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5508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docx

《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docx

养殖技术资料鲍鱼养殖技术

鲍鱼养殖技术

鲍是名贵的海洋食用贝类,被称为“海产八珍”之一。

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鲜品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4%、脂肪0.44%;干品含蛋白质40%、糖元33.7%、脂肪0.9%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利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鲍的足部肌肉很发达,约占软体部的40%,富含氨基酸,其中苏氨酸0.61(克/百克干品,以下相同)、缬氨酸0.96、蛋氨酸0.45、异亮氨酸0.68、亮氨酸0.86、苯丙氨酸0.40、赖氨酸0.74、组氨酸0.51、精氨酸0.90、天冬氨酸0.87、谷氨酸1.39、丝氨酸0.63、甘氨酸0.87、丙氨酸0.75、脯氨酸0.70、酪氨酸0.75、胱氨酸0.26,以谷氨酸的含量最高,我们平常食用的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因此,鲍的味道非常鲜美。

国外已把鲍软体部的提取物“鲍灵素”用于制药,对抑制肿瘤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鲍壳既是名贵的中药材(俗称“石决明”),还可作为装饰品和贝雕工艺的材料。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鲍的销售价格昂贵。

据2002年的资料介绍,一只活的壳长12~14厘米(重量约250~400克)的澳大利亚产绿唇鲍,其售价为50。

7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15~580元/只);一只活的壳长约15厘米(重量约400多克)的日本产大鲍,其售价高达90~1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740—830元/只)。

我国产的壳长7厘米以上的活皱纹盘鲍,近几年来售价一直不低于350元人民币/公斤。

世界上主要产鲍国有澳大利亚、中国、日本、美国、墨西哥、南非等,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0)统计,1996年全世界鲍的自然采捕量约为9996吨,其中最高为澳大利亚4339吨,其次为日本1941吨。

我国近年来鲍的人工养殖产量增长很快,2001年全国鲍的养殖产量为7662吨。

由于鲍的经济价值很高,世界各产鲍国十分重视鲍的人工育苗和养殖。

日本是世界上鲍产量较高、增养殖技术较发达的国家,苗种生产和放流增殖是其重点,现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南非等国主要以自然采捕为主,最近几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红鲍的苗种生产,并且采用大型露天水池进行成鲍养殖。

在墨西哥,除了把人工培育的鲍苗收容在笼内投放到海底养殖外,各地渔民还进行受精卵的放流增殖。

我国对鲍的利用,过去仅限于自然采捕。

近20年来,从南方到北方都开展了鲍的人工育苗和规模化养殖。

在辽宁、山东、福建等地,一批具有先进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鲍育苗场和养殖场,每年都可生产出相当数量的鲍苗和商品鲍。

我国的鲍人工育苗和养殖,现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工艺和相当大的生产规模。

发展鲍的增养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我国适合鲍人工养殖和放流增殖的海域广阔,而且近年来鲍的增养殖技术正在不断提高,因此,发展鲍的增养殖事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鲍的主要种类与形态

1.鲍的种类

鲍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鲍约有近百种,其中经济种类有近20种。

在我国沿海自然分布的鲍共有8种,其中经济种有皱纹盘鲍、杂色鲍、九孔鲍。

2.鲍的形态结构

鲍具有如下显著的外部特征:

有一片耳状扁平的石灰质外壳从背部覆盖整个软体部;软体部分为头、足、外套膜及内脏块4部分。

足特别发达呈扁平、宽大,占身体的绝大部分。

(1)贝壳鲍具3层螺层,壳顶部偏于壳的右后方,螺旋部很小,而体螺层极大,几乎占贝壳的全部。

自第二层中部开始到体螺层边缘,具一列距离均匀、由小渐大、从右开始延着壳左缘螺旋式排列的突起。

这列突起在靠近体螺层边缘有几个开口与外界相通,称壳孔或呼水孔。

在生活时外套触手就从这些开孔处伸出,壳孔是排泄、生殖与呼吸的孔道。

壳表面为褐色或暗红色,生长纹明显。

壳内面异常亮洁,具美丽的珍珠光艳色泽,壳口卵圆形,外唇薄,内唇厚,具有片状内包遮缘,壳内面中央有一卵圆形的右侧壳肌痕,在左前侧有一狭小的左侧壳肌痕,无厣

(2)头部头位于身体的前端,在头部背面有一对深色细长的触角。

在触角的外侧基部各有一粗的眼柄,一对黑色的眼点生于其顶端,在两触角之间有一扁平突出的头叶,在其腹面有发达可活动的吻,吻中央有一纵裂的开口即为鲍的口。

在口周围有石小突起称为小唇。

(3)足部足位于腹面,大而扁平,几乎与壳口相等,由于适于匍匐爬行与吸附的生活方式而变得非常发达。

(4)外套膜外套膜是包围身体背面的一层薄膜,除左前端腹面和内脏囊前端与皮肤相连外,几乎整个外套膜内缘都与右侧肌相连。

(5)内脏囊当贝壳去掉后,中央区有一大块右侧壳肌。

内脏囊的主要部分环绕于右侧肌的下缘,呈一大块状,在其末端呈角锥状游离环绕于右侧壳肌的后方至右后方,该部分的色泽常因其最大面积的消化腺及雌或雄生殖腺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消化腺通常为深褐绿色,在成熟期雄性生殖腺呈浅黄色,雌性呈墨绿色,生殖腺仅包围于角锥体部分。

3.引进品种的形态特征

我国产及引进的经济种鲍的外部形态分别有以下主要特征:

