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5951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岳麓版解析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5·湖北联考)陈康祺在《邮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

与此相关最密切的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翰林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官,与科举制有关,排除A、C、D三项。

从材料中“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张氏六代翰林”可知材料中作者推崇的并非是翰林和科举,而是一个姓氏甚至是一家之中接连产生翰林的事情,体现了宗法制中的家族观念,所以选B。

2.(2015·青岛)《礼记·坊记》中说:

“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

“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

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

”材料反映了

(  )

A.家庭伦理关系中鲜明的尊卑等级观念

B.政治隶属关系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影响

C.家庭收支情况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D.俸禄和田宅收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主旨。

根据材料“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和“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

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与。

”可以看出家庭中的尊卑等级观念,A项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政治隶属关系,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家庭收支的管理权和使用情况,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D项结论,D项错误。

故选A。

3.(2015·吉林一模)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

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

从材料“最早的姓氏,姬、姜、嬴、妫等”可以看出都有“女”旁,结合史实,分析原因,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A、B、C三项与题干不符。

4.(2015·高新一中)《礼记》云: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可见古时婚姻

(  )

A.强调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B.重视传宗接代,具有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分析解答。

从材料“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分析出古代的婚姻具有宗法色彩和传宗接代双重功能。

故应选B。

5.(2015·黑龙江阶段性统一考试)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这一继承制度

(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使政权趋向严密

C.有利于社会稳定D.易导致权力纷争

【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一继承制度的弊端在于“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即王位世袭制下以兄终弟及为主,易导致“弟”与“子”之争夺,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A项说法错误;B项“严密”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应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6.(2015·保定)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  )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答案】A

【解析】与晚辈相比,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基,是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地位高于晚辈,这一现象体现了浓厚的血缘等级色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A项正确;传统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家庭中的男女地位,故D项错误。

7.(2015·江西师大附中)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B.宗法制

C.礼乐制D.九品中正制

【答案】C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

“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结合相关史实可知,礼乐制度主要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据此可知材料表明孔子对“礼”非常重视,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礼乐制。

8.(2015·唐山)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

A.分封制长期存在B.行政效率的低下

C.中央集权的削弱D.官僚政治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中导致“吏有封建”的原因是官和吏之间办事的不协调性,说明官僚政治存在明显的漏洞,D项符合题意。

A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

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D项。

9.(2015·厦门)《廿二史札记·宋史》记载:

“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曾任宰执及现任三少使相者,荫三人;曾任三少及侍御史者,荫一人。

……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

”材料反映的恩荫制度源于

(  )

A.世官制B.三公九卿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描述了宋朝的恩荫制度,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其源于先秦的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因此选择A项。

三公九卿制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指中央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的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制度;D项的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制度,均与题目的信息无关。

10.(2015·雅礼中学)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

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化

【答案】D

【解析】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贵族制度的衰落,故C项错误;据材料“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身寒门”可知驸马出自由勋贵名臣到寒门的变化,这说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权的削弱,故D项正确。

11.(2015·邛崃)《宋书》卷九十四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

A.该设计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从材料“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出身,所以应选A项。

12.(2015·广州)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

由此可见科举制

(  )

A.禁锢了人们思想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强化了君主专制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答案】B

【解析】“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强半寒素之家”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使得下层民众有了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很好的促进了各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不是推荐,D项错误。

13.(2016·潍坊)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

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  )

A.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B.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C.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设置有明确的分工,且“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并使“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据此分析可知A项“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符合题意,其它各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14.(2016·德州)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  )

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

【答案】C

【解析】二府三司制是宋代在中央为分割宰相的权力而设置的,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权归枢密院掌管,另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管财政,这有利于加强君权,故C项正确;二府三司制是中央机构,不针对地方,A项错误;B、D两项明显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15.(2016·徐州)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

“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

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杨绾认为科举制

(  )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杨绾认为科举制存在“进士不通经史、明经只是默写填空”等弊端,即考试内容有失偏颇,故A项正确;杨绾认为科举制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故B项、C项均与其不符;D项明显不符合杨绾的观点,排除。

16.(2015·菏泽)北宋前期,皇室成员的宗子们,从童稚即可享受赐名授官特权。

到了南宋,宗室子弟则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得官职。

这说明宗室科举

(  )

A.利于政治机构的完善

B.体现宗室平民化的倾向

C.导致宗室特权被取消

D.是科举制由盛转衰的标志

【答案】B

【解析】材料与政治机构的完善无关,故A项错误;宗室从不用参加科举就可赐名授官,到需要参加科举才能获得官职,说明宗室子弟走向平民化,故B项正确;宗室只是没有了赐名授官特权,其他特权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与科举制由盛转衰无关,故D项错误。

