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4401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docx

《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重点 哈医大.docx

医学心理学重点哈医大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叶灿

第一章绪论

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况

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2.学科性质:

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1.医学模式:

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表现。

2.医学模式的转变: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起源于原始社会,相信“万物有灵”。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起源于朴素唯物论和整体观的哲学思想。

以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文集》为代表。

心身观:

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生物医学模式:

以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

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重视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的恩格尔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

主张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提倡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1.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科学地观察与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

分为主观观察法与客观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临床观察法。

(2)调查法:

研究者提出问题,研究对象口头或书面回答。

包括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

(3)个案法:

对一个研究对象多方面情况深入详细地调查研究。

(4)实验研究:

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现场试验、临床试验。

(5)相关研究:

考察两个变量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1.心理现象的构成※:

P13

(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情感过程:

喜、怒、忧、思、悲、恐、惊

意志过程:

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

(2)人格:

人格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观点和信念等

人格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等

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2.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物质发展到生命阶段,当生物有了神经系统才能出现心理这种功能。

心理的器官是脑

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观念的反映

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心理是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有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sensation):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

2.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

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2感觉阈限:

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感觉适应:

外界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变化

4感觉后像:

刺激停止后感觉暂留的现象

5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使其感觉性变化

6联觉: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二、知觉

1.知觉(perception):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各种感受器协同活动形成对事物的完整映像。

2.知觉的特性※:

简答

选择性:

从众多刺激中选择少数刺激加以优先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对客体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

理解性:

人们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词语加以标志的特性

恒常性: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共同点:

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区别: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

三、记忆

1.记忆(memory):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

(1)识记:

学习和获得信息的过程,或者说对信息进行了编码的过程。

是记忆的开端和前提。

识记包括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2)保持(Retention):

储存和巩固信息的过程,是记忆的中间环节。

(3)再认和回忆:

提取信息的过程,是记忆的结果。

再认:

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

回忆(再现):

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3.记忆按存留时间分类※: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

0.25-2s,保持时间短,易消失

5s-2min

>2min,保持一段时间,甚至终生

容量

容量很大,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可被储存

容量有限:

7±2个组块

进行有足够的复习,则容量是没有限制的

编码方式

直接编码、图像记忆、声像记忆

听觉编码为主,也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语义编码

储存与提取

无意识

存储:

复述(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保持、再认和回忆

注:

7±2个组块:

记忆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将孤立的信息项目连接成的一种意义单位或独立单元。

4.遗忘规律提出者:

[德]艾宾浩斯(H.Ebbinghaus)(P19)

遗忘规律:

遗忘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经过一段时间,所剩的记忆内容不再有明显的减少而趋于稳定。

四、思维

1.思维(thinking):

人脑借助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通过判断推理解决问题。

2.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影响因素:

①个性②情绪③知识④动机水平

⑤定势作用⑥知识表征方式⑦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心理定势:

是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前的一种准备状态,是坚持使用原有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功能固着:

人们趋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从而妨碍以新方式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迁移:

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叫做正迁移,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叫做负迁移。

五、想象和表象

1.想象(imagination):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是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2.想象的分类:

①无意想象:

梦、幻觉(异常精神状态下无意想象)

②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创造想象:

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六、注意

1.注意(attention):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

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第三节情绪和情感过程

1.情绪与情感(emotionandaffection):

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和体验222。

2.情绪与情感的异同

(1)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2)区别:

情绪

情感

需要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

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发生时间

发生较早,人和动物都有

发生较晚,人所独有

特性

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外显性

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3.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P24)※简答

⑴心境:

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⑵激情:

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⑶应激:

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4.情绪、情感理论

①情绪的外周理论:

詹姆士(美)和兰格(丹)外周情绪说

②坎农的情绪丘脑说:

丘脑是情绪中枢

③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④沙赫特-辛格情绪三因素理论

第四节意志过程

1.意志(will):

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

2.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P28)※简答

第五节人格

一、概论

1.人格(personality):

也称个性(individuality),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特征:

P29※简答

独特性与共同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

3.人格的心理结构:

P29

①个性倾向性(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活动中稳定的部分):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调控系统(作为客体的各方面的意识):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4.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是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特点或行为倾向。

(2分);

分类:

表面特质(1分)、根源特质(1分);每个人都有相同数量的根源特质,但这些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强度不同,构成了个性结构的差异(1分)。

卡特尔应用因素的分析的方法,确定16种根源特质(1分)。

X1.人格形成的标志: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化。

二、需要

1.需要(need):

