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4193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8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合集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说教材

1.该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细胞生活的环境。

本节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内环境的概念,为下一节稳态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做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目标确定依据:

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特点。

3.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

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

根据课标要求,同时是高考考点。

(2)难点:

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

学生缺少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且内容相对枯燥抽象。

一、说教学方法

1.教法:

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2.学法:

语言表达法、练习法。

*依据:

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启发学生思维。

直观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导入

图片导入:

利用问题探讨的两幅图片,安排学生观察讨论:

1.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样的异同点?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1.图1是血细胞,图2是草履虫的细胞。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的细胞生活在水中。

它们都生活于液体环境中。

直观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及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为学习新内容作准备。

新课学习

总结:

对,回答得很好,它们都生活于液体环境中。

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可以直接地从水中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并且将代谢废物直接排入水环境中。

而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不能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除了血细胞,组成我们躯体的绝大多数细胞都没有直接和外界接触,不能不能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那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板书: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讲述:

《红楼梦》中有句话叫做“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论男女,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分,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为其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约体内为其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为其体重的79%。

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并不是人体内的所有液体都为体液,也并不是除细胞内液外的所有液体都是细胞外液,比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

他们虽在人体内存储,但由于其所在器官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因此不能算作细胞外液,也不能算作体液。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同时板书1)。

提问:

为什么是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呢?

总结:

对。

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细胞就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那细胞外液包括哪些呢?

安排学生结合思考与讨论阅读(同时在黑板上画出:

)p2-3回答:

1、血液全是体液吗?

2.那细胞外液包括哪些?

(同时板书)板书完后请同学在图中标注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结合图讲解:

大家说他标得对不对呀?

对图进一步解释:

细胞之间并不是紧紧贴在一起的,细胞与细胞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存在于这些间隙的液体我们就称它为组织液,也称为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指着淋巴管)这个呢是淋巴管,为单层细胞,可以盲端作为标志来辨认淋巴管,管内的液体为淋巴液。

这个是毛细血管,也是单层细胞。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

3、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能不能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合图讲解)提示:

(1)部位不同;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板书: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区别:

(1)部位不同;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总结(同时板书):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

讲解: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思考:

体内与外界隔开的细胞是怎样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

 

回答:

细胞内液。

因为人体含有大量的细胞。

 

新课学习

 

看书回答:

1.血液不全是体液,因为血液中除了液体部分——血浆外,还有大量的血细胞。

2.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上黑板标注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认真听讲回答思考与讨论:

1.因为细胞与细胞外液直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

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

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启发学生思维。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过度: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

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板书: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渗透压和酸碱度

安排学生阅读P5结合P4的资料分析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

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完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含量最多的是?

提示1.水是属于无机物,得出可以有机物和无机物来进行分类。

板书:

1.细胞外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3.细胞代谢需要氧,排出二氧化碳。

(指着图1)

过度:

同学们看了书,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谈话:

溶质颗粒越多,溶液浓度越?

对水的吸引力越?

渗透压越?

反过来?

内环境中溶质颗粒主要是?

其中无机离子中占优势的是?

正常人体血浆的PH是7.35—7.45,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人体细胞外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回到资料分析讨论3和4题: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

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2-可能起什么作用?

(举例讲解怎样维持:

缓冲对由一对弱酸强碱盐组成,最常见的就是碳酸/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算是中和。

比如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乳酸+NaHCO3产生乳酸Na+H2CO3,乳酸Na随尿排出,H2CO3不稳定产生CO2+H2O,CO2通过呼吸派出,从而维持酸碱平衡)

总结:

1.细胞外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板书)2.理化性质:

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过度:

来看下一个问题

板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内环境又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请学生试答:

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回答内环境又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然后画图讲解:

见下一页

 

看书

 

回答:

 

回答: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越高、大、高

无机盐、蛋白质。

Na+、Cl-含量较多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学生试答:

食物通过消化道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送给各个组织细胞,再将细胞代谢产物带到肾排出体外。

 

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是一些些维持细胞渗透压的无机离子及蛋白质,还有细胞代谢产物及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

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的稳定才能完成,即渗透压、PH、和温度。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专心听讲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其掌握。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能力方面:

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3、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直观性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甲烷的化学结构模型

3、“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教学设计思路】

说明:

本节内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

本教学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本着“提高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力图实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稳态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

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

通过甲烷中C原子的稳定性类比推理导入课题。

然后让学生分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讨论体温的日变化规律;体验内环境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事实。

在逐步的体验过程中,稳态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从而突破重难点。

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因为后面还有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通过“资料分析”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承上启下。

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分析稳态失调的病例,使学生深刻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这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保持机体健康的具体做法,使知识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回顾旧知识

细胞生活在哪种环境中呢?

