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5082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

《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docx

岭南文化研究学士学位论文

提供全套,各专业毕业设计

 

岭南文化研究

 

学院:

文学院

班级:

2011级汉文本

(2)班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老师

完成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岭南文化研究

 

摘要: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的灿烂绽放的娇艳的奇葩。

目前,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岭南文化的内在精髓,本文试图通过岭南文化的定义、起源、发展等方面分析论述岭南文化,以及在中华历史中的地位。

关键词:

岭南文化;发展;分析

 

TheResearchOnTheCultureOfSouthOfTheFiveRidges

 

Abstract:

SouthoftheFiveRidgescultureisanorganiccomponentofChineseculture,isamiracleofbrightcultureofthemotherlandbeautifulgarden.Atpresent,mostpeopledonotknowtheessenceofthecultureofSouthoftheFiveRidges,thispapertriestothroughthedefinitio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SouthoftheFiveRidgescultureanalysisdiscussesthesignificanceofSouthoftheFiveRidgescultureintheChineseculture.

Keyword:

ThecultureofSouthoftheFiveRidges;develop;Analysis

 

目录

 

1.岭南文化的定义…………………………………………………………………

(1)

1.1区域文化………………………………………………………………………

(1)

1.2精神文化……………………………………………………………………….

(1)

2.岭南文化的起源…………………………………………………………………

(1)

3.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3.1南迁的中原文化………………………………………………………………(3)

3.1.1秦汉时期……………………………………………………………………(3)

3.1.2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时期……………………………………………………(3)

3.1.3唐五代宋元时期……………………………………………………………(3)

3.1.4明清及近代时期……………………………………………………………(4)

3.2海外文化……………………………………………………………………….(4)

4.岭南文化十大特色……………………………………………………………….(5)

4.1粤菜…………………………………………………………………………….(5)

4.2粤剧…………………………………………………………………………….(5)

4.3广东音乐……………………………………………………………………….(5)

4.4广东骑楼……………………………………………………………………….(5)

4.5黄埔军校……………………………………………………………………….(5)

4.6端砚…………………………………………………………………………….(5)

4.7开平碉楼……………………………………………………………………….(5)

4.8广交会………………………………………………………………………….(5)

4.9孙中山………………………………………………………………………….(6)

4.10六组慧能………………………………………………………………………(6)

5.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6)

6.结束语…………………………………………………………………………….(6)

岭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拥有的悠久历史传承与发展不容忽视。

岭南先民遗址以及南越王墓的出土材料证明:

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在亚热带的独特地理环境和艰苦的历史条件下,岭南人民以农业和海洋的先天优势谱写出岭南文化的雏形;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岭南人民吸取和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务实、创新、开放、兼容、商业。

1、岭南文化的定义

岭南文化可以分为区域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1、区域物质文化

从地域上来说,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岭南开始以广州为中心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

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岭南文化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三大块。

而岭南文化的核心属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以及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交通的不断发展中,到了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

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

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都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

这段时期,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此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1.2、精神文化

在精神文化方面,它是岭南地区精神品质与文化形态深层内涵的概括性表述。

这种精神品质和文化形态往往也是文化传统中最深遂、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对岭南文化精神品格的深层开掘,把握其内在特质的深刻与精微之处,正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目标。

岭南文化历史底蕴的探寻和确认,既是对岭南历史传统的一种回顾、一种体认、一种激活,也是使岭南文化这一概念获得学理价值和丰厚内涵的重要条件。

这种精神文化,在近现代广东人的身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处处表现出敢为人先的精神。

从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到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从建设文化强省、到创新社会管理,广东人都勇立潮头。

他们敢闯敢冒,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的佳绩。

敢于“杀出一条血路来”,成为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的形象描述。

可以说,敢为人先是广东人当之无愧的文化精神。

当前,广东要继续当好排头兵,仍然需要发扬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

2、岭南文化的起源

“岭南”之称,是以地在五岭(大庚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p都庞岭)之南而得名。

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广东、广西东部、海南和港澳地区。

因此,岭南文化是指在广阔的岭南地域上岭南人创造的社会意识及其物化的总和。

在广东境内,自旧石器时代出现的打制石器就具有南方地区特有的特色,与北方地带的石器制作工艺迵然不同。

尤其在曲江发现的马坝人,体制形态就具有南方的特征,与同时代的北方型之大荔人有一定差异。

到了新石器时代,这种人体特征更为突出。

据文献记载,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自古就是古代越人分布地区。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多有种姓”,①因此在考古原文化上,从浙江至两广地区,文化面貌虽有所不同,反映了杂处的特征,但是越人使用陶釜,而不见陶鬲,却是一致的。