(1)皱纹盘鲍贝壳大而坚厚,螺层三层,缝合线浅,螺旋部极小,体螺层大。

壳边缘有一排突起,末端3~5个开孔,是泄殖与呼吸的孔道,称为呼水孔。

壳面深绿褐色,生长纹明显,具有许多不规则隆起的皱纹。

(2)杂色鲍贝壳卵圆形,壳顶部钝,稍低于体螺层的高度,成体多被腐蚀,露出珍珠光泽。

靠体蒜苗苷缘有6~9个呼水孔。

贝壳还具有不甚规则的螺旋肋纹和稠密的生长线,生长线形成极为明显的裂襞。

贝壳绿褐色,壳顶磨损部显露粉红色。

(3)九孔鲍外部形状与杂色鲍十分相似,只是壳面上的肋纹不如杂色鲍明显,且壳背的呼吸扎为6—9个。

(4)盘鲍体形为大中型,最大壳长可达21厘米,成体壳长一般为14~18厘米。

本种鲍在外形上与皱纹盘鲍非常相似,但体形比皱纹盘鲍大。

贝壳外表面的色泽也多为绿褐色或棕褐色,内面为带有多彩珍珠光泽的银白色。

足及上足的外缘表面为浅棕褐色,常带有深色条状斑纹,足疏面多呈暗绿色;上足的边缘花边状,突起的分支比较复杂,呈树枝状。

(5)大鲍鲍科中体形最大的一个种,最大壳长可达25厘米。

壳为卵圆形,质地较厚,外唇稍薄,边缘平直;内唇遮缘狭窄,内缘稍向内倾斜。

壳顶稍高,位于贝壳长轴线后端1/4处的右后方。

壳孔突起较高,呈短管状,壳孔数4~5个。

贝壳外表面的色泽多为棕红至棕褐色,内面银白色。

足及上足的外缘棕黄色,足跛面多为淡棕黄色,上足突起呈简单

(6)红鲍红鲍是全世界鲍科中迄今已发现的体形最大的一个种,已见报道的最大个体壳长可达28.5厘米、体重超过2公斤。

贝壳为卵圆形。

壳顶稍高,位于贝壳长轴线后端1/4处的右后方。

贝壳厚重,外到稍薄,边缘比较平直;内唇遮缘宽大,最大宽度约15厘米,内缘侧稍向内倾斜。

壳孔数2~4个,以3个居多,壳孔突起的高度比较高。

贝壳外表面的色泽多为棕红至暗砖红色,常具有一条狭窄的红色壳边,有些个体壳面还带有深浅不同的块状斑纹;壳内面为带红色珍珠光泽的银白色。

右闭壳肌痕大而明显,深绿色,位于壳内面近中部。

足及上足的外缘表面棕褐色,常带有深色的条状斑纹,触手黑色。

(7)、绿鲍体形较大,最大壳长可达25厘米,成体壳长一般在12.5—20厘米范围。

贝壳卵圆形,与红鲍相比本种的壳形稍偏长些,质地也略薄。

外唇较薄,边缘比较平直;内唇遮缘比红鲍稍显狭长。

壳表面的肋纹与生长纹比较细密,肋纹比红鲍更为清晰。

壳孔数4~6个,壳孔突起高度较红鲍略低,开孔较小。

贝壳外表面的色泽多为红褐色或者橄榄绿色。

花纹行状规则,沿壳孔突起的外侧常生有一条红褐色的带状斑纹;壳内面呈带有绿色与金色交映的银白色珍珠光泽,色彩鲜艳美丽;右闭壳肌痕明显,大都具有深蓝色的云状斑纹。

上足表面常带有褐色和淡绿色条状斑纹,触手粗短,淡灰绿色。

(二)鲍的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

鲍的消化道约为其体长的3倍多。

消化系统由口区、食道、嗉囊、胃盲囊、胃、消化腺、肠及肛门等部分组成。

2.呼吸系统

鲍是主要呼吸器官,位于心脏之前,外套膜中,一对,左鳃比右鳃略大。

3.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围心腔中,被透明的围心腔壁所包围。

具左右心耳各1个和1个梨形的心室。

心室被直肠所贯穿。

4.排泄系统

具左右一对肾脏,左肾小,右肾较大,肾的中央背面靠近右侧壳肌左后方处有一缝形裂孔,为生殖产物排人肾腔之孔道。

生殖产物亦由右肾孔排出至呼吸腔,经壳孔排出体外,故右肾孔亦同时用为生殖孔。

5.生殖系统

鲍是雌雄异体,但无两性的显著特征,无交接器也无其他的附属腺体。

在近繁殖季节,生殖产物充满整个生殖腔,该腔位于体之背部,包盖于整个的胃、嗉囊及消化腺的表面,延展到右侧壳肌的左缘。

成熟的精卵直接排人右肾腔经右肾孔至呼吸腔,从呼水孔排出体外。

6.神经系统

鲍的神经系统不发达,不集中,而且经过扭转,神经节延长和扁平。

7.感觉器官

一般的感觉表现在整个体表的皮肤上,在头叶、口、唇以及足口面、足腺区、鳃叶、外套边缘等部位的感觉细胞较多。

尤其在头触觉、上足触觉、上足乳突、外套触觉、嗅检器、眼以及平衡囊等处的感觉细胞特别集中。

(三)鲍的生态习性

1.分布

皱纹盘鲍为冷水种,在我国的自然分布海域仅限于江苏以北的黄海及渤海水域,主要分布海区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部分岛礁周围,江苏北部沿海仅有少量分布。

比较集中的自然资源产区有:

辽宁省的大连市、长海县,山东省的长岛县、荣成市、威海市、烟台市、青岛市等。

20世纪70年代后期,福建和浙江两省曾由北方海区试验引种并获得育苗和养殖的成功,使本种的增养殖水域又向南延伸至该海区。

皱纹盘鲍垂直分布在水深l~20米处,20米以上的水深处较少见。

杂色鲍、九孔鲍为暖水种。

杂色鲍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以及福建、浙江、台湾等省的部分沿海水域。

分布海域的常年水温10~28℃。

杂色鲍垂直分布以水深3~10米较多。

九孔鲍在我国的自然种群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东部以及澎湖列岛周围等海域。

九孔鲍自然分布海域的水温比杂色鲍略低。

盘鲍和大鲍原产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于日本茨城县以南,在日本海沿岸分布到北海道西南的小岛。

