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5301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docx

《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docx

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

绍兴一中建校110年史略

章玉安骆义松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

迨十九世纪末,清政府通令将书院改为中西学兼习的学堂。

同时,随着西方近代科学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绍兴地方一批爱国人士和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育才救国,极力倡导和兴办新式学堂。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山阴乡绅、维新人士徐树兰(仲凡)捐银一千两,并筹得山阴县沙租及绍郡茶业公所捐款四千余元,仿盛宣怀所创天津中西学堂,以二等学堂(相当于中学)规制创办绍郡中西学堂,并由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明清廷备案,领绍兴乃至浙江近代教育之先。

    绍郡中西学堂假府城古贡院之山(阴)会(稽)豫仓址(今越城胜利西路563号)为校舍,于二月初一日(公历3月3日)正式开学。

定学额40名,习国文,外国文,算学三科;另有附课生20名,专习外国文和算学。

修业年限为五年。

首任监董(校长)何琪(浪仙),徐氏自任督办(校董)。

    1898年冬,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孑民)认定清廷政治改良无望,乃弃官回绍,应聘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

蔡氏视事之初,即规划创立“养新书藏”图书室,手订借书略例15条,并在尚无学制可循的情况下,因材施教,按学生年龄及国学程度分级授课。

    1899年7月,学堂更名为绍兴府学堂。

蔡元培招揽“极一时之选”的教员,力排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干扰,积极推进新式教育:

购置科学仪器,改革课程设置,自编教材课本,先后增设日文、体操、测绘、物理化学等课,并率先引进外籍教员。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绍兴府学堂经革新成为清末国内新式学堂的佼佼者之一,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00年秋,蔡元培因不满于守旧派的反对和校董的干涉,愤而辞职,学堂为之停办一年。

    1901年秋,何寿章(豫才)出任学堂总理,招收学生重行开学。

徐锡麟(伯荪)来校任经学兼算学教员;徐两年后升任学堂副办(副校长),兼测绘、体操教员。

    1902年春,校舍迁至龙山书院(今绍兴府山公园烈士纪念碑基址一带),稍事修葺,学生增至80余人。

并始设博物课,历史、地理亦脱离国文而分科。

是年4月,始提取绍属八邑公款为本校经费,并拨入原蕺山书院财产之半。

本校从此为官立。

    1903年,停招附课生,附设师范部,定学额20名,是年11月,举行首届毕业考试,有胡豫、沈光烈、徐世保等五人成绩及格予以毕业,为今绍兴市境内最早的中学毕业生。

    1904年1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办学始有章可循。

本校课堂及一切设施悉遵《中学堂章程》,并参酌本地实际情形办理。

1906年起,乃改名为绍兴府中学堂。

    1906年12月,绍兴府八邑劝学所总董(犹今之教育局长)集会协商,决议并呈准改建仓桥试院为府中学堂新校舍,并公推曾留学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的的袁翼(涤庵)为监督(校长)。

1907年春,校舍动工;同时派员赴沪添购图书,并东渡日本,购进大量理化仪器,化学药品、博物标本、生理模型及运动器械等。

是年秋,仓桥新校舍(即胜利西路213号今址)竣工,占地50亩,规模初具。

即招生开学,当年有学生116人。

    

1908年,学制改为四年。

是年,同盟会会员、“南社”创始人之一陈去病应聘来校任国文教员,以文学鼓吹革命,组织部分师生成立“越社”。

    1910年(清宣统二年)9月,周树人(鲁迅)由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来校任监学(教务主任)兼博物教员一年。

周氏提倡“读活书”,主张接触社会实际,注重实验实习,组织师生赴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博物标本;辛亥革命期间,组织学生武装演说队上街宣传,并亲率学生集队出城欢迎王金发部光复绍兴。

    1911年春,省咨议局议决,本校改为省立,经费由省统筹支配,命本校为浙江省第五中学堂。

是年11月,绍兴军政分府派员接收本校。

    1912年(民国元年),奉省令本校正式改称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于3月开学。

从此学校经费始出诸省库,校长由省教育行政部门聘任,学校规制渐臻完备。

    其间,先后有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的钱遹鹏(锦江)、朱宗吕(渭侠)等主持校政,屡有改革举措,如整顿学风,改革考试办法,增设手工科,开展课外活动等等。

校风为之丕变,学业为之提高,毕业生常有十分之六七考入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且升学后成绩亦多列各大学前茅。

1916年,参加第一届全省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本校成绩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列第一;1918年,参加第二届全省中等学校联合运动会,本校夺得田径赛团体冠军,荣获大银瓶一座。