广东境内的古代居民属于越族,或称古代岭南的越人。

我们可以猜想到岭南文化的最初源泉来自于东南沿海的古代越人部落。

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特别是岭南历史地理研究的曾昭旋教授说:

“地理环境不同也就孕育出不同的文化。

在古代我国基本上可以划成三个民俗文化带。

一是北面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带,它向西可连入青藏高原牧区,和国外的中亚草原游牧文化带连接。

二是中原农业民俗文化带,本带西连藏南农业区,人们常说的巴蜀四川盆地文化区、齐鲁山东半岛文化区、荆楚两湖盆地文化区、关中平原秦陇文化区、三晋黄土地带文化区、长江三角洲的吴越文化区等,即在其中,东连日本、朝鲜。

三是五岭以南的热带亲海越族民俗文化带。

这一带西延是人类起源地的南亚区内云南省高原。

……珠江水系即由云南高原流来岭南地区,故岭南文化渊源古远,南连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②从此以及后来的魏晋五代两宋北民南移,可以看出,岭南文化是在先秦土著南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汉化为主体,博采其他民族和地域文化之精华,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经过长期融会、整合、创新、升华而成的一个区域文化体系。

尤其是南越王墓的出土,更加证实了岭南文化的最初起源来自于古代南越文化。

1983年国家在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发现了岭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座汉墓。

经考古研究发现,这个墓的墓主人是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文王赵昩的墓。

墓中出土文物一千多套,“反映了这一时期雄踞中国南方的异姓诸侯国—-南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南越王墓未被盗掘,完整的将两千多年前的文化信息展示给世人。

墓中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广州地区以至整个岭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汉、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岭南地区汉代考古的断代标尺”。

而从这些文物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岭南文化的来源。

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起源都是从江河的流域中发生,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珠江流域,一层层的推论得知岭南文化源于土著南越文化,而本质是起于珠江流域的文化,并在土著南越国人民的智慧下,融合了海洋文化。

所以曾昭旋先生曾经指出:

“岭南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是自成一中心,有光辉的历史,起于当地,源远流长,与黄河、长江流域各文化中心相比,互有长短。

本人在题赠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贺辞说:

‘炎黄文化,从流所宗,岭南亲海,热带民风’,即是此意。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缔造者之一,促进了我国逐步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朋友称我们是‘文化的地理学派’,本人是承认的”。

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位于珠江流域。

而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地处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生活离不开江海水运,喜流动,不保守,便是区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3、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

要而言之,它的发展是在本土文化不断的更新基础上融汇交汇了南迁的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且多姿多彩的岭南文化。

  

①《汉书·地理志》

②③《岭南文化的起源与壮族经济史——壮族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2012

3.1、南迁的中原文化

 3.1.1、秦汉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朝军队打败岭南越人。

为了加强对岭南的统治,并进一步开发岭南,秦朝向岭南进行了三批大规模的移民。

这些中原移民南来之后定居于桂林群(今广西贵港市)、象群(今广西崇左县)、南海群(今广州市)。

秦朝并通过三群汉人对越人实行间接统治。

史载:

秦朝“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南海,象群。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④在这种制度下,土著越人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至整个文化体系不受触动得而继续保持,但南移而来的中原文化却在潜移默化中悄然融入了百越文化。

秦朝灭亡之时,赵佗攻占了三群,自立南越武王,建立了南越王国,并与汉朝建立了臣属关系。

两汉在推行“羁系”政策的同时,又在岭南各郡县据点附近驻扎汉族军队,迁入汉族移民。

郡县据点附近的越人在与汉族移民的交往中,在郡县官吏不遗余力推广汉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汉文化。

史载,原先越人的语言、习俗均与汉族不同,“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其间,乃稍知语言,渐见礼化”。