盘鲍的自然分布水深为低潮线以下至15米,以水深2~4米范围内最多。

大鲍自然分布的水域较深,大多分布在潮下带15。

30米的水深,最深可达50米。

2.栖息环境

鲍喜欢栖息在海藻茂盛、水质清晰、水流畅通的岩礁裂缝、石棚穴洞等处。

鲍常群聚在不易被阳光直射和背风、背流的阴暗处,经常腹足面向上吸附。

岩礁洞穴的地形地势越复杂,栖息的鲍就越多。

鲍有时生活在露天海底,杂藻丛中和海藻根基处,在石下缝隙、石头背阴面或侧面也常有鲍生活。

在鲍的生活海区,虾蟹类、底栖鱼类、杂藻类、海参类、海星海胆类、螺类等较多。

鲍的栖息场所可分为岩洞型、棚壁型、礁上型、裂缝型、石下型等五种类型。

如皱纹盘鲍在平坦的岩礁表面很少见,而往往集中栖息在岩礁裂缝、岩洞以及背光的礁石侧壁等处;盘鲍以岩洞型居多;杂色鲍则以石下型居多。

调查鲍的栖息场所,对选择适宜的海区,进行鲍的增殖有着重要意义。

3.活动习性

鲍的活动习性具有昼伏夜出的特点,在一昼夜中很明显是以夜间活动为主。

鲍的摄食量、消化率、运动距离和速度、呼吸强度均以夜间为大,白天只在涨落潮时稍作移动。

观察西氏鲍和盘鲍在水族箱中的活动情况,都是在日落后开始索饵,日出后运动到一定位置安定下来,其匍匐距离、运动方向、摄食时间、摄食数量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也很难确定运动的一定规律,运动速度和距离也有很大差别。

自然海区生活的鲍,虽然白天黑夜都能进行索饵活动,但以夜间为主。

鲍夜间进行索饵活动后,黎明前不一定返回原来的位置。

因此,鲍的活动习性直接受日周期、光线、水温、食物种类和数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鲍营匍匐生活,正常生活时头触角和外套触手充分伸展,靠近呼水孔的外套触手从孔中伸出,起感觉作用。

鲍靠宽大的足部,在岩礁、石缝中爬行运动,并能吸附在岩石之上。

鲍的吸附力很大,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充分吸附后,需用100公斤的力才能拔掉,所以在采捕时应趁其不备迅速取下。

当受到惊动或遭敌害袭击时,鲍能迅速收缩头触角和外套触手,将足面紧贴在岩石上,借贝壳的保护,抵御敌害的侵袭。

鲍的移动速度很快,一分钟可爬行50~80厘米,移动距离与时间有密切关系。

据观察,杂色鲍的幼贝在水槽中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一昼夜有两个活动高峰,大致从夜间20时到凌晨3时为中心,很多幼鲍匍匐到水槽的壁面和水中的石面上。

从解剖自然海区杂色鲍的胃含物来看,摄食时间也多半是从夜间到凌晨。

鲍有明显的季节性移动,随着水温高低而上下移动,冬春季水温最低时向深水移动,初夏水温回升后便逐渐向浅水移动,盛夏表层水温最高时,又向深处移动,秋末冬初水温有所下降时,又移向浅处。

鲍在生活条件较好和饵料比较丰富的条件下,移动性不大,幼鲍和老鲍定居性更强。

4.摄食习性

(1)鲍的摄食鲍是舐食性贝类。

摄食时利用齿舌舐食藻类,边匍匐爬行边咀嚼食物,食物贮藏在食道囊和嗉囊中,摄食的食物种类,随着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而变化。

鲍的担轮幼虫孵化后,仍然依靠卵黄内的营养物质,作为幼虫继续发育所需的能量来源,一直发育到匍匐幼体才开始摄食外源性食物。

鲍的幼体摄食底栖硅藻,摄食时利用吻部的频繁伸缩活动,舐食基面上的底栖硅藻,从上足分化幼体开始,摄食量逐渐增大。

稚鲍除了摄食底栖硅藻外,还摄食小型底栖生物、有机碎屑、以及藻类的配子体和孢子体。

出现第一呼水孔以后,摄食量明显增加,l0毫米以上的稚鲍,可以摄食柔嫩的海藻叶片。

再进一步发育,就可以像成鲍一样摄食了。

成鲍为杂食性动物,食物种类以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鹅掌菜、羊栖菜、马尾藻等为主,还可摄食石莼、浒苔、礁膜等绿藻类以及石花菜、紫菜、江蓠、海萝等红藻类,成鲍还能摄食硅藻、高等植物的大叶藻以及一些小型动物,如挠足类、有孔虫类、水螅虫类等。