省立五中由是声誉鹊起。

    1919年5月,北京爆发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本校联合绍兴各校师生,组织数千人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

《越州公报》为些发表社论,赞曰“可敬我五中学生也,可爱我五中学生也”。

并与省立五师、越材中学等校致电全国学联,“坚决拥护蔡(元培)校长,严惩卖国贼”。

6月初,联合他校师生两千余人集会,宣布总罢课,并电北京政府,抗议逮捕爱国学生,誓不承认亡国的“二十一条”。

后又组织学生救国讲演团,宣传抵制日货;成立救国新剧团,排演进步话剧;与省立五师联合创办《绍兴学生》半月刊。

1921年初,本校体育教师俞飞鹏辞职,赴广东投奔国民革命。

    1921年3月,首次成立校友会,并建立校友会基金。

是年起,化学课始增设学生分组实验,课外活动始增设篮球项目。

    1922年,颁行新学制(初高中各三年)。

本校始招三年制初中新生两班,停招旧制新生。

    1923年8月,省立五师奉命并入本校,乃以仓桥校舍为中学部,龙山校舍为师范部,并始设三年制师范讲习科。

是年,蔡元培、蒋梦麟、经亨颐、沈玄庐等先后应邀莅校发表讲演。

聘吴庶五女士为图画教员,为本校有女教师之始。

    1924年,江浙军阀交兵历时数月,省教育厅停拨经费。

为顾全学生学业计,校长方豪(俶新)力倡刻苦办学,全体教职员同心协力维持学校,继续授课,在维持期内不支薪修。

故当其他省立各校纷纷停顿之际,本校弦诵仍一日未辍,因获教育部嘉奖。

    1925年6月,旧制最后一届学生17名毕业,新制初中首届学生37名毕业。

    1926年7月,师范讲习科首届学生12名毕业。

8月,始招三年制高中一年级新生一班。

    1927年,奉命停办高中,该班学生转学于省立杭州高级中学。

是年秋季招生,男女兼收,为本校有女学生之始。

    1928年春,绍兴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奉命并入本校师范部,女师旧址(今北海小学)改设五中附小第二部(后改绍兴县立第三小学)。

是年,始成立学生自治会;扩图书室为图书馆,并对校外人员开放。

    1929年8月,师范部停招师讲科新生,改设一年制师资训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及现任小学教师加以培训。

翌年,师训班首届学生8名毕业。

1931年7月,师讲科第六届学生、师训班第二届学生同时毕业,本校师范部于是停办。

    1931年8月起,沈金相(铸颜)出任本校校长凡十年。

是年逢“九一八”事变,全校教职员一致决议,电呈国民政府,“愿各献一月所得拨充战费”,支援抗战。

并联络省立杭高师生,派代表赴宁吁请当局出兵抗日,收复失地。

全校学生每周六下午开赴大校场进行军事训练,以示抗战决心。

三年后,全校师生又茹素七日,以所节缩膳金建造“九一八”纪念碑一座。

碑呈炸弹形,立于校园,以激励师生复国仇雪国耻之念。

    1932年,试行模范室(自修室、寝室)制,成效显著,为本校实施规范化管理之始。

    1933年1月,本校20名毕业生参加全省首届初中毕业会考,仅一人及格。

全校师生视为莫大之校耻,誓必最短期间洗雪之。

7月,举行全省第二届毕业会考,本校42人与考,全部及格,且各科成绩均列甲等,团体和个人成绩均冠于全省。

是年秋,本校以只办初中故改名为浙江省立绍兴初级中学。

此后几年内,全校教职员艰苦创业,自筹资金,先后修建理化实验室、大礼堂、音乐堂、劳作室、图画室及学生办公室、盥洗室、浴室、娱乐室等教学与生活设施,更新教室、自修室全部桌椅。

    1936年秋,添设简易师范部。

    1938年秋,恢复高中部,招收初高中一年级新生及简师新生各一班,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遂改校名为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当抗日战争爆发最初两年,沈金相校长以“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号召师生。

