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5533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蜡烛燃烧实验探究题

1、某化学研究小组对蜡烛(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设计图1所示实验,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请推测靠近三通管下口(填“上口”或“下口”)的火柴火焰熄灭,理由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不支持燃烧。

(2)某同学用大烧杯将高低2支燃烧的蜡烛罩住(如图2所示),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提出问题】导致高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假设1:

可能是高蜡烛火焰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其先熄灭;

假设2:

可能是高蜡烛火焰附近的氧气浓度过低导致其先熄灭。

【设计实验】甲同学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点燃蜡烛,用大烧杯罩住。

一段时间后,发现贴在烧杯内上部的滤纸条先褪色(石灰水能使酚酞变红,碳酸钙不能使酚酞变红),说明此时高蜡烛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比低蜡烛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高(填“高”或“低”)。

(3)为进一步验证假设1,乙同学收集一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慢慢熄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假设1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时,蜡烛仍能燃烧一段时间。

(4)丙同学使用传感器测得密闭装置内蜡烛从燃烧到熄灭的过程中(80s时蜡烛熄灭)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3.则可得出蜡烛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的浓度不能低于16%。

(5)【得出结论】经过以上实验可知,假设2成立。

【答案】

解: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靠近三通管下口的火柴火焰熄灭;

(2)石灰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若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贴在烧杯内上部的滤纸先褪色,说明此时高蜡烛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比低蜡烛附近的浓度高;

(3)收集1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慢慢熄灭,根据这一现象可知,假设1不合理;

(4)由图象中的数据可知,燃烧过程中氧气的浓度降低,当氧气的浓度低于16%(80s)时,蜡烛熄灭了,这说明了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的浓度不能低于16%;

(5)【得出结论】经过以上实验可知,假设2成立。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下口,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2)高;

(3)不合理,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时,蜡烛仍能燃烧一段时间;

(4)不能低于16%;

(5)2。

2、化学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了探究。

【探究一】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通过长颈漏斗加入80℃的热水,并将燃烧匙上的红磷和白磷都淹没,然后连接注射器并推动注射器活塞,将部分热水压回长颈漏斗,使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

【资料】:

红磷着火点为240℃,白磷着火点为40℃,白磷有剧毒。

(1)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P2O5。

(2)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露出水面的白磷燃烧。

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露出水面的红磷不能燃烧。

(3)实验后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酸性高酸钾溶液的目的可能是把有毒物质氧化成无毒物质。

【探究二】实验小组通过数字传感器(图2左)测得密闭装置内蜡烛从燃烧到熄火过程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仔细分析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4)曲线②(填①或②或③)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曲线①中BC段的变化原因:

水蒸气冷凝成水,气体减小,通过曲线①数据分析,你对燃烧条件新的认识是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探究三】实验小组分别用酒精和柴油探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如表1:

表一:

各物质着火点和沸点

物质

着火点(℃)

沸点(℃)

酒精

423

78

柴油

220

400

表二:

燃烧匙内柴油温度

345℃

507℃

柴油是否燃烧

不燃烧

燃烧

实验中发现用火柴可以点燃酒精,但柴油很难被点燃。

研究小组通过高温传感器(图2右)测得燃烧匙内柴油的温度与燃烧情况如表2:

【资料】酒精、柴油等液体燃料在燃烧时先汽化为气态,然后气态的燃料再开始燃烧,燃烧放出的热量促使液体燃料不断汽化,不断燃烧下去。

(5)结合小组的实验,请分析火柴很难点燃柴油的原因柴油的沸点高不易汽化。

(6)研究小组将内有燃着的酒精的燃烧匙移至冰面上面(没有浸没),观察到的现象是酒精熄灭,请分析原因温度低于酒精的着火点。

(7)为了减少雾霾、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含量,研究机动车尾气中CO、NOx,及CxHy的排放意义重大。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含量与“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的变化关系如图4所示。

