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读书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30572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读书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层建筑读书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层建筑读书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层建筑读书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层建筑读书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读书报告文档格式.docx

《高层建筑读书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读书报告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层建筑读书报告文档格式.docx

第四部分为结语。

第一部分土木工程发展历史简介

土木工程的发展,已经有悠远的历史了,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人们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后来出现了砖和瓦这种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

中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初期制造出瓦。

最早的砖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的墓室中。

砖和瓦具有比土更优越的力学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于加工制作。

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

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直至18~19世纪,在长达两千多年时间里,砖和瓦一直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建筑材料,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甚至在目前还被广泛采用。

钢材的大量应用是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飞跃。

十七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生铁、十九世纪初开始使用熟铁建造桥梁和房屋,这是钢结构出现的前奏。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冶金业冶炼并轧制出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延性好、质量均匀的建筑钢材,随后又生产出高强度钢丝、钢索。

于是适应发展需要的钢结构得到蓬勃发展。

除应用原有的梁、拱结构外,新兴的桁架、框架、网架结构、悬索结构逐渐推广,出现了结构形式百花争艳的局面。

建筑物跨径从砖结构、石结构、木结构的几米、几十米发展到钢结构的百米、几百米,直到现代的千米以上。

于是在大江、海峡上架起大桥,在地面上建造起摩天大楼和高耸铁塔,甚至在地面下铺设铁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为适应钢结构工程发展的需要,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等就应运而生。

施工机械、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论也随之发展,土木工程从经验上升成为科学,在工程实践和基础理论方面都面貌一新,从而促成了土木工程更迅速的发展。

十九世纪20年代,波特兰水泥制成后,混凝土问世了。

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构件易于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钢铁产量激增,随之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种新型的复合建筑材料,其中钢筋承担拉力,混凝土承担压力,发挥了各自的优点。

二十世纪初以来,钢筋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

从三十年代开始,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刚度和承载能力,大大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因而用途更为广阔。

土木工程进入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

混凝土的出现给建筑物带来了新的经济、美观的工程结构形式,使土木工程产生了新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设计理论。

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飞跃发展。

了解了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我们就能更加清晰的认识土木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土木工程的美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部分土木工程前沿技术简介

余教授就六个专题

(一)当代世界与中国的高层建筑、

(二)现代大跨桥梁的设计与施工、(三)高铁工程的进展与关键技术、(四)近代隧道工程的现况与未来、(五)水利、水电工程的世界之最、(六)绿色材料与环境工程的发展,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当代土木工程前沿技术的发展概况,使我们对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下面就这六个专题分别简单阐述下我自己的认识。

(一)当代世界与中国的高层建筑

超过一定层数或高度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起点高度或层数,各国规定不一,且多无绝对、严格的标准。

中国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高规)jgj3-2002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

现如今,各个发展及发展中国家,为了展现自己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偏爱于建造各种难度大,高度高的超高层建筑。

如迪拜的迪拜塔、俄国的俄罗斯大厦、中国的上海中心大厦、美国的世贸中心自由塔等等。

当高层建筑的层数和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它的功能适用性、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都将发生质的变化。

与多层建筑相比,在设计上、技术上都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考虑和解决,如在建筑方面、结构方面、设备和电器方面等。

高层建筑也存在着许多综合问题,主要有:

①关于城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问题,应遵照城市规划部门指定的地段和控制高度建造,而不能完全根据建筑本身的需要。

②高层建筑由于应力增加,设备和装修水平必须提高,施工难度增大,因而造价必然大大高于多层建筑。

因此,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密切合作使平面布局合理,提高使用系数,做到构造简洁,自重轻,便于安装,综合降低造价。

③篇二:

高层图书馆设计读书报告

高层图书馆设计读书报告

设计的内容包括:

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遵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对图书馆的柱网尺寸、面积、层高以及荷载等设计应有较大的适用性和使用的灵活性,符合先进的管理模式,使用现代化服务手段,并且适当考虑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具有调整和改造的可能性。

主要内容包括:

(1)建筑组成

各组成用房的面积与具体要求:

门厅、检索出纳厅、书库、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特种阅览室、行政阅览室、图书内业室、会议室、多功能厅、卫生间、载人电梯等。

其他还包括走廊、楼梯间、休息厅、小卖部、等按需设置。

(2)设计内容及图纸要求

分为建筑、结构和施工组织三部分。

设计图纸包括:

总平面图:

合理布置建筑主、次入口;

解决好人流、车流关系;

尽可能考虑室外停车;

满足建筑物防火间距及消防通道要求:

建议比例1:

500。

各层平面图:

