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170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论文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职业教育论文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职业教育论文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职业教育论文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职业教育论文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论文2.docx

《职业教育论文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论文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教育论文2.docx

职业教育论文2

第一篇:

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创建

一、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两大重要构成部分,发展国民教育,二者缺一不可。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首要的任务是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通。

一是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预备教育,将某些具有职业倾向性的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对中小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教育。

比如,在小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程,通过劳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与劳动态度,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在初中阶段,开设职业发展与劳动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和技术发展态势,指导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定位;同时开设职业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如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商业基础课程等)供学生选修,以促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农业、工业、商业方面的知识概念,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职业意识、就业意识和工作意识;此外,为部分不再继续求学深造的毕业生提供基本的就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方面的训练。

二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课程和师资向普通中学开放,采取多种形式,为普通高中在校生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培养中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实行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课程相互认证、学分相互承认和成绩相互转换,为普通高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创造条件。

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应当进一步重视和深化人文知识和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适当增加必要的文化选修课程(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的份量,其课程标准应当与普通高中的相应课程标准基本对应,供部分学有余力且有学习兴趣的学生选修,使一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选择普通高中的课程继续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从而实现国民教育的整体发展与均衡进步。

二、促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与贯通

现代社会实践表明,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生产的工艺流程与生产技术手段的关系的变化越来越快,导致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今社会就业市场上,淘汰率较高的往往是缺乏高技术能力支撑的技术性较低的操作员工和人事部门经理等。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部分人员大多是中职毕业生,大多都只是接受完中职教育就走入社会生产一线的就业者。

现代企业迫切需要的是既通晓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技艺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种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培养往往都离不开高职教育。

因此,促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是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能够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对接起来,那么就会促使中职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从而使他们在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准上达到现代社会的要求,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具备较高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人才。

促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对接与贯通,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办学机制。

(一)办学机制对接

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等方式,促进中职与高职在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训实习等方面相互衔接,形成中职、高职“一条龙”、“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

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规模,选择部分领域和专业探索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提升专升本规模,鼓励高职院校在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设立继续教育分院。

(二)专业设置对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互通有无,相互衔接,尤其是高职教育应设置对口专业或相近相关专业,为中职教育毕业生积极创造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与条件,使一批接受完中职教育的优秀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而使他们成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三)接收口径对接

高职教育应该深化招生改革力度,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招收接受完中职教育的毕业生的比例,尤其是要扩大对口招生的比例,让尽可能多的接受完中职教育的毕业生有机会接受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机构还应该允许一部分优秀的中职教育毕业生免试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就读。

同时,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招生机制改革,允许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和深造。

三、积极发展服务第三产业的职业教育

发展第三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第三产业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结构多次实行战略性调整,使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如今,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

在这一经济发展政策的引导下,商业、教育、卫生、饮食服务业、保险业、物业管理业、通讯业、社区服务业等相关职业将得到较快发展。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第三产业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第三产业发展的质量。

目前,第三产业普遍缺乏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职业教育素来以培养合格从业者和一线技能人才见长,培养大量高质量的第三产业劳动者是当下高职教育面临的历史机遇和肩负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职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第三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前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发展面向和服务第三产业的职业教育,首先应依据第三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高职院校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社会需求决定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劳动力的就业流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正值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对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法律、会计、审计、咨询、酒店、旅游等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机构应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其次,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要敢于探索出一种“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实行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且还会由此带动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与专业建设,促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实践的优化与革新。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主动根据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优化办学机制,努力提高社会服务功能,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劳动力技术培训服务,引导社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为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与蓬勃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积极推进适应学习终身化的职业教育

全面推进终身化的职业教育,满足构建学习型社会需求,为社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

终身教育观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实行终身学习。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旨在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当前,由于经济转型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职业更替与交换明显增多,社会从业者流动日益频繁,发展和推进终身化的职业教育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

然而,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难以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许多工种的从业人员的职业与岗位变换频繁,仅仅具有某一种职业技能的劳动者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去谋得一个职位。

因此,接受终身化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劳动者个体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需求。

应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防止重走发展低端产业的老路,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全面推进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在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基础上,构建机制灵活、体系健全的现代化、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消除阶段化、短期化的职业教育的种种弊端,走出现行职业教育自身简单封闭的体系,为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每个需要学习者提供终身的多层次、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服务。

