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调研报告(全201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04149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调研报告(全20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建筑调研报告(全20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建筑调研报告(全20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建筑调研报告(全20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建筑调研报告(全20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调研报告(全2015).docx

《中国建筑调研报告(全20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调研报告(全201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建筑调研报告(全2015).docx

中国建筑情况介绍(全)

一、企业概况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国建筑)是中国专业化经营历史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建筑房地产企业集团之一。

2014年,中国建筑的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14190亿元,地产业务销售额1271亿元,营业收入8000亿元。

根据2013年营业收入,中国建筑在《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中排名第52位,继续位居全球建筑地产行业第1位;在ENR250家全球工程承包商中排名第1位,体现出了强大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1、发展战略

中国建筑的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发展策略以及经营策略等内容。

(1)战略目标:

”一最两跨,科学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的战略总体目标为“一最两跨,科学发展”。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中国建筑的战略目标也在不断优化调整,丰富内涵,以此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1年,中国建筑的战略目标为“一最两跨,科学发展”,即“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在2015年前跨入世界500强前100名,跨入全球建筑地产集团前3名”;2012年,中国建筑提前实现了“两跨”目标,并将“一最两跨”定义为“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同时继续保持世界500强前100强和全球建筑地产企业前3强的地位”;2013年,中国建筑将战略目标的重点聚焦“一最”,即“致力于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

”同时对“最具国际竞争力”、“建筑地产”和“综合企业集团”做了具体表述。

“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覆盖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管理密集、资本密集;“建筑地产”是目标市场定位,指中国建筑集中于建筑承包、地产开发两大主业的发展;“综合企业集团”是运营特色,强调具备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综合能力,即国内外一体化、投资建造一体化、设计建造一体化以及房建和土木并举。

2014年,中国建筑的战略目标淡化了“一最两跨”,表述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增加企业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巩固房建、地产、设计等传统业务的市场优势,加大海外和基础设施业务的发展力度,审慎推进投资开发业务。

”这一战略目标的调整也揭示了中国建筑在现阶段的两大发展方向,即一方面推进结构调整,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板块;另一方面紧跟“一路一带”国家战略,提升跨国指数,在海外市场寻求突破。

(2)发展策略:

“五化”

中国建筑的发展策略被概括为“五化”,即:

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

中国建筑的专业化是打造一批支撑公司效益和品牌的专业公司。

中国建筑在主营业务的四大板块中拆分出细分行业规模较大的13个子板块。

其中,跨业务板块的为“安装、钢构、商混”;房建板块的为“装饰、园林”;基建板块的为“市政、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路桥、电力、筑港”;地产板块的为“下属直营和局院等地产业务”,即中建地产;设计板块的为公司设计业务板块分部。

每一个专业子板块都有对应的专业公司,包括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中建财务有限公司、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002302.SZ)等。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持续对专业板块进行整合升级。

在商品混凝土西部建设与中建商砼完成重组,成为全国最大的混凝土上市公司,商品混凝土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长期位居国内第二的位置(居首位的是以水泥制造为主业的中国建材集团);依托下属西勘院、中建四局共同组建了地下空间公司,开始塑造中建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品牌;将中建地产千万平方米项目资产注入中海地产,依托中海地产的品牌优势和成本控制优势提升项目价值等。

区域化是为了保证资源在区域层面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正式实施房建业务区域化方案,着手组建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区域总部”,各区域总部按照“总部延伸”职能定位。

标准化是中国建筑“五化”发展策略的核心环节,目标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机构成本,统一企业管理内涵。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搭建了战略模式、商业模式、管控模式等八方面的标准化领域,并编制下属子公司机构设计的标准化基础方案。

在项目管理标准化方面,中国建筑推进了临时建筑标准化及产业化工作,以箱式节能环保型活动房屋和装配式路面为重点,目前已在10个城市推广了20多个临建标准化项目,合计完成箱式房1100个单元。

信息化是中国建筑提升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获取最佳效益的手段。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开展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产权管理、科技管理等16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例如财务管理平台集成了超过20个财务系统,近万名财务人员使用共享平台,实现了“集约化管控”。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的集中采购平台应用基本建设成型。

范围涵盖24家下属二级子公司的物资、劳务、专业分包采购管理体系,实现工程局全覆盖、大宗物资全覆盖。

2014年中国建筑网络集采平台完成采购额2816亿元,其中物资类1711亿元,劳务与专业服务1105亿元,平台注册合格供应商达78514户。

现阶段,中国建筑开始试水区域联合集采模式,并在海外事业部开通集采平台。

国际化是中国建筑在“十二五”末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

主要的措施有:

一是积极利用国家“走出去”政策,通过PPP、融投资带动工程总承包、高端对接等方式向基础设施、电站、化工等领域拓展,逐渐加大海外业务中基础设施和专业工程业务的比重,从相对单一的房建拓展到技术和资本含量高的业务,提高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水平;二是细分市场,打造独特、明显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海外人才本地化和专业能力提升,为海外本地人才度身定做培训和职业发展路径。

以收购美国PLAZA建筑公司出资4440万美元收购PLAZA92.5%的股权。

为起点,积累收购和管理国外企业的经验,进一步拓展通过资本运作开拓海外市场的方式。

(3)经营策略:

高端营销和“三大”

