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费立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5661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3费立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53费立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53费立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53费立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53费立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3费立斌.docx

《53费立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3费立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3费立斌.docx

53费立斌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探索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现实意义:

班级心理辅活动,实质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在“团体”的背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

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学生个体在交往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

调整改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训练学习本领,培养自主学习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班级团体内活动中,为学生获取青春期知识和排除成长的烦恼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本领的支持。

人是社会的人,不管哪位学生读多少年书,最终都要走向社会,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从社会学角度思考,班集体就是一个小社会。

通过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的“心理训练”,习得人际交往知识,模拟社会团体活动,练就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耐挫意识、文明意识、法纪意识及其相应的能力。

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及治疗的四大功能。

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则是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策划与保障。

2、相关研究的现状

面对国内外形式的新变化,青少年思想工作的新情况,国家大力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确立了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的重要地位,指明了以育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

而大多数学校还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德育工作管理流于形式,体制建设、实施措施不到位。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青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随之制定了新《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开展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态度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

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概念的界定:

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它是由辅导教师根据班级状况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开展富有趣味的、富有教育性的活动,以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挖掘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二、研究的依据与原则

1、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教师、家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要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

2、原则:

将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到实际教育当中,主动预防和有效干预初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营造促学氛围,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心理压力和自觉抵御不良心理倾向的能力,努力增强其自身免疫力,达到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成长的互相促进,使其以更加良好的状态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初中三年,是人们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渐趋向成熟的中间阶段,是青少年个体发育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鲜活时期,然而这个时期,产生许多心理困惑,集中地表现在青春期心理、学习心理与同伴交往心理等方面障碍,需要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排除,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而班级是可以使学生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地方,它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许多心理学家指出:

团结、温暖、进取的班级是保证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的“心理训练”,习得人际交往知识,模拟社会团体活动,练就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耐挫意识、文明意识、法纪意识及其相应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结合本校具体特点和实际,按时间顺序逐个展开:

1、对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展开分析研究

(1)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初中学生心理特征;

(2)广泛与初中教师、学生及家长交谈勾通,了解学生心理特点。

2、初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的研究

(1)广泛收集相关信息,了解初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2)把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析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向心理医生和资深老教师咨询,分析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3、初中教师运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活动,预防、干预学生心理问题,有效促进心理健康

(1)针对该类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2)组织力量通过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改进学科的教学方法、向家长传授教育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的运用,对厌学学生进行辅导和矫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考察心理疏导效果,及时纠正偏差,防止出现反复。

4、初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及时摆脱不良心理的影响。

如进行《自信·目标·行动》、《告别不良诱惑》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四、研究的对象、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沈阳市第五十三中学初中3个教学班的学生。

(二)、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

利用资源通过文字或网络寻找相关材料、文件,为课题提供理论根据,同时还可以对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建议。

2、调查研究法:

利用有利条件对全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最大范围的掌握第一手材料,对研究分析提供有力依据。

3、行动研究法:

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观察学生,掌握他们思想、语言、行为上的变化,为研究成果更进一步的提供依据。

4、经验归纳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过往的经验教训,时时累积经验,总结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

1、查阅文献,对“特殊学生”下定义,划归范围,同时制定调查问卷,拟定基本框架。

2、对范围内的特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摸清特殊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

3、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别抽取2-3名学生作为跟踪研究对象。

第二阶段

开学初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生活态度,家庭、社会的理解以及对学校学习的适应度,客观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

1、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定期对学生开展工作,如开个小型聚会,共同参加校园爱心劳动,,办一期校园板报,共同学习沟通学习经验等。

2、学期末对学生再次进行同一张问卷调查。

第三阶段:

1、对第二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全面总结,撰写论文。

2、结题。

从事实出发,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争取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按照课题步骤,研究重点分为两步进行:

1、对特殊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解决方式:

查找文献,寻找离异家庭学生,对其建档。

性格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抑郁孤独。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重新组建家庭之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

在校表现为:

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闷在心理,或行为粗暴。

(2).怯懦自卑。

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

在校表现为:

对学习失去信心,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各项活动不能积极主动参加。

(3).狭隘自私。

由于不健康的教育环境即有些孩子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带大,他们对孩子过于溺爱,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而忽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的成长出现了片面性。

在校表现为:

处处以我为中心,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迟到、早退、旷课、打架现象多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

(4).放任对抗。

有些父(母)亲为了生计,长年外出打工,经常把孩子独自关在家里,使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心理偏位:

既然父母都不管自己了,那么只能力自己来寻求快乐了,导致这些学生思想放荡,行为自由,甚至违法违纪。

在校不能接受老师的教诲,不思进取,谈情说爱,吸烟喝酒,扰乱班级。

(5).精神恍惚。

由于心理负担重,思想问题多,离异家庭的学生中大多数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不能专心听讲,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性格成因:

主要在家庭、学校、社会和自己主观原因等方面,而且大多是以上因素的综合体。

2、具体开展活动

解决方式:

利用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机会

这类学生一般喜欢参与活动,相信自身见闻和体验,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由内而外完成对学生的转化。

(1)、开学初,对特殊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开展一次座谈会,了解特殊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关注热点,做好相应的记录。

通过开展的一些活动和座谈,给离异家庭学生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其释放天性,同时,与其班主任沟通,使其有更大的空间去发展个性,并与其家长联系,促进家长多关心特殊学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并重视学生最初的不良行为倾向。

(2)、每月开展一次班会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对其渗透德育教育,要求每人活动后,上交一篇心得体会,以便了解学生的心态变化。

9月教师节感恩

10月爱国劳动月

11月安全教育月

12月圣诞回馈月

1月新年茶话会

3月三八感恩父母月

4月植树除草月

5月母亲节教育月

6月亲情回馈月

3、注意事项

定期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此过程中,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细致观察、了解其心理特征,把握教育契机。

由于父母离异,使子女经受着痛苦、复杂、漫长的感情磨砺。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感情特点,把握最佳教育契机,把父母离异给他们的心理、品德、行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少程度,保证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和人身安全,学会做人。

(2)给予关爱培养健康心理。

“师者父母心”老师同学给离异家庭学生更多的关爱,在衣、食、住、行上给予关怀、给予亲情,让他们有追求目标,感受班集体的温暖,产生愉悦情绪,陶冶性情,获得健康发展。

(3)亲近家长,加强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4)培植信心、正视挫折,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特殊学生丧失生活信心,遭受挫折。

而信心是一个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之一。

我们要鼓励学生对生活,人生树立信心,开展给学生讲名人的故事,伟人的挫折等专题活动,培养他们奋发图强的个性和坚韧的意志力。

其次,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社会、学校和学生亲友密切配合开展工作:

(1)各班主任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弄清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源,争取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增设新的教育项目。

(3)制定相适应的长、短计划,探索适合其特点的教育对策和规律。

(4)开展丰富多彩的的各种课外活动,培养他们团结,上进、拼搏的精神。

(三)、学期末,对特殊学生再次进行同一内容的问卷调查和开展座谈会,观察学生的内在变化,做好详实记录。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1、课题研究前后离异家庭学生对待问题的看法:

(1)、“当你受了委屈,采取怎样的方式解决”?

告诉老师、家长

自己解决

自己忍着

课题研究前

17.9%

46.3%

35.8%

课题研究后

22.8%

55.6%

21.6%

(2)、“当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否会主动找老师”?

经常

从不

课题研究前

46%

54%

课题研究后

84.6%

15.4%

(3)、“当有许多人听课时,老师提问能否回答自如”?

回答自如

不敢回答

课题研究前

33.8%

66.2%

课题研究后

48.3%

51.7%

(4)、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 

马上反击

经常与父母顶嘴

课题研究前

41.8%

10.4%

课题研究后

37.9%

7%

(5)、

对老师经常表扬的同学不服气

自己不喜欢的人建议正确也不执行

经常怀疑别人议论自己

从不怀疑别人议论自己

课题研究前

21%

28.4%

10.5% 

40.1%

课题研究后

19.7% 

17.6%

9.2%

53.5%

2、心理调查问卷

(1)、人家在背后议论你,你是否感到讨厌?