合理确定平面柱网尺寸;

布置房间;

确定楼(电)梯数量、位置及形式;

满足室内采光、通风要求;

建议比例1:

100或1:

150。

剖面图:

比例1:

100。

立面图:

给出楼(地)面、屋面、墙身工程做法;

建筑风格、造型应富有创意,有时代感;

100—1:

200。

节点详图:

10—1:

20。

另外:

空间组织:

书库、阅览室、报告厅、辅助用房等;

人流组织:

进馆与出馆,人流与书流等;

功能分区明确:

各区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既方便读者又便于管理。

防火疏散组织:

防火分区,疏散距离,疏散楼梯等;

(4)建筑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要言简意赅、图文并茂,主要阐述设计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如下:

1前言:

说明拟设计建筑的意义、用途及设计依据。

2建筑设计概况:

总平面图中场地位置的选择,建筑物规模等。

3设计方案比较,分析其可能性。

4各组成房间的分区、分层、分段以及具体位置,在使用功能、相互联系、○

交通流线等方面是如何考虑和安排的。

5主要房间的采光、通风、朝向、遮阳等问题是如何考虑的。

6主次入口、走廊、楼梯等设计如何满足功能需要、安全疏散和防火规范○

要求。

7建筑各主要部件(如:

基础、墙身、框架、楼地板层、楼梯、屋顶、门○

窗等)的材料选用、构造形式、特点要求及施工方法等必要的文字说明。

8建筑物的技术经济指标、设计的优缺点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熠熠生辉的经典之作,无不包含图书馆建筑的倩影。

它传承着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记载着人类前进的脚步,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知识的积淀和宝藏。

而作为公共图书馆,其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是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部分。

法国密特朗图书馆、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我国的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与魅力。

学校图书室是学校书刊情报资料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服务的机构,图书馆工作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由此可见,学校图书室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机构,它不仅仅是图书的借借还还,以及为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外,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机构,要管理育人、图书育人,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图书馆既要向学生广泛宣传图书,指导阅读各种书刊,又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各种参考资料。

学校图书室通过各种优秀读物,可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得到有益的启迪。

通过阅读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着名科学家的模范事迹和成长道路,可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效法的楷模,使学生在效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到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通过阅读各种书籍,还可以使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条理化,而大量读物中渗透着歌颂善良美好、鞭挞邪恶丑陋的主题思想,通过形象的说理和艺术感染力,可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引起少年的思想共鸣,从而提高分辨是非和美丑的能力。

现代图书馆的技术特点、现代理念和运作模式,决定了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结构和模式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多样化的功能空间,随着图书馆功能的综合化,功能空间日趋复杂和多样;

(2)功能空间边界的模糊化,现代图书馆实行了大空间格局和“借藏阅”、“人机书”一体化模式后,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如阅览室,同时又是书库,还配有研究包厢,同时可以上网检索信息,查找书目,必要的文献信息可复杂,可下载;

如走廊,既是交通要道,同时还可能设置了供读者休息的座椅,配置了可以欣赏音乐的vod终端,因此,根据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对需要考虑的功能区域只能运用某种手段作闹区和静区的相对分离,不需要作绝对的、固定式的隔离;

(3)尽量采用大空间,大空间意味着大进深、大开间,采用跨度较大的柱网,避免室内固定的结构墙体。

大空间的开放格局,大气清新,灵活方便,流程直接,为“借藏阅”、“人机书”一体化以及提高馆员

的工作效率创造了条件,营造了人在书中,人书合一的环境氛围。

但大空间设计应考虑防火和安全问题;

(4)图书馆建筑的体型,要尽可能采用紧凑集中的块状体型或其变型传统图书馆建筑分散式的条状体型,使各个功能空间关系松散,工作流线和交通路线加长,读者、馆员、馆藏文献之间呈隔离状,造成读者查找文献不便,馆员工作效率低。

采用块状体型,如方形、矩形等,体型空间紧凑,便于作大空间使用;

(5)基本采用模数式设计,即通过统一层高、统一载荷、统一柱网,将固定功能变为动态功能,在不影响图书馆建筑的灵活性,对功能空间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节约建设投资,提升图书馆建筑的艺术形象,可在局部一些次要部位突破模数式设计;

(6)重视多功能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如学术研究空间、休闲交际空间等;

(7)建筑高度。

图书馆建筑高度越高,一会导致投资增大,如垂直交通就需多部电梯,消防安全要求提高,二会减小层建筑面积,采用大空间多了一个制约因素,三会增加交通空间,降低有效面积利用,四增加管理、维持费用。

篇三:

读书报告

在毕业之际,为了使四年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更专业话,同时也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框剪结构的知识,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

自己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其中包括: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j186-200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混凝土结构设计、房屋建筑学等。

通过这一期间的学习,不管从结构的概念设计、结构设计、还是抗震设计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特别是对抗震的设计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的了解。

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地震都很小,只有用非常灵敏的仪器才能测量到,但还是有1%的地震是人们能够感觉得到的,而更少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虽然能造成破坏的地震比较少,但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

所以作为我们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就要研究如何防止和减少建筑物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坏。

在国内外抗震设防的目标是要求建筑在使用期间,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不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

当设计基准期为50年时,则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这就是第一水准的烈度。

50年内超越概率约10%的烈度大体上相当于现行地震区划图规定的基本烈度,将它定义为第二水准的烈度。

罕遇地震烈度是罕遇的地震,它所产生的烈度在50年内的超越概率为2%,可作为第三水准的烈度。

《抗震规范》提出了二阶段设计方法以实现上述3个烈度水准的抗震的设防要求。

第一阶段的设计是在放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系数进行组合,并对结构构件截面进行承载力验算,以控制其侧向变形不要过大。

这样,既满足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又可以满足第二水准的设防要求。

除了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外,还要进行第二阶段的设计,即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层间变形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果有变形过大的薄弱层,则应修改设计或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以使其能够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抗震设计包括计算设计和概念设计,计算设计只是定性的分析结构的受力,不能

很好考虑到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而概念设计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首先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机制和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有时需要运用工程判断解决或处理具体问题。

由于地震作用不确定性,以及结构计划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使“设计计算,”很难有效地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因此,对结构抗震设计来说,“概念设计”比“计算设计”更为重要。

场地的选择、建筑选型与“强节弱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的抗震设计准则以及充分考虑结构的延性和p-△效应。

当充分考虑到上述内容后,建筑物在中震情况下破坏不是很严重以及在大震(罕遇地震)不至于倒塌。

这也就是抗震设计的最终目的。

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该进行详细的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挑选对建筑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任何情况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

对建筑有利的地段,一般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上或密实均匀的硬场地土。

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就地形而言,一般指条状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高差较大的台地边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

就场地土质而言,一般是指软弱土、易液化土,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沟谷或半挖半填地基等。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场地的限制、城市建筑形式的美观要求以及某些

多层厂房巾工艺设备布置的需要等,建筑平面和立体形状往往不可避免地形成不规则形状。

在历次破坏性地震中,很多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都显示出因结构不对称引起的扭转效应而

加重了震害。

我国新的&

lt;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争(gbjn一89)虽已补充了考虑扭转效应的反应谱振型分析法,但对弹性阶段尚可适用,而用于弹塑性动力分析尚有不少困难。

由于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的不重合所导致的平移一扭转祸联振动,在弹塑性阶段的动力反应与弹性反应有很大差异。

因此,研究平而、立面不规则的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问题具有很现实的工程意义。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

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

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

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

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

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

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数;

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

砌体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不规则性和竖向不规则性,应分别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

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抗震设计的前提是考虑了构件的塑性,即考虑了塑性角的出现。

塑性铰:

两个无限靠近的相邻截面,当截面弯距达到极限弯距时,可以产生有限的相对转角,这种截面称为塑性铰。

塑性铰应具备以下3个特征:

(1)有一定的范围(称塑性铰区);

(2)有限的转角;

(3)塑性铰是单向铰;

所谓单向铰是因为塑性铰只能沿弯距增大方向发生有限的相对转角,如果沿相反方向变形,则截面立即恢复其弹性刚度而不再具有铰的性质。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说,在一定长度范围内,杆件受拉钢筋屈服,强度不变,变形增大,在受压区棍凝土破坏之前,产生有限相对转角的塑性铰。

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距进行调幅,可通过选取适当的调幅系数等措施,使塑性铰出现在梁两端,而梁中及柱内则不允许出现,以利于释放地震能量。

控制截面的习编值在于控制塑性铰区纵向受拉钢(转载于:

高层建筑读书报告)筋的最大配筋率,以保证梁有足够的曲率延性。

“强节点弱”。

框架节点不应先于梁柱屈服破坏,以体现在节点抗剪承载力不低于梁柱抗震承载力。

在往复交替的地震水平荷载作用下,当钢筋棍凝土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的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框架节点往往会出现x形的交叉斜裂缝,进而导致节点区域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引起梁端和柱端钢筋在节点核心区的锚固失效,整个构件就会就会变成机动构架,失去承载力而倒塌;

