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403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0 大小:10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周星期(总)第节年月日

课题

1观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4.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具

教学反馈

 

 

 

 

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

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板书:

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呢?

师:

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

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

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

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1观潮

顺序

 

教学反思

 

第周星期(总)第节年月日

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具

白板课件

教学反馈

 

 

 

 

含板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

3.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

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呢?

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1.交流自读疑难

师: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1.班级交流。

2.演读课文。

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壮丽神奇

 

教学反思

 

第周星期(总)第节年月日

课题

3鸟的天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生字“梢暇恋”新词“留恋不禁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教具

教学反馈

 

 

 

 

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过程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

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

不由自主地。

展示:

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

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

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

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

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

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

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

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

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

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

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

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3鸟的天堂

留恋不禁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

第二课时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环境十分幽静。

(2)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用______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

描写“大”的语句:

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描写“美”的语句:

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

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

”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

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

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

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

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

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鸟的天堂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教学反思

 

第周星期(总)第节年月日

课题

4火烧云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课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

教学反馈

 

 

 

 

含板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

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

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

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

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

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

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五作业

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六板书

4火烧云

绚丽多彩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反思

 

 

第周星期(总)第节年月日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

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具

教学反馈

 

 

 

 

含板书设计

 

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

你能用一句话来谈谈本单元我们学习过的景点留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吗?

师:

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3、教师总结过渡:

你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家里的庭院中,你有没有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

你去旅游的时候,看到哪些神奇的景象?

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这些你都进行过观察吗?

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做一回美的传播者──景点代言人,向大家介绍。

4、讨论:

怎样才是合格、优秀的代言人,我们得准备一份好的代言词。

⑴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⑵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

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介绍一处优美景物

第二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

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第三课时

一、趣味语文

(一)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

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二)

1.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2.师生再读。

3.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四、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教学反思

 

第周星期(总)第节年月日

课题

5古诗两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3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难点

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教具

教学反馈

 

 

 

 

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解读课题,问:

西林在什么地方?

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

师介绍:

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

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

“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

《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

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

一边感受一边朗读。

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教师提示:

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

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

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

再读古诗。

引导发现:

“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

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

“官场”。

换词朗读:

不识xx真面目,只缘身在xx中。

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

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引领反复吟唱。

  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

  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

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

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

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

尝试写一写。

  3、集体交流。

 5古诗两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画出诗的节奏,并读一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3)能抓住重点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包含的意义。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词。

莫、腊、浑 2、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

如:

腊、浑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古诗。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

生:

我会按节奏读古诗。

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的“疑”和“又”字要重读。

2、我会悟

(1)悟文本

(三)创作性展示

四、知识拓展延伸。

结合你的生活事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觉?

板书

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反思

 

第周星期(总)第节2012年月日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安排

2课时

本课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具

 

教学反馈

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

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