稚鲍和成鲍还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主要由海藻粉(海带粉或裙带菜粉)、鱼粉(或其他动植物蛋白源)、添加剂(褐藻酸钠、维生素类等)、防腐剂(山梨醇、碘化钾等)、黏合剂、诱食剂等成分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加工而成。

鲍的摄食活动有明显的昼夜性,在一天中鲍的摄食主要是在夜间进行,白天很少摄食。

据试验观察,皱纹盘鲍的摄食活动,从黄昏到日落摄食率逐渐加快,而从日落到半夜其累加摄食量基本呈直线上升。

(2)鲍对食物的选择性鲍在多种食物同时存在时,对不同的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

一般幼鲍对食物的选择性较弱、可供选择的食物范围较宽;成鲍对食物的选择性较强、可供选择的食物范围较窄,并且摄食单一性的倾向更为明显。

试验表明:

用几种海藻投喂不同年龄的皱纹盘鲍时,l龄鲍最喜欢摄食海带,其次为蛎菜(绿藻类)、红藻类;2~3龄鲍摄食海带、蛎菜与松节藻(红藻类),而不摄食其他几种海藻;4龄鲍只摄食海带和蛎菜。

聂宗庆与燕敬平(1985)研究了皱纹盘鲍成体的摄食习性,在养鲍笼内同时混合投喂了海带、裙带菜、巨藻嫩叶、海蒿子、鼠尾藻、萱藻等6种褐藻,石莼、礁膜2种绿藻和红藻的石花菜,发现鲍最喜欢摄食的是巨藻嫩叶和裙带菜,对这2种藻类的摄食量分别占总摄食量的30.6%和20%,对海带的喜食程度占第3位。

接着他们又使用海带苗和石莼两种食物混合投喂,结果鲍摄食海带苗占全部摄食量的88.8%,而石莼仅占11.2%。

上述试验说明,鲍对各种食物的喜好程度是不同的,在多种食物搭配投喂的情况下,鲍首先摄食它最喜欢的食物。

当然,鲍在被动摄食状态和饥饿状态时,对食物的选择性就变得不明显,它只能摄食仅有的食物。

有趣的是,如果在投喂鲍的配合饲料中添加一些水果提取物,可大大提高鲍对配合饲料的选择性。

日本学者原田胜彦曾研究了产于日本和外国的55种水果(主要是果肉及其提取物、果汁等)对盘鲍的诱食活性,结果发现:

樱桃、葡萄、苹果、梨、李子、甜瓜、椰子汁等15种水果的提取物,对盘鲍具有一定的诱食作用,并且浓度越高、诱食作用越强,其中,以樱桃的诱食效果最佳。

所以,用水果提取物作为鲍配合饲料的诱食添加剂,不仅使鲍增加了对配合饲料的嗜食性,而且有利于提高饲料效果。

(3)鲍的壳色与食物的关系鲍的贝壳颜色与摄食的食物种类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幼鲍的壳色与食物的关系较为明显,当鲍摄食的食物种类发生长时间持续变化时,其壳色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在室内人工饲育条件下,皱纹盘鲍的稚鲍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壳色呈暗红色;摄食含有鱼粉和海带粉的人工配合饲料时,壳色变为翠绿色或灰白色;如果给幼鲍投喂石莼、浒苔等绿藻时,其多数个体的壳色也呈现翠绿色或灰白色。

根据这一特点,司对人工饲育的稚、幼鲍投喂含有特殊食物色素的食物,利用其特殊壳色作为人工放流鲍苗的标志。

在自然海域,北方的皱纹盘鲍长期摄食海带或裙带菜时,贝壳颜色多呈褐色或暗绿色;长期摄食马尾藻时,壳色呈暗褐色;长期摄食红藻类时,壳色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南方的杂色鲍长期以硅藻为食物时,壳色呈枣红色;摄食石莼、浒苔、礁膜等绿藻时,壳色呈翠绿色;如果兼食硅藻和绿藻,其壳色则出现翠绿、枣红色相间的色纹;长期摄食江蓠等红藻类时,壳色大都偏向红褐色。