高端营销是指中国建筑“放弃低端、兼顾中端、占领高端”的理念,即占领标志性项目、超高层建筑和大型机场等高端市场。

中国建筑在“十二五”期间承建了全国范围内90%以上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以及70%以上的一线、省会和重点城市的大型机场。

中国建筑的另一经营策略是“三大”,即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

大市场是指区域市场持续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

现阶段,中国建筑在华东、华南、华中地区建筑业务的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45%以上,占比不断提升。

在全国7个地理分区中,中国建筑在前五大区域新签合同额共计超过1万亿元。

大项目是中国建筑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十二五”初期是指房建项目合同额2亿元及以上、基建项目合同额3亿元及以上;现阶段是指房建项目合同额2亿元及以上、基建项目合同额5亿元及以上。

2014年中国建筑全年境内新签大型施工项目1380个,合同金额约1.2万亿元,大项目个数占比接近半数,合同金额占比90%。

大业主是指与地方政府、大型央企、国际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截止2014年底,中国建筑战略客户数量达到了104家,公司与大客户签署的合作项目金额占总合同额53%,平均单体合同额达到6.5亿元。

2、业务板块

中国建筑有四大主营业务板块,分别是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和设计勘察。

(1)房屋建筑工程

房屋建筑工程是中国建筑最主要的营业收入贡献板块。

2014年中国建筑房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549亿元,占营业收入(四大业务板块收入合计数)比重68.9%。

中国建筑的房屋建筑工程板块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端优势”。

2014年中国建筑新签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累计合同额达到5926亿元,占到境内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4%;特别是在超高层领域,中国建筑包揽了全国90%以上的300米以上超高层。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的房屋建筑工程板块仍然是根基所在,但是营业收入占比累计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这与中国建筑的产业结构调整密不可分。

中国建筑的产业结构调整自“十一五”期间就开始向“5:

3:

2”模式转变,即房屋建筑的营业收入占50%,基础设施建设的营业收入占30%,房地产的营业收入占20%。

在这一产业结构调整下,中国建筑在“十二五”期间对房建业务板块的核心要求是“巩固龙头地位,控制规模增速,提升业务质量,预防系统性风险。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建筑的房屋建筑板块营业收入占比会进一步下降,但大项目占比、超高层等方面的优势依然会保持。

(2)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是中国建筑在“十二五”中后期重点聚焦的板块,具有后发优势。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时,中国建筑将目光瞄准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和互联互通,发展的重点包括市政和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和公路,核电、港口、石化以及城市污水处理等。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的基础设施板块营业收入增长保持20%以上。

2014年,中国建筑首次将加大基础设施业务的发展力度写入公司发展战略。

2014年,中国建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板块营业收入突破千亿,达到1189亿元,在构成方面,有6家下属子公司的基础设施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在投资拉动方面,据统计2014年中国建筑投资带动施工总承包的合同额累计约16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类合同额约1059亿元,占比66%。

“十二五”中后期,中国建筑采取了三项措施来调整产业结构向基建业务转型:

一是确立全国地铁市场十大重点城市。

2014年起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事业部将北京、深圳、青岛、济南、福州、成都、郑州、江苏、无锡、南通等10个城市作为发展地铁业务的重点城市。

二是以发行优先股等方式补充基建和投资类业务资金。

2014年6月14日,中国建筑公示了国务院同意中国建筑非公开发行优先股方案。

此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300亿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及其他投资项目48.3亿元,用于补充境内外重大工程承包项目运营资金176.7亿元,补充一般流动资金75亿元。

三是扩大基建从业人员规模。

以基础设施为例,2014年中国建筑基础事业部扩充至240人,其中,有20名博士专业从事融投资创新;全集团基础设施从业人员增加至20000余人,其中,基础设施类一级建造师招收1000余人。

(3)房地产开发与投资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板块是中国建筑最主要的利润贡献板块。

2014年中国建筑地产业务实现毛利润418.8亿元,占毛利润总数的42.6%。

中国建筑地产业务的核心优势是中海地产的“品牌优势”。

中海地产作为地产行业内成本管控最好,利润率最高的房企,品牌效应凸显。

2015年3月25日,中国建筑发布公告向中国海外集团增资240亿元并同意让其认购中海外发行338亿新股。

中海外融资后将收购公司和中国海外集团旗下直营地产资产。

此次中国海外获注入的资产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长沙及英国伦敦等多个地方的物业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90万平方米。

倘若这一业务最终整合完成,原中建地产的上千万平方米的项目将由成本控制出色、品牌实力较强的中海外进行管理,项目价值将有望得到提升。

中国建筑将地产业务的核心确立为“稳定效益,做强做优做大。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筑重点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确保业务的适度增长,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

通过注重资产运营效率,在保持成本领先的基础上,加快资产周转速度,强调销售回款和现金净流入,确保在手现金与营业收入占比。

同时,积极利用高端资源与地缘优势获取土地,降低拿地成本,预留开发效益空间。

二是继续实施产品和管理创新。

加大对商业地产、养老地产、新城镇开发等领域的探索力度,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借助金融运作,加强成本管控,创新管理,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与市场影响力。

(4)设计勘察

设计勘察板块主要由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含直营总部)和下属六家子企业组成,分别是:

中建东北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