细胞外液(内环境)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什么?

展示甲烷的化学结构模型

C原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时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甲烷中的一个化学键断掉,C原子的最外层只有7个电子,不稳定了。

那么内环境会不会和甲烷中的C原子一样,当条件改变时,出现不稳定状态呢?

会,当条件改变时,内环境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内环境不稳定时,生命活动难以正常的进行,说明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生回答

 

学生倾听

 

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已有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人的体温

 

(2)血浆的PH值

(3)血浆的渗透压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那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

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2.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通过对“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的分析说明了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展示:

学生的“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

请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2.家庭不同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

这说明了什么?

3.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吗?

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

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简单说明了内环境中的pH值和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

(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总结: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总结: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的人的体温具有差异,同一个人一天中的体温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一差异往往不超过1℃。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学生总结:

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

学生总结: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让学生学会阅读化验单;说明内环境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情况。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稳态的调节基础

 

(2)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利用课本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

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资料分析:

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你会欢呼雀跃,对方进球则让你捶胸顿足。

尽管你意识不到,你此时已经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与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的作用有关)。

整个过程受什么调节呢?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提问:

通过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同学们对科学的探索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学生看图分析

 

学生分析资料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稳态的失调

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那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什么原因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呢?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学生举例,如发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尿毒症、糖尿病、高原反应、酸碱中毒等。

学生回答

启发学生思考,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四、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

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

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

具体如何做?

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3.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

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强化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和意义

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

巩固练习

展示习题

学生作答

检测新知识的掌握,巩固课堂知识。

【板书设计】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体温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动态平衡

PH值

二、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三、稳态的失调

四、稳态的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生物必修本中的一大内容,它主要涉及到动物机体的内在调节,知识相对来说非常抽象,也较难理解。

每次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感到比较头疼、难教,可它却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大知识要点。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这样4个方面进行剖析。

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第二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命的使命。

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

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

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分成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第二课时为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语言和内脏活动的调节。

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目标分析

(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①结合初中的知识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调节的结构基础

②经过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b、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c、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如:

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这部分需5分钟)

a.处理:

本节课通过“某位同学被先后两次扎针”,引出“神经调节”一节,

(组织学生观看并思考:

为什么这位同学两次都会缩手呢?

b.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引入课题,可以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了解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一上课就进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

2、新课教学(这部分需20分钟)

本节课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①复习反射和反射弧有关知识;②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③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1)第一层次:

反射、反射弧

a.原因:

由于考虑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关于神经调节的部分知识,所以在此主要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

b.处理:

在新课开始时首先设疑,接连抛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它由几部分组成?

”“怎样来解释刚才某位同学被先后两次扎针后的反应?

”等一系列的问题。

(组织学生回忆、思考,并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2)第二层次: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a.原因:

在学习这一层次的知识之前,需要学生先了解神经纤维的概念。

考虑到学生对神经纤维这个概念可能已经模糊,所以在本部分内容学习前,先安排复习神经元的结构,了解神经纤维的概念。

b.处理:

提出“1、神经纤维在未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如何?

“2、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内外电位如何变化?

“3、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等问题。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

因为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比较陌生。

在此,安排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先阅读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心理上产生较强的可接受性,便于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3)第三层次: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过渡]

a.处理:

在这一层次开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置一个疑问“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的呢?

(组织学生认真观察)

b.优点:

从而使“兴奋在实际功能纤维上的传导”自然、流畅的过渡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探究下一个问题的欲望。

[正文]

a.处理:

在学生充满疑惑的情况下,将知识转换成问题抛出:

“1、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什么来传递的?

它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

“2、兴奋是如何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组织学生一起阅读课文,观察图形,通过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b.原因:

为了形象的展现出突触的结构,在此利用多媒体的放大功能,突现出突触,了解其结构。

同时为了克服兴奋在此传递过程中的抽象性,再利用课件动画展示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进一步理解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

进而突出兴奋传导的单方向性。

最后,再通过小练习,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

3、总结(这部分要5分钟)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归纳和小结。

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再一次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巩固练习(这部分要10分钟)

用大屏幕投影把题目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然后回答。

这部分安排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5、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

在其中,注重了重、难点的突出,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层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理解。

四、效果分析

对于反射的判断,学生仍有可能出现错误,如刺激坐骨神经肌肉的收缩,教师应强调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