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4889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上册摸底考试试题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摸底试卷(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1分)。

边塞与边塞诗  ①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

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

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

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

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

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

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

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②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

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

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

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x疆的广大地区。

《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

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

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③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

因为边防的战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

另一方面。

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这些,在边塞诗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格调高挑的边塞诗也开始黯然神伤。

  ④边塞毕竟是边塞,其地理上的偏远,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

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

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会磨砺我们的风骨,会滋生我们的豪情。

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2期)1.第②段中出现的《汉书》《后汉书》的作者是和。

(2分)2.唐代边塞诗涉及的内容有(3分)

(1)

(2)(3)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边塞就是陇右。

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

  B.盛唐时期不少的优秀边塞诗作涉及到了x疆的广大地区,是由于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逐渐殷实,边塞的范围指向阳关和玉门关以西。

  C.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的原因是吐蕃、突厥、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加大了对唐朝的侵扰力度。

  D.唐初,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那时的边塞一直是指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一带地区。

4.以高中教材中的一首边塞诗为例,印证文末划线句的观点(要有相关的分析阐释)(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古典之殇(节选)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

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茂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

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树起了一座纪念碑。

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

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

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

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

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

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

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

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

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

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

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

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我们的教育似乎太实用,太缺乏审美习惯和情怀热量了,读解上偷工减料,目光也往往只有尺牍之长……所以,当被“吃猫”的新闻(刚从网上看到:

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到:

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曾经也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

我又想起了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我曾看过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的语文教材和旅游手册中载有这样一件事:

1971年,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古树前面……终于,政府作出了让步,将地铁线绕道而行。

多么幸运的树们啊,而其给新一代的瑞典人,也撑起了更加盛大的精神荫凉。

几十年来,那些护树的青年,一直被瑞典公民视为心目中的英雄。

读这些故事时,我深深被打动了。

一群多么天然和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常识,源于对世间美学元素的珍惜。

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奋然的举动,一定与其童年启蒙有关,与早年那些围绕树的种种审美记忆和生命情结有关――正是那些印象和情结深深刺激并召唤着他们,才使之这般不顾一切地去行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想,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来呢?

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5.第①段中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6.通览全文,第②段中“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7.文末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是(2分)8.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B.文中说教师们在沉醉于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同时,心中生起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对古典美的接受能力。

C.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深表遗憾,因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不能让学生感动和审美。

D.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进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环保宣传和口号将不再起作用。

E.全文语言沉郁凝重,视角新颖独特,对古典文学和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沉的思考。

三、默写(5分)。

10.

(1)蒹葭苍苍,。

(2),悠然见南山。

(3)郁郁涧底松,。

(4),青霭入看无。

(5),玉垒浮云变古今。

(6)是处红衰翠减,。

(7),一水中分白鹭洲。

(8)落木千山天远大,。

(9),铁马秋风大散关。

(10)霓为衣兮风为马,。

四、阅读诗歌,完成题目(6分)。

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11.陶渊明,自号,谥号。

(1分)1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2分)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1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分)

五、课内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文(13分)。

14.《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是,字。

辛弃疾的号是,杜甫被后人称为。

《变形记》的作者是。

(1分)15.解释加点字的意思(5分)。

(1)宫中尚促织之戏()

(2)四海一()(3)负栋之柱()(4)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5)扃牖而居()(6)俾入邑庠()(7)风云开阖()(8)烟涛微茫信难求()(9)适得府君书()(10)君既若见录()16.选出和“云青青兮欲雨”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2分)A、雨泽下注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D、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E、复之全之17.选出和“覆之以掌”句式相同的两项()(2分)A、函谷举B、振之以清风C、将何往而非病D、又北向E、村中少年好事者F、鸡栖于厅18.有人认为杜牧作《阿房宫赋》的目的是“指陈病利”,请结合下面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认识(3分)。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

帝悔之,而名籍巳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

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

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

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

樊育亦善布色。

同日弃市。

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19.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1)故不复更人()

(2)乃穷案其事()(3)不逮延寿()20.选出和“乃使画工图形”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2分)A、里人高其义B、籍其家资皆巨万C、道苦之D、已星散去2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2分)A、求美人为阏氏B、为人形C、吾为汝父也D、何以货为22.翻译句子(2分)。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

23.元帝错过昭君,归咎于画工,对此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责任在于元帝自身,有人认为画工受贿有错,但“意态由来画不成”,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七、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按要求作文(40分)。

    麻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示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摸底试卷(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1分)。

边塞与边塞诗  ①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

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

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

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

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

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

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

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②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

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

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

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x疆的广大地区。

《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

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

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③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

因为边防的战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

另一方面。

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这些,在边塞诗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格调高挑的边塞诗也开始黯然神伤。

  ④边塞毕竟是边塞,其地理上的偏远,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

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

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会磨砺我们的风骨,会滋生我们的豪情。

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2期)

1.第②段中出现的《汉书》《后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和范晔。

(2分)2.唐代边塞诗涉及的内容有(3分)

(1)对边塞突厥发动的战事表达自己的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

(2)为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x疆等广大边塞地区立传(3)边地修筑城堡,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或(4)战争带来的城堡破坏,民不聊生等情况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2分)A.边塞就是陇右。

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

B.盛唐时期不少的优秀边塞诗作涉及到了x疆的广大地区,是由于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逐渐殷实,边塞的范围指向阳关和玉门关以西。

C.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的原因是吐蕃、突厥、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加大了对唐朝的侵扰力度。

D.唐初,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那时的边塞一直是指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一带地区。

(A项概念范围扩大,原文①段中“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

C根据原文,“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

D项对应的原文是“在唐初……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强调是“逐步收缩”,而不是“一直”。

)4.以高中教材中的一首边塞诗为例,印证文末划线句的观点(要有相关的分析阐释)(4分)。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描写边塞风光,辽阔,苍凉。

滋养出豪情壮志“不破楼兰终不还”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顽强斗志。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古典之殇(节选)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

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茂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

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树起了一座纪念碑。

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

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

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

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

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

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

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

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

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

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

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

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我们的教育似乎太实用,太缺乏审美习惯和情怀热量了,读解上偷工减料,目光也往往只有尺牍之长……所以,当被“吃猫”的新闻(刚从网上看到:

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到:

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曾经也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

我又想起了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我曾看过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的语文教材和旅游手册中载有这样一件事:

1971年,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古树前面……终于,政府作出了让步,将地铁线绕道而行。

多么幸运的树们啊,而其给新一代的瑞典人,也撑起了更加盛大的精神荫凉。

几十年来,那些护树的青年,一直被瑞典公民视为心目中的英雄。

读这些故事时,我深深被打动了。

一群多么天然和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常识,源于对世间美学元素的珍惜。

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奋然的举动,一定与其童年启蒙有关,与早年那些围绕树的种种审美记忆和生命情结有关――正是那些印象和情结深深刺激并召唤着他们,才使之这般不顾一切地去行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想,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来呢?

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5.第①段中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的原因是_____(2分)是丰碑是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或用原文:

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

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

)是觞碑是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的作用(或:

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6.通览全文,第②段中“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______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

(2分)7.文末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是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教育对象的期望――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健康的精神。

(2分)8.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

(3分)①现代都市的钢筋混凝土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

②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

③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

④一片片森林被砍伐。

⑤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E)(4分)A.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