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动力性。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P31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主要需要依发展顺序及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生理的需要:

是指对阳光、水、空气、食物、排泄、求偶、栖息和避免被伤害等的需要。

(它具有自我与种族保存意义,是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当一个人被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的需要均会被推到次要地位。

②安全的需要:

是指对生活在无威胁、能预测、有秩序的环境中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指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

(它表明人渴望亲密的感情关系,不甘被孤立或疏离。

④尊重的需要:

是个体对自己的尊重与价值的追求,包括“人尊”和“自尊”两方面。

(前者希望获得别人的重视、赞许等,后者指自信、自强、好胜、求成等。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与潜力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它的产生依赖于前面基本需要的满足。

人类的各种需要虽然有层次高低之分,但它们是彼此关联的。

每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后,较高一层的需要随之产生,如果较低层次的需要一直处于不满足的而状态,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不容易产生。

三、动机与挫折

1.动机(motivation):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2.动机冲突:

是指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3.动机冲突的类型及举例※※:

P33

双趋冲突: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

“前遇悬崖,后有追兵”、“进退维谷”。

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影响:

严重、长期的心理冲突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出现,从而影响健康,心理冲突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气质与性格

1.气质(temperament):

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气质的类型:

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体液学说(选择题)

类型

典型代表

行为特征

多血质

王熙凤、贾宝玉

活泼而好动者,喜交往,外向性

胆汁质

张飞、李逵

热情而急躁者,易冲动,外向性

粘液质

薛宝钗、宋江

沉着而稳重者,情绪不外露,内向性

抑郁质

林黛玉、杜甫

情感深厚而沉默者,孤僻,内向性

3.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选择题)

(1)基本过程:

兴奋和抑制

(2)基本特性:

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

(3)基本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活泼型

多血质

均衡

灵活

兴奋型

胆汁质

不均衡

灵活

安静型

粘液质

均衡

不灵活

抑制型

抑郁质

不均衡

不灵活

4.气质的意义:

气质无好坏之分

气质不决定一个人成就,也不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

气质能影响不同类型工作的效率,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5.性格(character):

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6.性格的特征:

※简答P37

态度特征:

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

情绪特征:

情绪对活动的影响

意志特征:

对自己行为自觉调控

理智特征:

认识活动。

7.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简答P38

家庭因素:

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亲子关系、家庭氛围

学校教育:

课堂教育、班集体、教师

社会实践:

成长经历、人际关系、职业

主观因素:

“每一个都是他自己性格的工程师”

8.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

气质

性格

内涵

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类型

先天神经活动类型

后天条件反射系统

性质

生物性

社会性

形成

早,不易变

晚,易变

评价

无好坏

有好坏

(2)联系: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发展;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健康:

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

2.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体验标准i)良好的心境ii)恰当的自我评价

②操作标准i)心理效率正常ii)社会效率和社会功能良好

③发展标准i)认知健全ii)情绪饱满iii)意志坚强可控

iv)个性和谐统一v)人际关系和谐vi)无心理异常

2.心理健康的标准:

详见P45

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

3.心理健康的原则:

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健全的人格

4.心理健康的管理:

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承担责任,乐于工作;

能适当地表达情绪;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健全的人格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理论

1.精神分析的理论

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动力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性心理学说)

释梦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

1.潜意识理论(Theoryofunconsciousness)※:

P56

潜意识理论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个部分:

意识(1分)、潜意识(无意识)(1分)、前意识(1分)。

1)意识是指人能自觉得到的东西,是人们当前注意到的,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并通过语言表达的心理活动。

(1分)

2)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由本能冲动引起的和被压抑的愿望,或不能为人意识到也不能说出的心理活动。

(1分)

3)前意识是指人们当前并未注意到、但经过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并努力回忆才能进入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

(1分)

2.人格结构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structure)※:

P57

①本我(id):

与生俱来的动物式的活动,相当于潜意识内容。

它服从于快乐原则。

②自我(ego):

是现实化的本能,代表理性化的本能,遵循现实的原则

③超我(superego):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为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3.心理防御机制(考选择题)

(1)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分为三类:

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

否认、投射、隔离、曲解

造成中度现实歪曲的机制:

压抑、退行、转移、反向形成、合理化

造成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

补偿、升华和幽默

(2)各类型及举例:

1否认(denial):

把已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从而逃避心理挫折和痛苦感。

“鸵鸟政策”、“眼不见为净”

2曲解作用(distortion):

把客观事实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

3压抑作用(repression):

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中的作用。

失言、笔误、记忆错误

4抵消作用(undoing):