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各种鲍都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摄食嗜好性,也就形成了鲍各自的贝壳颜色。

所以,根据鲍的壳色,可以大致判断鲍自然栖息海域的海藻种类。

但是,食物并不是影响鲍壳色的惟一因素。

鲍的壳色往往与生活环境周围的岩礁颜色相似,这与许多生物的保护色一样,是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利用贝壳颜色作为伪装,防御敌害生物侵袭、自我保护的一种适应。

此外,有人认为,鲍的壳色除与食物种类有关外,还与鲍自身的种类及遗传、代谢等内在因素有关。

例如,同样摄食巨藻,红鲍生成的壳色呈砖红色,桃红鲍的壳色呈红褐色或绿褐色,而黑鲍则呈暗蓝黑色。

5.生长

(1)年龄与生长的关系鲍与绝大多数贝类一样,低龄时生长速度较快,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从附着在岩礁上的匍匐幼体开始,到长成商品鲍,大多数要经过2—4年的时间。

皱纹盘鲍幼体的生长,从初期匍匐幼体阶段发育到围口壳幼体阶段约需3天左右,平均日增长10微米左右。

从围口壳阶段发育到上足分化幼体需要10天左右,每天增长约40微米,上足分化后的幼体,个体增长逐渐加快,平均每天增长60微米以上,直到出现呼水孔的稚鲍。

在人工饲育条件下,皱纹盘鲍前期稚鲍的生长,平均日增长一般为50~60微米左右。

当年5月初采苗至6月中旬剥离时,稚鲍壳长可达3~5毫米。

剥离后的后期稚鲍,平均日增长100微米左右,经4个多月的生长,至11月份,一般壳长可达12—15毫米,大者可达18毫米左右。

成鲍的生长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不同种类的生长速度也有差异。

如台湾省的九孔鲍,在自然海区第一年壳长可达4.1厘米,第二年5.8厘米,第三年7.1厘米,第四年7.8厘米。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2周年可达6.9厘米。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成鲍的生长速度往往与养殖条件和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各地不尽一致。

例如,大连市水产养殖公司筏式笼养的皱纹盘鲍,下海时稚鲍壳长1.5厘米,养殖2周年,平均壳长达到7.1厘米,体重42克;养殖3周年,平均壳长7.8厘米,体重63.5克。

(2)水温与生长的关系水温是影响变温动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外界因子。

鲍是变温动物,其生长与水温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不同种类的鲍对环境水温的要求不同,每种鲍都有其相对一致的生长适温范围,在该水温范围内,鲍的生长速度较快,超出该范围,生长速度将明显下降。

在适温范围内,鲍的生长速度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反之,鲍的生长速度减慢。

实际上,每种鲍在其适温范围内还有一最适的生长水温,当环境水温低于该水温时,生长速度随水温的上升而增加,超过最适水温,生长速度反而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即使是在适温范围内也是如此。

鲍的生长与水温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即在某一范围内生长与水温呈正相关;而在另一范围内生长与水温呈负相关;也可能在某一范围内水温对生长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

皱纹盘鲍的生长水温为10—25℃,最适生长水温为18~22℃。

杂色鲍的生长适温为20—27%。

九孔鲍在水温18~28℃时可正常生长。

(3)饵料与生长的关系饵料也是影响鲍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饵料的种类及其数量都能对鲍的生长有较大影响。

日本学者曾用20种海藻分别饲育壳长2.2。

2.8厘米的皱纹盘鲍,结果为:

饵料效果最好的裙带菜组鲍的壳长增长量为3.62毫米,体重增长量为0.95克;孔石莼组的增长量分别为2.07毫米、6.49克,增长量仅为裙带菜组的60%左右;马尾藻组则只有1.11毫米、0.04克,其壳长增长量不足裙带菜组的30%,体重增长量不足裙带菜组的5%;而效果最差的裂膜藻组,29天试验期间壳长几乎未生长,体重不仅未增长反而稍有下降,这说明饵料种类对鲍生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除饵料种类之外,饵料数量对鲍的生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据报道,日本北海道奥尻岛海域的皱纹盘鲍移殖到同纬度的喷火湾海域后,其生长速度提高了1倍以上。