随“空/燃比”增大,

COx和CxHy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空/燃比增大,氧气充足,燃油气能充分燃烧,。

【答案】

解:

(1)白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P+5O2

2P2O5。

(2)露出水面的白磷能接触氧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露出水面的白磷燃烧。

由于红磷的着火点较高,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

露出水面的红磷不能燃烧。

(3)由于五氧化二磷有毒能与高锰酸钾反应,实验后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酸性高酸钾溶液的目的可能是:

把有毒物质氧化成无毒物质。

(4)由于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增多,所以曲线②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曲线①中BC段的变化原因:

水蒸气冷凝成水,气体减小。

通过曲线①数据分析,由蜡烛燃烧的情况可知,对燃烧条件新的认识是:

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5)由于柴油的沸点高可知,火柴很难点燃柴油的原因柴油的沸点高不易汽化。

(6)研究小组将内有燃着的酒精的燃烧匙移至冰面上面(没有浸没),由于冰吸收了酒精的热量,观察到的现象是酒精熄灭原因时:

温度低于酒精的着火点。

(7)由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可知,COx和CxHy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

空/燃比增大,氧气充足,燃油气能充分燃烧。

故答为:

(1)4P+5O2

2P2O5;

(2)露出水面的白磷燃烧;露出水面的红磷不能燃烧。

(3)把有毒物质氧化成无毒物质。

(4)②,水蒸气冷凝成水,气体减小;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5)柴油的沸点高不易汽化;(6)酒精熄灭,温度低于酒精的着火点;(7)空/燃比增大,氧气充足,燃油气能充分燃烧。

3、蜡烛(主要含C、H、O元素)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

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

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

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

实验一:

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

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BC(选填字母)

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CO2的结论

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

C.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实验二:

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

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的量不足,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答案】

解: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蜡烛(主要含C、H、O元素),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可能有CO;

实验一:

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

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实验二、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8.7%,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氧气的量不足;

由表中数据可知:

反应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是0.058%、0%,反应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是3.643%、0.018%.反应前后湿度增加,那么蜡烛燃烧是有水生成的;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答案:

CO;、

实验一:

BC;

实验二、氧气的量不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相信你已经初步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

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

②集气瓶。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可以选用的装置组合为DF或DG(填字母序号,下同),取用KMnO4药品时,应选用仪器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MnO4+MnO2+O2↑。

(3)注射器C可用于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浸没长颈漏斗的末端处。

②将注射器C连接到装置E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向外拉动注射器C的活塞,观察到长颈漏斗末端冒气泡,表示装置E的气密性良好。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①A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实验开始后,关闭K2、打开K1,可观察到B中现象为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中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待蜡烛熄灭后,铁片上的棉花剧烈燃烧起来,由此可得到的推论是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且放热。

③实验开始后,关闭K1和K3,打开K2,观察到E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不浑浊。

【答案】

解:

(1)由图示可知,仪器②的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是固体的加热反应,所以要选择装置D进行实验;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并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KMnO4时是粉末状药品,要用药匙取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

(3)由利用密封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判断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可知: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浸没长颈漏斗的末端处。

②将注射器C连接到装置E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向外拉动注射器C的活塞,观察到长颈漏斗末端冒气泡,表示装置E的气密性良好。

(4)①A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实验开始后,关闭K2、打开K1,可观察到B中现象为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中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待蜡烛熄灭后,铁片上的棉花剧烈燃烧起来,由此可得到的推论是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且放热。

③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所以实验开始后,关闭K1和K3,打开K2,观察到E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不浑浊。

故答案为:

ba;CO2+H2O═H2CO3.

(1)集气瓶

(2)DF或DG    化学方程式略

(3)浸没长颈漏斗的末端       长颈漏斗末端冒气泡

(4)化学方程式略;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且放热;澄清石灰水不浑浊。

4、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

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是

BCD

BCD

A.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B.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C.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         D.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P+5O2

 点燃 

.

 

2P2O5

4P+5O2

 点燃 

.