一面于战火威胁中坚持学校正常课业,一面实施战时教育,增加军训课程及救护、野营等有关军事内容。

    1939年5月至7月,侵华日军飞机三度轰炸绍城。

本校及附小多处中弹,并遭机枪扫射,校工一人罹难,教室宿舍毁损严重。

学校乃先后迁徒于兰亭、栖凫、芳泉、漓渚及诸暨枫桥花明泉等地继续复学授课。

翌年春,又迁嵊县崇仁镇廿八都复课。

    1941年4月,绍兴沦陷,仓桥校舍被敌寇占为兵营,接着嵊县告警。

本校师生乃继续南撤东阳玠溪,直至缙云壶镇,并于6月初复课。

7月,高中部首届学生37名于是毕业。

流亡办学两年间,本校师生跋山涉水,转辗千里,于冒险犯难中抢运和保护图书仪器校具档案,于颠沛流离间负笈苦读弦歌不绝,以祠堂庙宇为教室,以山地田野为操场,诚可谓艰苦卓绝,玉汝于成。

    1941年8月,学校自缙云壶镇迁回嵊县廿八都,称省立临时中学第一部,有高中、初中、简师三部学生共七百余人。

旋将简师部移于下相村。

    1942年2月,省令本校复名为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5月,日寇再度南侵,诸嵊陷落。

本校师生分批再次南撤,经新昌、磐安、东阳、缙云、丽水,达于浙南宣平、瑞安大峃。

中学部学生分别并入省立第二临中、省立第三临中,简师部学生则分别并入省立金华师范、省立温州师范。

此后本校停办一年

    1943年6月,省教育厅委任赵载梁为校长领命复校,觅定天台街头镇校舍,于9月开学。

1944年2月,又在天台浙西村另择校舍,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浙西地处农村,学校发动学生开展农作物助收运动,帮助抗日军属及其他农家收割稻麦;又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劳动,租田广种蔬菜,饲养家畜,师生副食品基本自给自足。

其间并组织绍中剧团,创办“绍中”月刊,宣传抗日救亡;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有19名高中学生志愿投笔从戎,奔赴抗敌前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学校召开庆祝大会,狂欢数日。

旋即组织复员委员会,筹划复员事宜。

10月,校长赴绍正式接收仓桥校舍,则教室宿舍满目疮痍,原有设备破坏殆尽矣。

    1946年1月,举校自天台迁回绍兴。

3月,正式上课。

5月,举行校友会会员大会,通过“发动旧绍属七邑校友组织校友分会”等案。

    1947年2月,章景鄂(鲁瞻)编定《绍中五十周年史稿》及校庆纪念册,以垂后世。

3月,举行本校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及其他各项纪念活动。

6月2日,我校“北风学社”等学生社团的进步学生钟敬又、茹铁珊、宋承治等人,积极响应我党领导的全国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爱国运动,发表罢课宣言,并由学生自治会决定全校学生举行罢课,同时还组织学生到轩亭口、大善寺等闹市区向群众进行宣传。

此一行动是属于解放战争中第二条战线,意义深远,被载入《中共绍兴党史》。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绍兴。

6月,绍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派梁耀东为代表接管本校。

7月,成立校务委员会;绍兴县立锡麟初级中学(前身为绍兴县中)奉命并入本校,校址设在本校分部(现胜利西路563号大通学堂)。

8月,浙江省十行政专署委任钱叔亮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五十年代初期,学校贯彻“整顿、巩固和提高为主”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组织工读委员会,学生课余开展工农业生产,以工养读,解决就读经费困难,工农子弟入学人数逐年增长。

广大师生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先后有188名学生参加志愿军赴朝鲜作战,教职工踊跃捐献飞机大炮,共捐款一千五百余元。

    1953年起,中学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本校事业得到新的发展,省人民政府委任绍兴市市长黎明兼本校校长,钱叔亮为副校长。

7月,绍兴市中等学校联合招生委员会成立,由钱叔亮校长任主委。

是年起,改春、秋两季招生为秋季招生。

是年,本校初中学生丁文玉参加浙江省田径选拔赛,打破女子八十米低栏省纪录。

    1954年,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

始建科学馆,教学仪器设备得到较大改善。

本校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1955年4月,本校改称为浙江省绍兴中学,省人民委员会任命钱叔亮为校长。

是年,成立中共绍中支部,开始在教职工和高中学生中发展党员,首任党支部书记王焕照。

    1956年,各地中学一律以序号命名,本校始称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

是年,进行教师工资改革,工资额有较大增长。

    这一时期,学校贯彻执行教育部颁“中学暂行规程”“中学教学计划”“中学生守则”等教育法规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学校教学秩序正常,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其时,在校学生常在千人左右,升学率常在百分之八九十,1956届高中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五升入高等学校,成为本校发展史上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

1957年,林星任本校第二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3月,举行庆祝本校六十周年校庆活动,新老校友千余人聚会联欢,海内外函电纷至沓来,其景况亦盛矣哉。

