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优秀教案 单元合集15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314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优秀教案 单元合集15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优秀教案 单元合集15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优秀教案 单元合集15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优秀教案 单元合集15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优秀教案 单元合集15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优秀教案 单元合集15课.docx

《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优秀教案 单元合集15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优秀教案 单元合集15课.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小学六年级 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优秀教案 单元合集15课.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单元合集15课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文言文两则优质教案

1文言文两则

学生分析:

本班六年级有学生19人,学习基础较好,思维敏捷,自读自悟的能力强。

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

可以让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

二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材分析:

《文言文两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

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讨论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

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

学弈)

(1)介绍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

“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a谁学下棋?

b怎么学下棋?

c学得结果怎么样?

d《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

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4)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5)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依据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

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现代与说出两则寓言的意思。

3.说出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九、附板书:

文言文两则

学弈

1.二人学弈师从弈秋

2.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然后成功

3.另一人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

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

学习之理贵在专心。

两小儿辩日

1.起因:

两小儿辩斗

2.观点相反:

一儿日始出近日中远

另一儿日初出远日中近

3.理由:

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远凉近热

4.结果:

孔子不能决

总结:

善于观察,有理有据

十、教后记:

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比,在遣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的短句,流利地朗读,使学生首先遇到的问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2.匆匆优质教案

2《匆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描写细致、多用比喻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

2.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句中修辞的作用。

3.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描写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收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如诗一样的散文《匆匆》。

它的作者是朱自清,是一篇关于时间的文章。

那么,你们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和警句?

(学生自由说〉

二、检查预习与导学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请大家快速打开书,再复习一下课后生字。

听写,订正,齐读。

2.交流收集到的朱自清的资料。

本文的作者是朱自清,你对他了解多少?

3.了解什么是散文。

提问题:

《匆匆》是一篇散文,你们知道什么叫散文吗?

教师:

散文主要在抒情,有的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有的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

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确乎、涔涔、潸潸、凝然、徘徊等。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点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是怎么理解的?

课文先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四、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最深的句子,在已读懂的句子旁边写批注。

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五、教师小结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他无奈,他惋惜,他感慨,他焦灼,甚至还有点痛苦。

而这些感受都是我们通过文字体会来的,正因为作者善于观察,才写了这样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出示别人对朱自清的评价。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六、仿写句子

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身边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七、作业

背诵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回顾知识

1.教师:

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以读促悟,分析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丨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依然以读的方式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进一步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特色,欣赏朱自清散文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可选几位学生接读,之后,再次播放《匆匆》朗读作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听,用心体会作者描写时光匆匆的意境。

二、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思考: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用本课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板上。

三、领悟道理,感受情感

综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1)说感受:

从这些句子中读了什么。

(2)指导朗读:

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教师:

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住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地齐读本段。

2.出示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

〔1〉读句子,思考:

为什么会“头涔涔而泪潸潸”?

“我”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

这些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溜”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

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

让我们读这种感慨和留恋。

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3.出示句子:

“于是——洗手的时候……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4.出示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某个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一段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比喻过去的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忧郁和伤感。

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第3、4自然段。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

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

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发的感叹吧!

四、赏析全文

《匆匆》是朱自清笔下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

作者思绪万千,带着饱满的情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句,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形象奇妙的构思,写出了自己无法挽留时间的感慨及对生命价值的思索。

作者独具匠心,以十一个问句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加强文章的语气与感情色彩。

在看似不求回答的问句中,逐步深化主题。

问而不答,将答案隐含在文中,显示出作品的含蓄之美,使我们不得不紧随着作者的思路去深入地思考人生问题。

在作者不断地追问、反问、责问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

五、升华感悟

《匆匆》这篇文章,字字句句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是啊,“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宝贵呀!

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虚度年华,应该珍惜时间,努力拼搏。

我们要牢牢抓住时间之手,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不会给我们的人生留下遗憾……

板书设计

一去不复返无奈

匆匆时间来去匆匆惋惜

留下痕迹惆怅

教学反思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是满贮着诗意和善于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匆匆》是他散文代表作之一,也凸现出他散文的特点,语言如诗般优美。

如何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在体会作者的情感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呢?

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

1.亲近作者,微撼心灵。

读文激情,荡怀抒胸。

抒情散文,特别是像《匆匆》这样的抒情散文学生接触的少,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情境呢?

我设计了如下读的训练。

第一次读的安排是要求学生听范读,主要是欣赏,在欣赏优美的朗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从而初步体会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次读,我要求学生们跟着范读去朗读课文,学生在第一次读的基础上,已经能把握文章朗读的基调,在第二次读时能读得入情入境,达到很好的朗读效果。

2.品词析句,升华思想。

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品读文中精彩句段。

“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让学生体会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

学生在读书、品词、感悟之后,个人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3.迁情移境,感叹人生。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

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我设计了这个练习:

仿写句子:

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身边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几句话。

学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对时光匆匆流逝有了更深的感悟。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3.桃花心木优质教案

3.桃花心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课文范读录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教师: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绝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

在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

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得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

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

这节课我们将要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教师范读,初步理解课文

想想桃花心木是怎样的一种树?

三、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画出有关句段。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呢?

四、产生质疑

1.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而发现,因发现而生疑。

让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2.小结过渡。

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地向种树人倒了来。

 

第二课时

一、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当作者向种树人提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他的话找出来。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教师:

点名某个学生提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出示:

句1:

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2: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3:

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

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二、研读课文,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

此时,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从文中找有关的句子。

(1)在不确定中生活是怎样的生活?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有什么收获?

〔3〉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又会是怎样的?

(4〉从种树人的话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1.教师:

兆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学生自由交流。

2.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不确定的?

你由此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课文,借种树喻育人。

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仍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题,解决问题。

我和他们一起梳理问题,给学生提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

1.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再枯萎了?

4.作者想说明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写“桃花心木”?

接下来,学生先自主学习,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之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说自己的见解。

特别是第2个问题我又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让学生感悟、理解。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

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其实,有时候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