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4990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docx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docx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剖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  阳

高 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①,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②,五亩就③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④,一从乌帽自欹斜⑤。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 ①华:

白发。

②已:

停止。

③就:

接近,将要。

④剥啄:

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⑤乌帽:

即乌纱帽。

欹:

倾斜。

(1)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诗前两句说年老;三、四句说官途曲折,家贫路远;五、六句说门庭零落,茕茕独立;最后两句场景渲染,更显寥落。

整首诗描绘了诗人的年老、宦拙、家贫、回乡路远,这些在重阳登高怀乡的日子里,更显凄凉。

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回乡路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

 

解析:

回答此题,需要逐句分析,“东篱空绕未开花”一句中的“东篱”是用典,然后分析用典的作用,“未开花”是借景抒情;“一从乌帽自欹斜”和“真成独坐空搔首”是运用对比手法,然后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

①用典。

“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

②借景抒情。

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

③对比。

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困窘。

2.(2015·河北省衡水市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

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解析:

从诗歌的首联可以看出,“嗟”包含诗人卧病、友人远去的感伤,从颔联可以看出,有不能相送之愁。

后两联写自己与友人的高洁品德,点明贬官之事,可见有不得志之慨。

对情感的分析,要结合具体诗句,细加体会。

答案: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诗歌的颈联即诗的第三联,从手法上看,宋诗是用了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而陈诗用的是写景抒情的手法。

要结合具体诗句作答。

答案:

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现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陈诗借景抒情,高高的树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①,

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②酒对病眠人。

【注】 ①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都被列为贡茶。

二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邀请当时的社会名流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

②蒲黄:

中药名。

(1)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

这首诗包含的情感比较丰富。

从诗的题目可以看出,有想与会的念头,从尾联可以看出,有孤独卧病的哀叹和遗憾。

能从这几点作答即可。

答案:

①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②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③疾病缠身的忧愁;④孤身一人的悲苦。

(2)本诗采用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请作赏析。

答:

 

解析: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显豁,诗人通过对朋友欢会场面的想象,表达自己卧病的遗憾之情,孤独之感,因此有虚实结合和对比反衬的手法。

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答案:

①对比。

将朋友品茶欢会的盛况和自己疾病缠身的境况对比,表达对朋友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慨叹。

②虚实结合。

诗人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

4.(2015·湖南省四大名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  行

黄庭坚

失枕①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②早晏③,占斗④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⑤,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 ①失枕:

失眠。

②凭:

凭定,断定。

③早晏:

早晚。

④占:

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

斗:

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⑤辔:

驾牲口的嚼子、缰绳。

行露:

指路旁的露水。

(1)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

答:

解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如:

前两句说旅人忧心明朝赶路,辗转不能入眠。

迷糊间却忽然惊醒,起床之后又发现起得太早,人们还在睡梦之中。

三、四两句写清晨起床准备上路的情景:

听鸡声断定时间的早晚;望着北斗星分辨东西方向。

答案:

首联写诗人辗转难眠,迷糊间忽然惊醒,发现人们还在睡梦之中;颔联的“闻鸡”“占斗”等词语的运用,以及颈联的早露湿辔、晓风觉寒等描写,都充分体现了旅人行路之早。

(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从诗歌后三联所写的内容看,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从描写的景物特点和诗人的遣词用字看,诗人的心情是有变化的,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答案:

这首诗看似单纯地在叙事、写景,其实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于景。

诗人的感情有变化。

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以及“辔湿”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寥落之感;尾联则写秋阳初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

5.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东栏梨花②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 ①本诗写于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今南京)时,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写本诗时,苏轼在徐州为官。

(1)两诗都把花比作了“雪”,请结合诗句,分别赏析。

答: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

王诗中“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是写杏花的颜色和高洁品性的;苏诗“一株雪”是写梨花的颜色和诗人的“惆怅”之情的。

答案:

王诗中的“雪”写出了杏花的颜色和飘落的形态,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苏诗中的“雪”写出了梨花的颜色,表达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

解析:

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要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关键词,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

答案:

王诗表现了诗人高洁孤傲的人格操守,展现了不愿被世俗沾染践踏的情怀。

苏诗抒发了诗人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伤感。

(意思相近即可)

6.(2015·吉林省长春市模拟)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孽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②。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③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 ①龚鼎孽(1615-1673):

字孝升,崇祯元年进士。

清兵入关后做太常寺太卿,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

②桃花月:

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③红冰:

指眼泪。

古书有言:

“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纳兰性德在词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词中“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两句,可以看出是虚实结合,形成对比,借以表现词人的情感。

答案:

整首词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又想象与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2)两首诗词都写到“梦醒”,这两处“梦醒”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词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鉴赏题,分析情感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句。

纳兰性德的词,要紧扣“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理解;龚鼎孽的诗,要结合“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理解。

答案:

纳兰词写的梦境与梦后之境形成强烈对比。

梦中是与爱妻共度美好时光,而梦后则是塞上苦寒荒凉,更突出了眷念妻子、怨恨别离的情怀。

龚诗则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苦闷寂寞之意,“梦醒”时分,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