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5474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docx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docx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知识经济与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宁新杰李荔

  第一部分知识经济的理论沿革及知识经济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理论沿革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数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名言在本世纪末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经济学意义的不断发现和挖掘,宣告了一个新型经济时代的诞生。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的研究进一步发现,1909年到1949年的40年间,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翻了10倍,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占了87.5%,而劳动和资本的贡献率只占了12.5%。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二战后至50年代末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

他的“知识产业”包括:

教育、研究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业、信息服务业。

美国在1947~1958年期间,这些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倍;到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29%来自知识产业,约为1364亿美元;1959年,美国从事知识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全部劳动力的31.6%。

  1980年,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开始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大胆预言,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也即将到来。

1990年,他在《权力转移》一书中,再一次预言:

随着发达国家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

他还对知识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知识应当包括事实、原理、观念和能力。

他的这些观点同现在的共识几乎完全一致。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了其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后,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

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及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至此,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引发的经济形态的变化,也同时引起各国政治家的广泛关注和理论家的深入研究,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术语的这个内涵定义,开始为世界经济学界所普遍认可。

  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是“以创意为基础的”。

美国专家认为,美国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因为随着以信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的创新,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会得以提高,失业率减少,企业利润增加,工资增多。

另外,在1997年里,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通胀因此减少5%,大大增强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性。

  总之,自1996年国际经合组织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概念之后,在世界各国引起极大反响,各国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软经济”、“非物质经济”等各种说法不断被归入“知识经济”的范畴。

尽管“知识经济”是一个外延广泛的、难以统一及准确定义的概念,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同当初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一样,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一次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因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正在给予越来越大的关注,并已开始采取相应对策和行动。

  二、知识经济的经济特征

  

(一)知识经济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经济的产生,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在知识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科技的运用缓减了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的环境危机,把科学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社会科学全面的认识。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例如,信息科学技术软件、生命科学技术的基因工程对资源的节约利用与传统技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提供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

  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尤其是人力的素质和技能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

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是风险资金投入,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

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

  (三)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

  90年代以来的美国在自然资源消耗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增长,世界大市场是主要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较之以前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获得比较利益,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冷战以后世界多极格局的经济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是靠知识经济产业支撑的,是由知识经济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发展的。

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仅使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而且使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也在相应地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产业的范畴极大的扩展了。

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自变与应变之间的函数运动,使全部产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一个产业的存在,会成为其他产业出现和发展的条件;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产业的变化。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下,产业构成及其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目前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从目前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知识经济的产业内涵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又被称为“头脑产业”。

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卢普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并测算出1958年这一产业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从业人员占当年美国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31%。

  现在的研究认为,到21世纪知识产业将领导产业经济的新浪潮,并成为主导产业。

  知识产业包括5部分:

  其一,教育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的教育,不仅包括正规的教育,而且包括家庭、社会的教育。

  其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其三,交流工具--印刷、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戏剧、电影、广播、电视、电话、电报、邮政等。

  其四,信息机械,如打字机、电子计算机、现代化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系统、信号装置等。

  

  其五,专家咨询、档案储存、贸易谈判、专门建议以及有关法律、工程、建筑、医疗、会计、审计等方面的服务。

  2.信息产业

  最近几十年来,信息资源的总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据测算,60年代信息总量为72亿字符,80年代为500万亿字符,1995年的知识信息总量为1985年的2400倍。

现在,一个化学家要想用传统方式把一年内出版的化学论文和著作阅读一遍,以每天8小时计算,就需要40年。

于是,科学、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社会,都呼唤一个新产业的诞生。

事实上,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融进社会生活,历史车轮才从低速转动转换为高速转动,一个以现代信息处理和交流网络为基础的“社会大脑”才逐步形成,这个“社会大脑”就是信息产业。

  据统计,世界信息产业1990年的产值为1489亿美元,现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跃居传统产业之上的最大产业之一。

  1996年,美国投入信息产业的资本占资本总量的40%以上,大大超过其他产业。

就是在得克萨斯、俄勒冈等传统农业州中,信息产业的地位也日趋重要。

有关专家预言,在今后10年内,美国信息业的产值将翻一番。

  在当今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建成了200多个大规模的电脑信息网络,相互提供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市场等方面的信息。

西方国家的许多公司为了及时了解同其经营有关的情况,不惜工本营造自己的信息网络。

日本三井公司的环球信息网络由3个层次、16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组成,该网络通过卫星把东京、纽约、伦敦、悉尼和巴黎等世界主要城市的信息中心连接起来。

公司总部每天接收的通信超过了5万件,即使在地球上最遥远的两地之间,信息传递也只要5分钟。

  3.“第四产业”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知识和信息产业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因而出现了“第四产业”的一词。

  波拉特在美国201种行业中选择了440种职业,分析了每种职业的信息职务并排列出它们对国民生产总值所作的贡献。

他首先选出了容易辨认的直接从事信息工作的职业,并计算其经济价值,将之称为“第一信息部门”。

据计算,美国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有25.1%来自第一信息部门,这些部门包括电脑制造、长途通信、印刷、大众传播媒介、广告、会计、教育、风险管理(金融和保险业)。