    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本校有七名教职员被错划为“右派分”,不公正地受到降职降薪、开除公职甚至劳动教养等处分。

    1958年起,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

本校始建立校办工厂、农场、畜牧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校办工厂生产的倒顺开关一度行销省内外。

但受“大跃进”运动影响,学校师生参加政治活动过多,参加生产劳动过多。

学校教学秩序被打乱,教育工作背离客观规律,教育质量降低。

    1961、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对校办“三场”进行整顿,师生参加劳动时间减少。

学校开始组织教改试点班,对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进行改革试验。

    1963年3月,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取得显著教育效果,此后成为学校经常性活动。

是年,始贯彻实施教育部颁《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等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正确执行知识分子政策,调整教职工工资。

自此学校工作重点转入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探索教育规律的轨道。

其时,本校无线电、航模、海模等科技活动为绍兴独步,校田径、篮球、排球等传统项目独领风骚,校歌舞团和教工话剧团享誉校内外。

    1966年6月起,“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绍兴各中学,本校被迫“停课闹革命”。

由是初中连续两年停止招生,高中连续四年停止招生。

    1967年10月,学校“复课闹革命”。

由于管理体制被肢解,教师队伍被离散,教学设施被破坏,课程设置被打乱,学生思想被毒害,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无法建立,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本校广大教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种种倒行逆施,曾进行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斗争。

    1968年,“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本校实行领导。

开始“清理阶级队伍”,许多教师和职工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部分教师被下放到农村,三名教师被迫害致死。

后又成立校“革命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学校。

是年10月,1966年至1968年三届初高中学生全部毕业离校,其中大多数“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

同年,初中恢复招生,学制改为两年。

1970年,高中恢复招生,学制改为两年。

    1976年10月,全校师生欢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

此后头两年,学校工作主要拨乱反正,逐步清理和清除“左”的错误影响,并联系实际揭露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教育事业的罪行。

    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本校学生14人被高校录取。

是年,调整部分教职工工资,本校有百分之四十的教职工增加工资。

    1978年起,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学校从整顿教学秩序入手,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省教育厅颁《浙江省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执行教育部颁《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及稍后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草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学校教育重新走上正轨,教育质量逐步回升。

是年,恢复初、高中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初中学制恢复为三年。

本校被定为省、地、县三级重点中学。

学校党组织开始平反“文化大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清理和纠正历史遗留问题,落实有关政策。

    1980年,高中学制恢复为三年。

本校高一年级开始执行六年制教学计划。

本年起,开始实行班主任专项津贴。

    1981年2月,浙江省政府批准本校为全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

3月,浙江省委书记铁瑛来校视察。

是年,开始全面执行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开始进行新建东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建立本校鲁迅纪念室。

是年下半年初,本校停办历时四年的高中复习班。

    1982年3月,举行本校八十五周年校庆活动,并编印校友录;广泛开展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首届文明礼貌月活动。

是年,新科学馆落成。

始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课余学科活动渐次恢复和发展。

庄明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

    1983年7月,“文革”后本校首届三年制高中两班学生毕业。

是年起,本校高中毕业生参加全省重点中学三年制高中毕业会考,至1988年,合格率每年均为百分之一百。

    1984年7月,“文革”后本校全面执行三年制教学计划的首届高中毕业生254人,其中186人被各类高校录取。

是年,编报学校总体平面规划,新图书馆、学生宿舍楼相继落成。

    1985年,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内地十六省市为西藏办学的几项具体规定”,本校增设民族初中班,首届招收藏族学生50名于9月入学;此后逐年招生,满额为二百名。

9月10日,本校举行首届教师节庆祝活动。

11月,召开本校首届教职工代表会议,以对学校行政实行民主监督及维持教职工合法权益,以后每三年换届。

12月,新建西教学楼落成。

是年,全国改革教师工资制度,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基础的结构工资制。

    1986年,进行中等教育体制改革,本校改制为普通高级中学,停招初中一年级新生。

本年起,绍兴市区实行高中划区招生,本校高中生源情况开始出现较大变化。

是年,学校成立政教处,以加强德育工作,原教导处改称教务处。

杨岳生被评为浙江省地理特级教师。

    1987年3月,举行本校建校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并编印纪念册。

4月,王柏根老师及学生陈班、李群英随绍兴市中学生乒乓球代表团出访友好城市日本西宫市。

5月,举办本校首届文化艺术节,以后逐年举行。

6月,首次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

7月,旅奥地利侨胞、本校校友鲁家贤捐资设鲁家贤奖学金,并评定首届获奖者。

是年,本校先后获第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浙江赛区集体优胜奖和浙江大学首届竺可桢教书育人奖。

