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4965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docx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docx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

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内容简介: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

“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

  葫芦丝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

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

其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音,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的声音。

近年来在国内外也颇受瞩目。

一些葫芦丝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合奏,亦能体现两种乐器的完美结合,呈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

【历史及由来】

  葫芦箫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

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

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

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

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

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

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擅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

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种类】

  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

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知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

尤为独特的是:

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

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

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构造】

  葫芦箫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

它由一个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和平枚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

在葫芦的柄端,插一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

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

两旁的副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通常是较细的竹管发a音,最细的发e"音。

【特色】

  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箫的能工巧匠。

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箫,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演奏方法】

  

(一)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一、二、三个音孔,拇指拖于主管下方。

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四、第五、第六音孔,拇指开开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

  

(二)深呼吸、吸入的气尽可能多一些,吸气后、气息下沉,使气流在有控制的情况下有节制的均匀向外呼出,气息要平稳、不可忽强忽弱。

  (三)吹奏中,高音时要用缓吹法(气流减小)低音时要用急吹法(气流加强)。

  演奏表注意:

  1.附着于音管左右侧的小指,不可固定不动,应根据演奏时的情况灵活掌握,如当运用上三指(即开闭四五六音孔)演奏时,右手小指应附着于第一音孔下侧,而左手小指可自然地随演奏抬起,这样才不至于影响上三指在演奏时的灵活运用.当运用下三指(即开闭一二三孔)演奏时,左手小指应回到副管位置,而右手小指可自然地随演奏抬起。

  2.各个音孔在按下(既关闭)时一定要用规定手指第一节指肚将音孔按严,不能漏气,否则会影响音准和音色。

在演奏葫芦丝,时应使手臂,手腕放松,手指适度地向里弯曲。

开放音孔时,手指不宜抬得过高,过高会影响演奏速度和灵活性,但也不要太低,太低会影响音准和音量。

【名家名曲】

  1、葫芦丝名家

  哏德全:

1958年5月生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的一个傣族寨子。

自幼深受傣族文化熏陶的哏德全,10岁时就开始跟随祖父、舅舅学习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

每天出去骑马放牛,总是会随身带着他的葫芦丝,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一曲接一曲吹着刚学来的乐曲。

长大后,哏德全到梁河糖厂水泵房当了一名工人。

那时候,糖厂的空气里总是飘荡着美妙的葫芦丝音乐。

哏德全把心思全都放在了葫芦丝上,他不断游走于民间,学习各种民族乐器的制造与演奏技巧,他手里的葫芦丝和吹出的乐曲总是比一般人的要好听。

  带着一身的技艺,上世纪80年代,哏德全走出了大山,来到了昆明,创办了“哏德全葫芦丝艺术工作室”。

凭借对葫芦丝的热爱和自小练就的扎实功底,创新了葫芦丝的演奏技巧,并独创性地在葫芦丝的制作上采取了新的方法,扩展了葫芦丝的音域,让傣家人这一传统乐器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制造出了以“哏德全”为商标的乐器,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的葫芦丝新曲,录制发行了一张又一张的专辑。

先后担任舞剧《泼水节》,第一届国际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江之吟》等节目的葫芦丝演奏和领唱,有专辑《多情的葫芦丝》录音带。

他和杨志宇、李春华共同编著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风神韵》。

  2008年9月16日晚10点10分,著名民族民间艺术家、葫芦丝巴乌制作演奏大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哏德全先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不幸在昆明辞世,为他短暂的50个春秋画上了一个遗憾的句号。

记者昨天一早就来到哏德全位于昆明凯苑小区的家中。

与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亲朋好友一起缅怀这位中国的“葫芦丝王”。

据悉,哏德全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日上午9时在昆明油管桥殡仪馆举行。

  李仲培:

哏德全的启蒙老师。

1955年2月生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芒东镇哪勐村的一个傣族寨子里。

从小酷爱音乐,童年深受当地名人、民间艺人和龚全国等人的影响,学会了二胡、竹笛、葫芦丝等多种器乐。

 1972年9月参加工作,30余年来,一直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演奏员。

1980年州歌舞团的演奏员龚全国被国家四大部封为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得知后,就写信给龚全国向他请教学习葫芦丝演奏。

龚全国收到信后,回信说:

你在梁河到芒市太远,我介绍你找我兄弟——李仲培在县文工队,他系统的学过吹管乐,当时哏德全在梁河糖厂当工人,通过龚全国介绍——跟我学习葫芦丝演奏。

我就系统地教他学习竹笛的气息技能和音乐基础知识及民族音乐理论。

将竹笛的气息、技能、优势和葫芦丝特点、风格相结合,每个星期来上几节课,长达三余年之久,在民间吹奏葫芦丝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演奏技能、乐理等突飞猛进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终于在90年初出现了哏德全的葫芦丝、巴乌演奏专辑,他独特的风格让葫芦丝、巴乌走进千家万户,国内外赞誉不绝。

  李春华:

出生于云南,幼年时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

就读于昆明师范学校时,师从王绍禄先生学习音乐理论及葫芦丝、巴乌演奏,后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多次收集民间音乐素材,至今从事葫芦丝、巴乌的研究与演奏已有十余载。

2000年3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

同年9月录制了独奏专集《节日的德昂山》,2002年4月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个人教学专程《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

  2、葫芦丝名曲

  1.月光下的凤尾竹

  2.婚誓

  3.多情的巴乌

  4.竹林深处

  5.山寨情歌

  6.侗乡之夜

  7.瑶族舞曲

  8.月夜

  9.竹楼情歌

  10.放马山歌

  11.美丽的金孔雀

  12.军港之夜

  13.梦回景颇山

  14.勐养江畔

  15.古歌

  16金色的孔雀葫芦丝入门教学讲座全集

殄?

?

奥晛?

醘01

殄?

?

奥晛?

醘02

殄?

?

奥晛?

醘03

殄?

?

奥晛?

醘04

殄?

?

奥晛?

醘05

殄?

?

奥晛?

醘06

殄?

?

奥晛?

醘07

殄?

?

奥晛?

醘08

殄?

?

奥晛?

醘09

殄?

?

奥晛?

醘10

殄?

?

奥晛?

醘11

殄?

?

奥晛?

醘12

殄?

?

奥晛?

醘13

殄?

?

奥晛?

醘14

殄?

?

奥晛?

醘15

殄?

?

奥晛?

醘16

殄?

?

奥晛?

醘17

殄?

?

奥晛?

醘18

殄?

?

奥晛?

醘19

殄?

?

奥晛?

醘20

殄?

?

奥晛?

醘21

殄?

?

奥晛?

醘22

殄?

?

奥晛?

醘23

殄?

?

奥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