  波拉特还创造了一种新信息类别,称为“第二信息部门”,并把非信息企业中的信息人员的经济价值予以数量化。

据统计,美国第二信息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1%。

  波拉特最后得出结论说,1976年美国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占46%,在总收入中占53%以上;信息就业人数占当年美国就业总人数的45%。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波拉特的理论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关注,并引起了各国理论界研究知识经济的浪潮。

  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同时,其产业大都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产业基础。

在1993年,全部经合组织国家的工商业的科技研究开发有将近2/3的经费是用在高技术产业上,从而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制造业中高技术行业的工资也高于平均工资水平,因此也促进了生产力的最快增长。

在那些对高技术的高风险投资小小心翼翼的国家,自80年代后期以来也把服务业研究经费的1/4或更多的比例花在高新技术上。

  2.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在制造业中,非电力机械(包括计算机)和电力机械(包括通信设备)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爱尔兰、瑞典和英国,其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

1992~1993年在电子设备的关键部位半导体方面的资本投入,北美和欧洲的经合组织国家已经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3~1994年和1994~1995两个年度,北美、欧洲和日本更是以34%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三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型产业群,如电脑、通信、航空航天等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也带动与其相关的服务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就业机会。

美国作为西方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率先步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大门,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

美国的失业率已从1992年的7.4%下降到目前的4.8%,为24年来的最低水平。

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型产业的增多和相关服务产业的兴起,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据统计资料表明,微软公司每增加一名雇员,就可以给其他行业增添六七个工作岗位,而波音公司每增加一名雇员,只能新增三四个工作岗位。

西方工业大国德国尽管目前失业率较高,但随着经济的转变,知识经济成分的增多,失业率将会有所减少。

  第二部分中国与知识经济产业的差距

  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产业组成。

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哪些产业。

从一个时点观察,可了解该时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构成状况,如有哪些产业,产业数目多少等。

从时间系列观察,可看到产业发展和变动的情况,如在该段历史时期内,新兴产业有多少,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产业有多少,已经达到规模经济的成熟产业有多少,衰退以及消亡的产业有多少。

  

(二)产业发展水平。

一般表示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可用以下两种方法表示:

  1.产业的总产值及其所占比重。

  [JZ]xj1=SX(Xj[][SX(B][SX(]n[]2[SX)]Xj[]j=1[SX)]SX)

  式中:

Xj第产业总产值及其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重

  Xj-第产业总产值

  2.某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重。

  [JZ]W1j=[SX(]Wj[]∑[DD(]n[DD)]Wj[SX)]

  式中:

Wj第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重Wj-第产业国民生产总值

  以上所得比值,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

按某时点计算所得的比值,表示这个产业在该时点的发展状况;从时间系列计算的某个产业比值变化系列,表示这个产业发展变化的轨迹。

  (三)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揭示产业间的数量储存关系,阐明产业间相互储存、相互制约的状态和方式。

一般用投入系数来表示。

投入系数,亦称直接消耗系数,表示产业间直接联系及其数量依赖关系。

其公式为:

  aij=SX(Xij[]Xj[SX)](i,j=1,2,…3)

  式中:

aij-第j产业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数额,即投入系数

  Xj-第j产业总产值

  Xij-第j产业生产所消耗第i产业产品数额

  二、“克拉克”定理即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计算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分布结构的变化趋势后,提出了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并得出如下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

”克拉克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变化移动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的收入出现了相对差距所造成的。

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

这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国家在同一时点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就越大。

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

  “克拉克”的定理使我们看到,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有一定规律的。

  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尽管各国经济结构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但不论从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进程,还是从同一时期不同类型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大体都呈现出四个阶段的规律性:

  第一阶段是前工业化时期,非洲、南亚等地区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处在这个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次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次产业处于萌发阶段,基础非常薄弱;第三次产业十分落后,难以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亚洲、拉美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处在这个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

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次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但仍占相当比例,第二次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还未达到成熟水平,第三次产业开始加速发展,比重上升较快。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后期,如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均处于这一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

第二次产业已处于主导地位,比重较大地超过了第一次产业;同时第三次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在国民经济中已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四阶段是后工业化或超工业化时期,处在这一阶段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次产业比重已很微弱;第二次产业比重下降较快,第三次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

  三、中国的产业发展阶段及动态差距

  有关数据表明,从60年代初至今,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呈现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三产业占优势比重过渡,符合许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但事实上我国的产业发展尚处在发达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

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相比,仍表现出相当大的动态差距,从以下三个方面即可看出:

  

(一)传统的第一产业即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韩国70年代的产业结构,以及日本50年代的产业结构相似,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20%。

所不同的是,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高达74%,远远高于日本和韩国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二)第三产业严重滞后。

