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5165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 综合与实践人教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人教版

5 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106页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与环保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等。

2.通过交通出行方式有关数学问题研究,理解绿色出行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绿色出行的好处,提高大家绿色出行的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从繁多的信息中选取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情境图)同学们,这是北京交通的一个图画,你想说什么?

师:

对在私家车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必须要考虑这么多汽车对环境产生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减少这样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情境图)小明的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单程用时45分钟。

妈妈上班乘地铁单程用时30分钟,地铁的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

小明每天步行上下学,单程用时15分钟,平均步行速度为50米/分。

(1)理解题意,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题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阅读第1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要求什么问题?

怎样解决?

  2.学生自主学习。

(1)独立探究。

 

(2)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

3.回顾知识,展示交流。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师:

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1.学生自主学习。

(1)独立探究。

 

(2)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

2.发现反思。

师:

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发现:

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3.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4.组织学生合作学习106页《你知道吗?

5.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1)制作一份“绿色出行”宣传单。

(2)以组为单位到社区宣传“绿色出行”。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10年的40%上升到2011年的42%,2011年小汽车出行比例为33%,为近年来首次下降。

北京市“绿色出行”意识不断增强。

【板书设计】

绿色出行

(1)15000×160=2400000(g) 2400000g=2400kg=2.4t

2.4×49620000≈2.4×50000000=120000000(t)

(2)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路程:

20×(45÷60)=15(千米)

妈妈上班距离家的路程:

30×(30÷60)=15(千米)

小明家离学校的路程:

50×15=750(米)

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的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7350×160=1176000(g) 1176000g=1176kg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首先通过了解资料信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等活动,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提出可行的建议,真正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调查、统计、计算和解决问题有序地组织起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把“综合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不足之处] 教材呈现的关于绿色出行的统计资料信息很丰富,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

部分学生不能从大量的材料中准确地提取信息来解决问题。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和处理信息,充分挖掘信息中蕴含的可以利用的数据来解决问题。

第2课时 北京五日游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7页~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旅游计划,进一步理解时间、路程等知识。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游览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并能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方案和策略。

3.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

题,提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计划安排最省钱。

【教学难点】

理解合理消费与节约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情境图)同学们,快放暑假了,小明期待与爸妈参加“北京五日游”。

爸爸妈妈把这个旅游计划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小明。

同学们,你能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PPT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旅游计划包括什么?

(5天的全部行程)

(2)全部行程由哪几部分组成?

(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等)

(3)要研究出一份合理的方案,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应遵循什么原则?

(4)用什么方法查询确定要游览的项目和调查各种项目的费用?

(5)哪些景点要去呢?

(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等)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讨论,合作交流。

分发“北京五日游”计划表给每个小组,分组讨论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

初步制定包括各项费用的预算工作、日程安排、必备行李等内容的计划。

根据学生汇报概括各项所需费用主要包括行、住、食、游、购等五个项目,并展开讨论。

质疑:

①如果你去买票,你会怎么买?

②旅馆的选择。

最佳方案:

从地图中观察得知,火车站在崇文区,离天安门、故宫、天坛都不远,而且交通便捷,商业发达,可在附近选择。

③出门在外,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什么?

④安排具体旅游线路。

  ⑤估计一下购物的地点和内容及花费。

⑥还有其他准备工作吗?

(出发时间、必备行李、旅途安全等)

(2)学生汇报展示。

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完成教材第107页的表格。

3.方案交流。

4.制作预算费用。

交通、住宿、餐饮、市内交通、景点门票、其他合计。

5.阅读第108页小明设计的旅游计划,把自己设计的旅游计划与小明的进行比较,看看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三、课堂总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要与同学们分享的?

上网查阅旅游信息,了解更多的旅游中意想不到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从而减少外出时不必要的消费和可能遇到的麻烦。

【板书设计】

北京五日游

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

①景点大小;②景点距离;③景点路线;④游览时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调查、收集信息、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设计方案的交流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同时,也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综合设计经济、合理、方便、可行的旅游计划。

[不足之处] 教学中,发现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好。

由于旅游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如:

交通、住宿、旅游景点、门票等,需要学生考虑的因素很多,部分学生没能顾及周全,在设计方案中出现不合理的情况。

[再教设计] 数学要源于生活,同时也要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再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较差的问题,设计各种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1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2.经历探究确定邮资,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树立“分段”的思想,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确定信函邮资的方法,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情境图)同学们,你寄过信吗?