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为

防止梁柱节点核心区斜裂缝的出现,,使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对钢筋具有良好的约束作用,从而确保钢筋的锚固效果。

“强柱弱梁”。

要求框架的梁在端部先出现塑性铰,使框架柱的受弯承载力大于框架梁的受弯承载力。

以形成梁铰型延性结构。

避免柱先于梁屈服破坏,实现途径是使柱端受弯承载力之和大于梁端受弯承载力之和,这是设计常用的、且容易实现的方式;

柱端增设型钢则是在柱的截面尺寸受到限制时采用的特殊方式。

通过这方式,可以提高结构延性,使结构柱子能经受较大的变形,以吸收更多的地震能量;

在梁端先产生塑性铰,使地震能量得以释放,避免结构倒塌。

“强剪弱弯”。

在梁端塑性铰的转动过程中,要求梁和柱的斜截面受剪承勒力大于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使之可能发生的将是延性破坏而非脆性破坏。

为使梁的破坏形式由弯剪破坏转变为弯曲破坏,可按抗震规范限制框架梁柱端部截面的组合剪力设计值;

调整框架梁柱端部截面的组合剪力设计值,以提高剪切抗力同时按相关规范采取恰当的箍筋形式和足够的体积配箍率,以提高构件的剪切抗力,防止斜裂缝的出现和开展,避免地震时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强压弱拉”。

钢筋受拉屈服在前,混凝土受压破坏在后。

这是杆件截面产生塑性铰的前提。

要使受拉区钢筋的屈服先于受压区棍凝土破坏,则要控制柱的轴压比、限制梁的受拉配筋率及受压区高度。

柱的延性有利于释放结构的地震能量,防止因柱的脆性破坏而引起框架的倒塌,在确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时必须控制其轴压比。

设计准则的最终目的一提高构件延性。

延性是指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一般可用延性系数来衡量,延性系数μ=nd/ξy,nd为极限变形,ξy为屈服变形。

由于力变与变形是广义指标,延性系数也是广义概念,对某栋建筑物,常用位移延性系数来表示。

按“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多数建筑物在大震下要求允许有足够延性,延性好的建筑物可吸收较多的地震能量,变形能力较强,且其破坏属延性破坏,而非脆性破坏。

这样,它破坏时间长,承载力降低慢,能避免倒塌。

而现浇框架结构,相应的破坏机构是柱侧移机构和梁侧移机构。

其变形能力与破坏机理密切相关。

由于柱侧移机构是倒塌机构,必须避免,就要保证梁端首先出现塑性铰,因此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强柱弱梁”型。

这样,梁先屈服,整个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有利于抗震。

提高构件延性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物延性的实现,下面就框架的梁、柱、节点分别探讨其构造措施:

1、梁的抗震构造:

梁的截面尺寸不易过宽和过窄要有合适的高宽比,纵向筋不能超量,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为避免受压区砼在受拉钢筋未屈服时先发生脆性破坏,需配置足够的受压钢筋,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筋量的比值,对梁变形能力影响较大,

应严格按规范规定执行。

加密箍筋间距“约束”混凝土,由于估计梁的塑性铰发生在梁端,该处箍筋应加密。

箍筋末端应采用135°

弯钩,弯钩的平直部分不应小于10d,在应力作用下箍筋不易断开,这可以增加受压区后期抗压强度,充分发挥箍筋抗剪能力。

梁纵筋的锚固,规范要求钢筋应连续通过节点核心区,并满足受拉搭接长度要求。

钢筋不能在可能出现塑性铰区段内搭接,接头数量与相邻接点间最小距离规范都有所限制。

2、柱的抗震要求:

柱净高与截面高度(圆柱直径)之比不宜大于4,因为这是影响钢筋砼柱延性,决定柱破坏类型的重要因素,如柱的截面尺寸不符合要求,延性差,必须增加横向钢筋改善延性,否则容易发生脆性破坏。

限制轴压比,可提高柱延性,不致使柱产生脆性性质的混凝土压碎破坏。

限制柱最小总配筋率,可控制柱变形能力。

鉴于角柱受力条件比中柱、边柱差,最小配筋率增大0.2%。

在地震力反复作用下,柱端如果箍筋不足,纵筋会被压曲,柱易破坏,而密距钢筋可提高构件及截面的延性和抗震能力。

因此,必须在柱端等易破坏部位加密箍筋。

与梁同样,柱箍筋末端接口采用135°

弯钩及10d直线段,这样可让直线钢筋埋入核心区内,防止柱受压时,砼保护层碎落,使箍筋断开。

3、梁柱节点:

节点应配置足够箍筋,并保证核心区箍筋量不得小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筋量,以起到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