因此,现行职业教育必须瞄准推进终身化职业教育的目标,下大力气解决过去办学体制单一、培养模式呆板、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积极创新制度,革新机制,增强活力,大力推进终身化的职业教育,创建促进社会进步和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新型学习机制,全面满足现代人学习社会化、学习终身化和学习个性化的多种需求。

作者:

赵先政工作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第二篇:

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经验

一、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制体系

一是建立衔接贯通的职业教育学制框架。

为中等职业教育设计了两条衔接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一个是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另一个是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形式的不同,设计了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3+2”分段培养、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5+2”分段培养。

试点覆盖到每个阶段、每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二是推动各层次职业院校的沟通与合作。

明确以国家及地方政府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开展试点,支持区域内、集团内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办学,建立各层次职业院校的紧密型联系。

三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相融合。

将江苏开放大学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开放大学的专科、本科教育相衔接,实现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

二、协作分工,沟通衔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对接产业需求,明确任务分工,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体系。

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引领作用,联合中等职业学校形成试点组合,联合开展各个专业高等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是对接岗位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分段目标,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保持前段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加强基础知识、基江苏教育厅厅长沈键:

改革创新试点先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大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力度,增强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2013年,将优选50个试点项目,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三是对接职业标准,明确证书要求,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明确试点项目中等职业教育应取得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应取得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应用型本科应取得“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达到“准工程师”技术水平。

三、建立同向规划、动态调适的产教对接制度

建立政府统筹推进、行业需求引导、学校自主调适、专家论证指导、定期评估优化的产教对接制度。

将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规划,围绕“6+1”支柱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按年度进行专业动态调适。

近年来,建成97个重点专业、40个示范专业和15个特色专业,取消淘汰类产业的专业83个,限制46个供过于求专业招生规模。

2012年,重庆三次产业结构为8∶54∶38,对应的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为7∶52∶41,基本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全覆盖。

建立编制到校、经费包干的教师编制制度建立“编制到校、经费包干、公开招聘、动态管理”的职教师资管理制度,出台了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管理办法。

中职学校在校生3000人以下的师生比为1∶15,3000�6000人的为1∶16,6000人以上的为1∶17,高职院校师生比为1∶18。

教师编制每年核定一次,空编人员经费由财政予以补贴,职业院校包干使用。

扩大职业院校选人用人自主权,学校在编制数和岗位数范围内公开招聘教师。

2012年,职业院校新增教师1952人。

建立覆盖全面、逐步增长的生均经费制度建立覆盖中高职、公民办并逐步增长的生均经费拨款制度。

2012年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750元,今年将达到1000元,对民办中职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可达500元。

2012年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理科类标准为5000元,文科类为4800元。

今年理科类将达到6000元,文科类将达到5800元。

对民办高职生均拨款理工类补助可达2000元,文科类补助可达1700元。

2012年,全市职业教育总投入达到8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8%,其中生均经费投入7.7亿元。

建立开门开放、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制度建立合作办学制度,举办中外合作的职教机构2个,中外合作的职教项目8个。

深化中澳职教项目成果应用,开发了100多本模块化教材,建立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和中德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做好国际劳工组织SYB创业培训项目,建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集训基地。

建立人才境外培养培训制度,2012年选派近100名教师赴发达国家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践,引进1600多名外国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渝授课、指导实习实训。

建立尊重劳动、崇尚技术技能的保障制度建立政府导向、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制度。

对国家级技能大师、市级技能专家、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分别补助15万元、10万元和5万元。

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和杰出技术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每月发放1000元岗位津贴。

对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每月发放180元、280元和480元岗位津贴。

支持工人和农民中的优秀技能人才报考定向招录的公务员,2012年全市定向招录262人,技术技能人才地位、影响和吸引力有效提升。

作者:

张韦韦

第三篇: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要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3]可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在政策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合力,突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合理发展成为构建这一体系的基本理念,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有了政策的保障,广大仁人志士以及相关部门也纷纷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开放性不够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的面很广,既包括学制体系、资格体系、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又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既涉及到政治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模式和人才成长规律,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全面参与。

[6]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开放性还不够,中高等职业学校之间的对话沟通依然缺乏,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升学限制,另一方面,高职生源的匮乏,造成两级学校之间的“鸿沟”凸显,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等等方面的衔接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深度不够

教学资源与基础设施盲目建设,“白热化”程度过高。

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使得近年来的高等院校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数量增加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可能会造成院校类型雷同、专业建设重复,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盲目扩建,育人模式与办学思路模糊,特色办学不够明显。