见过这些邮票吗?

师:

上面这些邮票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邮票的作用。

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如寄信、明信片等,另外还有收藏、欣赏等作用。

2.国家邮政关于信函邮资的规定。

不同质量的信函邮资标准不同,寄往本埠和外埠的邮资不同。

3.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

第一是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

第二是信函的质量。

4.PPT课件出示自习题。

(1)一封信不到20g,寄给本市的朋友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2)一封信有45g,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呢?

(3)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收费标准表中的“资费标准”“计费单位”“首重”“续重”“本埠”“外埠”是什么意思?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枚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如果不能,请你设计一枚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5)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5.探究。

(1)独立探究。

(2)组内交流。

(3)集体汇报。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自习题,老师逐一指导学生设计表格进行解答,重点讲(4),(5)。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4)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资费?

(1)学生说一说可能的邮资。

(2)引导列表描述。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 1.2元

两张:

80分×2=160分 160分=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

0.8×3=2.4(元) 1.2×3=3.6(元)

0.8×2+1.2=2.8(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1)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2)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引导学生探究理解(5)。

400g以内的信函按照邮政相关费用规定,可以看成几部分的组成?

所需支付的资费有哪些情况?

  引导学生设计的表格如下:

首重100g以内的付费方法: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本埠

0.80

1.60

2.40

3.20

4.00

外埠

1.20

2.40

3.60

4.80

6.00

  续重在101g~400g之间的付费方法:

101~200

201~300

301~400

本埠

5.20

6.40

7.60

外埠

8.00

10.00

12.00

  小结:

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

四、巩固练习

1.一封信重55g,寄给本市工作的叔叔,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2.一封信重388g,寄给外地的姑姑,需要付邮资多少钱?

3.有2张80分和2张1.20元的邮票,可以支付的资费有多少种?

五、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是怎样研究的?

还有什么疑问?

掌握邮政资费的计算方法和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板书设计】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

                第一是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

                第二是信函的质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数学问题作好铺垫。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有关邮票的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也存在认知上的差距,例如,学生对“首重”和“续重”“本埠”和“外埠”词语的理解,多数学生不理解或是不敢很肯定地解释这些词语。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重把离学生认知水平有差距的词汇与能够让学生理解的情境结合起来理解。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情境去渗透理解陌生的词汇。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试验,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发现“棋子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明确“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平衡规律的寻求。

【教学难点】

体会质量与距离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准备

师:

什么叫反比例?

举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情境图)同学们,你听说过“杠杆原理”吗?

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试验来体验它的奥秘吧!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自觉提示: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如果左右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3)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在刻度2上呢?

你有什么发现?

(4)问题:

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3.学生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进行试验,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展示,老师组织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自习提示汇报,老师逐一指导归纳:

发现一: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右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到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发现二:

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

发现三: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4.总结发现。

师小结:

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

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在上课之前教师就要求学生每四人小组合作制作试验用具,学生自己动手,找一小段粗细均匀的长木条,在木条上打孔(均匀),找出中点,然后拴绳子待用。

课中,提出小组合作要求和活动步骤,使整个活动规范有序。

然后通过学生填入表格中的数据,直观分析得出结论:

左边的刻度数乘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乘棋子数,并强调每个环节的一些重点要求,使学生理解后再操作,取得好的效果。

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几点:

1.功夫体现在课外,本节课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课前学生的准备非常重要,本节课准备比较充分。

2.课中探究,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提出活动要求后,适时给予指导。

[不足之处] 没有很好地运用反比例知识进行扩展。

同时教学中,也发现少数学生不认真,缺少与同学合作意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有难度。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重在让学生动手试验操作的同时,及时关注不认真的学生,教师适时给予引导。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合作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