    1988年5月,收回“文革”期间被物资局占用的本校房舍。

6月,首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结束,本校108名教职员获各级技术职称。

7月,本校最后一届初中四班学生毕业。

是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西藏自治区代表团等先后来校视察西藏班。

先后接受日本国福光町、芦原町、西宫市友好访华团来校访问,张礼炯校长及学生王新宇随绍兴市教育考察团出访日本,国际教育交流活动逐渐开展。

    1989年6月,本校西藏班首届藏族学生45人毕业返藏。

10月,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省教委主任邵宗杰等来校看望和慰问西藏班师生;拉萨市经济考察团、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团、拉萨市考察慰问团等先后来校考察西藏班工作并慰问师生。

是年,本校增设分别由老校友邵鸿书、美籍华人冯绥安捐资设立的邵氏奖学奖,冯绥安奖学金;成立“省立绍中(1931--1941)校友联谊会”,校友返校寻根及联谊活动日趋活跃。

本校地理教师杨岳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务院表彰。

高二年级学生宣佩琦获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

    八十年代,本校先后由国家投资120余万元,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宿舍楼、餐厅、校门等,投资16余万添置科学仪器药品和图书等,并建立语音实验室、电子计算机房等,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学校多次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实验和仪器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先进集体等各级各类先进集体。

学校党支部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党支部。

学校先后分别入选《教育大辞典》、《中国名校录》。

本校学生在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浙江省中学生运动会、浙江省航模大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等赛事中开始崭露头角。

    八十年代后期起,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自动退出升学率竞争。

针对本校生源变化的新情况,学校致“抓全面,抓合格,抓优化”,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积极进行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德育工作,优化第二课堂,开展教育科研,学生高中会考成绩逐年提高,高考升学率稳中有升。

于是,一批学有特长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的佼佼者。

    1990年,本校再度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第七届)浙江赛区集体优胜奖,宣佩琦获该赛项一等奖。

1991年,宣佩琦赴哈瓦那参加第22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名列第九,获金牌奖;同年本校获华东区计算机竞赛特等奖,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浙江赛区团体第一,囊括省赛前三名,并受命组成省队参加全国比赛;徐颢获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傅松涛获东华杯全省化学竞赛第一名。

1992年,丁立参加全国中学生光学知识竞赛获一等奖(第一名);孙晓天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

1994年,本校获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浙江赛区团体优胜奖,宣纲获该赛项一等奖;过晓冰获全国“希望杯”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第一名;董蓉获全国“希望杯”计算机程序设计第二名,并获全国信息学联赛一级选手称号。

其后,本校又先后获浙江省奥林匹克计算机竞赛男女总分第一名,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浙江赛区团体优胜奖。

学生个人有:

倪晟宇获全国计算机联赛一等奖及一级选手称号;张江祥获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及浙江省中学生生物竞赛一等奖;谢枫、方华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曹顿华获浙江省航海模型比赛无线电遥控船模Fe-A第一名;郭烽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选拔赛浙江赛浙江赛区一等奖等等。

    九十年代初,学校致力于完善和规范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本校两度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

    1990年8月,陈钧海被评为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

    1991年12月,本校鲁迅工作室、鲁迅陈列室完成重新布置并对外开放。

    1992年3月,举行95周年校庆活动。

同月,省立绍中校友联谊会发起并捐资设立沈金相奖学金。

10月,名誉校友何继昌捐资设立何继昌(藏生)奖学金。

翌年,旅港苏浙同乡会捐赠的电脑教学中心启用。

    1994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省长万学远陪同下来校视察。

5月,本校通过省教委对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的合格督导评估。

11月,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本校被列为绍兴市重点高中建设的重点。

学校以全市教育大会提出启动教育工程为契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启动新一轮的学校现代化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项改革和校风校纪建设,努力提高办学规模效益,争创省一级重点中学。

是年7月,费锡如就任本校校长。

8月,费锡如、杜心忱分别被评为浙江省语文、外语特级教师。

    1995年春,本校校舍改建工程总体方案通过论证。

总投资1500万元的第一期改建工程破土动工,省教委主任陈文韶等参加奠基仪式;其后,绍兴旅港同乡会会长、校友车越乔为本校改建工程捐资人民币70万元。

6月,建立校党委,俞骥任党委书记。

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