3.1.2、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时期

三国与晋代,在岭南地区出现了新的族民称呼“俚”。

汉文献多记录为“俚人”、“俚僚”等。

俚人是由越人演变而来的,他们的语言、习俗和社会文化状况一脉相承,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罢了。

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时期是北方中原的动乱时代,许多北方各族人土都自发向南迁徙,这些北方移民分布在不同地方,其中有的定居于今粤东北与闽、赣两省交接的地带,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中,他们与继续不断进入这一地区的北方汉人一道,在与当地土著非汉族群的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客家民系。

有的则定居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后来基本都融入到广府民系的先民之中。

汉人的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有利于岭南的开发;而且汉民族与俚僚民族间相互杂处,彼此通婚,利于汉文化的传播与民族间的融合。

这个时期,岭南的医学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秦汉以前岭南医药已经开始发端,并与中原医学一脉相承,而以熏香防疫为突出特色。

在晋朝,葛洪二下岭南,晚年并隐居于罗浮山,据《晋书葛洪传》记载葛洪“赴广州师事南海太守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甚重之,以女妻洪。

洪传玄业,兼综炼医术。

凡所撰著,皆精核是非。

”⑥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史上最具规模的南北医药学相互交流事件。

晋葛洪氏,为求丹砂而南下,结庐罗浮山,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医学与百草文化的发展。

时至今日,罗浮山民间善以百草油避秽除瘴,防蚊虫叮咬,仍归誉于葛洪。

3.1.3、唐五代宋元时期

唐朝时期,今广东境内很少见到有关越人、俚人的记载,说明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已经融到了汉族之中;而扔保持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那部分人们,主要分布在山区,数量比较少,他们后来就发展演变为现代广东境内的壮族。

唐宋时期,继续由北方汉人不断迁徙进入岭南。

唐朝末年到了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依然,致使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其后在宋朝末年与元代初期,又连续发生更大规模的北方汉人南迁高潮。

④《过秦论》

⑤《后汉书南蛮传》

⑥《晋书葛洪传》

这些北方汉人来到广东之后,兴办教育,传授中原文化,特别是传授中原汉语的读书音,促进了粤方言的发展。

但此次的移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中原人,而是被吴越或荆楚文化濡染的中原人,以及大量与岭南文化习俗相近的江南人。

这些移民融合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精华,来到岭南之后,兴办教育,传授中原文化,特别是传授中原汉语的读书音,促进了粤方言的发展。

也给岭南文化输送了新的更高层的养分,为岭南日后达到或超越中原文化的层次和水平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次移民,促使了岭南越族的基本汉化,从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也随之占据了岭南文化的主导地位。

唐时期是岭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在唐岭南观念文化中,具有明显的重视商业、“民罕著本”的特征。

随着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政府对岭南商业贸易的重视,岭南的商业突飞猛进,从商、经商成为社会的重要职业,在岭南出现了当时国内并不多见的“民罕著本”现象和文化观念。

虽然我们不能将“民罕著本”理解为“民不著本”或“全民经商”,但它至少说明了当时的岭南人不仅已经不在恪守“君子不言利”的信条,不在鄙视“为利”的商人,而且突破了“重农轻商”、“重本轻末”的传统观念。

到了宋代,岭南人的商文化意识和重商观念又比唐代有所加强。

浓厚的商品文化意识和强烈的“趋利”思想,使得宋代岭南出现了社会各阶层群起经商的局面。

传统的利欲观以及“以农为本”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岭南人日益加强的商业文化和牟利活动中渐趋解体。

这个时期,岭南的佛教文化也发生了最大的变化。

其原因来自于岭南人六祖慧能。

慧能缔造的佛禅机理和哲学思想又为岭南佛教文化、甚至中国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岭南文化一面鲜明的旗帜。

在慧能的佛教文化濡染下,直至今天,岭南人还保留了遇佛即拜,见庙上香的文化习俗。

3.1.4、明清及近代时期

到了明清及近代几个时期,岭南文化已经基本成型。

而中原文化反而落后于岭南文化。

使得岭南文化不再也无法吸取和融合中原文化,对于前几个时期南移中原汉人带来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与重农抑商的意识,岭南人出现了选择性摒弃,使得岭南文化进一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3.2、海外文化