以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

“岁岁平安”、“对不起”或“请原谅”、强迫症患者洗手

5隔离作用(isolation):

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仙逝”“归天”“长眠”“与世长辞”

6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

又称“矫枉过正”现象,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或行为表现出来。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7置换作用(displacement):

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和态度,不可能为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便在潜意识中把它转移到另一个可以替代者身上。

“迁怒于人、迁怒于物”“替罪羊”

8退行(regression):

人遇到挫折时,放弃已经习得的成人方式,而恢复早期幼稚的方式去回避另人烦恼的现实,摆脱痛苦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夫妻闹别扭,妻子回娘家、孩子又尿床、病人不愿出院。

9投射作用(projection):

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10幻想作用(fantasy):

个人无力克服前进道路上障碍时,企图以一种非现实的想象的情境来逃离挫折情境,以得到自我满足。

“灰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

11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

“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阿Q<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虎落平阳被犬欺”“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破财免灾”

12升华作用(sublimation):

个体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报任安书》

13幽默作用(humor):

通过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间接表达潜意识欲望的防御机制。

4.举例说明“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

是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者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

酸葡萄心理认为自己得不到或者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欲望与不安(2分)。

甜柠檬心理是说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与失望来安慰自己(2分)。

5.性心理学说(了解)

①口唇期:

0-1岁的发育期。

口腔性格—自卑、依赖、洁癖等

②肛门期:

1-3岁的幼儿期。

肛门性格—冷酷、顽固、刚愎自用、吝啬等

③性器期:

3-6岁的儿童期。

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④潜伏期:

7岁-青春期。

团体活动开始男女分开

⑤两性期:

♂13岁左右;♀12岁左右

6.投射测验的理论背景是: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

1.行为学习理论:

①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②华生的学习理论;③操作性条件理论;

④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⑤内脏操作性条件反射;⑥社会学习理论;

2.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等)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可以成为条件刺激(CS),而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这就是经典条件发射。

3.操作性条件反射※※

(1)定义:

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代表人物:

斯金纳)

(2)分类及举例:

R:

resultS:

stimulus

①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

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的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得以巩固和增强。

②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

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的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

③惩罚(punishment):

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的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

举例:

孩子发脾气,妈妈给他买糖。

(P63)

4.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班杜拉。

他认为人类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行为进行学习。

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也可以是电影、电视或小说中的人物,这种学习方式称观察学习。

第三节认知理论

1.认知心理学理论:

(1)艾里斯的观点:

人的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正是这些非理性思维存在的结果;

(2)贝克的观点:

人的情绪障碍及不良行为是不良认知存在的结果。

认知歪曲:

①任意地推断②选择地概括③过度引申④夸大或缩小⑤“全或无”思维,

1.认知治疗的理论假设

①引起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

②心理的紊乱,总是以对现实的歪曲理解为基础。

③发现并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是重返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①本能论;②自我实现理论;③需要层次理论;④来访者中心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核心是:

自我实现论

第五章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Assessment

第一节心理评估概述

1.心理评估:

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2.心理测验:

是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一种依据心理学原理和技术,以标准化的程序对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数量化的测量,以判定个体差异的工具。

3.心理测验技术指标※

(1)信度

心理测验的信度是一个测量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它反映测验的可靠性或稳定性,即可信程度。

(如一个测验对同一被试几次的测验结果是一致的,就说明这个测验的信度较高。

在编制心理测验时要对这个测验的信度进行测定,计算两次或几次测验结果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高说明信度高,反之信度就低。

(2)效度

心理测验的效度是指以一个测验能够测出所要测内容的真实程度。

它反映测验的有效性或正确性,即有效程度。

(在编制测验时首先要考虑测验的效度。

如个性测验就要测个性特征,智力测验就要测智力。

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必备条件,在选用或编制测验时,必须要鉴定其效度,没有效度资料的测验是不能使用的。

(3)常模

常模是根据标准化样本测试获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果。

常模就是测验取样的平均值,即正常或平均的成绩。

只有代表性好的样本才能制定有效的常模。

4.心理测验的原则:

①标准化原则②保密原则③客观性原则

5.心理测验的类型:

①智力测验②人格测验③精神心理学测验④评点量表

6.心理测验方法:

①问卷法②作业法③投射法

第二节智力测验intelligencetest

1.智力:

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其核心是理解、判断或抽象思维能力。

2.智商(IQ):

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

比率智商:

IQ=(MA/CA)*100(或称年龄智商)

离差智商:

I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