同时,校企合作的深度依然没有真正实现,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能得到质的提高,使得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白热化”程度过高。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对策探讨

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有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终身化、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整体服务、终身服务、系统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观尚待形成与完善;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加需要现代职业教育的宏观统筹。

于是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观的形成、职业院校的稳步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进行推进。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效合理地衔接

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实现中高职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广大职业院校努力的方向,其中,中高职的合理衔接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应该遵循“纵向贯通、横向接轨”的原则,一方面,两级学校应加强彼此的沟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资源、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等;另一方面,两级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密切联系企业设置的职业岗位群来开展教学,诚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加入学校的办学中来,这样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能够在一个宏观的指导下顺利展开。

其次,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课程的有效衔接,要注重课程学习与岗位实习的有效衔接。

任何一门专业的学习都会有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是对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一个概述,更多扮演的是一个理论支撑的角色,而专业核心课程则是与培养学生的专长、技能有关,扮演的是一个“实践指导者”的角色。

那这些课程在中职与高职中究竟如何设置、如何分配、如何与工作岗位相对接呢?

以旅游管理课程为例,笔者试图对其进行一个中高职衔接的架构(如表1、表2)。

旅游管理课程的专业理论课程门类很多,会涉及到旅游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礼仪礼貌等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专业核心课程依据具体的方向(酒店方向和旅行社方向)又会有所差异。

根据上表,笔者试图从中高职专业之间的衔接以及中高职专业与岗位之间的衔接来作一个课程设计,中职侧重的是基本的操作技能,高职则向一个更高层级迈进,更加注重的是管理技能的培养。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实现真正地内涵式发展

特色办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队伍结构是实现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丰富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加强示范性院校的辐射与带动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观的形成与高质量的“服务型”师资队伍力量息息相关。

近年来,中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加。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作为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一支既会理论教学、又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要是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服务型”教师队伍。

(1)“服务”好学生。

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培养者,对于中高职院校而言,首先,要有扎实而且全面的理论知识,这类知识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包括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内容,甚至还要包括其他学科门类以及一些时政类知识;其次,是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上得了天堂,也下得了厨房”,不仅会传授这些操作知识、操作流程,而且还要真正地动手做,实践引导;再次就是要进行必备的道德教育,从道德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名具备优秀师德的教师。

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至少要在这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2)“服务”好职业院校。

当前,职业院校之间的校校合作、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桥梁作用将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因此,就需要教师参与到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构建之中,为实现优质高效的合作模式建言献策,共同促进职业院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服务”好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繁荣昌盛更加需要教师的努力,这主要表现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真正地以一个研究者的视角来看待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深入剖析,对症下药,提供合理的对策建议,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服务型”教师必须要树立整体服务、终身服务、系统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观[9],践行“合作办学、全面育人、共谋发展”的丰富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提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着力建立合理有效的中高职衔接机制,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服务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示范性院校的引导作用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培养一支懂理论、会技能、有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提供坚强的后盾,以共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繁荣。

作者:

刘燕工作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

第四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背景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以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期。

经济发展方式表现为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高能耗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产业结构表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低技术产业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低附加值产品减少,高附加值产品增加的趋势。

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产业,迫切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促使教育结构调整进入了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已具备了从一个层次提升为一个类型的条件。

为此,《纲要》提出:

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现代是针对传统而言的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时间概念,体系是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演进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教育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功能不断优化的过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同历史时期,相应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对优化的职业教育关系的外在表现。

当前,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满足社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促进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制度、标准、资金、师资等辅助系统为支撑,建立政府科学规划、行业有效指导、校企合作育人、与其他教育沟通协调、职业教育与培训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区域布局合理、行业配套齐全、层次结构合理、要素配置科学、办学形式灵活、培养模式多样、社会广泛参与的办学格局,并具有开放创新性、多元融合性、动态适应性、系统协调性和服务人本性特征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

开放创新性。

创新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动力特征,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一推动力。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存在着产生的滞后性、发展的不完善性、观念的滞后性、环境的制约性、体系的复杂性和主体的多样性等特点,需要通过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多维的创新来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体系。

开放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职业教育只有对内对外开放,才能增强发展活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多元融合性。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处理好的关系

(一)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产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专业设置直接与产业对接,专业依托产业需求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直接服务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世界一些优质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