 

2P2O5

.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

【提出问题】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进行猜想】

(1)装置漏气;

(2)红磷的量不足,装置内氧气有剩余;…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8.85%和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的最低浓度低于红磷的

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的最低浓度低于红磷的

【实验探究1】小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于是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3),通过7天测得的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9.13%.

【交流与反思】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

装置内的氧气残留更少,结果更准确

装置内的氧气残留更少,结果更准确

【实验探究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NaCl)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图4),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

烧杯内蒸馏水

烧杯内剩余蒸馏水

130mL

90.0mL

63.6mL

请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

20.2%

20.2%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

铁粉、碳粉、氯化钠和蒸馏水

铁粉、碳粉、氯化钠和蒸馏水

物质(填物质名称)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若将图3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理由

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只有大约0.03%,铜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接近耗尽

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只有大约0.03%,铜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接近耗尽

【答案】

解: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A.汞本身是有毒的,加热变成汞蒸气毒性更强.错误;

B.由于是持续缓慢加热,长时间反应,所以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正确;

C.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也是随时补充装置内反应用的汞.正确;

D.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正确.

故选:

BCD.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对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

2P2O5.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8.85%和3.21%.由于都是过量反应物,且是燃烧熄灭后测定,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的最低浓度低于红磷的.

【交流与反思】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由于不是采用燃烧法,所以对氧气最低浓度要求小,所以在长时间反应后,残余氧气更少,这样结果更加准确,所以主要优点因:

装置内的氧气残留更少,结果更准确.

【实验探究2】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用对应实验用品,反应时间更短,而实验结果更加准确,所以可以选用铁粉、碳粉、氯化钠和蒸馏水等物质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铜绿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若将图3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由于铜生锈需要同时消耗二氧化碳和氧气,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很少,密闭装置中的二氧化碳不足以支持铜丝去消耗尽装置内的氧气,所以不可以采用铜丝生锈法进行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故答案为:

【经典赏析】BCD.

【实验回顾】4P+5O2

2P2O5.

【实验与交流】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的最低浓度低于红磷的.

【交流与反思】装置内的氧气残留更少,结果更准确.

【实验探究2】20.2%.

【结论与反思】铁粉、碳粉、氯化钠和蒸馏水.

【拓展延伸】不能;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只有大约0.03%,铜不能将装置内的氧气接近耗尽.

5、甲乙小组按如图1所示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现象.

甲组: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

乙组: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附着有黑色固体

【提出问题】同学们查阅教材实验,得知无色液滴是水,

但黑色固体是什么呢?

【提出猜想】黑色固体是碳

【实验验证】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甲,乙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甲组

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黑色固体燃烧,发出红光,b中溶液变浑浊.

乙组

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氧气(或O2)

,点燃酒精灯加热.

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b中溶液变浑浊.

【分析与结论】

(1)实验结束时,停止通入气体,后续实验操作顺序应是BA(填字母序号).

A.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B.将试管b移走

(2)b中的实验现象说明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由此可推断猜想正确,理由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氧化碳的碳元素一定来自黑色固体.

【实验反思】

(1)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可知:

蜡烛+氧气(足量)→二氧化碳+水;蜡烛+氧气(少量)→一氧化碳+水;…(反应条件均为“点燃”)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烧杯位置降低使氧气的量减少,氧气的量少到一定程度时蜡烛和氧气反应产生黑色固体碳.

(2)甲、乙小组最终证明了蜡烛中一定含有C(填字母序号).

A.碳、氢和氧三种元素B.碳和氧两种元素C.碳和氢两种元素

(3)石蜡的主要成分为C25H52,写出石蜡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5CO2+26H2O.