第三产业的兴起是各国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一大特点。

1995年美国第三产业的值比重高达72%,而日本也由1950年的42%上升到1995年的60%。

相比之下,我国的差距甚大,只有31%。

长期的计划经济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无论是从业人员的比重,还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非常低。

  尤其是交通、通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业、教育等的落后和短缺,这种情况对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不仅限制了整个国民经济,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中国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虽然第三产业的发展较慢,但相对而言却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工业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东亚国家。

不过就工业的发展阶段而言,尚处于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化的阶段。

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产业基础,即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中国与知识经济产业的静态差距

  我们可以从知识经济社会及其产业所具有的几个基本的经济特征,来考察我国与知识经济产业的静态差距。

  从“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产业”的这个特征看,过去10年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翻了一翻,达到20%这个新的水平;其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已经以知识为基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本世纪初的上升到70年代到90年代的70%~80%,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提高到90%。

从“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经济的这个特征看,1973年全世界仅有电脑5万台,而今已增加到1.4亿台,全世界因特网上网者约7000万,到2001年将达到3亿;在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2/3以上的产值与信息产业有关。

从“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的知识经济产业的这个特征看,在经合组织成员中,服务部门研究与开发的增长速度比制造业快得多,已占全部研究与开发投资的1/4以上,过去10年间,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来自服务业。

从知识经济那“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条件”的知识经济的这个特征看,在发达国家中,低技能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已从70年代的25%下降到90年代的10%;科技工作者占劳动力的比重,在1965年到1992年的30年间上升了5个百分点,每1万名劳动者中,至少有55~88名高级专家。

  按照知识经济的上述四个产业及社会经济特征来衡量,我们离知识经济到底还有多远?

  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目前我们仍在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为实现传统工业化的目标而艰苦创业,我们仍主要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能源、矿产开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创造财富。

  从知识经济必须以信息生产和利用为核心来看,1995年世界信息技术市场营业额高达5000亿美元,其中70%被世界20家最大的信息公司垄断;而1996年,我国电子企业百强中前14家的销售总额,才仅仅只有加拿大一家公司销售额的1/2。

  从知识经济必须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作为它的投入主体来看,知识经济要求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而我国在1996年仅占2.44%;知识经济要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达到80%,而我国仅有30%。

  从知识经济必须“以高新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作为它的产业基础来看,知识经济要求一、二产业应占全部工业比重的10%和20%以下,而我国在1996年则分别高达20.1%和47.9%。

  从知识经济必须以强大的系统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作为它的发展动力来看,我国创造国家级科研成果的研究机构只占全部研究开发机构的5%,创造部级科研单位的也仅占15%;每家研究开发机构平均年获发明专利只有0.09项,97%的研究开发机构的科技应用每年难以超过10项。

  这一连串近乎严酷且使人惊醒的数据和事实说明,我们离知识经济时代还有相当的距离。

  第三部分中国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一、确立主导产业的理论依据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说明,主导产业及其优势地位的发生是存在一定规律的。

美国的产业发展变化情况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因为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导致的。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分析,发现各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的放慢,从长期看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增速的放慢一般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技术进步速度放慢;

(2)增长较慢的产业对其增长的阻力效应和增长快的产业对其竞争的压制;(3)随着产业增长,可利用的产业扩张资金的相对规模下降;(4)受到新兴国家相同产业竞争的影响。

可见,从一个产业的较长的生命周期看,任何一个产业部门增速的减低都不是偶然的,或多或少总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库兹涅茨对美国1880年至1948年间制造业的38个行业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得出如下结论:

产业组成的变动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实现的。

一般衡量产业的优势地位有两种不同的角度:

一是以产值进行衡量,即该产业产值占全部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小,比重大的产业即是占优势地位产业;二是该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如何,即主要从产业间关联效应进行衡量,如该产业发展能否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产业即是占优势地位产业。

可见,前者是着眼于利润率大小,主要表现能支撑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繁荣,但它不能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起直接推动作用;后者虽不一定能支撑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繁荣,却能够积极创新引进新的生产函数,成为该产业以至整个产业保持高增长率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推动产业组成高级化的优势产业,这样的主导产业同时也符合产业演进规律的要求,是战略性的主导产业。

  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证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在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上建立和发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综合体,是有具体条件的。

必备的条件是:

(1)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通常要求一国的净投资率(指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从5%左右提高到10%,要鼓励储蓄,限制消费,防止消费早熟,必要时引进外资;

(2)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使主导产业产品的有效需求必须有所扩大,以推动主导产业的产出,为主导产业的迅速增长打下基础;(3)要有技术创新并足以引起本部门的技术革新和满足其他部门增加生产设备以及从事新的潜在能力的需要;(4)要有制度创新,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管理和人力以及良好的运作条件。

  主导产业需要选择和扶持,其发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产业组成的高级化演进不能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且还要从外部对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干预和加以协调。

从世界各国采取的市场经济模式看,由于政府干预的强度和深度的差异,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大体可区分为如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强调市场自发调节,认为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产业的发展,协调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没有必要制定产业规划和为某些主导产业进行扶持而制定产业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