17.(2015·邛崃)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体制,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和明朝内阁以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材料中“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虽然不是正式行政机构,但是辅助皇帝,故选C项。

18.(2015·安徽示范高中联考)下表内容是中国古代一些行政机构、重要官职的设置及其评价,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

行政机构或官职

评价

A

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

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B

唐代设藩镇与节度使

“守内虚外”防止了地方割据

C

宋代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

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D

明代设内阁首辅大臣

实际上取代了以前丞相的职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强化以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汉初郡国并行制中的“封国制”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A项错;唐代设藩镇是“守外虚内”的表现,结果导致了地方割据,B项错;明代内阁首辅大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与否,不能制约皇权,内阁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不能说取代了丞相的职能,D项错。

19.(2016·德州)清顺治帝曾说:

“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

”据此判断清初

(  )

A.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

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

C.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

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

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据此并据材料信息“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

A项“完全”过于绝对,B、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三项。

20.(2015·盐城)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

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事无巨细,大权独揽”属于皇帝的职责,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中“参对(君主)而议政事,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说明丞相参与决策,监督执行,故B项正确;“秉承诏令,上传下达”属于军机大臣职责,故C项错误;“拾遗补阙,以备顾问”属于殿阁大学士的职责,故D项错误。

21.(2015·嘉兴)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  )

A.宰相专权B.皇权独尊

C.分层决策D.三省分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度的理解掌握。

门下省负有审核诏令的权力,且门下省给事中并非宰相,不能说明宰相专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不能说明皇权独尊,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书省和门下省,未涉及尚书省,无法体现三省分权,故D项错误。

22.(2015·安徽六校联考)有人认为:

“孙行者固然要受紧箍咒的约束,而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这是《西游记》的漏洞,其实就是吾国政治的漏洞。

”材料中“漏洞”指的是

(  )

A.贵贱等级分明B.官员素质低下

C.权力缺乏制衡D.自由受到束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题干关键“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表明作者主张对唐僧应用紧箍咒的随意性应加以限制,政治漏洞即权力缺乏监督容易滋生腐败。

故选C项。

23.(2015·郑州三模)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

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

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

B.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

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答案】C

【解析】由“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可知向皇帝奏弹已是谏官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管实际是否需要上奏,直接结果是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C项正确。

A项是在清代设置军机处后;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24.(2015·徐州)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答案】D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表明中书省兼顾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故D项正确。

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扩大地方自主权、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C各项错误。

25.(2015·湖北重点中学联考)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

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  )

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答案】A

【解析】张廷玉是军机大臣,从材料“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结合军机处职能可判断A项正确;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机构,没有监察职责,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2分,共计50分)

26.(13分)(2015·邯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

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制。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试从中央政府组织和选贤与能方面说明“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4分)

(2)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

(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6分)

【答案】

(1)说明:

结束三公九卿制,完善三省六部制;结束乡举里选制(察举制),完善科举制。

(4分)

(2)原因:

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学术中衰;缺乏人才;承袭五代积弊。

(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趋势:

地方权力逐渐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选官制度走向公正、客观。

(6分)

27.(12分)(2015·江西红色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3分)

材料二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

知州)通签书施行。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

(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何种官职?

(1分)指出创设此官职的意图?

(1分)

材料三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

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

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的《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

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3分)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4分)

【答案】

(1)内容:

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

(2分)

关系:

承袭秦制。

(1分)

(2)通判。

(1分) 意图:

加强中央集权。

(1分)

(3)特点:

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保障。

(3分,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4)积极:

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2分)

消极:

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

(2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但必须从正反两方面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选官制度的演变。

(1)考查秦汉政治制度。

关键信息:

置御史大夫、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一职。

内容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描述官职即可;关系则可理解为汉代监察体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继承性。

(2)考查宋代政治制度。

关键信息:

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

知州)通签书施行。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

”材料二反映了苏东坡掌握地方监察权,故应是宋代通判官职,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3)以明代监察制度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从机构的设置、官吏的选拔等方面归纳。

(4)考查对监察制度的认识。

对于监察制度的认识应全面、客观地评价,即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理解监察体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它只是皇帝加强统治的工具,也具有消极影响和局限性。

28.(13分)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 (魏征说:

)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

若知其善,然后用之。

……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

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

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

(3分)

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

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

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①请谒公行:

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

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2)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