【实验拓展】

小组同学以“研究不同高度的蜡烛哪只先熄灭”为课题设计了以下实验:

查阅资料: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步骤:

①点燃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②用一只大烧杯同时倒扣在两支燃烧的蜡烛上,用秒表计时.③重复实验四次,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结论:

分析表中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在同样大小的倒扣的烧杯中,较高的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实验次数

高蜡烛燃烧的时间

矮蜡烛燃烧的时间

第一次

23秒18

26秒06

第二次

23秒19

24秒94

第三次

20秒02

21秒45

第四次

15秒16

19秒10

分析反思: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为什么实验结果与我们的猜想不符呢?

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原因可能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度较高,密度较小,不易沉降到烧杯底部,反而聚集到烧杯的上部,致使高蜡烛先熄灭.学以致用:

当室内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伏低(填“直立”或“伏低”)身子前行寻找逃生出口.

【答案】

解:

【实验验证】碳为黑色固体,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燃烧,发出红光,b中溶液变浑浊.

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b中溶液变浑浊.

【分析与结论】

(1)实验结束时,停止通入气体,后续实验操作顺序应是将试管b移走,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b中溶液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一定来源于黑色固体,故黑色固体为碳;

【实验反思】

(1)烧杯位置使氧气的量减少,氧气的量烧到一定程度时,蜡烛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碳,

(2)根据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3)石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5H52+38O2

25CO2+26H2O.

实验结论:

有记录数据可知,在同样大小的倒扣的烧杯中,较高的蜡烛燃烧的时间短,较矮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

分析反思:

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应该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度较高,密度较小,不易沉降到烧杯底部,反而聚集到烧杯的上部,致使高蜡烛先熄灭.

学以致用:

当室内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伏低身子前行寻找逃生出口.

故答案为:

[实验验证]发出红光;氧气(或O2);

[分析与结论]

(1)B、A;

(2)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氧化碳的碳元素一定来自黑色固体;[实验反思]

(1)烧杯位置降低使氧气的量减少,氧气的量少到一定程度时蜡烛和氧气反应产生黑色固体碳;

(2)C;(3)C25H52+38O2

25CO2+26H2O;实验结论:

在同样大小的倒扣的烧杯中,较高的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分析反思:

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度较高,密度较小,不易沉降到烧杯底部,反而聚集到烧杯的上部,致使高蜡烛先熄灭;学以致用:

伏低.

6、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围绕燃烧实验开展相关研究.

探究一:

氢气的燃烧实验

(1)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从图1中选择仪器组装一套随开随停的发生装置,所需仪器为

ABD

(填编号);仪器B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按图2操作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需用试管收集不同体积比的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现用

(1)中组装的正确装置制取氢气,如何用试管(假设试管容积为10mL)收集氢气与空气体积比为4:

1的混合气体,写出其操作方法:

试管先装入8mL水,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倒扣在水槽中,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将剩余的水排出.

(3)用不同体积比的混合气体做氢气的燃烧实验,结果如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氢气与空气体积比

9:

1

8:

2

7:

3

5:

5

3:

7

1:

9

0.5:

9.5

点燃现象

安静

燃烧

安静

燃烧

弱的

爆鸣声

强的

爆鸣声

强的

爆鸣声

弱的

爆鸣声

不燃烧

不爆鸣

分析上表信息,你对燃烧或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可燃物能否燃烧除具备燃烧条件,还与可燃物的浓度(或纯度)有关(或其他合理答案).

探究二:

可燃性粉尘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4)用如图3装置研究某可燃性粉尘颗粒大小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用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衡量,容器内壁的传感器可测出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

①实验过程中需改变的实验条件是可燃性粉尘颗粒大小,不能改变的是可燃性粉尘的质量、

容器的体积、打气筒打入气体的量(仅列三种);

②实验测得可燃性粉尘颗粒大小与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的关系如图4所示,其原因是可燃性粉尘直径越大,粉尘质量越大,难以分散到空气中乙空气充分接触.

(5)兴趣小组另测得可燃性粉尘浓度与燃烧产生的最大压力的关系如图5所示,结合图5信息,提出防止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烧的合理建议:

①禁止烟火;②通风降低粉尘的浓度(合理即可).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