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5104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docx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docx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1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

(1)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王觉非等译著《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

……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②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

③组成“四百人会议”④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右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由此统一度量衡。

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

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

3.北宋韦骧在《钱塘集》中对王安石变法写诗颂道: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实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该诗涉及到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有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4.马丁·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下列哪一主张与该观点不相符合?

A.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权力B.教会以《圣经》为最高旨意

C.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 D.封建君主权力可以支配教权

5.加尔文在批驳教会“财富使人陷于罪恶,不能得救”的说教时,指出“财富是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并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他的这一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A.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B.教权与世俗王权的尖锐矛盾 

C.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现状 D.加尔文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

6.戊戌年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并再版《新学伪经考》,在这两本书中,康有为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并自称为新创立孔教的马丁·路德。

结合所学,两人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包括①都主张改造本国的统治思想②都认为宗教是统治国家的主要手段③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④都相信“因信称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这样预测时局:

“……自那时(注:

指1915年)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

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造成俄国“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

A.遭受西欧国家的侵略B.俄国农奴制的阻碍

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D.机器工业极其落后

8.右下图是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代表作: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该油画主要反映当时的俄国

A.交通运输领域仍落后于英法等国 

B.农民并没有摆脱农奴制的束缚 

C.工业生产还未出现机器大工业 

D.河防疏浚治理存在严重的缺陷

9.《俄国史》这样描述:

“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

……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促使俄国梦醒的事件是

A.十二月党人起义 B.废除农奴制改革 

C.克里米亚战争D.1905年革命

10.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农民“抱怨”的理由不包括 

A.所付赎金高于当时地价        B.分得的土地面积比改革前少

C.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        D.缺少成为自由劳动力的机会

11.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日本“置产兴”政策实施的特点有:

①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②工业生产垄断程度高于其它国家③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④政府成为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齐世荣在《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中认为: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

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日本明治维新在“体制”上的“不彻底性”主要体现在

A.保留了武士特权           B.继承了原有的幕藩体制

C.保留了天皇制度           D.众议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

13.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

他这样做反映出的弊端是

A.难以为下层民众接受         B.不敢彻底与封建思想决裂

C.受顽固派的极力阻挠         D.从事政治活动的艺术缺乏

14.观察下列历史建筑旧址图片,其中与宣传鼓动维新变法运动直接相关的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旧址C.北京强学会旧址D.北京清华学堂旧址

15.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这里的“要义”是指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D.封建统治腐朽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

……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

……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

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2分)

 

17、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

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5分)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

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分)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

(2)

单项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2.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3.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

“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这一规定说明日本1889年宪法()

A.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B.使日本政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C.使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5.“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6.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

“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7.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

“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破旧有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

”为达到这一目的,日本政府(  )

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 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 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民主平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8.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9.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日本特色。

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10.亚历山大二世说: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要(  )

A.强化俄国的农奴制

B.发动殖民扩张战争

C.改革农奴制

D.镇压革命行动

1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

“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

“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

”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

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12.卡尔文说: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

……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卡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13.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

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

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4分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3)

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1.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

“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此规定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来源:

学+科+网]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3.公元前340年秦国商人李三不可能遇到的经历是

A.做生意时买卖公平,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

B.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

C.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

D.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5.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

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6.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

的描写:

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

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采取的变法措施不包括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募役法

7.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

“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这段材料说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8.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9.教皇英诺森三世说: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反映了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10.“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材料集中体现了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11.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

“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B.教

皇C.亨利八世D.卡尔文

12.观察下图,俄国1861年改革

后,图中斜线所示部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沙皇政府国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3.某班同学在对克里米亚战争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具有明显缺陷的是

A.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B.英法阻止俄国的扩张有一定的正义性

C.俄国在战争中失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D.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14.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小路同学向全班介绍了1861年改革,你认为对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主要原因是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它是

沙皇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5.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

“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

A.文明开化B.废除了旧体制C.“殖产兴业”政策D.富国强兵

16.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

17.“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这首诗歌反映了梭伦(   )。

①大权独揽,个人至上         ②崇尚正义和法制

③超越贵族、平民的集团私利      ④制定、执行“不偏不倚”的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8.卡尔文说:

“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卡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19.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20.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2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大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分)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

……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

……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分)

 

材料三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

《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

“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

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

(8分)

 

材料四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

……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4)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4分)

 

 

(5)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的认识。

(2分)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

(1)答案

CAABACBACDBCBCC

16、【答案】

(1)特征:

中庸;激进(或急功近利)。

(4分)

原因:

梭伦改革:

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

戊戌变法:

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

(2分)

(2)认识:

①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②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2分)

(3)启示:

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2分)

17、【答案】

(1)方式:

官营。

原因:

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②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

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

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②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③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④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

①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②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历史选修一综合测试

(2)答案

BCAADBCBACBA

13.答案:

(1)主张:

君主立宪。

背景:

①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不足之处: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