这两个海区的水温、饵料种类等都比较接近,造成其生长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喷火湾海域的饵料数量丰富。

鲍的摄食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主要与水温及繁殖活动有关。

如皱纹盘鲍在冬季水温低于7℃时基本不摄食,7℃以上摄食量逐渐增加,摄食旺盛季节为水温14~23℃,即春季和秋季:

23~27℃时摄食量又有所减少,但幅度不大。

黄渤海的皱纹盘鲍,4~6月大量摄食,最为肥满;7~8月产卵期附近,摄食量减少体质消瘦,产卵后摄食量逐渐增加;11月份水温下降,摄食量逐渐减少。

鲍的摄食量很大,据测算,每生产1吨皱纹盘鲍,大约需要20吨新鲜海藻。

因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提供质量新鲜、数量充足的饵料,是保证鲍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

(4)光照与生长的关系鲍的生理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周期性,摄食等活动主要是在夜间或者黑暗状态下进行。

光照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关系到鲍摄食时间的长短,必然会影响鲍的生长。

鲍喜欢在夜间摄食,如果在夜间突然亮灯时,会使正在摄食的鲍爬向阴暗处。

聂宗庆(1989)采用不同的日光照周期,对壳长2厘米左右的幼鲍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试验。

结果表明,光照周期越短,幼鲍的生长速度越快。

其中24小时全黑暗组的壳长与体重的增长,分别为自然光照(每天光照12~15.5小时)组的154%与159%。

美国学者观察了不同光照周期对红鲍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了1年,结果为24小时全黑暗组鲍的壳长增长量是自然光照组的2.58倍,摄食率和饵料效率均提高50%以上。

6.繁殖

(1)生殖腺发育特征鲍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角状消化腺的表面,发育成熟的生殖腺雌鲍呈浓绿色,雄鲍呈乳黄或乳白色。

可根据鲍的外观特征和组织学特征,确定鲍的生殖腺发育状况。

日本学者菊地省吾(1974)根据鲍生殖腺外观发育特征,用肉眼观察把鲍的生殖腺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0期为生殖腺极不发达、仅为一薄膜状包围消化腺,呈现消化腺的颜色,从外观上无法辨别雌雄;期生殖腺覆盖消化腺的面积很小,约占角状部表囱的1/3—1/2,从外观上可以辨别雌雄;Ⅱ期生殖腺覆盖面积增大,约占角状部表面的1/2~2/3,角状部膨起;Ⅲ期生殖腺充分肥厚隆起,生殖腺覆盖面积达到角状部表面的2/3以上,角状部先端由于充满生殖腺而呈钝圆状。

用肉眼观察法由于无需杀死鲍即可观察,因而在生产上被广泛采用,但主观性较强,还会受消化腺膨起程度的影响,判断结果不十分准确。

刘永峰等(1985)根据鲍生殖腺的外观、组织形态变化以及生殖细胞的发育特征,将雌、雄鲍的生殖腺发育周期各分为五期。

①卵巢:

a.第工期:

休止期。

卵巢极度萎缩,厚度约0.4~0.5毫米。

生殖上皮中除了可以见到卵原细胞外,后期可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初级卵母细胞。

卵母细胞附于卵泡上皮,呈梨形,长径不大于30微米。

生殖细胞在本发育期内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b.第Ⅱ期:

恢复期。

生殖上皮内侧,直径10微米左右的初级卵母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部分卵母细胞已发育至30~40微米,细胞内颗粒增多,染色加深,同时细胞核增大,核仁清晰。

本发育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卵原细胞及初级卵母细胞数量的大量增加。

c.第Ⅲ期:

生长期。

卵母细胞的数量及体积明显增长,在卵泡上皮内侧呈葡萄状排列。

卵巢厚度增加,内部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