(2)、你是否总觉得好像有人注意你?

(3)、你受到批评时,心情是否不愉快?

(4)、你受到老师批评时,心里是否总是不安?

(5)、你和大家在一起时,是否也觉得自己是孤单的一个?

(6)、同学们在交谈时,你是否不想加入?

(7)、你是否讨厌参加运动会和文艺演出会?

(8)、在人多的地方,你是否觉得很怕?

(9)、大家受到责备时,你是否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过错?

(10)、碰到不顺利的事情时,你心里是否很烦躁?

(11)、你是否担心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

(12)、你被老师提问时,心里是否总是很紧张?

(13)、你是否经常认为自己的体形和相貌比别人难看?

(14)、.你是否舐手指头?

(15)、你是否非常害怕黑暗?

(16)、你是否经常会突然想哭?

(17)、你是否经常想大声喊叫?

(18)、老师或父母说的话,你是否都不想照办?

(19)、你不喜欢的功课老师提前下课,是否会感到特别高兴?

(20)、你在打排球、篮球、踢足球、拔河、广播操等体育比赛输了时心里是否一直认为自己不好?

本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若回答是则代表其心理的不成熟,在课题研究前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的调查中,45名学生参加答题,每题若回答是得5分,满分100分,45名学生平均分73.6.在对学生适当的进行心理辅导后,在课题研究的后期,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45名学生平均分62.3分,有了很大变化。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总结的辅导方法与措施:

方法一:

寻求需求点。

人们每时每刻都有需求,这是人们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同特点。

所以抓住了需求点也就抓住了孩子心灵上的关节点。

离异家庭孩子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的需求点无外乎有:

需求家庭的温暖,需求成功的喜悦,需求别人的理解同情等。

教育者要适时抓住孩子的需求点,在班级和家庭中创设亲情氛围,用亲情和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爱怜和温暖。

方法二:

抓住闪光点。

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

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离异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家长和教师则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

对离异家庭孩子应该多鼓励,少指责;多温情,少冷漠。

方法三:

发现兴趣点。

兴趣是做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才能培养和树立自信心。

离异家庭孩子恰恰在展示自己兴趣特长方面存在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发展,就会失去教育转化使其成才的机会。

孩子的自信心,紧张度,特别是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都会影响知识的迁移。

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兴趣,并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

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方法四:

克服挫折点。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挫折。

对挫折如果处理得好,就可能成为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处理得不好,则会变为思想上的下滑点、倒退点。

离异家庭孩子身上的挫折点很多,不仅表现在父母的离异上,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也有挫折。

为此,教师和家长必须抓住这一思想转变的关节点,及时地进行劝慰、开导。

方法五:

产生共鸣点。

所谓共鸣点是指孩子之间在思想情感、行为处境等方面的共同点。

离异家庭孩子的处境是相同的,但思想行为却又不尽相同,这里不乏有成才成名者。

离异家庭孩子的思想起伏较大,性格、行为异常,学习被动,习惯极差,缺乏自信等。

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他们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因势利导,唤起他们的自信。

比如用卓别林、洗星海等有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为人类做贡献的事例,引发这类孩子的思想转化,使他们引起共振,产生共鸣,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执著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

七、问题与讨论

设想:

1、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除了交流、谈心,可不可以选择其他非谈话类方式,如共同参与劳动,郊游等等。

2进行心理辅导的可不可以是同龄人,交流起来可能更直接、方便、畅通,如可行就要培养少年心理辅导师。

存在问题:

(1)研究对象的分类较多,工作起来不好掌控,研究重心容易发生偏移。

(2)研究对象有时不配合,思想偏激,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但结题时间相对较短,所以研究的层面较浅。

 

沈阳市第五十三中学

费立斌

2010年10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