,有以下五点:

  1.文学性

  对联语言精炼,常以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思,叙事、议论、抒情,无所不可。

它跟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可以创造艺术形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理相治。

对联跟诗词一样,可以情景相融,有深远的意境,有反复咏叹的韵味。

诗,短小的五言绝句二十字,对联还可以短到十个字或不足十字,可是蕴含和表达的情思不一定比诗少,有时可能还有超过。

所以,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

一千多年来,文学性强的对联比比皆是。

试看黄鹤楼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苏轼贬官黄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这副对联与苏词赋相比,并不逊色。

它使日日奔波劳碌于尘海中,局促于一室一地的人,顿时眼界无比开阔。

登上黄鹤楼,看那滚滚滔滔、向东奔流不息的长江,迎着西天吹过来的长风,只觉神清气爽。

平时进退得失荣辱,家国盛衰兴亡,天地间多少遗憾和悲愁,都随江天雾散云开,一扫而空,都被江中浪涛涤荡干净。

只觉得自己已融人这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天地时空之中,真是目空今古。

如果说苏轼在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还有一点消极感伤,在此联中,则是清旷豪放,精神振奋。

全联气势恢宏,意境深远。

联中运用了文学手法,富有动感。

本是西风东来,吹开云雾,人的遗憾随雾散云开而消失净尽,可是作者不如此直说,而是用了曲笔,让“云雾扫开”,将云雾人格化,云雾有情,为迁客逐臣扫去心中大憾。

同时又将波涛人格化,波涛也通天心人意,为忠臣志士洗尽古今兴亡的悲愁。

下联从“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句蜕化而出,使人神远。

  对联具有审美功能,有认识和教育作用,跟一切文学作品是相同的。

  2.知识性

  对联种类繁多,题材广泛,蕴含和涉及的知识极其丰富。

举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宫观祠墓、政经哲史、诗词书画、古今中外、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等等,无不涉及,无不可以入联。

对联中的胜迹、寿庆、哀挽等联,涉及的文史知识尤多。

如孙中山挽秋瑾联:

    江户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恨我今招侠女魂。

  此联关涉到我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事件。

江户,日本东京的旧称。

秋瑾于1904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同盟会,秋瑾率先加入,被推为浙江分会主盟人和评议部评议员,她热情支持同盟会的革命活动,赤胆忠心,矢志不渝,故联中用“多”字表达作者对她的赞许和感谢。

秋瑾回国后,在浙江绍兴积极进行革命活动,1907年7月秘密组织武装起义,事泄,被清巡抚逮捕,英勇就义于绍兴城内轩亭口。

“碧血”,指为正义而流的血,语出《庄子·外物篇》: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玉。

作者用此赞扬秋瑾为救国救民流血献身的崇高精神。

一个“恨”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严于责己,遗憾未能挽救这次起义的失败,致烈士牺牲,今天才来徒招侠女魂,内心是多么痛苦,对烈士是多么怀念。

此联概括了秋瑾光辉的战斗事迹,给读者以知识,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对联的知识性是多方面的。

现代最新科学技术,在对联中也有反映。

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和美国的人造卫星相继上天后,台湾有人题卫星上天联云:

 

   乘卫星绕天轨飞行,既使重心,何分上下;

    自明月观地球运转,因无方向,莫辩东西。

  月球无磁场,罗盘失其作用,在月球上是无法定东西南北方向的。

人处于失重状态,也分不清上下。

此联既有科学知识,对得又工整,饶有趣味。

  3.趣味性

  凡文学艺术作品,都有一定情趣。

对联除了一般情趣以外,因为对仗和种种修辞方式,作者的巧思佳构,不少时候还表现和蕴含着某种机趣、奇趣、风趣、谐趣,使读者或莞尔微笑,或捧腹大笑,津津乐道,久久不忘。

例如峨眉山灵官司命殿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上联用拟人手法,让“夫子自道”,菩萨自白,自我揭露。

让世人明白,迷信占卜,祈求名利,可怜无补费精神。

“全无心肝”,写实,菩萨自己承认,这菩萨比世上那些没有心肝而又道貌岸然的人坦白可爱。

下联“殿遏烟云,堂列钟鼎”,照应上联的“你求、他卜”,显示供奉人之多,不惜代价求神问卜,实际上是求此“全无心肝”的“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令人浩叹。

全联揭露迷信活动的欺骗性虚伪性,深刻有力。

上联末后两句亦庄亦谐,幽默风趣。

  民间流传的对联故事,都是有趣味的。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经过通州,他想到河北也有个通州,于是就以通州为题,出了一个上联,要随从作对。

随从们翻书找资料,对的下联都不中意。

几天后,一个默默无闻的随从在街上闲逛,见此地当铺很多,典当的人出出进进,触动灵感,就对好了一个下联。

有传说那是纪晓岚对的,在出句时就迅速对上了。

出句、对句如下: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出句有方位词、专有名词,往复回环,属对有相当难度。

而对句如此自然流畅工巧,实为难得,也很有趣味。

对联可以起到启迪智慧、高雅娱乐的作用。

  4.实用性

  对联用途广泛。

人际交往中,离不开对联。

如祝贺人寿诞、结婚、迁居、开业、开工、会议开幕,以及吊唁、慰勉、赠答等,都可以使用对联,以增强情谊。

在节日活动中,如春节、元旦、国庆、中秋等,使用大红对联,喜气洋溢,使人欢欣鼓舞。

  对联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