在两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

虽然说,两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给岭南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但其发展并不明显,直到近代,即鸦片战争发生之后,岭南文化才与西方文化大量的相互融合。

两次的鸦片战争时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在岭南从事传教活动的同时,也附带开办医院、学校、报馆等,从而起了传播西方文化与知识的作用。

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岭南文化开始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19世纪60年代以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越来越成为岭南人的主动追求,西方输入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主张对西方文明采取开放态度,同时又反对机械地照搬西方文化。

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西文化的关系,有力地推动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岭南文化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岭南在吸取西方文化方面又有新的特点,除了民主、科学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外,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为最主要内容。

岭南由于得风气之先的缘故,加之有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等有利条件和岭南人锲而不舍的主观努力,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方面居全国的前列,中西文化在这里较快地走上了融会贯通之路。

4、岭南文化十大特色

4.1、粤菜

粤菜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食在广东”这句名言,反映了粤菜是广东饮食的独特传统和优势,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

4.2、粤剧

粤剧是中国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主要流行于粤语地区和世界华人聚居之地,影响很大,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

4.3、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流传在珠三角一带的民间器乐曲种,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与粤剧、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步步高》。

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

4.4、广东骑楼

广东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广东骑楼已逐步演化成广东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了表征岭南文化的一个建筑符号。

其中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4.5、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因校址设于广州市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国民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4.6、端砚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

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

4.7、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4.8、广交会

广交会(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新中国开辟出的一条对外交往通道,是当时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桥梁,迄今已有五十余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素有“中国第一展”之称。

4.9、孙中山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明谠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孙中山是中国20世纪“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第一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现代化先驱,是推进中华文化从传统转向现代的界碑式人物。

4.10、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中国禅宗南派的创始人,世称禅宗六祖,伟大的宗教改革家,禅宗中国化和平民化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今世界流行的汉传禅宗,均为其后派。

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

5、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

在近代以前,岭南文化始终落后于中原文化,但岭南文化有一个特质——兼容性。

在这种独有的特质之下,岭南本土文化不断吸取与融合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从而越显丰富及完善。

尤其到了近代,在一大批岭南革命先驱的主张下,岭南文化开始有选择性的融汇中原和海外文化,使得岭南文化在中国开始出现主导地位。

所以说,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突出表现在近代,表现在岭南文化由非主导文化转化为主导文化。

在近代之前,岭南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一种非主导文化。

到了近代,我国主导文化发生了易位,岭南文化成为代表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主导文化。

这种主导地位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后,让位于北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生长点,岭南文化率先向现代化进军,又一次成为我国主导文化之一。

岭南文化在近一百多年来两次成为主导文化,其地位尤为重要,其意义尤为重大,其影啊尤为深远。

古代干原传统文化向岭南辐射、潜移,对岭南以至全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沮这是同一阶段的两种程度的状态的转比,是同质的转化,是一种量的变化,是农业文明内部的转化。

而近代岭南文化向内陆的辐射、潜移,是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跨越,具有不同的质。

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更加高级质态的飞跃。

因而岭南文化成为主导文化之后对内陆的辐射、潜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总之,岭南文化既古老又年轻,它有着光荣的过去,辉煌的现在,灿烂的未来。

在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民族文化,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岭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6、结束语

岭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获得了相应的缤纷表现。

岭南文化,吸取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文化和海外西方文化进行创新,孕育出独有的南方文化。

这里既有雅文化、精英文化——如江门学派、岭南画派、岭东画派,又有市井文化;同时,还要顾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所体现出的文化,如“自梳女”、“结金兰会”和“不落夫家”等等。

在各种文化的交汇下,岭南文化的特质逐渐增强----兼容、开放、务实、创新、商业,正是这种文化特质使得岭南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也是这种文化特质使得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1]司马迁著,韩兆琦译.《史记·南越列传》.北京:

中华书局,2007:

卷一百一十三.

[2]屈大均.《广东新语宫语》.北京:

中华书局,1997.

[3]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4-45.

[4]赵春晨.《岭南近代史与文化》.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187-385

[5]罗铭恩,陈莉,麦小麦等.《广东特色名片》.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2)电子文献——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